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開始每天在寺院里靜坐、讀經、聽法,然而沒過多長時間,就有兩個年輕人按捺不住了,這里人煙稀少,整個寺院也不過二三十個人,再加交通不便,幾乎與世隔絕,所以每天枯燥乏味的生活讓他們寂寞難耐。他們想起了以前生活的繁華都市,更覺得自己不能再忍受這樣的生活。于是有一個人提議下山,另一個人隨聲附和,說:“以后要修行的日子還長著呢,也不在于一時,等真正厭倦了凡世的生活以后再來這里也不是不可以。”而第三個人在考慮再三之后,決定留下來。就這樣,那兩人毅然下山去了,只留下第三個人獨自修行。
可是,在那兩個人走后,留下的人更覺得孤單寂寞,他也不止一次地想回到那個繁華的塵世,留下還是離開的想法在他的腦海中一次次地沖撞,最終,他克服了自己的意志,下定決心留了下來。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修行的那個人由青年人變成了中年人,又由中年人變成了老年人。在多年的修行中,他增加了自己的修為,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并且他也從當初的小和尚升為寺院的住持,到處講經說法。
有一次,他來到一個地方講經,無意中看到了那兩個曾和他一起上山的人,若不是自己親眼得見,他真的不會相信,那兩個人竟然老到了那種程度,不到七十歲的年齡看上去像八十多歲的老人,步履維艱,老態龍鐘。那兩個人看到眼前這位精神抖擻的住持,問道:“你是怎么堅持下來的?你可是在那里待了將近五十年的時間。”
住持笑笑說:“當初你們走了,留下我一個人,我感覺更加孤單。于是我就開始每天充實自己,讓自己翻閱大量經書,不去想外面那個繁華的世界,好似世界上就只有那座寺院一樣。在年復一年的枯燥生活中,我也曾彷徨過,可是我卻從未后悔,因為我為自己的夢想付出這一生是很值得的。現在回想,我覺得自己當初的決定太偉大了,我選擇了一種一般人都難以做到的生活方式。在這些年里,我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使人性得到了升華,用一種與世無爭的心態去對待生活,我已經很知足了。”
那兩個人聽后,深深地嘆了口氣,說:“當時因為耐不住山中的寂寞,我們又回到了這個繁雜的塵世,可是在塵世中我們又何嘗不寂寞。在塵世的這幾十年里,我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爭名奪利、利益紛爭,漸漸失去了最初的夢想,失去了原本的自己。現在我們都老了,我們的心靈是那樣空虛,無處安放,留下的只有一個寂寞的空殼。”
聽了同伴的話,住持很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雖然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寂寞的,可是那些寂寞和自己的夢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從另一角度來說,那根本不是寂寞,而是一種境界,一種想要修身養性必須達到的境界。
人往往是這樣的,想要追求繁華和熱鬧來擺脫自己的寂寞,可是到頭來才知道,越是想要遠離寂寞就越感覺到自己的寂寞。倒不如讓我們把寂寞當成一種享受,用寂寞來提升自己,讓心靈早日安家。
生活本身就是一場華麗的寂寞
名利和地位都不要去追逐,我們最需要的是充實自己的思想。
1979年初,錢鐘書一家搬進北京三里河的“高知樓”。三里河大院內有幾十座公寓樓,清一色的紅磚建筑,十分雅致,這里住的全都是在國內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
在他的家里,客廳兼做書房,在那里擺著兩張辦公桌,這就是他和楊絳女士的“辦公室”了。錢鐘書很少與人往來,幾乎每天閉門不出,也很少有人前來拜訪。
漫畫家華君武和錢鐘書是老鄉,雖住在同一個大院,卻互不相識。每天清晨華君武在院子里散步的時候,總是懷疑自己經常遇見的一個老人是錢鐘書,可是上前詢問,才知自己搞錯了。他不知道錢鐘書是很少出來散步的。
