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招 讓蛋雞多產蛋
【注意的幾個問題】
(1)影響蛋雞產蛋量的因素
●品種
◇品種影響蛋雞產蛋量,其權重可以占到50%。沒有高產的遺傳潛力,不可能有高的產蛋量。現代雜交品種的推廣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蛋雞的產蛋量。
●育成的新母雞質量
◇育成的新母雞(18~20周齡的小母雞)質量至關重要。只有培育出體重達標,體型良好,均勻整齊的育成新母雞,才能為產蛋期的高產奠定良好的基礎。
●產蛋期管理
◇飼養
◇環境條件 溫度、濕度、通風、光照以及有害氣體等。
◇應激
●疾病
(2)我國蛋雞產蛋量低的原因分析
●品種質量差 我國現在飼養的蛋雞多是利用良種繁育體系繁育的優良高產配套雜交雞,與過去飼養的標準品種雞和一般雜交雞相比,生產性能雖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與國外同類品種相比,存在質量差的問題。其原因如下。
◇我國引進的雞種質量差
我國對種雞飼養規模宏觀調控不力,使許多場家爭相引種,同時各類育種公司為了占領中國市場也紛紛降低種雞價格,國際上的一些小育種公司也以低價向中國傾銷種雞,使我國種雞嚴重過剩,由于種雞的嚴重過剩,種雞場效益嚴重滑坡,甚至虧損,有的種雞場為降低成本,引進的曾祖代或祖代雞不是核心群,質量低,有的甚至非正常途徑引種,直接影響到引進種雞的質量和后代生產性能的發揮。
◇不進行評估鑒定而盲目引進
品種的性能不僅僅是生產性能,而且還包括適應性,良種應是在一定地區、一定飼養水平、一定市場需求條件下的生產性能表現優良的品種。國外培育的品種由于受到培育地的氣候、環境、飼養和疾病控制等條件影響,有些品種雖具有高產潛力但在我國不能充分表現。許多種雞場不進行鑒定評估而只根據其廣告和宣傳盲目引種,結果引入的雖是“良種”,實際表現不良。
◇種雞場管理不善
某些祖代種雞場和許多父母代場場址選擇不當、規劃布局不合理、種雞舍保溫性能差、隔離防疫設施不完善、環境控制能力弱而造成溫熱環境不穩定、病原污染嚴重、雞群抵抗力差、容易發病;衛生防疫制度不健全,飼養管理制度和種蛋雛雞生產程序不規范,或不能嚴格按照制度和規程來執行;管理混亂;少數祖代場和多數父母代場不進行或不嚴格進行雞的沙門菌檢驗,也不淘汰沙門菌檢驗陽性的母雞,致使種蛋帶菌,雛雞污染及種雞群雞支原體污染嚴重,這些都影響雞的質量。
◇雛雞選擇不當
購買的雛雞弱雛多,導致發育不良,影響以后產蛋量。
●環境條件差
優良的品種對環境條件要求也高。由于受觀念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對雞場的規劃布局和雞舍的設計不重視或投入不足,雞場隔離條件差,飼養密度高,雞舍不能保溫隔熱導致舍外舍內環境差,如溫度不適宜,夏季過高而冬季過低,舍內有害氣體、微粒、微生物含量高等;糞便等廢棄物處理不當,污水到處橫流,病原污染嚴重,一方面造成對環境的巨大污染,另一方面降低了雞場的疾病控制能力;設備選型不當、設備不配套、嚴重短缺或不能正常使用使雞舍環境控制能力差等導致環境條件不良,蛋雞的產蛋性能不能發揮,產蛋量低。
●疾病
飼養數量的增加、飼養環境的惡化、從業人員觀念的陳舊、疾病控制措施的不力等導致我國禽病多發,危害嚴重。疾病的頻繁發生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家禽業持續發展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禽病多達幾十種,病情復雜,診治困難。生產中常發的多達十多種(如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炎、馬立克病、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禽流感、腦脊髓炎、減蛋綜合征、傳染性鼻炎、大腸桿菌病、沙門菌病、禽霍亂、支原體病、球蟲病、卡氏白細胞病等),舊病換“新顏”(如新城疫的非典型化,馬立克病毒、法氏囊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的變異和增強,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的新致病型出現),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常常發生(如支原體、大腸桿菌與禽流感、新城疫、傳支、傳喉、法氏囊的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