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危險源

一、危險源的概念

1.危險

根據系統安全工程的觀點,危險是指系統中存在導致發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過了人們的承受程度。從危險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險是人們對事物的具體認識,必須指明具體對象,如危險環境、危險條件、危險狀態、危險物質、危險場所、危險人員、危險因素等。危險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系統)存在的某種風險的主觀認識和判斷結果。危險代表了客觀事物(系統)存在的某種風險的量值達到了人們難以承受的程度時,人們對其所表現出的具體狀態的一種心理感受。

危險的大小可用危險度來表示:

危險度=危險可能性或概率×危險嚴重度

其中,危險可能性或概率是指產生某種危險事件或顯現為事故的總的可能性;危險嚴重度是某種危險引起的可能最嚴重后果的估計。

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表1-1~表1-3所示的分類或等級,即危險嚴重度分為4個等級,危險的可能性分為5個等級,危險度分為4個等級。

表1-1 危險嚴重度等級

表1-2 危險的可能性等級

表1-3 危險度等級

2.危險源

危險源是指一個系統中具有潛在能量和物質釋放危險的、可造成人員傷害、在一定的觸發因素作用下可轉化為事故的部位、區域、場所、空間、崗位、設備及其位置。它的實質是具有潛在危險的源點或部位,是爆發事故的源頭,是能量、危險物質集中的核心,是能量從那里傳出來或爆發的地方。

危險源存在于確定的系統中,不同的系統范圍,危險源的區域也不同。例如,從全國范圍來說,對于危險行業(如石油、化工等),具體的一個企業(如煉油廠)就是一個危險源;而從一個企業系統來說,可能某個車間、倉庫就是危險源;對于一個車間系統,某臺設備可能是危險源。因此,分析危險源應按系統的不同層次來進行。一般來說,危險源可能存在事故隱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隱患,對于存在事故隱患的危險源一定要及時加以整改,否則隨時都可能導致事故。

實際中,對事故隱患的控制管理總是與一定的危險源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沒有危險的隱患也就談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對危險源的控制,實際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隱患或防止其出現事故隱患。

二、危險源的三要素及類別

1.危險源的三要素

危險源應由三個要素構成:潛在危險性、存在條件和觸發因素。

(1)潛在危險性 指一旦觸發事故可能帶來的危害程度或損失大小,或者說危險源可能釋放的能量強度或危險物質量的大小。

(2)存在條件 指危險源所處的物理狀態、化學狀態和約束條件狀態。例如,物質的壓力、溫度、化學穩定性,盛裝壓力容器的堅固性,周圍環境障礙物等情況。

(3)觸發因素 觸發因素雖然不屬于危險源的固有屬性,但它是危險源轉化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類型的危險源都有相應的敏感觸發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質,熱能是其敏感的觸發因素;壓力容器,壓力升高是其敏感觸發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險源總是與相應的觸發因素相關聯。在觸發因素的作用下,危險源轉化為危險狀態,繼而轉化為事故。

2.危險源的類別

根據危險源在事故發生、發展中的不同作用,可把危險源劃分為兩大類別,即第一類危險源和第二類危險源。

(1)第一類危險源 根據能量意外釋放論,事故是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作用于人體的過量的能量或干擾人體與外界能量交換的危險物質,是造成人員傷害的直接原因。于是,把系統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稱為第一類危險源。

為防止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必須采取措施約束、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控制危險源。在正常情況下,生產過程中的能量或危險物質受到約束或限制,不會發生意外釋放,即不會發生事故。但是,一旦這些約束或限制能量、危險物質的措施受到破壞、失效或故障,則將發生事故。工業生產過程中常見的可能導致各類傷害性事故的第一類危險源見表1-4。

