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養育雛鴨
雛鴨是指0~4周齡的小鴨。雛鴨培育是蛋鴨高產養殖過程中一項艱巨而細致的工作,不但關系到雛鴨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而且直接影響到以后的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因此,必須細心飼養,科學管理。
(一)掌握雛鴨的特點
1.體溫調節機能弱
雛鴨體溫低,絨毛屬于針形胎毛,不保溫,神經和體液系統功能發育尚不健全,調節體溫能力弱。因此,難以適應外界環境溫度的急劇變化(變溫狀態)。當外界溫度低于25℃時,會凍得發抖,堆疊成堆,互靠體溫取暖,俗稱“燒堆”,易引起感冒或低層雛鴨窒息死亡。15~20日齡后,雛鴨體內溫度調節機能日趨完善(恒溫狀態)。所以,需要人為提供適宜的環境溫度。
2.消化機能差
剛出殼的雛鴨,其消化器官尚未經過飼料的刺激和鍛煉,消化道容積很小,食道的膨大部很不明顯,其儲存食物的能力有限,消化機能尚未發育完全,消化能力弱。因此要求飼料營養濃度要高、營養全面易于消化吸收。另外雛鴨對饑渴比較敏感,貪食,調節采食能力差,出殼頭幾天喂得過飽易發生漲嗉、消化不良、便秘或拉稀等消化系統疾病。要勤喂料和頻繁飲水,任何時候都不可少水,夏天更應注意。
3.生長發育快
雛鴨4周齡體重為出生時的24倍,7周齡體重為出生時的60倍。所以,必須供給營養全面充足的日糧,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剛出殼的雛鴨,在其腸道中段外側有一個5~7克的卵黃囊。出殼后的雛鴨如果腹部得到適宜的溫度及入舍后及早飲水和開食,可極大增強雛鴨的體質和抗病力,促進雛鴨的生長。
4.敏感性強,抵抗力弱
飼料中的各種營養成分缺乏或有毒藥物的過量都會導致雛鴨出現病理癥狀,要注意藥物中毒。雛鴨嬌嫩,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差,加以免疫器官發育尚不完善,易受到病原菌侵襲,因此,育雛時要特別重視防疫衛生工作。
(二)提供適宜的育雛條件
1.溫度
溫度是培育鴨的首要條件,溫度不僅影響雛鴨的體溫調節、運動、采食、飲水及飼料營養消化吸收和休息等生理環節,還影響機體的代謝、抗體產生、體質狀況等。只有適宜的溫度才有利于雛鴨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的提高。育雛溫度分為高溫、低溫和適溫,見表2-1。
表2-1 育雛溫度隨日齡的變化

注:育雛室內溫度為23~24℃。以后,每周下降2~3℃,直至室溫,一般室溫為18~21℃。表中溫度為地面20厘米處的溫度。
高溫育雛,雛鴨生長迅速,飼料報酬高,但體質較弱,而且房舍保溫條件高,成本較大;低溫育雛,雛鴨生長較慢,飼料報酬低,但體質強壯,對飼養管理條件要求不高,相對成本較少;適溫育雛,介于高溫和低溫之間,從目前飼養效果看,以適溫育雛最好。由于溫度適宜,雛鴨感到舒服,發育良好且均勻,生長速度也較快,體質健壯。育雛溫度是否適宜,應以雛鴨的表現為標準。如果表現三五成群靜臥無聲,有規律地吃食、飲水、排便、休息,說明溫度正常。如表現縮頸聳翅,互相堆擠,或行走不穩并發出吱吱的尖叫聲,說明溫度過低,需及時調整。若雛鴨張口喘氣,散離熱源,煩躁不安,張開翅膀,飲水量增加,說明溫度過高。
籠養育雛時,一定要注意上、下層之間的溫差。采用加溫育雛取暖時,除了在籠層中間觀察溫度外,還要注意各層間的雛鴨動態,及時調整育雛溫度和密度。育雛期間溫度要穩定,切忌忽高忽低。
保溫時間的長短要根據品種、季節和雛鴨的強弱等靈活掌握。夏季育雛時,雛鴨一般在育雛室保溫2~3天后,然后降溫,1周后就可以完全脫溫。此時也要注意防暑。若室溫超過35℃或1周齡以上的雛鴨室溫超過30℃時,要注意做好通風和噴水降溫等防暑工作。冬季育雛時,要延長保溫時間,雛鴨應在保溫室保溫育雛14天左右。
2.濕度
育雛前期,室內溫度較高,水分蒸發快,此時相對濕度要高一些。如空氣中濕度過低,雛鴨易出現腳趾干癟、精神不振等輕度脫水癥狀,影響健康和生長。此時,可以向育雛室噴些水霧,或是在火爐上燒些開水,增加空氣濕度。但墊料仍然要保持干燥,千萬不能將水灑在墊草上。濕度也不能過高,高溫、高濕易誘發多種疾病。所以,育雛室內開始1周的相對濕度應為70%,其后降低為60%,3周齡后保持55%為宜。
3.通風
新鮮的空氣有利于雛鴨的生長發育和健康。鴨的體溫高,呼吸快,代謝旺盛,呼出二氧化碳多(鴨每千克體重每小時呼出的二氧化碳量為1.5~2.3升)。雛鴨日糧營養含量豐富,消化吸收率低,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有機物發酵分解產生的氨氣和硫化氫多。加之人工供溫燃料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都會使舍內空氣污濁,有害氣體含量超標,危害鴨體健康,影響生長發育。加強通風換氣可以驅除舍內污濁氣體,換進新鮮空氣。同時,通風換氣還可以減少舍內的水汽、塵埃和微生物,調節舍內溫度。
