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畫探微 兼工帶寫人物畫
- 俞芳 俞夢彥
- 2483字
- 2020-03-20 14:13:09
一、中國畫的特點
中國畫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和特性。“畫以載道”是中國畫的本質,它以事物外在形態特征和內在規律為表現形式,往往包含作者的情思和審美理想。中國畫不注重對象表面光影的描摹,而注重主客觀統一,強調主觀和畫家心中的“神似”,它重文化手段,強調藝術上的“意”,它是一種“心”性藝術。中國畫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體系,積累了豐厚的理論和十分成熟的表現技法。兼工帶寫人物畫為中國畫中的一種形式,是中國人物畫法的一種樣式,它具有中國畫的一切共性特點,又有技法語言豐富的優點。深刻了解中國畫的特點是畫好兼工帶寫人物畫的重要一環。下面從不似之似造型觀、以線造型、平面性、程式性、裝飾性五個方面談中國畫的特點。
1.不似之似的造型觀
中國畫“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的傳神論,闡明了藝術形象來源于生活,形神相互依存,形是手段,神是目的,以神為主導的關系。強調藝術創作不能單純再現自然,而要遷入畫家的情思與想象,才能創造出美妙傳神的藝術形象。唐張彥遠說:“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他認為只有追求神似氣韻,作畫時著眼于神,神氣表現出來了,形似也就在其中了。宋代對人物的氣貌神態進行了更具體的探索,如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敘制作楷模”中寫道,“釋門則有善功方便之顏,道像必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當崇上圣天日之表,外夷應得慕華欽順之情,儒賢即見忠信禮儀之風、武士固多勇悍英烈之貌……”,指出了不同社會地位和環境表現出不同的儀表特征。蘇東坡一首著名的論畫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其中指出了藝術形象的特點,強調藝術形象和自然形象的差別。明代王紱提出了“不似之似”的造型觀。齊白石更進一步提出:“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黃賓虹也說過:“貌似當易,神似尤難,東坡言徒取形似者猶是兒童之見。必于形似之外,得其神似,乃入鑒賞,故作畫當以不似之似為真似。”可見自宋以降,文人畫理論興起之后,“神似”已成為繪畫品評的主要標準。但是,不似之似并不是否定形似,而是強調作畫不能只追求外表的逼真,而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神似。晁補之的一首詩,補充了形與神關系的理解:“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中國畫在“以形寫神”“不似之似”的美學思想指導下,擺脫了“逼肖自然”的羈絆,也沒有撇開自然物象走向純主觀的抽象,而是走著一條中華民族獨特的造型觀——似與不似的意象造型(圖2-1)。

▲ 圖2-1 唐 吳道子(傳) 《八十七神仙卷》 絹本
2.以線造型
中國畫以線立骨,線是造型的主要手段,它不但表現對象的形質、神態,更體現了作者的情思和審美,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涵。以線造型體現了中國文化簡明單純、以少勝多的特點,是民族文化和審美的經典代表。遠古彩陶、商周青銅器上的圖案,總是在追求“線紋的流動之美”。在敦煌壁畫中多個朝代畫師都以不同的線描表現人的生命和律動。元代以來生宣紙材料的發展極大地增強了線描的趣味性。歷代卷軸畫更是承載著無比豐富的線描王國。
中國的雕塑藝術、園林藝術、建筑藝術、戲曲藝術無不體現出線條的飛動美感。這些姊妹藝術為中國畫線描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和理趣。
中國畫的繪畫工具毛筆和紙絹與書法相同,“書畫同流”使書法和繪畫相互增益,相互影響,結下不解之緣。元代趙孟頫的題畫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這種書畫相通的理論對繪畫影響是巨大的。如草書入畫、以碑入畫都對中國畫的線條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線描的內涵。因此,線描除了擔任描繪對象形質、神韻和作者情思外,其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圖2-2)。

▲ 圖2-2 清 黃慎 《捧花老人》
3.平面性
中國畫似與不似的造型觀,要求與真實對象拉開距離,放棄模仿自然,放棄立體明暗的描繪,而是求“真”,將立體物象轉化為平面,以主觀審美需要選擇適可而止的狀態,對客觀對象精心選擇,有增有減,進行平面化概括、改造、重新組織和表現,創造出有別于自然的、主觀的、有審美價值的平面造型。
造型的平面性, 它適合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特點,極大地提升了以線造型的效力,大大增強了中國畫線描魅力和趣味的發揮,它隨著畫家的情思和感受,自由地飄舉飛動,產生優美的韻律節奏,產生無限的生命力(圖2-3)。

▲ 圖2-3 臨陳洪綬《水滸葉子》(一)
4. 程式化
中國畫在表現自然中,要求藝術形象更理想化,更具形式美感。它往往抓住對象的某種特征加以夸張、概括,從對象本質結構的規律出發,形成規范的藝術語言,因此中國畫在長期實踐中創造出一系列程式化的表現方法、一種適合筆墨表現的筆墨結構語言,如人物畫的十八描,山水畫的各種皴法,花鳥畫的各種出枝法、各種點葉法。程式化的出現是藝術走向成熟的表現。這種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經過規范化的形式美的程式反轉過來表現生活對象時更善于表達內在精神,它又能結合畫家不同個性,創造出無比豐富而風格不同的作品。
歷史上許多優秀的人物畫作品,如《八十七神仙卷》、永樂宮壁畫、陳老蓮的人物畫,《歸去來兮圖》《水滸葉子》,任伯年的人物肖像創作,無不是在線描程式的基礎上個性化地再創造的結果(圖2-4)。

▲ 圖2-4 臨陳洪綬《水滸葉子》(二)
程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在表現生活、在表現畫家審美理想、在歷史演變中不斷發展和豐富。
5. 裝飾性
裝飾性表現在,對自然對象運用形式美的法則,以自然物象基本形為特征,強調某些形式因素,加以夸張和提煉。它把世間萬物各種復雜的形態,概括為簡明的圖形,使藝術形象更加單純化、規律化和程式化,也更加理想化。我國傳統藝術如彩陶、青銅器、雕刻、塑像、皮影、陶俑、民間玩具都具有強烈的裝飾性。
中國畫技藝表現帶有一定的裝飾性。它以線造型,進行平面化處理,并運用程式性手法和靈活的章法,包括畫面落款的書法和圖章,都帶有明顯的裝飾風格。中國畫色彩往往與筆墨勾線分開,主要靠色塊間大小、純度、明度、色相等變化產生裝飾性美感,這些裝飾性手法與工藝美術中的圖案化裝飾性不同,中國畫各種帶有裝飾風格的技法都是為創作主題意境服務的,以使畫面更加醒目、感人(圖2-5)。

▲ 圖2-5 臨《永樂宮壁畫》線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