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選擇
漢末三國,人杰輩出。逐鹿中原的袁、曹,三分割據的孫、劉,天下歸一的司馬,都是一流人物。至于那些運籌帷幄的策謀之士,揚名疆場的勇武之人,簡直不勝枚舉。但這個時代最優秀的人物,有資格接手時代重任的英雄,毫無疑問只有兩個:曹操和諸葛亮。

明代《三才圖會》中的曹操像,時代較早的畫像之一。但歷史上的曹操恐怕沒有這樣眉目清朗。《世說新語》說曹操“自以為形陋”,不敢接見匈奴使者,找帥哥崔琰冒充,自己則假裝侍衛在旁捉刀,卻被匈奴人認出是真英雄也。
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比諸葛亮大二十六歲,算是諸葛亮上一代的人中龍鳳,前三國的佼佼者。那么,我們先來看一下曹操的選擇是什么。
曹操年輕的時候,東漢政府已經很腐敗了。但曹操是個很有理想的青年,他不屈不撓地和腐敗的當權者作斗爭,結果很慘,在官場上三起三落,差點兒被人害死。
諸葛亮四歲那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曹操一看官場上玩不轉,就干脆投筆從戎,鎮壓黃巾軍。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地方實力派招兵買馬,積累了相當強的實力,形成了一個軍閥割據的局面。其中最強大的一個軍閥叫董卓,在諸葛亮九歲那年,帶領軍隊殺進首都洛陽,廢立天子、無惡不作。曹操是個有志青年,不愿意跟董卓同流合污,孤身一人逃出洛陽,被全國通緝,惶惶不可終日。逃跑的路上,發生了一件事情。曹操住在老朋友呂伯奢家里,因為誤會,以為呂伯奢要給董卓通風報信陷害他,所以先下手為強,把呂伯奢一家八口全都給殺了。到了這個時候,曹操的心態就發生了一個微妙的變化。
各位讀史,不要以后人之心度古人之腹,而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大家細心去讀《三國志》,就可以發現,呂伯奢事件之前的曹操,雖然有點狡猾,但基本上是個很有正義感的青年,為了理想,反對宦官,為了理想,反對董卓。結果呢,官越做越小,烏紗帽摘了,變成通緝犯了。本來還可以自我安慰:我這是為了正義,我要和邪惡作斗爭。結果因為誤會,殺害了呂伯奢一家八口。
濫殺無辜,還算什么正義人士?在此之前,曹操一直想要和這個黑暗的時代保持距離,保持自己內心的清白,從而來改變時代、道濟天下之溺。但是俗話說得好:“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既然濕了鞋,不如下河洗個澡。曹操錯殺了呂伯奢一家八口,心一橫,決定下河洗個澡。要想在這個黑暗的時代生存,只有一個辦法:你黑,我要比你更黑。當你比所有人都黑的時候,你才能笑到最后。
各位,曹操是多么聰明的一個人?當一個聰明人決定變壞的時候,他可以變得比以前暗算他的人更加陰險毒辣,比以前陷害他的人更加殘忍冷酷,比以前打壓他的人更加迷信武力,更加蠻不講理。所以曹操后來打袁紹,趕盡殺絕;對待漢獻帝,心狠手辣;屠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十幾萬人,雞犬不留,眼睛都不眨一下。這就是轉型以后的曹操。我們讀歷史讀到這里,看到曹操轉型成功,攻必克戰必勝,無往而不利,我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覺得曹操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
合上書,想一想,再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