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企業職業衛生管理
- 樊晶光 王海椒 劉麗華
- 3000字
- 2020-04-24 11:50:40
第四節 職業病概述
當職業病危害因素作用于人體的強度與時間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人體不能代償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病理的改變,從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影響勞動能力,這類疾病在醫學上通稱為職業病。
職業病防治涉及的主要領域概括如圖1-2所示。

圖1-2 職業病防治涉及的主要領域
一般應具備3個條件才被認定為職業病,分別為:該疾病應與工作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密切相關;所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劑量(濃度或強度)無論過去或現在,都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必須區別職業性與非職業性病因所起的作用,而前者的可能性必須大于后者。
國內外職業病防治醫學專家已取得如下共識:①病因明確,病因即職業病危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條件后,可以消除或減少發病。②所接觸的病因大多是可以檢測的,而且其濃度或強度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勞動者致病,一般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與病因有直接關系。③在接觸同樣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數量的發病率,很少只出現個別病人。④如能早期診斷,及早、妥善治療與處理,愈后相對較好,康復相對較易。⑤不少職業病,目前世界上尚無特效根治方法,只能對癥治療以減緩癥狀,所以發現并確診越晚療效越差。⑥職業病是可以預防的。⑦在同一生產環境從事同一工種的人中,人體發生職業性損傷的概率和程度也有極大差別,這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
a.遺傳因素,如患有某些遺傳性疾病或有遺傳缺陷的人,容易受某些有毒物質的作用。
b.年齡和性別的差異,包括孕期、哺乳期婦女從事生產時所接觸的危害因素對胎兒、乳兒的影響,以及未成年人和老人易受危害因素的作用。
c.缺乏營養,可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和康復能力。
d.其他疾病和精神因素,如患有皮膚疾病可增加皮膚吸收毒物的機會;患有肝臟疾病可影響對毒物的解毒功能等。
e.不良生活方式或個人習慣,如長期攝取不合理膳食、吸煙、過量飲酒、缺乏鍛煉和過度精神緊張等,都能增加職業性損害程度;而掌握職業病防治科學知識的勞動者,并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較為自覺地采取預防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措施。
以上統稱為個體危險因素,具有個體危險因素,也稱為易感者或高危人群,具有這些因素者更容易引起職業性損害。因此,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和職業病的特點,控制職業病必須從源頭抓起,堅持預防為主。
一、職業病的概念及特點
依據《職業病防治法》,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從廣義上的醫學定義來看,職業病是指由于工作環境中有害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所引起的疾病。
職業病屬于臨床醫學范疇,職業性有害因素對人體的損害不只限于某個組織器官,而是涉及各個系統的組織器官。因此在醫療方面,不僅廣泛涉及呼吸、心血管、消化、腎、血液、神經等科,也涉及眼、耳鼻喉、皮膚、外科等,另外,還與影像、檢驗等學科關系密切。
由于職業病的病因明確,控制與預防職業病和臨床診治疾病同樣都是本學科的重要目標與任務,甚至更重要,因此它又屬于預防醫學范疇,在學科上又可稱為“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職業醫學”或“職業衛生學”,它包括“職業病臨床”和“職業衛生”兩部分。
由于病因來自于職業環境中,是可以預防的因素,因此,研究、評價和控制職業病危害因素,對職工的健康影響是極其重要的。
下面介紹一下狹義的職業病概念。