法氏囊與禽流感、新城疫的混合感染,免疫抑制性病原體與其他病原體混合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嚴重(傳染性法氏囊炎、馬立克病、傳染性貧血、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癥、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腺胃炎等病毒的感染導致家禽對多種疫苗的免疫應答下降,甚至引起免疫失敗),蛋傳疾病普遍存在(我國良種繁育體系不完善,管理不嚴格,許多種禽場不進行凈化或凈化不徹底使沙門菌、支原體、禽白血病病毒、禽腺病毒垂直傳播),寄生蟲病和營養代謝病呈上升趨勢等,使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的防治難度加大,嚴重影響雞群健康和生產性能的發揮,同時也影響蛋品的質量。
●飼養管理不善
舍內高密度飼養,特別是籠養蛋雞,需要全面、平衡、充足的營養供給,需要精心的飼養管理,高產品種的生產潛力才能發揮。否則,會直接影響蛋雞產蛋量的提高。
◇營養問題
飼料配方設計不合理。如飼養標準選擇的不當,不能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地調整蛋雞飼料的營養濃度;飼料原料選擇不當,或為降低飼料成本大量使用劣質的、不易消化吸收的飼料原料等導致營養不平衡、不充足、不能利用等問題,影響產蛋量提高。
◇飼養管理問題
由于觀念問題,人們注重經驗而不易接收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導致一些先進技術不能在生產中推廣應用,飼養管理水平低,經營方式粗放等,直接影響蛋雞的產蛋量。
(3)蛋雞的產蛋規律
●產蛋期
母雞從開始產蛋到產蛋結束(72周齡左右淘汰),構成了一個產蛋期,如果進行強制換羽,可以再利用第二個或第三個產蛋期。產蛋母雞的產蛋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始產期、主產期和終產期。
◇始產期
從開始產第一枚蛋到正常產蛋,經過3~4周(雞群越均勻整齊,時間越短)。其特征是:產蛋間隔時間長(如有的雞產一個蛋后,第二天不產蛋);雙黃蛋多;軟殼蛋多;一天內產一個正常蛋,產一個異狀蛋或軟殼蛋。其原因是產蛋模式沒有形成,排卵和產蛋沒有規律性。
◇主產期
始產期后進入主產期,產蛋模式趨于正常,每一只母雞均具有自己特有的產蛋模式(產蛋模式是指母雞產一個蛋或連續產若干個蛋后緊接著停產一天或一天以上。產蛋模式可以重復出現形成了產蛋的周期性),產蛋率迅速提高,達到產蛋高峰,然后穩定一段時間緩慢下降。主產期是母雞產蛋年中最長的時期,對產蛋量起決定作用。主產期的長短與育成新母雞的質量、產蛋期環境條件、飼養管理水平和市場行情等因素有關。
◇終產期
產蛋量下降比較迅速時期。母雞產蛋量的多少,依賴于產蛋期的長短和產蛋期中產蛋率的高低。產蛋期一定的情況下,產蛋率越高,產蛋量越多;產蛋率一定的情況下,產蛋期越長,產蛋量越多。
●蛋雞產蛋曲線
雞群產蛋有一定的規律性,反映在整個產蛋期內產蛋率變化有一定模式。用圖繪制出來,即所謂產蛋曲線,它是以產蛋率為縱坐標,雞群的生長周齡為橫坐標,根據雞群在整個產蛋期中每周的平均產蛋率以圖解形式表示,繪制出來的曲線(從產蛋率達到5%時開始繪制)。雞群正常的產蛋率曲線如圖3-1所示。

圖3-1 產蛋曲線圖
從圖3-1可以看出:開產初期,產蛋曲線坡度陡峭,說明產蛋率上升迅速。從產蛋率5%開始,經過5~6周產蛋率上升到85%以上,然后,上升幅度減緩,再經2~3周可以上升到高峰90%以上,并能維持8~12周。如果育成新母雞質量差、飼養管理不當或雞群患病等原因使開產初期(產蛋率快速上升階段)產蛋率徘徊不上或下降,影響極為嚴重,將推遲產蛋高峰的到來,并降低高峰期峰值,縮短高峰期產蛋持續時間,產蛋量減少,降低飼養全過程的經濟效益。
產蛋高峰過后,產蛋率開始下降。下降十分平穩,曲線呈一條斜的直線,每周下降幅度為0.4%~0.5%,正常情況下不超過1%,直到72周齡,產蛋率下降至65%~70%。飼養管理過程中的不良刺激也會造成高峰期產蛋率下降,下降后就不可能再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所以在整個產蛋期內采取良好的措施保證較高的和穩定的產蛋率,才能獲得較多的產蛋量。
(4)提高產蛋量的措施
●提高蛋雞高峰產蛋率
●延長蛋雞主產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