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劑學(第3版)
- 趙黛堅 常憶凌
- 4303字
- 2020-03-04 16:49:59
第三節 藥物制劑的相關法規

二維碼2 相關法規、標準(電子查詢)
一、藥典與藥品標準
藥典(pharmacopoeia)是一個國家記載藥品規格和標準的法典。大多數由國家組織藥典委員會編印并由政府頒布發行,所以具有法律的約束力。藥典中收載的是療效確切、副作用小、質量較穩定的常用藥物及其制劑,規定其質量標準、制備要求、鑒別、雜質檢查與含量測定等,作為藥品生產、檢驗、供應與使用的依據。一個國家的藥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這個國家藥品生產、醫療和科學技術水平。藥典在保證人民用藥安全有效、促進藥品研究和生產等方面有重大作用。
隨著醫藥科學的發展,新的藥物和試驗方法不斷出現,為使藥典的內容能及時反映醫藥學方面的新成就,藥典出版后,一般每隔幾年須修訂一次。各國藥典的再版修訂時間多在5年以上。我國藥典自1985年后,每隔5年修訂一次。有時為了使新的藥物和制劑能及時地得到補充和修改,往往在下一版新藥典出版前,還出現一些增補版。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版中國藥典于1953年8月出版,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簡稱《中國藥典》1953年版。1953年版共收載藥品531種,其中化學藥215種,植物藥與油脂類65種,動物藥13種,抗生素2種,生物制品25種,各類制劑211種。
我國藥典的特色之一在于繼承和發揚了祖國醫藥學的寶貴成果,體現了中西醫藥的結合。1963年版的藥典是一個好的起點。從1963年版起,藥典分一、二兩部,各有凡例、正文和有關的附錄。一部收載中藥材446種和中藥成方制劑197種,記載藥品的“功能與主治”;二部收載化學藥品667種,增加了藥品的“作用與用途”。
1977年版藥典也分一、二兩部,共收載藥品1925種。一部收載中草藥材(包括少數民族藥材)、中草藥提取物、植物油脂以及一些單味藥材制劑等882種和成方制劑(包括少數民族成方)270種,共1152種;二部收載化學藥品、生物制品等773種。
1985年版藥典比1977年版的藥典品種有較大刪減,一部收載藥材和成方制劑713種,二部收載化學藥品、抗生素、生化藥品、生物制品和放射性同位素藥品及各類制劑776種;兩部收載各類藥品共1489種,比1977年版藥典少收載436種。1987年11月出版了1985年版《中國藥典》第一增補本,新增品種23種,修訂品種172種,附錄21項。1988年10月,第一部英文版《中國藥典》(1985年版)正式出版。
隨后出版的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和2015年版《中國藥典》收載品種數見表1-1。
表1-1 我國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和2015年版《中國藥典》收載品種比較 單位:種

2005年版《中國藥典》將生物制品單獨列為第三部,這是為了適應生物技術藥物在醫療中日益擴大的作用,同時也說明生物技術藥物在醫療領域中的地位。
2015年版《中國藥典》是我國現行版藥典,本版藥典共分為四部,首次將2010年版藥典附錄整合為通則,并與藥用輔料單獨成卷作為新版藥典第四部。同時進一步擴大藥品品種的收載和修訂,共收載品種5608種。一部收載品種2598種,其中新增品種440種。二部收載品種2603種,其中新增品種492種。三部收載品種137種,其中新增品種13種、修訂品種105種。四部收載通則總數317個,其中制劑通則38個、檢測方法240個、指導原則30個、標準物質和對照品相關通則9個;藥用輔料收載270種,其中新增137種、修訂97種。本版基本覆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和國家醫療保險目錄品種。
2015年版《中國藥典》在歷版藥典的基礎上,堅持保障公眾用藥安全的原則,在品種收載、檢驗方法完善、檢測限度設定以及質量控制水平上都有了較大提升,重點加強藥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控制要求,充分借鑒國際先進質量控制技術和經驗,整體提升藥典標準水平,全面反映我國當前醫藥發展和檢測技術的水平,集中體現了當前我國藥典標準的最新科研成果,將在推動我國藥品質量提高、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換代、促進我國醫藥產業結構調整、提升《中國藥典》權威性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國外藥典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已有近40個國家編制了國家藥典,另外還有3種區域性藥典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組織編制的《國際藥典》等,這些藥典無疑對世界醫藥科技交流和國際醫藥貿易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美國藥典《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簡稱USP,最早于1820年出版,到現在基本一年一版,現行版為《美國藥典40/國家處方集35》簡稱USP40-NF35,于2016年12月出版,2017年5月1日生效。英國藥典《British Pharmacopoeia》簡稱BP,于1864年頒布第一版,約2~3年更新一次,最新版本是2017年版。日本藥局方《Pharmacopoeia of Japan》簡稱JP,于1886年頒布第一版,基本每5年更新一個版本,現行版為第17版。
國際藥典《Pharmacopoeia Internationals》簡稱Ph.Int.,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了統一世界各國藥品的質量標準和質量控制的方法而編纂的,1951年出版了第一版《國際藥典》,最新《國際藥典》為第五版,于2015年出版?!秶H藥典》對各國無法律約束力,僅作為各國編纂藥典時的參考標準。
3.其他藥品標準
國家藥典是法定藥典,它不可能包羅所有已生產與使用的全部藥品品種。前面已述藥典收載藥物的一般要求,而對于不符合其要求的其他藥品,一般都作為藥典外標準加以編訂,作為國家藥典的補充。
我國的國家藥品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標準》,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編纂并頒布實施,過去稱為《部頒藥品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藥物。
①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的國內未生產的新藥,包括放射性藥品、麻醉性藥品、中藥人工合成品、避孕藥品等。
②《中國藥典》收載過而現行版未列入的療效肯定、國內幾省仍在生產、使用并需修訂標準的藥品。
③療效肯定,但質量標準仍需進一步改進的新藥。
其他國家除藥典外,尚有國家處方集出版。如美國的處方集(National Formulary,NF),英國的處方集(British National Formulary)和英國準藥典(British Pharmacopoeia Codex,簡稱BPC),日本的《日本藥局方外醫藥品成分規格》《日本抗生物質醫藥品基準》《放射性醫用品基準》等。