育雛舍既要保溫,又要通風換氣,保溫與通氣是矛盾的,應在保持溫度的前提下,進行適量通風換氣。通風換氣的方法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自然通風的具體做法是:在育雛室設通風窗,氣溫高時,盡量打開通風窗(或通氣孔),氣溫低時把它關好(冬季,朝南的窗戶可以適當打開,但任何時候都要防止賊風直吹雛鴨)。機械通風多用于規模較大的養鴨場,可根據育雛舍的面積和所飼養雛鴨數量,選購和安裝風機。育雛舍內空氣以人進入舍內不刺激鼻、眼,不覺胸悶為適宜。通風時要切忌間隙風,以免雛鴨著涼感冒。
4.光照
雛鴨特別需要日光照射。太陽光能提高雛鴨的體表溫度,促進血液循環,經紫外線照射能將存在于鴨體皮膚、羽毛和血液中的7-脫氫膽固醇轉變為維生素D,促進骨骼的生長,并能增加食欲,刺激消化系統,促進雛鴨的采食和運動,提高新陳代謝,增強鴨體健康。在不能利用自然光照或自然光照時數不足時,可用人工光照補充。育雛期內,第一周齡,每晝夜光照可達20~23小時。第二周齡可縮短至18小時。第三周起,要區別不同情況,若夏季育雛,白天利用自然光照,夜間用較暗的燈光通宵照明,只在喂料時用較亮的燈光照明0.5小時。如晚秋季節育雛,由于日照時間較短,可在傍晚適當增加光照l~2小時,其余時間仍用較暗的燈光通宵照明。在人工照明時,注意光照不要太強,控制在每平方米5瓦,燈泡離地面2~2.5米。
5.飼養密度
飼養密度因品種、日齡、飼養方式和環境而不同。密度過大,會造成雛鴨活動不開,采食、飲水困難,空氣污濁,不利于雛鴨的生長;密度過低,房舍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多,不經濟。以下提供肉雛鴨和蛋雛鴨的不同飼養密度以供參考,見表2-2、表2-3。
表2-2 肉雛鴨的飼養密度 單位:只/米2

表2-3 蛋雛鴨地面平養的飼養密度 單位:只/米2

6.衛生
雛鴨體小質弱,對環境的適應力和抗病力都很差,容易發病,特別是傳染病。所以入舍前要加強對育雛舍的消毒,加強環境、出入人員、用具設備消毒,經常帶鴨消毒,并封閉育雛育成舍,做好隔離,減少污染和感染。隨著雛鴨逐漸長大,排泄物不斷增多,極易使小鴨絨毛沾濕弄臟,必須及時打掃,保持干燥、清潔、衛生的良好環境。
(三)選擇可靠的育雛和加溫方式
1.育雛方式
平面飼養和立體飼養,不同方式各有特點,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1)平面飼養 平面飼養分地面平育、網上育雛和地面-網上混合育雛。
① 地面平育 在育雛前,在雛鴨舍地面上鋪上清潔干凈的墊料,接雛后將雛鴨直接放在育雛舍的墊料上。雛齡越小墊草越厚(初生雛第一次墊料厚6~8厘米),使雛鴨熟睡時不受涼,但在飲水和采食區不墊料。鴨舍最好是水泥地面,如為土地地面,地勢應當高,否則地下水位高,又無隔濕措施,則墊草易受潮腐爛,會造成不良后果。采用土地面飼養時,一般應先在地面上鋪一層生石灰,然后再在地面上鋪一層5~10厘米厚的墊料。墊料可重復利用。對墊料的要求是:重量輕,吸濕性好,易干燥,柔軟有彈性,廉價適于作肥料。常用的墊料有:稻殼、花生殼、松木刨花、鋸屑、玉米芯、秸稈等。以后在墊料即將潮濕時,在上面繼續局部或全部增加墊料,直至墊料厚度達到20厘米左右,也可局部或全部更換墊料。冬季養鴨更換墊料時,要防止雛鴨感冒。為了防止雛鴨進入水槽,弄濕羽毛,造成鴨體受涼及引起育雛舍地面潮濕,可以采用乳頭式飲水器。
地面平育的優點是勞動強度小,簡單易行,雛鴨感到舒適(由于原料本身能發熱,雛鴨腹部受熱良好),并能為雛鴨提供某些維生素(厚墊料中微生物的活動可以產生維生素B12,有利于促進雛鴨的食欲和新陳代謝,提高蛋白質利用率)。缺點是雛鴨經常與糞便接觸,容易感染疾病,飼養密度小,占地面積大,管理不夠方便。
② 網上育雛 網上平育即利用網面代替地面,網的材料可以是鐵絲網,或是塑料網,還可用木條、竹條制作。一般網面距地面為60~70厘米。木條地面用的板條寬1.25~2厘米,空隙寬1.5~2厘米,板條走向要與鴨舍的長軸平行。竹子產區也有用竹竿或竹片做竹條地面的,竹材的直徑與空隙一般均為1.5~2.5厘米。網上育雛的飼養密度可稍高于地面散養,通常l~2周齡內,每平方米可達20~25只,2~3周齡時為10~15只。網上育雛的優點是糞便直接落入網下,雛鴨不與糞便接觸,減少了病原感染的機會,尤其是大大減少了球蟲病爆發的危險。同時,由于養在網上,提高了飼養密度,減少了鴨舍建筑面積,可減少投資,提高經濟效益。
③ 地面-網上混合育雛 將地面育雛與網上育雛結合起來,稱為混合育雛。其做法是將育雛舍地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高出地面(或將地面挖深)的高床,另一部分是鋪墊料的地面。這兩部分之間有水泥坡地面連接。飲水器放在網上,可使舍內墊草保持干燥。
