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先天生出來的,完人是后天學出來的
那么這十年期間,諸葛亮做的第三件事情是什么呢?諸葛亮做的第三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學習。
咱們今天要想學習,非常方便。想買什么書,書店里都有。一個手機,可以存幾千本電子書,隨時隨地可以看。所以大家一般都用手機來聊天、玩游戲。古代看書就很不容易了。
漢朝的書,都寫在竹簡上,光一部《史記》,要抄一萬多枚竹簡,重量大概是五十公斤,卷起來放,要放兩大書架。更何況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太學關了,國家圖書館燒了,要想找本書讀,非常困難。但是劉表的荊州,為諸葛亮提供了非常好的學習條件。劉表這個人,雖然打仗不行,但是很有文化,搞教育有一套。別的軍閥都在招兵買馬的時候,他在高薪聘請學者,到荊州辦學校、做學問。南宋的地理書《輿地紀勝》記載,在襄陽城南二里地,大概在今天南湖賓館的位置,劉表辦了個學校叫“學業堂”,當年諸葛亮曾經在這里上學。
太學關閉以后,學業堂就是當時全國的最高學府。學業堂有兩大特點:
第一,師資力量非常雄厚。
學業堂有三百多位“洪生巨儒”在這里講課,“雖洙泗之間,學者所集,方之蔑如也”(《劉鎮南將軍墓志》)。洙泗之間,是孔子講學的地方,也是儒家大師云集的所在。就算是洙泗之間這樣文化傳統深厚的地方,都難以和劉表辦的學業堂相比。學業堂師資力量之雄厚,由此可見一斑。這些“洪生巨儒”,構成了歷史上的“荊州學派”,是兩漢經學向魏晉玄學轉折的一個關節點。
第二,教學內容非常全面。
太學,一般只教經學。劉表的學業堂,卻教得很雜。《太平御覽》注引《荊州文學記官志》記載:學業堂的教學內容有“訓六經”,這是經學課;“講禮物”,這是禮儀課;“諧八音”,這是樂器課;“協律呂”,這是音樂理論課;“修紀歷”,這是天文課;“理刑法”,這是法律課。“六路咸秩,百氏備矣”,除了以上六門功課,還要學習諸子百家的思想。為什么學業堂教得這么雜呢?因為當時已經是亂世,你光學經學和禮樂,肯定不行,畢業了連工作都找不著。所以還要學法律、學天文、學諸子百家的思想,正是為了活躍思維、學以致用。
諸葛亮在學業堂,博覽群書、刻苦學習,掌握了系統的知識和技能。后來諸葛亮會仰觀天文,會俯察地理,會治國理政,會行軍打仗,會發明創造,能說會道、能算會寫,還懂音樂、會唱歌、會畫畫、會做菜,這不是我編的,也不是小說家的虛構,而是歷史事實。乾隆皇帝,自詡“十全老人”,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老頭,一輩子誰也不服,就服諸葛亮,寫了一句詩:“端推諸葛是完人”,說諸葛亮才是真正的“完人”。中國文化不推崇天才,只推崇完人。天才是先天生出來的,完人是后天學出來的。《論語》二十篇,第一個字就是一個“學”字,值得大家深思。

明宣宗朱瞻基所繪《武侯高臥圖》,畫中的諸葛亮袒胸露乳,頭枕書冊,仰臥竹林,正是“臥龍”風采。
那有人說了,我每天也在學習啊,怎么也沒見我變成完人?別說您了,當年學業堂“吏子弟受業之徒,蓋以千計”,一千多名學生,真正學到諸葛亮這個地步的,絕無僅有。同樣在學業堂,跟同樣的老師,學同樣的內容,為什么結果天差地別?今天很多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擾,甚至懷疑我們家孩子遺傳基因是不是不太好?不是的。決定性的因素有兩個:
第一,志向不一樣;第二,方法不一樣。
那么,諸葛亮有哪些獨特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借鑒呢?諸葛亮在隆中隱居十年,他的志向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