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鰍黃鱔無公害安全生產技術
- 邴旭文 丁煒東 曹哲明
- 12字
- 2020-04-24 12:03:19
第一章 淡水魚養殖種類介紹
第一節 泥鰍的生物學特性及品種選擇
一、泥鰍的品種及其形態特征
泥鰍為鯉形目、鰍科、花鰍亞科、泥鰍屬的魚類。鯉形目鰍科的魚類相當多,僅我國就有100余種,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生長速度相近卻又各不相同。通常養殖的泥鰍種類有真泥鰍、大鱗副泥鰍、中華花鰍、花斑副沙鰍、大斑花鰍、北方條鰍等,在養殖選種時,應注意區別。
在養殖的鰍科魚類中,常見的是真泥鰍、大鱗副泥鰍,盡管在自然水域中兩者的生長特性基本一致,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真泥鰍的生長速度、成活率及抗病力等方面要稍優于大鱗副泥鰍。而中華花鰍、花斑副沙鰍、大斑花鰍、北方條鰍等比較適合在流動的江、河中養殖,由于這些鰍科魚類味道鮮美,雖然產量較低,但售價要高一些,所以養殖效益也較好,比較具有開發潛力。
現將幾種常見的鰍科魚類介紹如下。
1.真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真泥鰍一般稱為泥鰍(圖1-1),是最常見的個體較大的泥鰍。一般成熟體長10~15厘米,最大個體長可達30厘米左右。

圖1-1 真泥鰍
真泥鰍在我國分布很廣,除青藏高原外,北至遼河、南至瀾滄江的我國東部地區的河川、湖泊、溝渠、稻田、池塘、水庫等各種淡水水域均有分布,尤其是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廣,產量最大。在國外,真泥鰍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
真泥鰍體小而細長,前部略呈圓筒形,后部側扁,腹部圓。頭較尖,近錐形,吻部向前突出,傾斜角度大,吻長小于眼后頭長;口小,下位,馬蹄形,口裂深弧形。唇軟,有細皺紋和小突起,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唇后溝中斷;上唇有2~3行乳頭狀凸起,下唇面也有乳頭狀凸起,但不成行;上頜正常,下頜匙狀。口須(觸須)5對,其中2對吻須,1對口角須,2對頜須。口角須長短不一,最長者可伸至或略超過眼后緣,短者僅達前鰓蓋骨。泥鰍口須和唇上味蕾豐富,感覺靈敏,可很好地協助泥鰍覓食。頭部有1對眼,眼前方有1對鼻孔。眼小,側上位,并覆有霧狀皮膜,因而視力弱,只能看見前上方的物體,對躲避敵害有利。頭側有1對鰓孔,內有鰓,鰓孔小,鰓裂至胸鰭基部,鰓完全但鰓耙不發達,呈細粒狀。泥鰍的耳從外表上是看不到的。
鰓孔至肛門是軀干部,有細小的圓鱗,埋于皮下,黏液較多,因而體滑。側線完全但不明顯,側線鱗141~150片。軀干部長有胸鰭、背鰭和腹鰭。胸鰭不大且雌雄異形,位于鰓孔后下方;背鰭末根不分支,鰭條軟,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遠,背吻距為背尾距的1.3~1.5倍。腹鰭不大,位于體中后部,與背鰭相對,但起點稍后于背鰭起點;臀鰭末根不分支,鰭條軟,末端到達尾鰭退化鰭條。尾鰭后緣圓弧形,在尾柄上下有尾鰭退化鰭條延伸向前的鰭褶,上方的鰭褶達到臀鰭之上方,下方的鰭褶約達到臀鰭末端處。肛門約在腹鰭末端與臀鰭起點之間的中點。各鰭鰭式為:背鰭3,6~8;臀鰭3,5~6;胸鰭1,9~10;腹鰭1,5~6。
