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世界史的故事·從文明誕生到羅馬帝國崛起作者名: (美)蘇珊·懷斯·鮑爾本章字數: 2305字更新時間: 2019-07-26 14:21:00
06
內圣外王
約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100年間,在黃河流域,中國早期的居民擁立了國王,但是拒絕接受他們的子嗣繼承王位。
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更東的東方,相似的歷史再次上演。
這一次,人們最先在黃河兩岸定居。黃河發源于現在被稱作青藏高原的地方,并向東最終流入渤海。黃河以南還有一條大河長江,也同樣流向東部的海岸。
當撒哈拉沙漠還是一片蔥郁,塔爾沙漠也有河流滋養的時期,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廣袤土地可能還是一片沼澤,湖泊和泥沼縱橫交錯。今日兩條河流之間的山東半島,在當時幾乎還是一個島嶼。狩獵者和采集者雖然可能在沼澤間徘徊,但他們絕不會在這片浸泡在水中的土地上定居。
后來撒哈拉地區的氣溫升高,尼羅河的洪水開始減弱,曾經澆灌著塔爾沙漠的河流也消失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縱橫交織的河流慢慢地變成了兩條獨立的大河,在它們之間逐漸露出土地。與此同時,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土地也開始變得干燥。
到了公元前5000年左右,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廣闊土地成為一大片平原,地勢較高的地方覆蓋著森林。人們開始在這里定居下來,并且在河流周圍的濕地里種植水稻。隨后,房屋越來越多,村落發展壯大。考古研究已經發現了黃河附近最早的大規模聚居區。在這里,村落里漸漸演變出一種文化:人們擁有同樣的習俗,使用同樣的房屋建筑方法,加工同一種風格的陶器,想必也使用同一種語言。
這一時期,黃河中游出現了仰韶文化,但這里并不是中國唯一的人類聚居地。在東南沿海地區和臺灣島,出現了大坌坑文化;在長江流域,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興起。在黃河下游地區,龍山文化發展起來。人們在發掘時發現龍山文化遺址在仰韶文化遺址的上層,這意味著龍山文化可能至少和平地取代了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文化。
我們對這五個文化中先民的生活和習俗幾乎一無所知。我們只知道他們使用的陶器風格不同,農業和建筑方法也不同,所以我們就利用這些差異來給它們命名;仰韶文化的村落周圍可能環繞著溝渠,龍山文化的村落則可能用土墻與荒野隔開。但是,除了一些基本的推測(黃河南岸一個村莊附近墓地的構造似乎揭示出一種早期祖先崇拜的方式;死者周圍還隨葬有食物,可能表明人們相信人死后還能繼續享樂)外,對這些先民我們毫無線索,有的只是一些據說有關中華文明起源的傳說。
像摩訶婆羅多的傳說一樣,這些講述中國早期情況的傳說也是在傳說中的事件發生數千年后才被記錄下來的。然而,這些傳說除了記錄了悠久的傳統,還講到了發現萬物之道的第一位君王。這個人就是伏羲。

地圖6-1 中國早期的文明
司馬遷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收集中國古代傳說,并將其寫進不朽的歷史著作《史記》。根據他在《史記》中的記載,伏羲發明了八卦,這是一種由長短的橫線組成的圖案,用于保存記錄、占卜未來,以及解讀事件。《易經》中寫道:
(伏羲)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的圖案模仿了龜背的紋路。中國的第一個君王,沒有救民于洪水,沒有接受天賦的權力,也沒有將兩個王國統一起來。但是,他的成就對于中國人來說更為重要。他發現了世界和自我之間,以及自然規律和人的內心渴望控制周圍一切的沖動之間的聯系。
在中國的傳說中,繼伏羲之后第二個偉大的君王是神農,他發明了用木頭制造的耒耜,用來犁田種地。據《淮南子》記載,神農教人們如何找到最好的土壤,教人們種植維持生命的五谷,教人們打谷,還嘗遍百草,辨別藥材。神農是一位重視農業的君王,之后出現的第三位君王也許是這三個人(三皇)中最偉大的一位,他就是黃帝。
傳統上認為黃帝的統治大概在公元前2696年至公元前2598年之間。在他統治時期,他首先打敗了炎帝,而后將其統治擴展到炎帝的領地。南方另一位首領蚩尤之后也發動了反對黃帝的叛亂。蚩尤是個不好對付的人物,他挑起了戰爭,鍛造出第一把金屬劍,他堅硬的牙齒可以咬碎鵝卵石,并統領著一支由邪惡的武士和巨人組成的軍隊。蚩尤與黃帝交戰時,戰場大霧彌漫,黃帝不得不使用指南車來指引道路,以此找到了戰場的中心,取得了勝利。
但上述說法從時間上講不通。公元前2696年中國尚無指南針,更沒有魔法。那時黃河流域的村落仍然只是一些由籬笆圈起來的木屋,周圍是溝渠和土墻。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學會了捕魚、種植和收獲谷物,并且(我們猜想)也學會了反擊入侵者。假使黃帝打敗了炎帝和蚩尤,那么他贏得的并非一個城市繁榮、商人活躍的帝國,而是一些簡陋的村落,周圍環繞著種有水稻和粟米的田地。
但是,黃帝統一中原之后,中國統治的結構發生了某種變化。在蘇美爾,權力世襲的想法此時已經根深蒂固。相比之下,世襲制的想法在中國幾乎立刻就出現了。黃帝是三皇之中最后一位,在他之后繼位的君王叫作堯。堯十分英明(他是三位圣賢君王之首)。顯然,在堯生活的年代,君主將權力傳給自己的兒子已經成為慣例。然而,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配繼承王位,于是他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相反,他選擇了一個名叫舜的農民作為他的繼承人。舜貧窮卻充滿智慧,而且以德行聞名于世,對其父的孝順也是眾人皆知。舜是一位賢明而公正的君王(也是三賢君中的第二位),他也效仿先王堯的方式,沒有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將王位禪讓給了德才兼備的禹。禹是第三位賢君。現在人們認為是他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
換言之,中國最早的傳說表明,王位繼承并非必須以血緣關系為準,如果君王的兒子不夠賢德,就會失去繼承權。中國人一方面擁護王權,另一方面又反對濫用王權。權力當然是該有的,但是沒有人可以認為,僅僅憑借出身就能自然而然地享有權力。一個人是否有資格統治國家,其先決條件是其智慧,而非出身。基什的民眾可能會因其國王伊塔那膝下無子而感到悲痛,但黃河流域的人們就無須為此憂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