第2章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
- 鄉鎮人大工作實用問答
- 李樹春編著
- 4898字
- 2019-07-31 17:16:08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實行民主集中制,集體行使職權,集體決定問題;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合理分工、協調一致地工作,保證了國家統一有效地組織各項事業。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職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習近平總書記說,60多年來的歷程充分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能夠保證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黨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的最好實現形式,同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這個制度健康發展,人民當家作主就有保障,黨和國家的事業就順利發展;這個制度受到破壞,人民當家作主就無法保證,黨和國家的事業就會遭受損失。長期以來,全國各族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牢牢地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我們國家和人民能夠經得起各種風浪、克服各種困難、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可靠制度保證,也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可靠制度保證。
五、我國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是怎樣的?
我國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的建立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通過回顧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歷史,可以這樣說,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英勇奮斗的結果。正如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是深刻總結近代以后中國政治生活慘痛教訓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社會100多年激越變革、激蕩發展的歷史結果,是中國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運的必然選擇。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最先出現的萌芽是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性質的政權。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毛澤東曾經寫了一段這樣的論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1918年11月,李大釗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一文中指出,布爾什維克所建立的政權的基本制度是“勞工聯合的會議”,這一機關職能極廣。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通過的第一個黨綱中,即明確提出,本黨承認蘇維埃管理制度。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則明確表達了要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意圖,號召工人階級“預備與貧農聯合組織蘇維埃”。此后,農民運動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紛紛建立了由農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農民協會,成為農村革命政權的雛形。中國共產黨員領導建立的最早的農民協會,是1921年9月在浙江省蕭山縣成立的衙前農民協會。農民協會既是農民的群眾組織,同時又是當時的基層革命政權。正如1927年6月6日《中央通告農字第七號》所指出的,農民協會“實際上是農民政權之雛形”。據1927年6月的統計,全國已有廣東、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五省建立了鄉農民協會16144個。廣東、江西制定了農民協會章程、農民代表大會組織法、農民代表大會會議規則等。各省農民代表大會是農民運動中的最高權力機關。1931年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權建設已發展為國家形態。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暫行組織法》規定,鄉蘇維埃代表大會為全鄉最高政權機關。設立主席團,是代表會議閉會時的全鄉最高政權機關。1934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正式確立了紅色政權的政體——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毛澤東對于鄉政權建設十分關心,極為重視。因為這個基層政權是整個革命政權的基礎。早在1928年《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就提出要為建立名副其實的鄉代表會議制度而努力。1933年和1934年,為進一步健全與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毛澤東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典型經驗,寫下了《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和《鄉蘇維埃怎樣工作》等文章,明確闡述了鄉蘇維埃主席團的工作、鄉代表會議的工作、鄉蘇維埃與群眾團體的聯系、區蘇維埃加強對鄉蘇維埃的領導等內容,指導如何做好基層政權的工作,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共產黨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提出選舉陜甘寧邊區各級議會,建立普選的抗日民主政權,將蘇維埃選舉制度向議會制度過渡,其中包括鄉議會。開展了鄉、區、縣的選舉運動。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在延安舉行,通過了《陜甘寧邊區各級議會組織條例》等法規,明確提出,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是承繼著邊區民主政治的優良傳統,具有反映民意能力和威力的機關。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的召開和陜甘寧邊區各級議會的建立,使抗日民主政權制度得以確立,不僅推動了邊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項事業,也為人民當家作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40年1月9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了題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的講演,即《新民主主義論》。其中在談到未來的新中國的政體時提出,中國可以采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省人民代表大會、縣人民代表大會、區人民代表大會直到鄉人民代表大會的系統,并由各級代表大會選舉政府。
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政府組織,應該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大政方針,選舉政府。解放戰爭時期,鄉級設立了人民代表大會,成為基層的權力機關,由它選舉產生鄉級人民政府。1948年4月1日,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講話時高度評價,在反對封建制度的斗爭中,在貧農團和農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區村(鄉)兩級人民代表會議,是一項極可寶貴的經驗。這樣的人民代表會議一經建立,就應當成為當地的人民的權力機關,一切應有的權力必須歸于代表會議及其選出的政府委員會。在一切解放區,也就應當這樣做。在區村兩級人民代表會議普遍地建立起來的時候,就可以建立縣一級的人民代表會議。有了縣和縣以下的各級人民代表會議,縣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就容易建立起來了。