(2)立體育雛 立體飼養也是籠養。就是把雛鴨養在多層籠內,這樣可以增加飼養密度,減少建筑面積和土地占用面積,提高管理定額,便于機械化操作,適合規模化飼養。育雛籠由籠架、籠體、料槽、水槽和托糞盤構成。規模不等,一般籠架長100厘米,寬60~80厘米,高150厘米。從離地30厘米起,每40厘米為一層,可設三層或四層,籠底與托糞盤相距10厘米。籠育可充分利用鴨舍空間,增加飼養數量;同時籠養可減少鴨的運動,有利于肉鴨的快速生長。
2.加溫方式
(1)電熱供溫 在電源充足、供電穩定、價格便宜的地區可采用。常用的加熱設備有電熱育雛籠、電熱育雛傘和紅外線燈等。
電熱育雛籠多為4層層疊拼裝式,籠內一半配有供溫裝置。雛鴨根據溫度感受情況,可從籠的一邊隨意到另一邊去活動。電熱育雛籠用于鴨的育雛加溫效果較好,但喂料、飲水不太方便,飼養中還要根據鴨體不斷長大的情況經常分群,管理較麻煩。
電熱保姆傘形狀像傘樣,撐開吊起,傘內側安裝有加溫和控溫裝置(如電熱絲、電熱管、溫度控制器等),傘下一定區域溫度升高,達到育雛溫度。雛鴨在傘下活動、采食和飲水。傘的直徑大小不同,養育的雛鴨數量不等。現在傘的材料多是耐高溫的尼龍,可以折疊,使用比較方便。其優點是育雛數量多,雛鴨可以在傘下選擇適宜的溫度帶,換氣良好;不足是育雛舍內還需要保持一定的溫度(需要保持24℃),當室溫低于15℃時,保溫效果不太好。適用于地面平養、網上平養。
紅外線育雛利用紅外線燈發出的熱量來供給雛鴨。市售的紅外線燈為250瓦,紅外線燈一般懸掛在離地面35~40厘米的高度,在使用中,紅外線燈的高度應根據具體情況調節。雛鴨可自由選擇離燈較遠或較近處活動。紅外線燈育雛溫度均勻,室內清潔,使用方便,但熱效果差,燈泡易損,成本較高。
(2)煤炭供溫 煤炭來源豐富的地區,可以采用鍋爐暖氣、熱風爐、煤爐和地炕供溫等。此法加溫效果比電熱加溫要好,育雛環境較干燥,育雛效果好,費用小。但溫度的掌握和管理較麻煩。
① 煤爐供溫 指在育雛室內設置煤爐和排煙通道,燃料用炭塊、煤球、煤塊均可,保溫良好的房舍,每20~30米2設置一個爐即可。為了防止舍內空氣污染,可以緊挨墻砌煤爐,把煤爐的進風口和掏灰口設置在墻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省燃料,溫度易上升;缺點是費人力,溫度不穩定。適用于專業戶、小規模鴨場的各種育雛方式。
② 煙道供溫 根據煙道的設置,可分為地下煙道育雛和地上煙道育雛兩種形式。
a.地下煙道育雛。在育雛室,順著房的后墻在地下修建兩個直通火道,煙道頂端面與地面平,火門留在育雛室中央,煙道最后從育雛室墻上用煙囪通往室外。為了保溫在煙道上設有護板,并靠墻挖一斜坡,護板下半都是活動的,可以支起來,便于打掃。這種地下煙道,可以使用當地任何燃料,經濟實用,根據舍內溫度,晝夜燒火,這是一種經濟、簡便、有效的供溫設備,可廣泛采用。
b.地上煙道育雛。煙道設在育雛室的地面上,雛鴨活動在煙道下,這種煙道可使用任何燃料,也可根據舍溫調整燒火次數,以保證適宜的舍溫需要。
(3)熱水熱氣供溫 大型鴨場育雛數量較多,可在育雛舍內安裝散熱片和管道,利用鍋爐產生的熱氣或熱水使育雛舍內溫度升高。采用此法育雛舍清潔衛生,育雛溫度穩定,但投入較大。
(4)熱風爐供溫 該法將熱風爐產生的熱風引入育雛舍內,使舍內溫度升高。
(四)選好育雛的季節
我國傳統的蛋用鴨養殖具有一定的季節性,育雛也存在很強的季節性。一般育雛是從3月底開始,至9月中旬結束,根據育雛期不同通常分為春鴨、夏鴨和秋鴨。出現這種季節性的原因有以下兩方面。一是我國農村養鴨的條件比較差,設備非常簡陋,大都沒有專用的育雛室,缺乏保溫設施,基本上依靠自然溫度育雛。因此,在氣溫較低的秋、冬季,很難培育好雛鴨。二是我國的農村養鴨,大都是采用放牧飼養,依靠江河、湖泊、稻麥茬口的天然飼料,降低飼養成本,而不是采用全圈養、全飼喂的方式。所以,育雛季節的選擇恰當與否,不僅關系到成活率的高低,也影響飼養成本和經濟效益的大小。目前隨著養鴨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和飼養方式的轉變,季節性越來越不明顯,無論蛋鴨,還是肉鴨,都可以采用全年孵化、全年育雛的方式。
1.春鴨
從3月下旬~5月份,即農歷春分到立夏甚至到小滿之間飼養的雛鴨,都稱“春鴨”。這段時期,天氣逐漸轉暖,氣溫、水溫逐漸升高,天然水域中的螺蜆、蚯蚓及泥鰍等日漸增多。此時也正值農作物春播階段,放牧場地很多,雛鴨生長快、發育好、成活率高、用料省,開產早,是育雛的黃金季節。一般春鴨在八九月份就能開產,開產以后很快達到產蛋高峰,可為秋鴨提供種蛋,另外也可以提供大量的鴨蛋制成咸蛋或皮蛋。這樣當年飼養的春鴨當年就見效益。但春鴨御寒能力差,為使蛋鴨在冬季高產穩產,必須加強飼養管理。如果飼養條件和飼養技術水平達不到要求,則飼養的春鴨一般都作為商品蛋鴨,或作為一般的菜鴨上市而不再留作種用。
