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染源條碼制統計技術及應用
- 趙曉宏 易愛華 宋佳
- 1579字
- 2020-04-17 15:14:41
2.4 環境統計法律保障
最近20年以來,我國的環境統計制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統計法實施細則》《部門統計管理辦法》等基本法律規范基礎上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我國環境統計工作的基本法規體系。環境統計相關規章制度如表2-3所列。
表2-3 環境統計相關規章制度

2005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環境統計工作的意見》。總結了環境統計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加強和改進環境統計工作的目標和主要任務。確立“十一五”期間環境統計工作的目標是“理順環境統計體制,完善統計制度,改革統計調查方法,不斷提高環境統計數據質量和時效性,努力使環境統計數據能夠較為全面、真實地反映環境狀況和環保工作進展,反映經濟運行中伴隨的環境問題,為環境管理、決策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數據支持”。提出了“修改完善環境統計管理制度,精簡完善環境統計指標體系,改革環境統計調查方法,加強環境統計基礎研究工作,抓住關鍵環節、提高數據質量,理順環境統計工作體制,加強環境統計機構、隊伍和能力建設,建立健全與有關部門、行業協會的合作機制”八項任務。
2006年11月4日發布第37號令《環境統計管理辦法》,確立了環境統計的第一個法規性文件。《環境統計管理辦法》對環境統計管理的概念、范疇、技術規范等做出了具體規定。該辦法指出環境統計的任務是對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工作情況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提供統計信息和咨詢,實行統計監督。環境統計的內容包括環境污染及其防治、環境質量統計、自然資源開發及其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護系統自身建設以及環境經濟、環保產業等其他有關環境保護的事項;對統計機構和人員設置提出要求,明確各級機構的職責;指出環境統計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原國家環保總局在國家統計局的業務指導下,對全國環境統計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和組織協調。縣級以上地方各級環保部門在同級統計行政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下,對本轄區的環境統計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和組織協調。中央和地方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企業事業單位,在各級環保部門的業務(統計)指導下,負責本部門、本單位的環境統計工作。強調各級環保部門應加強環境統計機構、隊伍和能力建設,設置專職的環境統計崗位、制定規范的崗位管理制度,培養環境統計人才,同時通過定期培訓和交流,不斷提高環境統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提高環境統計工作水平;對獎勵和處罰做出了明確規定。指出各級環保部門要建立環境統計獎懲制度,從制度建設、機構建設、人員配備、數據質量、執法力度等方面進行考核,對在環境統計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環境統計機構和人員給予表彰獎勵。
2007年,國務院批轉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辦法的通知(國發〔2007〕36號文),通知要求充分認識建立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切實做好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各項工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家節能減排統計制度,按規定做好各項能源和污染物指標統計、監測,按時報送數據”,要加強領導、密切協作,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節能減排的工作合力。
2013年,環境保護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監察部四大部委聯合發文(環發〔2013〕14號),下發了《關于印發“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統計、監測辦法的通知》。《“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統計辦法》對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來源、統計頻率、調查方法、污染物核算方法做出了詳細的規定,明確了調查對象、縣、市、省各級責任主體的工作內容和要求,并提出了相關保障措施和制度。
另外,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規章制度,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制定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污染源數據統一管理辦法(試行)》;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環境統計年報工作考核評比辦法(試行)》;山東、廣東等地區陸續都采取相應措施,加強法規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