畫家黃永玉常對人稱贊錢鐘書是這里的大儒,他的家里藏有不少錢鐘書的作品。作為一位著名的畫家、詩人,在給別人禮物的時候,他不是贈送自己的詩畫,而是贈送錢鐘書的大作,推崇之意可見一斑。
錢鐘書雖足不出戶,但消息卻靈通得很。他訂閱了很多的中外報紙,每天都會翻閱。他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信件,這些信件有向他請教問題的,有參加會議通知的,有和他探索人生哲理的……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自己備受矚目而引以為榮,可是他卻為此深感頭痛。
雖然對那些來訪者有些厭煩,可是錢鐘書每次都是客客氣氣地謝絕。1985年,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的一位記者從香港來到北京,采訪了不少文壇名人,但費盡心機也沒能見到錢鐘書。無奈之下,這位記者通過電話與錢鐘書取得了聯系,但是依然被他拒絕了。最后,這位記者只好主動上門拜訪,當她按下門鈴的那一刻,來開門的正好是錢鐘書本人。錢鐘書稍微愣了一下之后,說:“你的電話是想引蛇出洞,可是失敗了,想不到你竟然又來甕中捉鱉了。”說完哈哈大笑。隨后他把記者客氣地讓到屋中。這位女記者口才一點都不亞于錢鐘書,于是便抓緊時間單刀直入地開始提問,可是錢鐘書仍是以沉默為主,實在無奈之時,也只能作答了。
因為來訪者甚多,錢鐘書有些應付不來,所以妻子楊絳就成了他的“守門人”,很多時候都是由她來接待這些來訪者。曾有一次,一位在國際新聞界小有名氣的美籍華人想要采訪錢鐘書,他以為憑自己的實力讓錢老接受采訪不成問題,可是想不到的是最后以失敗告終。
錢鐘書一次次地拒絕別人的采訪,也不想借被采訪的事件而大肆宣揚自己,他就是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獨自前行的人。就是這樣一個不貪名圖利的人,卻成了一代大家,也許正是他的這種精神,讓我們對他更加敬仰。
錢鐘書曾經說過:“名利和地位都不要去追逐,我們最需要的是充實自己的思想。”大部分人在名利面前總是邁不開步,在地位面前脫不開身,為自己找各種理由來爭取榮譽、地位、金錢。可是,你應該知道,這一切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當你的生命走到終點時,有再多的金錢都無法多挽回一秒鐘,有再高的地位也不能讓你逃避死亡。只有自己的思想、給后人留下的知識是最實用的東西,它會隨著人類的發展永遠延續,無休無止。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寂寞的盛宴,在這場盛宴中你得到的多也好,少也好,最后都是要放手的。
每個人都會孤獨地行走
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心和決心,就沒有什么不能被打敗,也就沒有什么事情辦不到。
那天,父親把一紙離婚協議書遞到母親面前:“我們離婚吧!”母親似乎早有預料,很平靜地說:“其實我早就知道會有這一天的。對于離婚我沒有任何異議,我只要20萬塊錢,別的我什么都不要。”在這個家庭中,父親的無情,母親的冷漠,注定結局會是如此。
那一年,他剛剛9歲,父親有了外遇,從此不再回家。于是,一紙離婚協議書讓他們兩人都得以解脫。母親走的時候,他抱著母親的腿號啕大哭,可是并沒有換來任何回應,母親使勁地掰開他的小手,頭也不回地離開了。當一個鄰居把他抱起來的時候,他竟然突然停止了哭泣,然后對著母親的背影大喊道:“你們會后悔的!”那喊聲中帶著怒火,帶著仇恨,更帶著凄涼。他默默地走回了自己的家,那個屬于自己卻已空巢的家。
幾天后,他被帶回了農村的老家,和爺爺相依為命。父親只是每月寄錢過來,卻不見蹤影。他每月把父親寄來的錢攢起來,從不花一分。因為他十分痛恨那個舍他而去的人,他認為那人根本不配做他的父親,所以他也從不花那個人的錢。那時的他總是時時刻刻面對著別人的指指點點、流言蜚語,再加環境的生疏,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幾乎不再和陌生人說話。爺爺心里著急,可是想不出任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