表1-4 第一類危險源

①產生、供給人們生產、生活活動能量的裝置、設備是典型的能量源。例如變電所、供熱鍋爐等,它們運轉時供給或產生很高的能量。

②使人體或物體具有較高勢能的裝置、設備、場所相當于能量源。例如起重、提升機械、高度差較大的場所等,使人體或物體具有較高的勢能。

③能量載體。指擁有能量的人或物。例如運動中的車輛、機械的運動部件、帶電的導體等,本身具有較大能量。

④一旦失控可能產生巨大能量的裝置、設備、場所。指一些正常情況下按人們的意圖進行能量轉換和做功,在意外情況下可能產生巨大能量的裝置、設備、場所。例如強烈放熱反應的化工裝置、充滿爆炸性氣體的空間等。

⑤一旦失控可能發生能量蓄積或突然釋放的裝置、設備、場所。指正常情況下多余的能量被泄放而處于安全狀態,一旦失控時發生能量的大量蓄積,其結果可能導致大量能量的意外釋放的裝置、設備、場所。例如各種壓力容器、受壓設備,容易發生靜電蓄積的裝置、場所等。

⑥危險物質。除了干擾人體與外界能量交換的有害物質外,也包括具有化學能的危險物質。具有化學能的危險物質分為可燃燒爆炸危險物質和有毒、有害危險物質兩類。前者指能夠引起火災、爆炸的物質,按其物理化學性質分為可燃氣體、可燃液體、易燃固體、可燃粉塵、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質、忌水性物質和混合危險物質8類;后者指直接加害于人體,造成人員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學物質。

⑦生產、加工、儲存危險物質的裝置、設備、場所。這些裝置、設備、場所在意外情況下可能引起其中的危險物質起火、爆炸或泄漏。例如炸藥的生產、加工、儲存設施,化工、石油化工生產裝置等。

⑧人體一旦與之接觸將導致人體能量意外釋放的物體。例如物體的棱角、工件的毛刺、鋒利的刃等,一旦運動的人體與之接觸,人體的功能會因意外釋放而受到傷害。

第一類危險源的危險性主要表現為導致事故而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方面。第一類危險源危險性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以下幾方面。

①能量或危險物質的量。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的后果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發生事故時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的多少。一般來說,第一類危險源擁有的能量或危險物質越多,則發生事故時可能意外釋放的量也多。當然,有時也會有例外的情況,有些第一類危險源擁有的能量或危險物質只能部分地意外釋放。

②能量或危險物質意外釋放的強度,是指事故發生時單位時間內釋放的量。在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的總量相同的情況下,釋放強度越大,能量或危險物質對人員或物體的作用越強烈,造成的后果越嚴重。

③能量的種類和危險物質的危險性質。不同種類的能量造成人員傷害、財物破壞的機理不同,其后果也很不相同。危險物質的危險性主要取決于自身的物理、化學性質。燃燒、爆炸性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決定其導致火災、爆炸事故的難易程度及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工業毒物的危險性主要取決于其自身的毒性大小。

④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的影響范圍。事故發生時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的影響范圍越大,可能遭受其作用的人或物越多,事故造成的損失越大。例如,有毒有害氣體泄漏時可能影響到下風側的很大范圍。

(2)第二類危險源 導致約束、限制能量屏蔽措施失效或破壞的各種不安全因素稱為第二類危險源,它包括物的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環境因素。

①物的不安全因素問題可以概括為物的不安全狀態(Unsafe Condition)和物的故障(或失效)(Failure or Fault)。物的不安全狀態是指機械設備、物質等明顯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狀態。例如沒有防護裝置的傳動齒輪、裸露的帶電體等。在我國的安全管理實踐中,往往把物的不安全狀態稱為“隱患”。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機械設備、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實現預定功能的現象。物的不安全狀態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使約束、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措施失效而發生事故。例如,電線絕緣損壞發生漏電;管路破裂使其中的有毒有害介質泄漏等。有時一種物的故障可能導致另一種物的故障,最終造成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例如,壓力容器的泄壓裝置故障,使容器內部介質壓力上升,最終導致容器破裂。物的不安全因素問題有時會誘發人的因素問題;人的因素問題有時會造成物的因素問題,實際情況比較復雜。

