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人生本苦

苦難是人生之本

人哭泣著來到這個世界,又在別人的哭泣中離開這個世界,這種現象告訴我們什么呢?

當我們追問人生是什么、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如何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時,我們的人生便升華到了一個崇高的境界。古今中外,無數的人都在思索這些亙古的命題。

佛教認為,生命是一個苦海,除了苦難與哀痛之外,別無他物。而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則認為:“人生在整個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形態繁多的痛苦,是一個一貫不幸的狀態?!彼J定人生本身是痛苦,人生的過程也是痛苦的,人生的本質是痛苦的。

有人曾經請教一位著名的法師,詢問法師人生在世為什么充滿各種苦難,法師告訴他,如果真正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他自然就會明白,因為有因必有果,種善因一定會得到善果,造作惡業一定會得到惡報。雖然這種觀點是典型的因果論,又帶著宗教的色彩,是佛教在勸人向善、多做好事、造福于人,以求得幸福的現世或者來生,但是它確實揭露了人生本來是苦的。

倘若有人問我們,人生為什么本來苦時,我們不妨就從我們自身形象地說起。觀察我們自身,我們的臉就是一個標準的苦字:兩條眉毛是草字頭,兩只眼睛和鼻子相加是個“十”字,嘴巴是個“口”字,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這幾者加在一起就是一個明顯的“苦”字。我們臉就已經昭示了我們的人生是苦的,而且人臉長伴我們一生,這就極為形象地說明了人的一生終將與苦相伴。

確實,我們的人生就是苦澀的,是一杯苦澀的咖啡。但這杯咖啡,任何人都必須飲下,品味它的苦澀。

佛說:“凡是真正見到苦的,也必見到苦的生起,也必見到苦的止息,也必見到導致苦的止息之道?!敝挥姓嬲I悟到人生本苦這一真諦的時候,才能明白苦的原因,獲得消除痛苦的法門。

很小的時候,父親總是帶著渾身酒氣跌跌撞撞地走進屋子。我兩眼瞪著他,知道他多半是賭輸了錢,不敢吭聲,靜靜地等待他發脾氣、打母親。母親總是急急忙忙把我塞進里屋,讓我不要作聲。

我在父親對母親的打罵中一次次地完成了作業,待父親睡著,就開始去收拾一地的碎片,幫母親擦眼淚。盡管她總是側身對著我,但是我知道她在哭。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很想快些長大。強壯之后,我就可以幫助母親對付他,可以讓母親擺脫苦難的婚姻。我把這個期愿認真地刻在了心里。

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母親打扮了一番,牽著我去公園玩。我記得那天早上父親贏了錢回家,吩咐媽媽帶我好好玩,又掏出一張鈔票給我作為零花錢,之后就笑嘻嘻地回屋睡覺去了。

公園里我看到很多張印著陽光的笑臉,盛放了那個春天。媽媽給我買了風箏,我還用父親給我的錢買了一個小玩具。玩到精疲力竭時,媽媽陪我在長椅上坐了下來,她對我說:

你一定在課本上看過關于貝多芬的文章了。不過你知道嗎?貝多芬小的時候或許并不喜歡音樂,但是他有一個脾氣暴躁的父親,總是用暴力逼迫他學習各種樂器。每當他練習錯了的時候就抽他的耳光。因為父親的暴躁和專橫,他和母親最親近,并發誓將來要好好地孝順她??墒牵佑B而親不待,在他稍大一些的時候,這位慈祥善良的母親竟然早早地去世了。

面對母親的辭世,當時的貝多芬,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柱,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寫信向朋友哭訴自己的不幸。

后來,法國大革命爆發,貝多芬遇到了莫扎特、海頓,初次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墒橇钏f萬沒想到的是,苦難并未結束,而是又一次降臨。他的聽力開始衰退,耳朵正在逐漸變聾。對一個音樂家而言,失聰意味著什么?他幾乎絕望了,因為他再也聽不到那些甜美的聲音了。然而,他沒有因此而放棄,他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你一定想象到了,這位音樂天才的一些優秀創作是耳聾以后完成的。他的絕望和奮起,恩格斯聽到了。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說自己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三、第四樂章里聽到了“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他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但是朱列塔·圭恰迪爾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爾與一位伯爵結婚了,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在他苦難的人生里,他成就了一段又一段不朽的樂曲。盡管他此后的人生一直受病痛威脅,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相繼纏繞著他,但他對音樂的追求、對生命的追問與對愛的熱切,依舊絲毫未減。

至今,母親所說的這一番話,我還記憶猶新。在成長的道路上,我經歷過病痛折磨、感情破裂、失去親人,但是從不再心有仇恨,從不再怨天尤人。因為我在那天的長椅上,已經明白——人生本苦,苦難的命運人生而有之,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生命建立于痛苦之上,整個生活貫穿著痛苦。當我們遭受挫折時,一定要想想那些忍受并戰勝困難的榜樣,學會忍受,學會面對,學會釋然,學會戰勝!