鰓耙外行退化,內行短小。鰾前室啞鈴形,包于骨質鰾囊中,后室退化。骨質鰾囊由第四椎體橫突、肋骨和懸器構成,第二椎體的背支和腹支緊貼于骨囊的前緣,不參與骨質鰾囊的形成。無明顯的胃,腸管直,無彎曲,自咽喉后方直通至肛門。腹膜灰白色。
體淺黃色或灰白色,背部、側部褐色,散布有不規則的褐色斑點,背鰭、尾鰭和臀鰭多褐色斑點,尾鰭基部偏上方有1顯著的深褐色斑。因棲息環境不同,體色變異較大。
體長為體高的6.1~7.9倍,為頭長的5.4~6.7倍。頭長為吻長的2.4~3.1倍,為眼徑的4.6~7.0倍,為眼間距的4.4~5.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4倍。
2.大鱗副泥鰍(Paramisgumus dabryanus Sauvage)
大鱗副泥鰍體形酷似泥鰍(圖1-2),一般成熟體長10~15厘米,最大個體長可達28厘米左右。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及其附屬水體中,數量較少。

圖1-2 大鱗副泥鰍
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后部側扁,腹部圓。頭小,近圓錐形。吻長,稍尖,吻褶不發達,游離。口小,亞下位,馬蹄形。唇發達,下唇分2葉,游離。眼小,側上位,被皮膜覆蓋,眼緣不游離。眼間隔寬,稍隆起,無眼下刺。前后鼻孔緊鄰,位于眼前方,前鼻孔短管狀,后鼻孔圓形。口須5對,吻須2對;口角須1對,細長,后伸超過前鰓蓋骨后緣;頜須2對,較短小。鰓孔小,側位。鰓蓋膜與頰部相連。
體被圓鱗,鱗片較泥鰍體鱗為大,埋于皮下。頭部無鱗。側線不完全,止于胸鰭的上方。側線鱗108~113。背鰭小,無硬刺,其起點距吻端大于距尾鰭基部;胸鰭距腹鰭甚遠;腹鰭短小,起點在背鰭第二至第三分支鰭條的下方。尾鰭圓形。肛門較接近臀鰭起點,位于腹鰭基部至臀鰭起點之間的約3/4處。尾柄上下方具發達的皮褶,皮褶與背鰭、尾鰭和臀鰭相連。各鰭鰭式為:背鰭3,6~7;臀鰭3,5~6;胸鰭1,10~11;腹鰭1,5~6。
鰓耙外行退化,內行短小。鰾的前室啞鈴形,包于骨質鰾囊中,后室退化。骨質鰾囊參與構成的骨骼與真泥鰍同。食管后方為“U”字形的胃,腸自胃的一端發生,直通肛門,體長約為腸長的2倍。腹膜灰白色。
背部及體側上半部灰黑色,體側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體側密布暗色小點,并排列成線紋。背鰭、尾鰭具暗色小點。其余各鰭灰白色。
體長為體高的4.9~5.1倍,為頭長的5.1~5.7倍,為尾柄長的6.1~6.7倍,為尾柄高的5.1~5.7倍。頭長為吻長的2.3~2.5倍,為眼徑的5.3~5.7倍,為眼間距的3.2~3.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0.8倍。
大鱗副泥鰍與真泥鰍形態結構較相似,主要區別見表1-1。
表1-1 大鱗副泥鰍與真泥鰍的比較

3.中華花鰍(Cobitis sinensis Sauvage et Dabry)
中華花鰍體長雄魚一般為6~8厘米,雌魚9~13厘米(圖1-3)。主要分布于黃河以南至紅河以北地區各水系,海南和臺灣均有分布。

圖1-3 中華花鰍
體形似泥鰍,稍延長,側扁,腹部平直。頭側扁,吻鈍。口下位,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接,唇后溝中斷。須4對,分別為吻須2對,頜須2對,都很短,最長的頜須末端后伸僅達眼前緣的下方。前后鼻孔緊靠在一起。眼很小,側上位。眼下刺分叉,較短。鰓蓋膜連于峽部。
