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流浸膏劑與浸膏劑
一、流浸膏劑與浸膏劑的含義與特點
流浸膏劑(extract)或浸膏劑(fluid extract)系指飲片用適宜的溶劑提取,蒸去部分或全部溶劑,調整至規定濃度而成的制劑。蒸去部分溶劑呈液狀者為流浸膏劑;蒸去部分或全部溶劑呈膏狀或粉狀者為浸膏劑。
流浸膏劑與浸膏劑皆經過濃縮過程,但濃縮的程度不同。除另有規定外,流浸膏劑每1mL相當于飲片1g。浸膏劑根據干燥程度的不同,可分為稠浸膏與干浸膏兩種,每1g相當于飲片或天然藥物2~5g。
流浸膏劑至少含20%以上的乙醇,若以水為溶劑的流浸膏,其成品中應酌情加入20%~25%的乙醇作防腐劑,以利貯存。浸膏劑不含或含極少量溶劑,有效成分穩定,可久貯。
流浸膏劑與浸膏劑由于藥物濃度高,較少直接作為成品使用。流浸膏劑一般用作配制酊劑、合劑、糖漿劑或其他液體制劑的中間體;浸膏劑一般多用作制備顆粒劑、片劑、膠囊劑、丸劑等固體制劑的中間體,少數品種直接應用于臨床。
二、流浸膏劑與浸膏劑的制備
(一)流浸膏劑的制備
1.制備工藝流程(圖5-6)

圖5-6 流浸膏劑的制備工藝流程
2.制法
流浸膏劑除另有規定外,大多用滲漉法制備。滲漉時溶劑用量一般為飲片量的4~8倍,收集85%飲片量的初漉液另器保存,續漉液低溫濃縮后與初漉液合并,攪勻。若有效成分明確者,需測定其有效成分與乙醇含量,有效成分不明確者,需測定乙醇含量,然后按測定結果調整至規定的標準。藥液靜置24h以上,濾過,分裝,即得。由于初漉液中大量浸出成分不受加熱影響,藥物穩定性較好,且可避免初漉液在濃縮過程中因乙醇濃度降低而析出沉淀。
此外,某些以水為溶劑的流浸膏,也可用煎煮法,通過水提醇沉法制備,如益母草流浸膏;也可將浸膏劑溶解、稀釋而制得,如甘草流浸膏等。
流浸膏劑應置遮光容器內密封,置陰涼處貯存。流浸膏劑久置若產生沉淀時,在乙醇和有效成分含量符合各品種項下規定的情況下,可濾過除去沉淀。
(二)浸膏劑的制備
1.制備工藝流程(圖5-7)

圖5-7 浸膏劑的制備工藝流程
2.制法
浸膏劑的制備,可采用煎煮法、滲漉法、回流法等。在實際生產時,應根據中藥飲片有效成分的性質和實際生產條件,采用適宜的溶劑與方法浸提。
浸提液純化后一般經低溫濃縮至稠膏狀,再加入適量的稀釋劑調整含量即可制得稠浸膏;或將稠浸膏干燥、粉碎即可制得干浸膏;浸提濃縮液也可經噴霧干燥直接制成干浸膏。有效成分明確者,需測定其含量,用稀釋劑調整至規定標準,分裝,即得。
稠浸膏的稀釋劑常用甘油、液狀葡萄糖,干浸膏的稀釋劑常用淀粉、蔗糖、乳糖、氧化鎂等。某些干浸膏具有較強的引濕性,為了增加其穩定性,可采用相應的精制措施,盡可能去除引濕性強的雜質,也可加入引濕性低的稀釋劑品種,并嚴格控制生產環境的相對濕度,采用防潮性能良好的包裝材料,應置遮光容器內密封保存。
三、流浸膏與浸膏劑的質量檢查
(一)流浸膏的質量檢查
(1)乙醇量 照《中國藥典》現行版四部通則“乙醇量測定法”測定,應符合規定。
(2)甲醇量 照《中國藥典》現行版四部通則“甲醇量檢查法”檢查,應符合各品種項下的規定。
(3)裝量 照《中國藥典》現行版四部通則“最低裝量檢查法”檢查,應符合規定。
(4)微生物限度 照《中國藥典》現行版四部通則“非無菌產品微生物限度檢查法”檢查,應符合規定。
(二)浸膏劑的質量檢查
(1)裝量 照《中國藥典》現行版四部通則“最低裝量檢查法”檢查,應符合規定。
(2)微生物限度 照《中國藥典》現行版四部通則“非無菌產品微生物限度檢查法”檢查,應符合規定。
四、舉例
例5-16:當歸流浸膏(滲漉法)
【處方】當歸1000g。
【制法】取當歸粗粉1000g,用70%乙醇作溶劑,浸漬48h,緩緩滲漉,收集初漉液850mL,另器保存,繼續滲漉,至滲漉液近無色或微黃色為止,收集續漉液,在60℃以下濃縮至稠膏狀,加入初漉液850mL,混勻,用70%乙醇稀釋至1000mL,靜置數日,濾過,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液體;氣特異,味先微甜后轉苦麻。
【功能與主治】活血調經。用于月經不調、痛經。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5mL,一日3次。
例5-17:益母草流浸膏(煎煮法)
【處方】益母草1000g。
【制法】取益母草1000g,切碎,加水煎煮3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約500mL,放冷,加入等量的乙醇,攪勻,靜置,沉淀,濾過。濾渣用45%乙醇洗滌,洗液與濾液合并,減壓回收乙醇,放冷,濾過,調整乙醇量至規定濃度,并使總量為1000mL,靜置,待澄清,濾過,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液體;味微苦。
【功能與主治】活血調經。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癥見經水量少。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15~30mL。
例5-18:甘草流浸膏(稀釋法)
【處方】甘草浸膏300~400g。
【制法】取甘草浸膏300~400g,加水適量,不斷攪拌,并加熱使溶解,濾過,在濾液中緩緩加入85%乙醇,隨加隨攪拌,直至溶液中含乙醇量達65%左右,靜置過夜,小心取出上清液,遺留沉淀再加65%的乙醇,充分攪拌,靜置過夜,取出上清液,沉淀再用65%乙醇提取1次,合并3次提取液,濾過,回收乙醇,測定甘草酸含量后,加水與乙醇適量,使甘草酸和乙醇量均符合規定,加濃氨試液適量調節pH值,靜置使澄清,取出上清液,濾過,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色或紅褐色的液體;味甜、略苦、澀。
例5-19:甘草浸膏(煎煮法)
【處方】甘草1000g。
【制法】取甘草1000g,加水潤透,趁軟切片,加水煎煮3次,每次2h,合并煎液,放置過夜使沉淀,取上清液濃縮至稠膏狀,取出適量,測定甘草酸含量,調節使符合規定,即得;或將稠膏干燥,粉碎成細粉,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塊狀固體或粉末;有微弱的特殊臭氣和持久的特殊甜味。
例5-20:大黃浸膏(滲漉法或回流法)
【處方】大黃1000g。
【制法】取大黃粗粉1000g,用60%乙醇作溶劑,浸漬12h后,以每分鐘1~3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約8000mL;或用75%乙醇回流提取2次(1000mL、800mL),每次1h,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減壓回收乙醇至稠膏狀,低溫干燥,研細,過四號篩,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色至棕褐色粉末;味苦,微澀。
【功能與主治】刺激性瀉藥,苦味健胃藥。用于便秘、食欲不振。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0.25~0.5g,一日0.5~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