人生充滿各種苦難

在我們的一生當中,充滿著各種苦難。即使那些被命運青睞的人,也一樣承受著眾多人生的苦難。我們沒有聽說過哪個人的人生是沒有苦難的,即使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也要經歷人生的那八苦。

余華的代表作《活著》,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這部作品通過描述一個人一生中眾多的不幸,揭示了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也讓人切實感受到了命運的殘酷。

國共內戰的時候,福貴是當地一個背景顯赫、富有家庭的紈绔子弟。他非常懶惰,又嗜賭如命,因此很快就把他家的財產輸光了。他的父親被氣得撒手歸西,懷孕的妻子也帶著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了,之后又帶著兒子回來了。遭此一劫,福貴痛改前非,他和同村的春生通過在鄉下走街串巷表演皮影戲謀生。在一次演出時,福貴被國民黨的軍隊強征入伍,兩年后,他被共產黨的軍隊俘虜,并得以釋放回家。他回到家鄉時,被告知自己的母親已經死了,女兒也因高燒啞了。為了讓兒子上學,他把自己的女兒送了人,不久之后女兒又跑了回來;兒子卻因為給縣長夫人輸血過多而死。后來,他的女兒嫁到了一個好心的人家,生孩子時卻因難產大出血而死,他的妻子也因此傷心過度而死。不久之后,他孝順的女婿在干活時又被兩排水泥板夾死了。然而,生活的悲慘似乎仍在繼續,他唯一的親人——相依為命的外孫也因為饑餓吃豆子撐死了。最后,他買了頭待宰的老牛,繼續過著充滿苦難的日子。

讀完《活著》,讀者唏噓不已。作品告訴我們,人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并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作品將人生的苦難演繹得淋漓盡致:親人的生離死別,年華的老去,生產的痛苦,不一而足,令人對人生的各種苦難有了切膚的認識。

佛教認為,人有八萬四千塵勞,“塵勞”是煩勞的意思,即說明了人生充滿了各種煩惱。同時,佛教說人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明了人生這些苦難,對于我們真正認識人生或許有很大的好處。

生苦是指胎兒在沒有降生之前,身在母體,由于母親進食而身受冷熱煎迫之苦,而且胎兒在出生時所受的苦最大,要脫離溫暖的母體,還要適應一個陌生的環境,這種痛苦就像生龜脫殼那么痛苦。

老苦是指人出生后隨著時光的流逝,年歲漸長,昔日的步履如飛已是步履蹣跚,昔日的明眸皓齒已是雞皮鶴發,昔日的青春少年已是白發老翁,昔日的身強力壯已是衰朽不堪,握在手指間的時光已經屈指可數。

病苦是指人一生要承受各種病痛的折磨,既包括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還包括目前醫學所不能治愈的各種疾病。少年時如此,中年時如此,老年時如此,而且每個階段所承受的病痛并不是一樣的,甚至在病痛的折磨中離開人世。

死苦是指人必然要離開這個世界,死亡是每個人唯一的歸宿,無論你尊為王公貴族,還是身為乞丐貧兒。古代曾有多少人為了長生不老而費盡心機。千古一帝秦始皇曾經東巡碣石(即秦皇島),并在此拜海,先后派盧生、侯公、韓終等方士攜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希望獲取長生不老之藥。漢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相當了得,實為一代英主,也熱衷于拜神、求仙,他從年輕時代就祈求長生不老之術,先后寵信過很多方士,如李少君、少翁、欒大等。魏晉時,也有太多的人沉迷于煉丹修身,有人甚至因此而丟了性命。但他們的愿望最終還是破滅了,沒有哪個人能擺脫死亡的魔掌。

愛別離苦是指那些意氣相投的金蘭之交,發誓要廝守終生的愛人,對我們呵護備至的父母,聰明孝順的兒女,我們和這些自己喜愛、鐘愛、敬愛、疼愛的人總是充滿著離別和生死契闊,不能讓人如愿永遠相守。

怨憎會苦是指我們討厭或憎恨自己的冤家、仇人,盡管心中非常不情愿見到他們,但是造化弄人,冤家路窄,我們卻經常和他們相遇。譬如在工作中,即使我們對老板有怨言,或者同事之間不和睦,但是為了維持生存,也不得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天天面對自己討厭的老板和同事。

求不得苦是指我們追求不到而痛苦。比如,追求不到自己心儀的女生,得不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職位,擁有不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追求不到,滿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所以便會覺得痛苦。何況人心難足,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長久生活在求索不得的痛苦之中。

五陰熾盛苦,“陰”是“遮蓋”的意思,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五種事情遮蓋了人的本性,使人喪失理智,就像干柴容易著火一樣,使人產生貪、嗔、癡的想法,造出種種惡業、許多壞事,并承受它們所帶來的痛苦。

人生的路上,有美麗芬芳的花,也有尖利的刺。人生充滿了各種苦難,整個生活貫穿著痛苦,它們如同尖利的刺,使我們深受錐心之痛,但這枝花卻仍然充滿芬芳,盛然開放。這就是人生。