體被小鱗,頭部裸出。側線不完全,僅伸至胸鰭上方。背鰭最后不分支,鰭條軟,背鰭起點位于吻端和尾鰭基部之間的中點。臀鰭起點約位于腹鰭起點至尾鰭起點連線的中點,末端不達尾鰭基部。胸鰭短小,側下位。腹鰭腹位,起點在背鰭起點后下方,約與背鰭的第二或第三根分支鰭條相對,末端遠離肛門。尾鰭后緣圓弧形。肛門在腹鰭末端的臀鰭起點之間明顯接近后者,離開腹鰭的距離約等于腹鰭之長。各鰭鰭式為:背鰭3,7;臀鰭3,5;胸鰭1,8~9;腹鰭1,6~7。
鰓耙短小。鰾的前室呈啞鈴形,包于骨質鰾囊中,后室退化,骨質鰾囊由第四椎骨橫突、肋骨和懸器構成,第二椎骨的背支和腹支緊貼于骨囊之前,不參與骨質鰾囊的形成。腸道前部稍膨大,向后至腹鰭附近稍彎折后直通肛門。
體淺黃色,背側部稍暗,通常是亮黃色基色與褐色斑紋組合成特殊體色,但斑紋變異較大。頭部自吻端經眼至頭頂有1條黑斜紋,左右斜紋在頭頂相接。背部有1列棱形深褐色斑或橫斑,在背鰭前有5~8個斑,背鰭基部2~3個斑,背鰭之后有6~10個斑。體側沿中軸有11~15個較大的深褐色斑。尾鰭基部上側有1醒目的黑斑,除背側和中軸的斑塊外,身體上側部還有很多蟲形斑或小斑點。背鰭和尾鰭有很多斑點,常排成2列(背鰭)和3~4列(尾鰭),其他鰭無斑點。
體長為體高的5.5~6.4倍,為頭長的5.2~5.3倍。頭長為吻長的2.0~2.2倍,為眼徑的5.4~8.5倍,為眼間距的5.3~6.0倍。
4.花斑副沙鰍(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花斑副沙鰍體長通常為7~15厘米,最大個體長22厘米(圖1-4)。我國黑龍江至珠江的各河系均有分布,數量極少。

圖1-4 花斑副沙鰍
體稍延長,側扁,背部在背鰭之前稍隆起,腹部平直。頭部側扁,吻部尖,吻長與眼后頭長幾乎相等。口下位,口裂深弧形。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下唇在中部分開,唇后溝中斷。上頜中部有一關節凸起,下頜匙狀。須3對,2對吻須,聚生于吻端,外吻須長于內吻須,后伸達前鼻孔之下;1對頜須,后伸達眼前緣或眼中央之下方。前、后鼻孔緊靠在一起。眼小,側上位。眼下刺分叉。鰓蓋膜連于峽部。
體和頭的峽部被小鱗,鱗隱于皮下。側線完全,平直,位于體側中部。背鰭末根不分支鰭條軟,其長約為頭長之半,背鰭起點接近體長之中點。臀鰭無硬刺,后伸達尾鰭基部。胸鰭小,下側位。腹鰭腹位,起點與背鰭的第一根分支鰭條相對,末端不達肛門。尾鰭后緣深分叉,上、下葉等長,葉端尖。肛門約位于腹鰭末端和臀鰭起點之間的中點。各鰭鰭式為:背鰭3,9;臀鰭3,5;胸鰭1,11~13;腹鰭1,6~7;尾鰭分支鰭條17~19根。
第一鰓弓外側鰓耙退化,內行鰓耙短小。鰾2室,前室近圓球形,部分包于骨質鰾囊中;后室長卵圓形,游離于腹腔中,末端約達到相當于胸鰭末端至背鰭基部起點的中點。骨質鰾囊由第二錐體橫突的腹支向后伸展與第四錐體橫突、肋骨和懸器參與構成。胃“U”形。腸較短,自胃發出后直通肛門。腹膜灰白色。
體淺黃色,背、側部稍暗。頭后方有褐色橫斑條,從背部向下延伸至側線下方,斑條寬度常窄于斑條間的間距,在背鰭之前有4~6條,背鰭下3條,背鰭后5~6條。尾鰭基部中央有一顯著的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有褐色斑點列。
