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3 《莎士比亞戲劇集》大人的童話

年少時,我是把莎翁的戲劇當作童話來讀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一連串出人意料的巧合和連篇累牘的俏皮話,令我著迷。如《錯誤的喜劇》中那兩個一模一樣的富人孿生子和兩個一模一樣的仆人孿生子,在一次海難中失散,多年后相遇而鬧出一系列認錯人的笑話;如《馴悍記》中怎樣馴服悍婦;再如《威尼斯商人》中女扮男裝的“大法官”如何判決從人身上割下一磅肉的案子;還有奧賽羅怎樣因為誤會錯殺妻子后又自殺……我當時就弄明白了一點:所謂喜劇,就是以為死了的人最后一個都沒死;所謂悲劇,就是所有該死還是不該死的人最后全都死了。至于其中不時出現的鬼魂、妖精、小丑和仙女,則屬童話必備。當然也不是每部劇都喜歡。我特別不喜歡看“亨利”“理查”幾世幾世的歷史劇,特別不喜歡劇中人唱的“歌”,也不愿意看長篇大段的議論,我只是看故事而已。這些故事把我?guī)У焦爬系臍W洲,見識異鄉(xiāng)的風情,激發(fā)了無盡的想象。

《馴悍記》

莎士比亞生于1564年4月23日,死于1616年五十二歲生日那天。據說他經過商,做過馬夫或仆役,當過演員、導演,正式的寫作始于1590年,創(chuàng)作期不過二十多年。他以寫詩成名,后來寫歷史劇和喜劇;再后,寫悲劇;晚年寫傳奇劇。他的歷史劇名義上寫的是比他早一個多世紀的英國百年歷史,其實并不符合歷史真實,而是通過傳奇故事塑造暴君或開明君主的形象。他的喜劇主要寫愛情、友誼、婚姻,歌頌正直高尚,批判吝嗇丑惡。這些劇作深含著世俗的人文關懷,嬉笑怒罵,基調樂觀。然而,最為世人所稱道的,還是他的悲劇,雖然陰森沉郁,卻能震撼人心。我尤其喜歡《哈姆萊特》和《李爾王》。

《羅密歐與朱麗葉》

《麥克白》

哈姆萊特的故事取自13世紀的《丹麥史》,應該是真有其人。最早將其寫成劇本上演的,并不是莎士比亞。據考莎劇多以改寫已有的舊劇本完成,本劇也不例外。大約寫于1601年,正值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頂峰期。哈姆萊特是丹麥王子,在德國威登堡大學讀書,父喪回國,發(fā)現叔叔繼承了王位,母親也改嫁給叔叔,心中充滿了疑問和痛苦。夜里,父王的鬼魂告知他:是叔叔覬覦王位,毒死了父王。他半信半疑,裝瘋賣傻,以求真相。為此,他拋棄了愛他的少女奧菲莉婭,并無意間刺死了奧菲莉婭的爸爸、奸臣波格涅斯。他請戲班子來宮中演戲,劇情就是弟弟如何毒死哥哥篡奪王位并娶了嫂子為王后。叔叔看后臉色大變,猜到哈姆萊特已知真相,決定對他下手。哈姆萊特也證實了心中的疑問。最后,叔叔想設計毒死哈姆萊特,沒想到王后無意間喝下毒酒身亡,而哈姆萊特與波格涅斯的兒子決斗時,一把毒劍殺死了篡位者、波格涅斯的兒子和他自己。奧菲莉婭投水而亡……作為戲劇,《哈姆萊特》歷來為人稱道,它有著強烈的戲劇沖突:哈姆萊特為父復仇,他偶然殺死的波格涅斯的兒子找他復仇,還有一位挪威王子為他父親復仇,一層層復仇的氣氛籠罩全劇;與復仇相連的,除了哈姆萊特殺死奸王外,其他都是枉殺:他直接刺殺了波格涅斯父子,間接殺了所愛的奧菲莉婭,而奸王誤殺了王后。所有的殺戮似有冥冥所定,無法抗拒,這又加重了全劇陰郁之氣。哈姆萊特的內心世界也是后世議論紛紛的對象。歌德認為他性格軟弱,因為他的復仇并不痛快,而是想三想四(比如那個著名的難題:生存還是毀滅?);叔本華認為他有抑郁癥;弗洛伊德則認為他有戀母情結,所以舉棋不定。總之,一部《哈姆萊特》在舞臺上演了四百多年,為許多作家、畫家、音樂家提供了創(chuàng)作靈感,至今也未過時。

《理查二世》

《亨利五世》

《李爾王》講述的是國王退位,把國家分給甜言蜜語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后來遭到二位女兒的遺棄。未分到任何遺產的小女兒成了法國王后,她得知父親的遭遇,帶軍隊來想為父親收回國土。可是戰(zhàn)敗被殺,兩個姐姐也死于非命。李爾王過于悲傷而死。這個故事的主角雖然仍是國王,其主題卻已經成為平民關注的父母與子女倫常關系,刻畫的是人類普遍的人性。這也許是它能夠引起一般觀眾共鳴的原因?