2.夏鴨
6~8月中旬期間出殼的小鴨都稱“夏鴨”。此期內氣溫在一年中最高,而且悶熱多雨,氣候條件不適合雛鴨的生理需要,而且此期正值農作物生長旺期,放牧場地少。但優點是水溫較高,不需保溫措施,可以提早下水放牧。另外,早稻收割后,有10~15天的時間,放牧場地寬闊,天然餌料豐富,經過強化培育,夏鴨一般飼養120天左右開產,進入冬季前即可達到產蛋高峰,只要飼養得當,產蛋高峰期可以保持半年左右。缺點是天氣悶熱,應注意防潮濕、防暑和防病。
3.秋鴨
8~9月份出殼的小鴨,都稱“秋鴨”,一般指立秋至白露期間飼養的雛鴨。此期氣溫逐漸下降,正適合雛鴨從小到大對外界溫度的生理需要。在水稻產區,晚稻的生長期長,收獲延續的時間也長,對正在生長的鴨群放牧覓食有利,可節省飼料,降低成本。若加強培育,產蛋高峰正適春孵季節,產蛋高峰期的種蛋價值高,同時對不能留種生蛋的鴨子淘汰期又正逢春節,經濟效益可觀。但秋鴨的育成期正值寒冬,氣溫低,日照短,后期天然飼料少,故開產要比“春鴨”和“夏鴨”晚1個月左右。因此,飼養時要注意防寒和補料,增加光照,促進早開產。
(五)做好育雛前的準備
1.育雛舍的準備
雛鴨飼養量的多少要根據鴨舍的面積和飼養方式來定。一般地面平養時按每平方米飼養20~25只來準備育雛室。每一鴨舍進口處,要有一間更衣室以備所有工作人員使用,并備有浴室和成套的衣服鞋帽,育雛舍門口應有消毒池,內放消毒藥水。即使條件不許可的鴨場或養鴨戶,也應有備用的衣、鞋更換。育雛室在使用前應徹底清掃消毒。清潔消毒的方法和步驟如下。
(1)清理、清掃、清洗 先清理鴨舍內的設備、用具和一切雜物,然后清掃鴨舍。清掃前在舍內噴灑消毒液,可以防止塵埃飛揚。把舍內墻壁、天花板、地面的角角落落清理清掃干凈。清掃后用高壓水沖洗機清洗育雛舍。不能移動的設備用具也要清掃消毒。
(2)墻壁、地面消毒 育雛舍的墻壁可用10%石灰乳加上5%氫氧化鈉溶液抹白,新建育雛舍可用5%的氫氧化鈉溶液或5%的福爾馬林溶液噴灑。地面用5%的火堿溶液噴灑。
(3)設備用具消毒 把移出的設備、用具,如料盤、料桶、飲水器等清洗干凈,然后用5%的福爾馬林溶液噴灑或在消毒池內浸泡3~5小時。地面飼養所用墊料如鋸木屑、刨花或稻草,使用前放在日光下暴曬1~2天。用稻草作墊料時,要用曬干的新鮮稻草,防止曲霉菌對雛鴨的侵害。然后將其移入育雛舍。
(4)熏蒸消毒 把育雛使用的設備用具移入舍內后,封閉門窗進行熏蒸消毒。常用的藥品是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熏蒸方法如下:
① 準備 封閉育雛舍的窗和所有縫隙,根據育雛舍的污濁程度,選用不同的熏蒸濃度(見表2-4),根據育雛舍的空間分別計算好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的用量。
表2-4 不同熏蒸濃度的藥物使用量

② 操作 把高錳酸鉀放入陶瓷或瓦制的容器內(育雛舍面積大時可以多放幾個容器),將福爾馬林溶液緩緩倒入,迅速撤離,封閉好門。
③ 適宜條件 熏蒸效果最佳的環境溫度是24℃以上,相對濕度75%~80%,熏蒸時間24~48小時。熏蒸后打開門窗通風換氣1~2天,使其中的甲醛氣體逸出。不立即使用的可以不打開門窗,待用前再打開門窗通風。
④ 檢查 熏蒸時要注意盛裝藥品的容器應盡量大一些,熏蒸后注意檢查藥物反應情況。
(5)育雛舍周圍環境消毒 最后將鴨舍周圍環境的雜物也徹底清除干凈,用10%的甲醛或5%~8%的火堿溶液噴灑育雛舍周圍和道路。
2.育雛用具等設備的準備
(1)設備準備 準備好保溫設備、通風換氣設備、光照設備。
(2)飼喂飲水用具準備 育雛期的飼喂用具有開食盤(或竹席、草席、塑料薄膜,每100只鴨占用面積0.3米2左右)、無毒塑料盆(每15只鴨1個)。飲水用具有壺式飲水器(育雛期每50只鴨1個小號或中號飲水器)、乳頭式飲水器或勺式飲水器。還需淺水盆(每群鴨1個)。
(3)防疫消毒用具 防疫用具有滴管、連續注射器、氣霧機等;消毒用具有噴霧器。
3.藥品準備
準備的藥品包括疫苗等生物制品;防治白痢、球蟲的藥物(如球痢靈、杜球、三字球蟲粉等);抗應激劑(如維生素C、速溶多維);營養劑(如糖、奶粉、多維電解質等);消毒藥(酸類、醛類、氯制劑等,準備3~5種消毒藥交替使用)。
4.人員準備
提前對飼養人員進行培訓,以便掌握基本的飼養管理知識和技術。育雛人員在育雛前1周左右到位并著手工作。
5.飼料準備
不同的飼養階段需要不同的飼料。育雛料在雛鴨入舍前1天進入育雛舍,每次配制的飼料不要太多,能夠飼喂5~7天即可,太多存放時間長飼料容易變質或營養損失。
6.溫度調試