體長為體高的5.3~6.3倍,為頭長的3.9~4.1倍。頭長為吻長的2.1~2.5倍,為眼徑的5.2~8.0倍,為眼間距的4.6~5.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0~1.4倍。
5.大斑花鰍(Cobitis macrostigma Dabry)
大斑花鰍體長通常為5~13厘米,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及其附屬水體中。體長,側扁。頭側扁錐狀。吻短,微下鉤。口小,亞下位,唇厚,上頜及上唇可將下唇蓋住。吻須4對,上頜1對,下頜口角處2對,下唇處1對,極短。下唇中部略短,極顯厚實。眼小,側上位且偏高,有較明顯的眼下刺,刺基部為雙叉狀,刺尖須縱向倒向體后,長刺貼體而隱,短刺顯露并可觸及到。鼻2對,前鼻有半透明短管狀皮突。鰓孔窄小,偏下。
側線不完全。鱗細小,頭部無鱗。胸鰭側下位,蠅翅狀,較小。背鰭位于正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腹鰭側下位,略大于胸鰭。臀鰭圓鏟形。尾柄較長,尾鰭后緣平截或稍圓。泄殖孔靠近臀。
通身呈褐黃色,體側沿縱軸有6~9個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塊。緊靠大斑塊,兩側各有1行或多行排列規則的褐黑色小斑,尾鰭鰭基上側具一明顯的亮黑斑。各鰭為透明淡黃色。
6.北方條鰍(Nemacheilus barbatulustoni)
北方條鰍體長一般5~12厘米(圖1-5)。主要分布于黃河以北的水系中,尤以黑龍江、吉林等地較多。

圖1-5 北方條鰍
體長,側扁或圓柱形。頭側扁或平扁,體被細鱗或部分被鱗,有的全身裸露無鱗。眼較小,側上位。側篩骨無變形的眼下刺。口下位,口裂弧形。須3對,其中吻須2對,分生,呈1行排列。口角須1對。
鰾前室包于骨質囊內,此囊是由第二椎骨橫突的背、腹支和第四椎骨的腹肋和懸器共同組成的;游離的鰾后室退化或存在。側線完全,位于兩側正中。尾鰭圓形、截形、淺凹或叉狀;峽鰓很寬;鰓孔狹小;臀鰭分支鰭條為5根,少數為6根。各鰭鰭式為:背鰭2,7;臀鰭2,5;胸鰭1,9;腹鰭1,6。
背部棕灰色且帶暗色斑,腹部色淺。背鰭、尾鰭和胸鰭上有若干縱列暗斑。腹鰭和臀鰭上也有這種斑,或無或者不明顯。
體長為體高的5.9~10.3倍,為頭長的4.1~4.9倍,為尾柄長的5.1~5.6倍。頭長為吻長的1.9~2.4倍,為眼徑的5.3~6.3倍,為眼間距的3.6~4.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9~2.3倍。
二、泥鰍的生物學特性
1.生活習性
泥鰍為底棲魚類,喜棲息于泥沙底的淺水中,白天常鉆入泥土中,夜出活動覓食。泥鰍除用鰓呼吸外,腸和皮膚也有呼吸作用,當水中缺氧時,游到水面吞入空氣在腸內進行氣體交換,然后從肛門排出廢氣,因而它對惡劣環境的適應力很強。當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到0.16毫克/升時也安然無恙。如果水干涸則鉆入淤泥中,靠濕潤的環境進行腸道呼吸,可長期維持生命。因此,泥鰍可高密度飼養,并易于運輸。
泥鰍喜在中性和微酸性的黏性土壤中,生長適溫范圍為15~30℃,最適25~27℃,此時生長最快。當水溫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減退,生長緩慢。當水溫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泥鰍鉆入泥中,呈不食不動的休眠狀態。