哈姆萊特不是一般復仇的勇士,而是一位感情深沉、思想復雜的年輕人;李爾王歷盡滄桑,從國王淪為乞丐,完成了人的洗禮——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鮮明個性的人,讓人過目不忘的人,跨越時代的人。屠格涅夫曾經寫過一篇小說,題目就是《草原上的李爾王》,可見這個人物一直生活在文學世界中。

《李爾王》

莎士比亞的劇作從17世紀起就傳播到全世界。他的同時代人已經預見:“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論著中多次引用莎士比亞作品進行心理分析,尤其是哈姆萊特。高爾基曾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對白可以與莎士比亞媲美。有趣的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用了整整一本著作的篇幅論證莎士比亞只是“三流作家”,他指出莎劇中的大量漏洞,批評莎劇的語言過于浮夸。這種觀點值得思考,但莎士比亞的地位已經是一個客觀存在,任何批評只能深化人們對他的理解,并不能動搖他或遮蔽他。

莎士比亞戲劇最早的中文譯本,是田漢的《哈孟雷特》,發(fā)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國》雜志上。此后至40年代,有二十多人翻譯過莎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實秋。朱生豪生于1912年,畢業(yè)于杭州之江大學,后任上海世界書局英文部編輯。他從1936年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兩次因日寇炮火稿子被毀,兩次重譯,至1944年先后譯有喜劇、悲劇、雜劇等三十一種,可惜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二歲,尚有六個歷史劇和全部詩歌沒有來得及翻譯。梁實秋生于1930年,二十七歲起著手翻譯莎士比亞的戲劇,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八種,此后他斷斷續(xù)續(xù),直到1967年才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歷時三十七年。朱生豪的譯本已經被奉為經典,他是語言天才,譯本通俗而高雅,雖用散文體,卻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讀來朗朗上口,特別適合舞臺演出。也有專家認為,朱生豪的譯本有缺陷,比如未能忠實地移譯莎劇中的大量粗俗語。他善于傳達莎翁高雅文字的“神韻”,卻不善于,或不屑于傳達莎翁粗俗文字的“神韻”。這種“凈化”,雖包含良苦用心,卻值得商榷。不過就我而言,朱生豪的《莎士比亞戲劇集》培養(yǎng)了我對外國文學作品翻譯語言的閱讀習慣,可以說,后來我對翻譯文學情有獨鐘,始于此。翻譯的好處還在于,一些外國古典被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使我們閱讀起來一點也不吃力。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梁實秋的譯本《莎士比亞全集》的大陸版1995年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首印10100套,定價160元。我買了一套收藏。梁譯本的特點是:白話散文式的風格;直譯、全譯,決不刪改原文。除此之外,梁譯本還加了大量注釋,并在每部劇作前寫有序言。莎翁作品原文晦澀難解之處很多,各種雙關語、俚語、典故也多,猥褻語也不少,梁譯本所加的注釋,幫助讀者理解原文;序言則對該劇的版本、著作年代、故事來源、舞臺歷史以及批評意見等加以論述。

很巧,同是在1936年,畫家肯特應約為美國花園城版《莎士比亞全集》畫了39幅黑白插畫。這些插畫極具古典主義的紀念碑風格,是他五十四歲時的作品。

發(fā)現一艘新失事的大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河子市| 安吉县| 依兰县| 永泰县| 浪卡子县| 长葛市| 永年县| 锡林郭勒盟| 光泽县| 江口县| 河西区| 友谊县| 南澳县| 江孜县| 徐水县| 南雄市| 江门市| 金阳县| 定兴县| 沽源县| 常州市| 南陵县| 锡林郭勒盟| 永城市| 溆浦县| 新郑市| 金华市| 拜城县| 旬阳县| 蒙自县| 榆林市| 陕西省| 增城市| 马鞍山市| 呼伦贝尔市| 体育| 玉龙| 文安县| 泽库县| 洪湖市|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