安裝好供溫設備后要調試,觀察溫度能否上升到要求的溫度,需要多長時間才能上升到。如果達不到要求,要采取措施盡早解決。為了更好地進行溫控,育雛室必須配備溫度計,其懸掛位置應適宜。測定室內溫度,溫度計掛在遠離熱源的地方,距離地面1.5米左右;測定育雛溫度,溫度計離地面或網面5~6厘米,即溫度計的感應部分應該與鴨背相平。另外,為了減少加熱空間,可以把育雛舍的一頭用塑料布或其他材料暫時隔離開來,作為育雛區,待雛鴨長大后再疏散擴大。育雛舍的溫度要求因加溫的設備不同而有差異。如采用保姆傘加溫,1日齡傘下的溫度控制在34~36℃。保姆傘的邊緣區域溫度控制在30~32℃,育雛舍的溫度在20~24℃即可。如采用整室加溫(熱風爐、地炕等),1日齡的舍溫要求保持在29~31℃。隨著雛鴨日齡的增大而逐漸降低。
育雛前2天,要使溫度上升到育雛溫度且保持穩定。根據供溫設備情況提前升溫,尤其是寒冷季節,溫度升高比較慢,如果不及早升溫,可能出現雛鴨入舍時溫度達不到要求影響育雛效果。
(六)選擇優質雛鴨
雛鴨品質好壞和運輸情況直接影響到育雛率和生長速度,也影響到生長成熟后的生產性能。所以必須嚴格選擇和精心運輸。
選擇優良雛鴨,必須考慮種鴨的品種、種蛋的孵化條件、雛鴨本身的質量等因素。
1.根據種鴨的質量來選擇
選擇苗鴨前,最好實地了解種鴨的飼養情況。一是要求種鴨場有《種蛋種禽經營許可證》,飼養的是優質品種。二是飼養條件良好。一般來說,種鴨飼養條件良好,如采用水陸結合飼養方式飼養的種鴨場,必須陸上運動場清潔、干凈,水地運動場的水質清潔。三是飼養管理良好,如飼料配制科學,日常管理嚴格等。
2.根據孵化條件來選擇
優質的種蛋,必須在條件良好的孵化廠才有可能孵化出優質的雛鴨。到規劃布局合理,配套設施齊備、孵化操作規范的孵化廠選購鴨苗。如果孵化廠建筑及孵化器具十分簡陋,甚至連基本的消毒設施都沒有,這樣的孵化廠不可能孵化出優質的雛鴨。
3.根據苗鴨的質量來選擇
選購鴨苗,一定要挑選健壯的優質雛鴨。優質雛鴨的標準如下。一是適時出殼,出殼整齊。先進的孵化設施,只有在科學的孵化操作技術下,才能孵出優質的苗鴨。優質苗鴨的基本條件之一,必須是適時出殼,出殼整齊。過早或推遲出殼,出殼持續時間很長,都會影響雛鴨的質量。一般來說,種鴨蛋的孵化時間應為28天,即當天下午入孵的種蛋,應在第28天的上午拿到。如果到時拿不到雛鴨,說明種蛋的孵化時間推遲,胚胎的生長發育在某一時間受到影響,因而雛鴨的質量就有可能受影響。如種蛋保存時間過長、孵化設施達不到要求、種蛋在孵化期間受熱不均(導致不同部位的種蛋胚胎發育不一致,其特征是整個孵化機內的雛鴨從開始至出雛結束的時間延長)或孵化溫度不適宜等,都可以影響出雛時間。凡推遲出雛的雛鴨一般臍部血管收縮不良,容易在出雛時受到有害細菌的影響。因而選擇雛鴨時出雛過遲的苗不能選購。二是外型健康活潑,眼睛靈活而有神,全身絨毛整潔光亮,個大、體重,體軀長而闊,臀部柔軟,腳高、粗壯,站立行走姿勢正直有力,肛門周圍沒有糞便等沾污。三是卵黃吸收良好,腹部柔軟,大小適中,臍部愈合良好,無出血或干硬突出痕跡。四是趾爪無彎曲損傷,無畸形。
(七)搞好雛鴨運輸管理
雛鴨出雛后24小時之內應運到目的地,如果時間過長,因雛鴨開飲、開食過遲會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特別是對卵黃吸收不利。運輸時最好選用特制的紙箱裝運,如用竹筐、塑料箱裝運時,底部須墊好柔軟的墊料,如干禾草、布或紙等,天氣冷時還要用厚布或毯子等蓋好頂部和周圍,但要注意適當通風換氣,以防雛鴨呼吸困難,甚至悶死。裝運時要注意密度,密度太大時雛鴨互相擠壓,應激多,死傷多;密度太小時箱內溫度低,運輸車搖晃時雛鴨到處跌撞滾動,應激大,受傷多。天熱時密度可小些,天冷時密度可大些。運輸途中要注意防寒、防曬、防熱、防淋、防顛簸搖擺,以及保持適當的通風換氣等。雛鴨運到后,應立即搬進育雛舍,減少外界環境的影響。
(八)加強雛鴨的飼養管理
雛鴨階段是鴨一生中相對生長最快的階段,是整個生長期中的重要階段。但由于雛鴨具有補償生長功能,雛鴨時期稍有生長不足,只要沒有嚴重影響發育,到以后可慢慢追補回來,并達到標準體重。所以雛鴨的飼料營養水平可以低一些。
1.雛鴨的入舍
運回來的雛鴨應立即搬入育雛舍內,讓其安靜休息片刻后進行分群。一般應根據出殼時間的早遲、體質的強弱和體重的大小,把強雛和弱雛分別挑出,組成小群飼養,每群雛鴨以400~500只為宜。然后放入保溫區內。對于那些弱雛,要把它放在靠近熱源即室溫較高的區域飼養,另外,最好采用厚墊料飼養,這樣可使臍部閉合不良的弱雛,在墊料作用下使臍部盡早愈合,這有利于提高成活率。籠養的雛鴨,將弱雛放在籠的上層溫度較高的地方。
2.飲水飼喂
育雛時,應注意“早開飲、早開食,先飲水、后開食”。
(1)飲水 運來或購來的雛鴨,分群后放入保溫區域內,設法讓其盡快學會飲水。剛孵出的小鴨,第一次飲水稱“開水”。雛鴨有邊吃料邊喝水的習性,可用淺盤或飲水器飲水。水要保持清潔,并要避免濺濕墊料及雛鴨身體。飲水可以是0.1%的高錳酸鉀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開水”時也可將雛鴨連同鴨簍慢慢浸入水中,使水沒過腳趾,但不能超過跖關節,讓雛鴨在水中站立5~10分鐘(天熱時站的時間久些,天冷時站的時間短些),即通常所說的“點水”。這時,雛鴨受到水的刺激,十分活躍,一邊飲水,一邊嬉戲,使生理上處于興奮狀態,促進新陳代謝,促使糞便排泄,增強食欲,刺激尾脂腺的分泌等,如果再在水面上撒點綠浮萍,則效果更佳。春末至秋初,當氣溫超過15℃時,可直接在冷水中“開水”,氣溫低于14℃時,容器內要加點熱水,適當提高水溫。