2.食性
泥鰍屬雜食性魚類。在幼苗階段,體長5厘米以內,主要攝食動物性飼料,如浮游動物的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和原生動物。體長5~8厘米時,由攝食動物性飼料轉變為雜食性飼料,主要攝食甲殼類、搖蚊幼蟲、水蚯蚓、水生和陸生昆蟲及其幼體、蜆子、幼螺、蚯蚓等底棲無脊椎動物,同時攝食絲狀藻、硅藻、水生和陸生植物的碎片及種子。泥鰍的攝食量與水溫有關,水溫15~30℃為適溫范圍,25~27℃為最適范圍,此時攝食量最大,生長最快。水溫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減退,生長緩慢。水溫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泥鰍進入不食不動的休眠狀態。泥鰍多在晚上攝食,在人工養殖時,經過訓練也可改為白天攝食。
通過研究不同生態環境條件下泥鰍的食物組成可知,泥鰍是偏動物食性的雜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有昆蟲幼蟲、小型甲殼動物、藻類、高等植物,環境中食物的易得性及喜好性是影響泥鰍食物組成的重要原因。而且,泥鰍攝食水生昆蟲時并不是主動向目標移動的,而是當昆蟲游至泥鰍觸須感知的范圍內激起水花,泥鰍感知后,才突然前沖,將昆蟲吞入口中。因此泥鰍的攝食方式是半主動方式。另外,泥鰍的食物組成表明,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在動物性餌料缺乏的情況下,可以攝食植物性餌料,在動植物餌料均缺乏的情況下,也可以攝食有機碎屑和活性淤泥來維持其能量供應。因此,泥鰍不僅能適應水質惡劣的環境,而且可以攝食多種餌料以維持其生長。
3.年齡與生長
泥鰍的生長速度和餌料、養殖密度、水溫、性別等息息相關。在人工養殖中個體差異也較大。
在自然環境中,泥鰍生長較慢。剛孵出的泥鰍苗,一般體長3~4毫米,1個月后長到2~3厘米,6個月達5~7厘米,體重2~3克。孵化10個月后,體長達9~10厘米,體重6~7克。此后,雌雄泥鰍生長便產生明顯差異,雌鰍生長比雄鰍快。雌鰍最大個體可達20厘米,重100克左右;雄鰍最大17厘米,重50克。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剛孵出的泥鰍苗經15天即可長至3厘米以上,當年可長至10~12厘米,即每千克80~100尾的商品鰍。第二年雖生長趨緩,但其肥滿度卻可以增加。
4.繁殖特性
泥鰍是多次性產卵魚類,一般1冬齡可達性成熟,雌鰍最小成熟個體為8厘米左右,雄鰍為6厘米以上,雌、雄泥鰍在形態上的主要區別可見表1-2、圖1-6、圖1-7。泥鰍的繁殖季節因地區不同而不同,一般是4~8月,而以5~6月為產卵盛期。泥鰍的繁殖水溫為18~30℃,最適水溫為22~28℃。
表1-2 雌雄泥鰍的鑒別


圖1-6 雌(♀)、雄(♂)泥鰍的胸鰭

圖1-7 雌(♀)、雄(♂)泥鰍的外形
泥鰍的懷卵量因個體大小不同而有差異(表1-3)。卵為圓形,直徑1毫米左右,黏性較差,雖能在附著物上黏著,但很容易脫落。
表1-3 泥鰍不同體長的懷卵量