除藥典以外的標準,還有藥典出版注釋物,這類出版物的主旨是對藥典的內容進行注釋或引申性補充,是對相關內容理論性的注明與解釋,是對比較成熟的實踐經驗的總結與介紹,對正確理解藥典標準相關內容起到幫助和引導作用。
二、處方藥與非處方藥
1.處方
處方系指醫療和生產部門用于藥劑調制的一種重要書面文件,有以下幾種。
(1)法定處方 是國家藥品標準收載的處方。它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在制備或醫師開寫法定處方時,均需遵照其規定。
(2)醫師處方 醫師對患者進行診斷后,對特定患者的特定疾病而開寫給藥局的有關藥品、給藥量、給藥方式、給藥天數以及制備等的書面憑證。該處方具有法律、技術和經濟的意義。
藥劑學中,在生產、制備某一制劑時,需要明確各成分的比例量,這種處方稱之為制劑處方,或生產處方。
2.處方藥與非處方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國家對藥品實行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的分類管理制度”,這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藥品管理模式。
(1)處方藥(prescription drug或ethical drug) 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并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的藥品。處方藥可以在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共同指定的醫學、藥學專業刊物上介紹,但不得在大眾傳播媒介發布廣告宣傳。
(2)非處方藥(nonprescription drug) 不需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消費者可以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的藥品。經專家遴選,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并公布。在非處方藥的包裝上,必須印有國家指定的非處方藥專有標識。非處方藥在國外又稱之為“可在柜臺上買到的藥物”(over the counter,簡稱OTC)。目前,OTC已成為全球通用的非處方藥的簡稱。
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不是藥品本質的屬性,而是管理上的界定。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均是經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其中非處方藥主要用于治療各種消費者容易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常見輕微疾病。
三、藥品管理有關規范
藥品從研發、生產到流通銷售,各個環節都需要相關的管理規范來確保藥品質量。
1.《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
《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適用于為申請藥品注冊而進行的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是藥物研發的基礎性工作,指為評價藥物安全性,在實驗室條件下用實驗系統進行的試驗,包括安全藥理學試驗、單次給藥毒性試驗、重復給藥毒性試驗、生殖毒性試驗、遺傳毒性試驗、致癌性試驗、局部毒性試驗、免疫原性試驗、依賴性試驗、毒代動力學試驗以及與評價藥物安全性有關的其他試驗。我國現行的GLP于2017年6月20日審議通過,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GCP)
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是臨床試驗全過程的標準規定。制定GCP的目的在于保證臨床試驗過程的規范,結果科學可靠,保護受試者的權益并保障其安全。我國GCP于2003年頒布實施。
3.《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是藥品生產和質量管理的基本準則,適用于藥品制劑生產的全過程、原料藥生產中影響成品質量的關鍵工序。我國于1988年發布了第一版GMP,并于1992年作了第一次修訂。十幾年來,中國推行藥品GMP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批制藥企業(車間)相繼通過了藥品GMP認證和達標,促進了醫藥行業生產和質量水平的提高。
隨后,歷經5年修訂、兩次公開征求意見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版)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2010年版GMP要求企業建立藥品質量管理體系。該體系應當涵蓋影響藥品質量的所有因素,包括確保藥品質量符合預定用途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全部活動。GMP作為質量管理體系的一部分,是藥品生產管理和質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藥品生產過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錯等風險,確保持續穩定地生產出符合預定用途和注冊要求的藥品。
大力推行藥品GMP,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藥品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降低各種差錯的發生,是提高藥品質量的重要措施。隨著GMP的發展,國際實施了藥品GMP認證。藥品GMP認證(certification)是國家依法對藥品生產企業(車間)和藥品品種實施藥品GMP監督檢查并取得認可的一種制度,是國際藥品貿易和藥品監督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藥品質量穩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種科學的、先進的管理手段。
4.《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
GSP(good supply practice)是藥品經營管理和質量控制的基本準則,其目的是為加強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藥品經營行為,保障人體用藥安全、有效。我國GSP在2000年公布,并于2012年、2015年歷經兩次修訂,現行版為2016年公布。
GSP意即良好供應規范,規定企業應當在藥品采購、貯存、銷售、運輸等環節采取有效的質量控制措施,確保藥品質量,并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建立藥品追溯系統,實現藥品可追溯。藥品生產企業銷售藥品、藥品流通過程中其他涉及貯存與運輸藥品的,也應當符合本規范相關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制定一系列法規,其根本目的是保證藥品質量:在實驗室階段實行GLP,在新藥臨床階段實行GCP,在藥品生產過程中實施GMP,在醫藥商品使用過程中實施G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