雛鴨在出殼后24小時內一定要飲到水,以防出現虛脫和脫水現象。水質必須新鮮、清潔,水溫接近室溫,而且飲水器數量要足夠,分布要均勻,且高度要適中,這些都需隨雛鴨日齡的增加而加以調整。高度應同鴨背持平,若水位過低,鴨在飲水時會反吐飼料,而且用水來洗身、理毛。飲水器數量不夠或擺放位置不均勻時,弱雛和部分雛鴨難以飲到水,對生長不利,對不會飲水、呆立的雛鴨,應采取多次“點水”或人工攝取的訓練方法,讓其學會飲水。隨著日齡的增加,雛鴨的飲水量加大,而且嬉水性充分表現出來,這時須逐漸增加飲水器數量,或改用大飲水器和大水盆,水深以從鴨鼻孔到喙端距離為準,并經常清洗飲水用具和換掉臟的飲水,裝入新鮮的水。水質要求酸堿適度,細菌含量符合要求,含鹽量低。若鴨舍裝有自動飲水器,需待1周齡后才逐漸換用,并視鴨的適應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如果飲水量突然下降,往往預示著雛鴨群開始發生異常,可能有疾病感染或飼料飲水有問題,須馬上調查,找出原因,加以補救。
(2)飼喂 飲水后1小時左右就可以喂食了。雛鴨出殼后第一次喂料稱“開食”。合理的開食可滿足雛鴨生長發育的需要,要保證供應完善的營養,尤其是蛋白質、維生素和無機鹽等。開食時間主要取決于雛鴨胃腸的發育情況,若開食過早,雛鴨胃腸較軟弱,不利于消化器官的健康發育;開食過晚,會大量消耗雛鴨體力,影響其生長發育和成活率。
雛鴨出殼后24~28小時讓其開食,最遲也不能超過36小時。為便于雛鴨學會采食,最初幾天可采用淺平的飼料盆,飼料放于其中,或直接將飼料撒在干凈的編織袋或深顏色塑料布上,也有將飼料拌濕喂幾天的,讓其互相啄食,經過2~3次調教,雛鴨即可“自食”。飼養員喂料要撒得均勻,撒得開,同時務必細心觀察,要使每只鴨子都能吃進一點飼料,但也不能吃得太多,六、七成飽就可以了。發現吃得較猛、較多的雛鴨,要提前捉出,關到鴨簍內,以免過飽傷食。發現吃得很少或沒有進食的雛鴨,也要捉出,單獨圈在一個地方,圈得密一點,專門喂飼料。對于個別仍不吃食的雛鴨,要單獨喂點糖水或葡萄糖水,喂糖水的工具最好是注射器,注射器頭上套一根細膠皮管(可用自行車氣門芯),將它插入食道內,以免糖水流入氣管致死,或者用滴管套上膠皮管代替注射器喂糖水。第二遍撒料時,要注意找空隙處投撒,使雛鴨采食時不擁擠,以免互相踐踏,使體質較弱的雛鴨也有機會吃到飼料。對于不知道吃食的雛鴨,應對其進行訓練,采取人工強飼的方法,反復調教,直至學會吃食。等雛鴨都會采食后,才逐漸換用5升裝飼料桶飼喂或用料槽飼喂,槽的邊高3~4厘米,長50~70厘米,這樣可以防止混入鴨糞污染飼料。飼料桶或料槽下面一定要放有干凈的塑料布或稍大于飼料桶的面盆,用來承接雛鴨采食時撒出的飼料,然后定期將撒出的飼料再放回給雛鴨采食,并適時清洗更換此塑料布或面盆,以減少飼料浪費。
雛鴨喂食的基本原則是“少喂多餐”和“定時定餐”,由于雛鴨的消化功能還不是很強,為防止其消化不良,所以要多餐少食。晚上要喂2次,最初3天的飼養非常關鍵,對不會自動走向料槽的弱雛,要耐心引誘它去采食,使每只都能吃到飼料,吃飽而不吃過頭。6日齡起就可以定時喂食,每隔2小時喂1次;8~12日齡每隔3小時喂1次,每晝夜喂8次;13~15日齡每隔4小時喂1次,每晝夜喂6次;16~20日齡每晝夜喂5次,白天每隔4小時喂1次,夜間每隔6小時喂1次;21日齡以后,每隔6小時喂1次,每晝夜喂4次。定時定量飼喂雛鴨,不僅可以保持雛鴨旺盛的食欲,也可以及時發現采食不正常的雛鴨。
“開食”的適宜時間,春鴨出殼后24小時左右,夏鴨出殼后18~20小時,秋鴨出殼后24~30小時。“開食”過早,雛鴨身體軟弱,采食活動能力差,收不到“開食”的效果;“開食”過遲,不能及時補充所需的養分,使雛鴨體內養分消耗過多,過分疲勞,降低了胃腸的消化吸收能力,即成為“老口”雛鴨,比較難養。如果在“開食”前不知道雛鴨的準確出殼時間,或者將不同時間出殼的小鴨混了,這時要根據情況,進行一次分群挑選。
挑選的依據如下。一是看精神狀態,雛鴨活潑好動,神態老練,并有求食行為者,可以先“開食”。二是看雛鴨腳上表皮,凡腳脛和蹼上的表皮干燥收縮,說明出殼時間已久,可以先“開食”;凡表皮細嫩,似在水中浸過一樣濕潤,說明出殼不久,可暫緩“開食”。
飼養量少的或育雛期不是采用全價顆粒料來喂養的小型鴨場(戶),應及時地給雛鴨一些青飼料和動物性蛋白飼料,如青草、菜葉、蚯蚓、泥鰍、蠅蛆、黃鱔等斬碎喂鴨,以滿足雛鴨的快速生長需要,并注意多放牧讓其吃活食。
飼喂沙礫。為滿足雛鴨生理機能的需要,應在中雛鴨的運動場上,專門放幾個沙礫小盤,或在精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沙礫,這樣不僅能提高飼料轉化率,節約飼料,而且能增強其消化機能,有助于提高鴨的體質和抗逆能力。