泥鰍在水溫18~20℃時,多在晴天早晨產卵;水溫在25℃以上,常在雨后或水溫較低的時候產卵。它的產卵方式很特殊,產卵時數尾雄鰍追逐糾纏一尾雌鰍,并不斷用嘴吸吻雌鰍的頭部和胸部,時而游出水面,不久一尾雄鰍將身體蜷曲于雌鰍肛門稍前的腹部,以刺激雌鰍產卵,同時排出精子,完成體外受精。數分鐘之內雌鰍可連續產卵數次。受精卵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著物上。在水溫20℃時,2~3天就可孵出幼苗。
三、泥鰍品種介紹
1.臺灣龍鰍
TW-6臺灣龍鰍是由品種選育、人工繁育、人工養殖第一人——林森莊先生耗四十余年心血,將我國臺灣省、大陸地區及泰國、緬甸、柬埔寨、越南、老撾等地的泥鰍品種進行種間雜交、選育而成,是全球水產界唯一公認的人工選育品種。該品種最明顯的特征是個大,生長速度快。2012年被湖北藍海春公司引進,由該公司技術總負責人樊啟學教授實現其本土化,確保臺灣龍鰍在不同的地域均可有很理想的表現,在生長速度、個體大小、免疫力、商品品質、成本控制等核心指標上均能與原種保持一致。
(1)生活習性
①不鉆泥 不鉆泥是臺灣龍鰍的明顯特性,冬天很好捕撈。
②喜溫性 臺灣龍鰍的適溫范圍為15~30℃,最適為25~27℃。當水溫下降到10℃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臺灣龍鰍食欲減退,生長緩慢。
③耐低氧 臺灣龍鰍比一般的魚類更耐低氧,龍鰍除了能夠用鰓呼吸外,還能用皮膚和腸輔助呼吸。
(2)食性 臺灣龍鰍屬雜食性魚類,對食物的要求并不挑剔,水中的泥沙、腐殖質、有機碎屑等都可以成為它的食物。攝食的餌料生物種類有硅藻類、綠藻類、藍藻類、裸藻類、黃藻類、原生動物類、枝角類、橈足類和輪蟲等。臺灣龍鰍處于寸片到二寸片階段時(3~5厘米),喜食腐殖質,其次是小型甲殼動物、昆蟲等,胃腸食物團中,泥沙和腐殖質的重量比例高達70%左右,生物餌料的重量只占30%。而全長在5~8厘米的泥鰍喜食水中浮游動物、水蚯蚓等,偶爾也食藻類、有機碎屑和水草的嫩葉與芽。當泥鰍長到8~10厘米時,食性偏雜,主食大型浮游動物、碎屑、藻類和高等水生植物的根、莖、葉、種子,也食部分微生物。生活在不同水體的不同生態條件下的泥鰍,其食物有所不同,但通過食物組成可以認定龍鰍是偏動物食性的雜食性魚類,主食昆蟲幼蟲、小型甲殼動物、藻類及高等植物。
(3)品種優勢
①個體大 臺灣龍鰍最大個體在500克以上,體長在30厘米以上。這一特點,簡化了泥鰍作為食材的處理工藝,拓寬了泥鰍作為食品的加工價值。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的熊善柏教授是國內較早對泥鰍深加工技術進行研究的專家,在其設計的速凍環節,本土泥鰍因個體小而影響工藝效率。臺灣龍鰍相對龐大的個體,彌補了這一缺憾。
②生長速度快 從水花到商品規格(條重20克左右),本土泥鰍往往需要1年左右;在適合泥鰍生長的有效時間只有100余天的東北地區,需要2年左右。但對臺灣龍鰍而言,這一過程只需要3個月。這就意味著,在全國所有地域,臺灣龍鰍都可以實現當年投苗,當年上市。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龍鰍甚至可以養成兩批上市。臺灣龍鰍的這一特點,提升了養殖的經濟效益。
③產量高 臺灣龍鰍能很好地適應高密度養殖環境,且攝食旺盛,畝產量一般在2500千克以上。若養殖戶的水處理技術、疾病控制技術、管理技術到位,飼喂得當,畝產量甚至可以突破5000千克。
④不鉆泥 本土泥鰍在水溫過高或過低、受驚擾等情況下,會鉆泥。在市場價格特別理想的冬季,本土泥鰍的這一特性讓許多養殖戶頭疼不已。辛辛苦苦地養了一年,在能賣出好價錢的時候卻撈不上來,等到能撈上來的時候,好行情又過去了。臺灣龍鰍不鉆泥的特性,消除了養殖戶的這層煩惱。