1948年8月7日,由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原則通過,后經華北人民政府修改實施的《華北區村、縣(市)人民政權組織條例》《華北區村、縣(市)人民代表會議代表選舉條例》,是建立村人民代表大會的法律依據。按照兩條例規定,村、縣人民代表會議為最高權力機關,其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村、縣政府委員會為執行機關,由村、縣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村、縣政府委員會對上級政府及村、縣人民代表會議負責。按照條例的規定,華北人民政府民政部為指導各地民主建政工作,組成工作組,于1949年7月以河北省安國縣、威縣為重點考察對象,完成了一系列村人民代表大會總結報告。華北人民政府時期的村人民代表大會是新中國基層民主建設的先聲,這一探索及其寶貴經驗對新中國成立后基層民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它探索了基層民主的實現形式,用事實說明村人民代表大會是農村民主政權建設的正確選擇,為新中國成立后在城鄉基層普遍建立區、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奠定了實踐基礎。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第十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各級人民政府是行使各級政權的機關。新中國成立后,黨加強了基層政權建設,從法律制度上規范了鄉級政權建設。1954年頒布的我國第一部憲法,規定了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的組織機構及其職權和代表活動方式,確定了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的法律地位。五十年代后期開始,出現了“左”傾錯誤,在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上認為越大越公越好的指導思想下,1958年全國開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鄉鎮實行政社合一,鄉鎮人民代表大會被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所代替。“文化大革命”又把人民公社管委會改為“革命委員會”,這種基層政權與基層組織不分的組織形式,嚴重地影響了基層的民主政治建設。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并頒布了地方組織法、選舉法,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得到恢復和逐步完善。1982年修改的憲法規定,設立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和鄉鎮人民政府。但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仍然由鄉鎮人民政府召集,閉會期間仍然由政府行使國家權力。
隨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發展,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工作越來越被重視,在不斷完善中逐漸規范。主要標志是在以下幾個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是設立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1986年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地方組織法時,將鄉鎮人民政府主持召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規定修改為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主席團召集,權力機關會議召集權從此完全歸位,結束了由鄉鎮人民政府召集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歷史。199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地方組織法進行了修改,第十五條規定,鄉鎮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時候,選舉主席團,由主席團主持會議,并負責召集下一次的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二是設立鄉鎮人大主席、副主席的問題。198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地方組織法時,就曾想設立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副主席,但由于當時意見不一致,沒有作規定。1995年修改了地方組織法,第十四條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設主席,并可以設副主席一人至二人。主席、副主席由本級代表大會從代表中選出,任期與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第十五條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副主席為主席團的成員,負責召集主持主席團的會議,負責處理鄉鎮人大的日常工作。鄉鎮人民代表大會設立主席、副主席,使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工作更加具體化和規范化。三是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任期與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任期相同。新中國成立以來,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任期經歷了幾次變化。1954年憲法規定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任期每屆兩年,1982年憲法規定鄉鎮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三年,2004年憲法修改后把鄉鎮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改為五年,實現了全國五級人民代表大會任期同步,標志著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成熟。
六、為什么要設立鄉鎮人民代表大會?
依照我國現行憲法第三十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我國地方政權的設置與行政區域的劃分是一致的,即凡屬一級行政區劃都要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憲法第九十五條規定,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組織由法律規定。地方組織法第一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根據以上規定,地方要設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第九十六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根據這一規定,鄉鎮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最基層的國家權力機關。鄉鎮人民政府作為最基層的國家行政機關,依法由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在本行政區域內對它負責,受它監督。設立鄉鎮人民代表大會,有利于基層人民群眾參與地方事務的管理與決策,充分體現了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一我國政權的基本性質,充分體現了人民是國家主人的憲法原則。
七、怎樣認識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
鄉鎮人民代表大會是集中和體現鄉鎮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民代表機構,是在鄉鎮行政區域內行使國家權力的我國政權體系中最基層的國家權力機關,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成部分。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決定了它在鄉鎮國家政權機關中處于首要地位,主要體現在鄉鎮人大和鄉鎮人民政府之間的關系上:
1.鄉鎮人民代表大會與鄉鎮人民政府之間是產生和被產生的關系。鄉鎮人民政府由鄉鎮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向它報告工作,對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