3.雛鴨的管理
(1)保持適宜的環境條件 控制好溫度、濕度、通風、光照、密度、營養等條件,特別要做好保溫和脫溫工作。
(2)建立穩定的管理程序 鴨喜集群生活,合群性很強,神經類型較敏感,極易形成條件反射。在雛鴨階段培養的生活習性可保持終生。例如每天定時、定地飲水、吃料、下水游泳、上灘理毛、入圈歇息等。一旦形成習慣,不要輕易改變。如果需要改變,也要逐步改變,使雛鴨逐步適應新的生活秩序。飼料品種和調制喂養方法的改變,也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不能隨心所欲,頻繁改變,要使雛鴨有一個適應過程。如果頻繁改變飼料和生活秩序,不僅不能使雛鴨形成良好而有規律的生活習慣,而且還會影響生長,引起疾病,降低育成率。
(3)讓雛鴨盡快熟悉環境 育雛傘育雛時,傘內要安裝一個小的白光燈或紅光燈以調教雛鴨熟悉環境。2~3天雛鴨熟悉熱源后方可去掉。育雛器周圍最好加上護欄(冬季用板材,夏季用金屬網),以防雛鴨遠離熱源,隨著日齡增加,逐漸擴大護欄面積或移去護欄。
暖房式(整個舍內溫度達到育雛溫度)加溫的育雛舍,在育雛前期可以把雛鴨固定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這樣可以提高飼槽和飲水器的密度,有利于雛鴨學會采食和飲水。同時,育雛空間較小,有利于保持育雛溫度和節約燃料。
籠養時,育雛的前1周內籠底要鋪上厚實粗糙并有良好吸濕性的紙張,這樣籠底平整,易于保持育雛溫度,雛鴨活動舒適。
(4)墊料管理 地面平養一般要使用墊料,開始墊料厚度為5厘米,3周內保持墊料稍微潮濕,不能過于干燥,否則易引起脫水,以后保持墊料干燥,其濕度為25%。隨著雛鴨日齡增大,排泄物不斷增多,育雛區的墊料極易潮濕、污穢,這種環境會使雛鴨絨毛沾濕、弄臟,并有利于病原生物繁殖,因此必須及時打掃干凈,勤換墊料,保持育雛區干燥清潔。特別注意靠近熱源墊料的管理,因鴨只容易在此逗留,更易污濁潮濕。未發生傳染病的情況下,換下的墊料經過翻曬晾干,可以再用,但曬熱的墊料要晾涼后才可關鴨,熱料關鴨易引起雛鴨中暑。圈窩的墊料干燥松軟,雛鴨才能得到充分休息,睡得舒服安穩。
(5)分群、稀群和轉群 鴨群不要過大,一般每群以300~500只為宜。入舍的第一次分群后,隨著日齡的增加,鴨群會出現大小、強弱差異,所以分群工作要經常進行,可以在8日齡和15日齡時,結合密度調整和防疫、飼喂等機會進行大小分群、強弱分群,這樣有利于鴨群生長發育整齊和減少死亡。
在“開食”后3天左右,逐只檢查,將吃食少或不吃食的放在一起飼養,適當增加飼喂次數,并比其他雛鴨的環境溫度提高1~2℃,同時,查看是否存在疾病等原因。此外,可根據雛鴨各階段的體重和羽毛生長情況分群,各品種都有自己的標準和生長發育規律,及時淘汰體重過小的、瘦弱的、殘疾的、畸形的等無飼養價值的鴨,降低育成鴨的培育費用。
隨著日齡的增加,鴨的體型增大,需要不斷擴大飼養面積,疏散鴨群。根據不同日齡和不同飼養方式的密度要求合理地擴大飼養面積,避免鴨群擁擠,影響生長發育和均勻整齊。
育雛結束,需要轉入育成舍或部分轉入育成舍。轉群時,抓鴨要抓鴨腳,提鴨腿。捕捉鴨時動作要柔和,避免動作粗暴引起損傷和嚴重應激。轉群前要在料槽和水槽中放上料和水,保持鴨舍明亮,在飼料和飲水中加入多種維生素,以減少應激。
(6)適時下水,保證運動 出殼后第三天可讓小鴨下水,先下小水,可采用竹籃或鴨籠端下水,以打濕小鴨腳板為宜,每天2次,每次不超過10分鐘。5天以后下大水自由活動就可以進行放牧。
蛋用鴨神經敏感,膽子較小,從育雛期開始,飼養員要進行訓練調教,使它在接近陌生人或放牧、下水時都不會心驚膽戰,以免受驚。
下水要從小開始訓練,千萬不要因為雛鴨怕冷、膽小、怕下水而停止。開始1~5天,可以與雛鴨“點水”(有的稱“潮口”)結合起來,即在鴨簍內“點水”。早春天氣冷,晴天時可以在室外鋪一張尼龍薄膜,四邊墊高,中間倒上清水,水深2厘米左右,水倒好后讓太陽曬一會兒,待水稍溫后,再把鴨放進去。用這種方法鍛煉下水,鴨不感到冷,連續幾天后,雛鴨就習慣下水了。注意每次下水上來,都要讓它在無風溫暖的地方,梳理羽毛,使身上的濕毛盡快干燥,千萬不可帶著濕毛入窩休息。下水活動,夏季不能在中午烈日下進行,冬季不能在陰冷的早晚進行。雛鴨下水還要根據天氣和氣溫而定,天氣晴朗,氣溫較高時,應堅持每天下水;天氣下雨,氣溫低時,不下水或時間短一些,以免鴨子受冷生病。放鴨的時間要由短到長,逐步鍛煉。
除水浴外,雛鴨的運動還有室內運動和室外運動。室內運動,即每隔20分鐘左右,將躺睡著的雛鴨徐徐哄趕,沿鴨舍四周緩慢而行。避免雛鴨久臥在潮濕的墊草上,導致胸部及腿部疾患。如果此時墊草已經潮濕,可一邊驅趕,一邊撒上一層干凈的新鮮墊草,并將雛鴨徐徐趕到運動場上進行室外運動,使它接觸陽光和呼吸新鮮空氣。1周齡左右的雛鴨,在室內外溫差不超過3~5℃時,即可把它放到運動場上。初放時,以中午為好,每次活動15~20分鐘,隨日齡增加,逐步延長室外活動時間。雨雪天氣,切不可外放。