⑤雌雄大小相同 本土泥鰍中,同齡的雄性體重只有雌性的1/3左右,但臺灣龍鰍幾乎沒有雌雄個體大小的差異。這一特點的意義在于,可以大幅提高單產,同時,商品規格整齊,賣相好。
⑥免疫力強 作為一個集諸多地方泥鰍優點于一身的人工培育品種,臺灣龍鰍的免疫力明顯優于本土泥鰍,甚至在苗種培育階段,其成活率也高于本土泥鰍。
⑦餌料系數低 在高密度養殖環境下,臺灣龍鰍的餌料系數可低至1.3,亦即1.3斤飼料即可養成1斤龍鰍。飼料的高轉化率,使得飼料成本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控制,也就意味著降低了養殖風險。
⑧商品品質卓越 臺灣龍鰍的蛋白質含量可高達26%,高營養,高品質。
⑨品種純正 TW-6臺灣龍鰍是水產界唯一公認的人工選育品種。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樊啟學教授采用本土化技術,保留和優化了其原有的性狀,并使其具備更理想的適應性。
2.鄱陽湖一號
鄱陽湖一號泥鰍是由江西省東鄉縣恒佳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與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等單位聯合選育的一個泥鰍新品種,是大鱗副泥鰍與臺灣泥鰍雜交子一代,于2015年7月通過了江西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鄱陽湖一號泥鰍體長形,側扁,體較高,腹部圓,體色青黃(青色為主)。此品種具有生長快、抗逆性強、不鉆泥、綜合養殖性能好的特點,是目前國內繁殖和養殖性能最好的泥鰍品種之一。生長速度和養殖產量優于目前土著泥鰍野生苗和人工繁育苗,養殖周期從15個月縮短為4~6個月,每畝產量從200千克左右提高到1500千克以上,已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廣東、遼寧等省推廣養殖,規模示范效益顯著。
池塘主養鄱陽湖一號泥鰍,當年5~6月放苗,一般畝放3厘米以上夏花苗7萬尾,9月后即可陸續上市,每畝產量可達1500千克以上。養殖條件較好的池塘,可以一年放養兩茬,養殖效益更佳。
3.粵豐一號
粵豐1號雜交泥鰍是選用美國純種野生泥鰍及臺灣快大種泥鰍人工配對雜交生產出來的新一代優質泥鰍品種。該品種與傳統養殖的泥鰍相比具有飼養更容易、適應氣候能力更強、經濟價值更高等特點。
(1)個體大單產高 粵豐1號雜交泥鰍具有產量高、個體大(可養至200克/尾)、免疫能力強、繁育周期短的特點,這就大大降低了飼養成本,同時提高了產量。
(2)適應氣候能力強 粵豐1號雜交泥鰍最大的特點是克服了環境的限制,適應我國南北地區大面積的養殖,不受南北地區大環境的影響。
(3)飼養容易又方便 粵豐1號雜交泥鰍養殖方便,飼養更容易,只要把幼苗放到養殖池里,定期投放飼料即可。
(4)營養價值高 粵豐1號雜交泥鰍營養價值高,含有40多種氨基酸,對人體的胃腸代謝功能、免疫力提高都有顯著的作用。
(5)提取物價值不菲 粵豐1號雜交泥鰍中含有一種納米水溶蛋白,是現代制藥和高檔化妝品的生物活性原材料,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6)經濟效益大 適合我國南北地區推廣養殖,其養殖效益是普通農業的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