由于社會保障的需要,每個國家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由國家和政府部門以法律法規形式規定了職業病范圍,稱為法定職業病,即狹義的職業病,經確診后,則享有政府規定的勞保待遇。在2013年職業病分類和目錄中列出了10類132種法定職業病。
法定職業病需滿足下列條件:①在職業活動中由于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而引起;②列入國家規定的職業病范圍;③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要形成勞動關系,個體勞動不納入職業病管理的范圍。
因此,有些人提出的從事視屏作業引起的視力下降,或者職業壓力過大造成的心理緊張則不屬于法定職業病的范疇。有的人雖然患有職業病目錄中的疾病,如白血病、肺癌等,但不是在職業活動中引起的,也不屬于法定職業病范疇。
二、職業病的種類
目前,我國的法定職業病有10類132種。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不斷出現,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越來越多,導致職業病的范圍越來越廣,職業病的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一些過去未曾見過或者很少發生的職業病。同時考慮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法定職業病的范圍不斷地進行修訂。1957年規定14種法定職業病;1987年修訂為9類99種法定職業病;2002年修訂為10類115種法定職業病;2013年修訂為10類132種法定職業病。
根據《職業病分類和目錄》調整的原則和職業病的遴選原則,修訂后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由原來的115種職業病調整為132種(含4項開放性條款)。其中新增18種,對2項開放性條款進行了整合。另外,對16種職業病的名稱進行了調整。
調整后仍然將職業病分為10類,其中3類的分類名稱做了調整。①將原“塵肺”與“其他職業病”中的呼吸系統疾病合并為“職業性塵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②將原“職業中毒”修改為“職業性化學中毒”;③將“生物因素所致職業病”修改為“職業性傳染病”。
此外,還對職業性皮膚病、耳鼻喉口腔疾病、職業性傳染病等做了相應調整。
本次《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的調整傾向生產一線作業人員。例如煤炭、冶金、有色金屬、化工、林業、建材、機械加工行業作業人員,以及涉及低溫的作業人員、醫療衛生人員和人民警察等。
三、化工行業常見的職業病
1.塵肺
在化工廠礦生產過程中,許多作業都可以產生粉塵,工人長期吸入一定量的粉塵后,可得塵肺病。空氣中的粉塵可以隨呼吸進入呼吸道,當濃度很高或由于粉塵的長期作用,對人體的危害非常明顯。粉塵進入呼吸道后,絕大多數顆粒較大的粉塵被阻擋在上呼吸道處,刺激這些部位的黏膜,使細小血管擴張,黏膜紅腫、肥大、分泌物增多,引起鼻炎、氣管炎等病變。有些有機粉塵可引起哮喘性過敏反應,有些有毒粉塵可引起全身中毒,有些粉塵(如石英、炭黑等)可引起肺的纖維組織增生,甚至發生塵肺。
2.職業中毒
化工生產中有很多物質都有毒,工人在操作過程中若防護不好,則會引起中毒。而接觸毒物不同,中毒的臨床表現也不同。毒物進入體內,會對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造血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3.職業性耳聾
噪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損害聽力,特別是工作場所長時間的噪聲會使耳朵的敏感度下降,由聽覺適應到產生聽覺疲勞,最終導致職業性耳聾——噪聲性耳聾。耳聾通常分為輕度聾、中度聾、重度聾,隨著聽力不斷下降,最終會完全聽不見。主要臨床表現是耳鳴、頭痛、頭暈,有時伴有失眠、頭脹,逐漸出現眩暈、惡心、干嘔癥狀。
4.職業性皮膚病
職業性皮膚病是指勞動者在化工企業工作中接觸化學、物理、生物等生產性因素引起的皮膚及附屬疾病。國外資料顯示,職業性皮膚病占職業病總數的50%~70%,發病率始終占第一位。它的臨床表現有很多種,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濕疹、痤瘡及毛囊炎、皮膚及黏膜潰瘍、皮膚角化過度或皸裂,還有皮膚色素改變。它們給皮膚帶來各種不同的傷害,例如紅斑、水腫、水皰甚至糜爛;還有劇烈瘙癢、皮膚流膿、潰瘍;皮膚干裂、色素沉著積累(即職業性黑變病),而色素減退會發生白斑(即職業性白斑病)。
本章配套視頻資源請掃描下面二維碼,專業老師為您講授,讓您快速掌握職業衛生的相關概念(封面掃碼領取優惠大禮包,注冊登錄平臺后即可以超低價格購買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