②在安全工作中涉及人的因素問題時,采用的術語有“不安全行為(Unsafe Act)”和“人失誤(Human Error)”。不安全行為一般指明顯違反安全操作規程的行為,這種行為往往直接導致事故發生。例如,不斷開電源,就帶電修理電氣線路而發生觸電等。人失誤是指人的行為的結果偏離了預定的標準。例如,合錯了開關使檢修中的線路帶電,誤開閥門使有害氣體泄放等。人的不安全行為、人失誤可能直接破壞對第一類危險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也可能造成物的不安全因素問題,進而導致事故。例如,超載起吊重物造成鋼絲繩斷裂,發生重物墜落事故。

③環境因素主要指系統運行的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照明、粉塵、通風換氣、噪聲和振動等物理環境,以及企業和社會的軟環境。不良的物理環境,會引起物的不安全因素問題或人的因素問題。例如,潮濕的環境會加速金屬腐蝕而降低結構或容器的強度;工作場所強烈的噪聲影響人的情緒,分散人的注意力而發生人失誤。企業的管理制度、人際關系或社會環境影響人的心理,可能造成人的不安全行為或人失誤。

第二類危險源往往是一些圍繞第一類危險源隨機發生的現象,它們出現的情況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第二類危險源出現得越頻繁,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危險源與事故發生的關聯性 一起事故的發生是兩類危險源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類危險源的存在是事故發生的前提,沒有第一類危險源就談不上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也就無所謂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沒有第二類危險源破壞對第一類危險源的控制,也不會發生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第二類危險源的出現是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的必要條件。在事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兩類危險源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第一類危險源在發生事故時釋放出的能量,是導致人員傷害或財物損壞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第二類危險源出現的難易,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兩類危險源共同決定危險源的危險性。第二類危險源的控制應該在第一類危險源控制的基礎上進行,與第一類危險源的控制相比,第二類危險源是圍繞第一類危險源隨機發生的現象,對它們的控制更困難。根據危險源主要危險物質能量類型,將危險源分為物質型危險源、能量型危險源和混合型危險源。根據危險源主要危險物質能量存在時間長短,將危險源分為永久性危險源和臨時性危險源。根據危險源主要危險物質能量的種類和數量及存在空間位置是否發生變化,將危險源分為靜態危險源和動態危險源。危險源發生事故的主要事故類型,可以參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 6441—1986),將危險源分為20類。根據生產系統危險源現場有無人員操作,將危險源分為有人操作危險源和無人操作危險源兩類。

三、重大危險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九十六條規定,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地或者臨時地生產、搬運、使用或者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于或者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 18218—2014)規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加工、使用或儲存危險化學品,且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單元是指一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或同屬一個生產經營單位的且邊緣距離小于500m的幾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

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的數量根據處理危險化學品種類的多少區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①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為單一品種,則該危險化學品的數量即為單元內危險化學品的總量,若等于或超過相應的臨界量,則定為重大危險源。

②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為多品種時,則按式(1-1)計算。若滿足式(1-1),則定為重大危險源。

   (1-1)

式中 q1q2,…,qn——每種危險化學品實際存在量,t;

Q1Q2,…,Qn——與各危險化學品相對應的臨界量,t。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新宁县| 安多县| 泰兴市| 原平市| 柳林县| 萨嘎县| 凤山县| 韶山市| 浮梁县| 绥中县| 刚察县| 荔浦县| 岳阳县| 福海县| 礼泉县| 班玛县| 临沂市| 九寨沟县| 绩溪县| 德格县| 四子王旗| 离岛区| 横山县| 天水市| 郯城县| 临泉县| 会泽县| 蚌埠市| 东丰县| 阳原县| 吉安县| 普宁市| 龙里县| 兴文县| 白水县| 德阳市| 长葛市| 武威市| 阜城县| 横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