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新聞敲詐的治理邏輯
- 法影下的中國
- 鄧學平
- 1231字
- 2019-07-30 17:51:06
日前,中宣部、中國記協等9部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專項行動。一批冒充記者身份對他人實施敲詐的違法犯罪人員已經被公安機關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近年來,新聞敲詐日益猖獗,影響也愈發惡劣。在遼寧省撫順市公安機關偵破的一起假記者新聞敲詐案中,從犯罪嫌疑人身上一次查獲14張偽造的記者證。更為惡劣的是那些合法的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也紛紛加入新聞敲詐的行列。以汽車領域為例,有人總結了新聞敲詐的幾種類型:一是以合作為名收取企業保護費。交了保護費的企業可以免于負面報道。二是以負面報道脅迫企業投放廣告。三是以維護消費者權益之名行敲詐勒索之實。這種由新聞單位支持或默許的、大面積的、系統化的新聞敲詐行為,扭曲了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損害了媒體賴以生存的客觀公允,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切身利益,其危害性比單個的記者或假記者又要超出遠甚。
治理新聞敲詐當然離不開嚴格的執法行動。對那些以負面報道相要挾、敲詐勒索他人財物的行為,不論是單位還是個人都應當依法予以嚴懲。對于那些被抓住“辮子”和“把柄”的“被害人”,如果確有違法犯罪行為,也應當一并予以懲處。然而,單靠執法和打擊卻不利于治本,無法根除新聞敲詐存在的土壤。事實上,此前就開展過多次打擊新聞敲詐的專項行動,但實際成效并不理想。
以負面新聞進行敲詐,由于利益受損的被害人在某些情況下會請求相關部門調查,因此還存在被查處的可能性。而當前更為盛行的替人作虛假正面宣傳的有償新聞,卻由于沒有直接對應的受害人,更難被人發現,更加肆無忌憚,甚至已經演變成行業的潛規則。有償正面新聞與負面新聞敲詐本質上并無不同,都是新聞倫理失守、新聞秩序失范的表現,侵害的都是普通公民的知情權和社會的信任紐帶。兩者擁有共同的基因,很容易相互轉換,一旦政府執法出現松懈或者新聞業者利用信息壟斷優勢發現有利時機,新聞敲詐便會重新四處蔓延。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影響著人們的價值預期和行為選擇,塑造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生活秩序。信息的自由流通不僅是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的推動力量,而且是一個國家文明發達的重要標志。德國學者哈貝馬斯曾將新聞媒體視為“與立法、司法、行政相制衡的第四權力”。然而,如果信息被人為操縱和宰制,甚至淪為某些人非法圖利的工具,那么新聞媒體就會背離其“社會公器”的定位,蛻變成傷害他人、戕害社會的兇器。在一個連新聞公信力都無法保證的社會,難以建構起正常、穩固、持久的國家秩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治理新聞敲詐不容絲毫延宕。
新聞敲詐滋生的原因很多。既有新聞管理體制的原因,又有社會轉型期執法不力的原因,還有利益導向破壞新聞職業倫理的原因。治理新聞敲詐應當從整體上將新聞管理、新聞報道納入法治化軌道,尊重新聞傳播規律,重建媒體及記者的新聞倫理,破除選擇性報道和有償新聞,嚴厲打擊借助新聞實施的違法犯罪,使媒體真正成為“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成為推動社會良性發展的重要力量。
[原載于《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5月22日“評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