苦難是人生的導師

一位詩人曾經說過:“災難就像刀子,握住刀柄就可以為我們服務,拿住刀刃就會割破手。”苦難如同一柄雙刃劍,懦弱的人在苦難面前匍匐倒地,堅強的人則讓它為自己服務。而且,苦難在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中不可或缺,它對于人的成長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有一個小孩在草地上發現了一個蛹,于是他把蛹撿回了家,想看看蛹如何羽化成一只美麗的大蝴蝶。他耐心地等待著。沒過幾天,蛹上裂開了一道小縫,蝴蝶在里面掙扎了好幾個小時,卻一直出不來,身體似乎被什么東西卡住了。這個小男孩看著,心里不忍,便想助它一臂之力。于是,他拿來一把剪刀,剪開了蛹,使蝴蝶破蛹而出。然而,這只蝴蝶身體臃腫,翅膀干瘦無力,根本飛不起來,小男孩的希望落空了。沒過多久,那只蝴蝶死了。

蝴蝶為什么會死去?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它失去了成長必需的過程。蝴蝶的成長,必須經過在蛹中痛苦地掙扎,直至雙翅健壯才破蛹而出、獲得新生。

人的成長歷程也是這樣:不經過掙扎、挫折、磨煉,就很難脫穎而出。

在祝福別人時,我們經常會說“一帆風順”,衷心期盼他們能夠事事順利,而且我們也熱切期待自己的生活能一帆風順。然而,這只是美好的祝愿罷了,一帆風順只是每個人所懷有的一種美的夢想,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一帆風順,因為我們的人生就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人生的路上充滿了荊棘和苦痛。

其實,苦難并不可怕,關鍵是能否在苦難中站立起來,勇于克服它們。如果能夠在苦難中堅強地站立起來,就一定會迎來苦寒之后的傲立和芬芳,因為“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奧斯特洛夫斯基有這樣一句話:“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真正理解苦難,懂得珍惜生命中的種種美好,也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在歐美,一些國家故意將本來可修建得筆直的公路修造得彎彎曲曲,這樣一來,不僅修路費用多,而且開車花的時間也多,這對于視時間如金錢、極具經濟頭腦的歐美人而言,簡直是“自討苦吃”。但他們認為這很值得,因為長時間在筆直、順暢的公路上疾馳,非常容易使人麻痹,從而喪失警惕心,引發交通事故。然而,由于彎曲道路的存在,司機駕車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專注于駕駛。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極為明智,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同樣,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時主動給自己設一個彎道,其實是為自己設了一條坦途。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然后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人的成長只有經過艱難、痛苦、磨礪,才能浴火重生,最終有所成就,有所擔當。

在澳大利亞這個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很高,人民生活較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這樣一個道理。他們讓孩子從小就去感受磨難,連躺在嬰兒車里的嬰兒也要在炎炎烈日下接受高溫的考驗。嚴寒酷暑,他們經常帶著孩子去海灘:年紀比較小的光著腳丫自己去玩沙、戲水;稍大一些的孩子便跟著父親去沖浪,即使嗆水了,他們的父母最多也只是替他們拍拍背,鼓勵他們繼續在風浪中搏擊。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他們認為嬌生慣養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成人后或許會因挫折而一蹶不振。與其讓自己的孩子老來受苦,還不如讓他們早早接受生活的磨礪;與其未來面對挫折和生活的苦難時束手無措,還不如現在就增強他們抵御風險的能力。他們的做法看似嚴厲,實則蘊涵著濃濃的愛意。歌德說:“凡不是就著淚水吃過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自小培養孩子直面人生苦難和磨礪的能力與心態,這是一種非常理智的愛,而不是溺愛。

美國有一位大企業家,家中非常富有,完全可以讓孩子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是他卻讓自己的掌上明珠在學習之余去打工賺取學雜費。人們驚詫之余,問其原因,他平靜地說:“我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的艱辛,讓她經受一點生活的磨煉。這樣,等她長大了,她才能知道怎樣把握自己,怎樣在社會上立足。”

苦難是人生的導師,是人生的一劑良藥。在人生的苦難中,要昂起不屈的頭顱,在苦難中學習,并且與苦難斗爭,與命運斗爭,從挫折走向成功,從地獄走向天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柯坪县| 华宁县| 灵寿县| 吉水县| 英超| 绥棱县| 宜良县| 巴里| 桑植县| 三门县| 翼城县| 嘉定区| 中牟县| 冕宁县| 万宁市| 长白| 沧源| 和硕县| 永宁县| 乌鲁木齐市| 安庆市| 山东| 尉氏县| 阿拉善右旗| 漳州市| 沙河市| 宜宾市| 老河口市| 安丘市| 大连市| 道真| 惠州市| 杭州市| 丽江市| 邵东县| 游戏| 琼海市| 宿州市| 社会| 博客| 开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