夏季氣溫高,陽光強烈,室外運動場要搭涼棚遮陰,以免中暑。運動場的前方,最好有水面(池塘或河流),或人工挖一水池,天熱時,稍大的雛鴨能自由到池中洗澡,可以防暑降溫。人工挖的水池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坡度,最淺處水深5~10厘米,最深處可達到30~40厘米。池水必須清潔,最好是活水,否則必須每天更換,以免被污染后感染雛鴨。
(7)加強對弱雛的管理 隨著日齡增加,雛鴨群內會出現體質瘦弱的個體。注意及時挑出小鴨和病弱鴨,隔離飼養,可在飼料中添加糖、奶粉等營養劑,或加入維生素C或速溶多維等抗應激劑,也可使用土霉素、鏈霉素、呋喃唑酮等抗菌藥物,精心管理,促進生長發育。
(8)注意觀察鴨群 觀察鴨群能及時發現問題,把疾患消滅于萌芽狀態。所以每天都要細致地觀察鴨群。
① 采食情況 正常的鴨群采食積極,食欲旺盛。觸摸嗉囊飽滿。個別鴨不食或采食不積極應隔離觀察。有較多的鴨不食或不積極,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并找出原因。
其原因一般有:突然更換飼料,如兩種飼料的品質或飼料原料差異很大,突然更換,鴨只沒有適應引起不食或少食;飼料的腐敗變質,如酸敗、霉變等;環境條件不適宜,如育雛期溫度過低或過高、溫度不穩定,育成期溫度過高等;疾病,如鴨群發生較為嚴重的疾病。
② 精神狀態 健康的鴨活潑好動;不健康的鴨會呆立一邊或離群獨臥,低頭垂翅等。
③ 呼吸系統情況 觀察有無咳嗽、流鼻、呼吸困難等癥狀。在晚上夜深人靜時,蹲在鴨舍內靜聽雛鴨的呼吸音,正常應該是安靜,聽不到異常聲音。如有異常聲音,應引起高度重視,做進一步的檢查。
④ 糞便檢查 糞便的性狀變化可反映出畜禽的健康狀況,在生產中可通過觀察鴨糞的變化來及時掌握鴨群的健康狀態。正常鴨的糞便軟硬適中,形狀多呈圓柱形或條形,棕灰色,一端附有白色的尿酸鹽,沒有惡臭。每天早晨第一次排出的糞便呈糊狀,棕綠色,屬正常現象,但糞便的顏色也常因飼料成分和各種混合物不同而異。喂過多青綠飼料時,糞便多為淡綠色;而飼料不含青綠飼料,糞便多呈黃褐色、較軟;碳水化合物飼料較多,而蛋白質飼料較少時,鴨糞便呈茶褐色,并帶有特殊的臭味;鴨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多時,鴨糞便呈白色。如綠色糞便,糞便黏稠惡臭呈現黑綠色,這是由膽汁和腸道脫落的組織細胞相混而成的,多見于鴨霍亂、鴨傳染性漿膜炎、鴨病毒性肝炎等;肉紅色糞便,形如爛肉,是由脫落的腸黏膜形成的,多見于患球蟲病、絳蟲病、蛔蟲病和腸炎恢復期的鴨;稀薄糞便,鴨消化正常,但糞便因含水量多而不成型,多因天氣炎熱時飲水量驟然增加、飼料中含鹽過多、輕度的大腸桿菌侵染、飼料中含輕微有毒物質所致;黃色硫黃糞便,由于肝小葉受損從而影響膽汁排泄,導致膽紅素進入血液,經尿排出而形成表面黃色或淡黃色的尿覆蓋,多見于盲腸炎、肝炎;黃白色稀糞便,黏稠,常黏糊于肛門,多見于鴨流感、鴨傳染性漿膜炎;鐵銹色水樣糞便,呈鐵銹色水樣并混有尿酸鹽,有時還摻有消化不徹底的飼料,這是由于腸道嚴重出血造成的,多見于禽流感早期及中毒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
(9)衛生防疫
① 隔離衛生 育雛期間進行封閉育雛,避免閑雜人員入內。飼養管理人員進入要進行嚴格的消毒。設備、用具、飼料等進入也要消毒;保持育雛舍和育成舍清潔衛生,垃圾和污物放在指定地點,不要隨意亂倒。定期清理糞便,飼養人員保持個人衛生。保持飼喂用具、飲水用具衛生。育雛舍周圍的環境,也要經常打掃,四周的排水溝必須暢通,以保持干燥、清潔、衛生的良好環境。
② 消毒 除了進入的人員、設備及用具嚴格消毒外,還要定期進行鴨舍和環境消毒。育雛期每周帶鴨消毒2~3次,育成期每周1~2次;鴨舍周圍環境每周消毒一次。飼喂用具每周消毒1次,飲水用具每周消毒2~3次,同時對水源也要定期進行消毒。
③ 免疫接種 制訂嚴格的免疫接種程序并進行確切的操作。
(10)記錄和統計計算 做好記錄有利于了解鴨群狀況和發育情況,有利于經濟核算和降低飼養成本,有利于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提高飼養管理和技術水平。
① 每日記錄 記錄的內容主要包括雛鴨的日齡、周齡、鴨數變動情況、喂料量、溫度、濕度、通風換氣、外界氣候變化、鴨群精神狀態。
② 用藥記錄 藥品名稱、產地、含量、失效期、劑量、用藥途徑及用藥效果。
③ 防疫記錄 防疫時間,疫病種類,疫苗名稱、來源、失效期,防疫方法。
④ 其他記錄 各種消耗、支出以及收入等。
⑤ 統計計算 根據記錄情況,進行統計計算可以了解育雛成本。育雛成本計算公式如下:
每只雛鴨成本=(雛鴨的飼養費用-副產品價值)/育雛期末成活的雛鴨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