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藥處方的調配
中藥處方的調配是完成中醫師對患者辨證論治、正確用藥的重要環節。調劑人員必須掌握藥物的配伍變化,毒性藥與配伍禁忌藥,藥物的別名、并開與腳注,中藥斗譜排列規律等有關知識,以提高調配質量,確保藥劑應有的治療作用。
一、中藥處方的調配程序
中藥處方的調配程序為:審查處方→計價→調配→復核→發藥。在實際工作中,審方往往不單獨設崗,計價、調配和復核人員都承擔審方的責任。
(一)審查處方
1.審查項目與處理
審方是調劑工作的關鍵環節,調劑人員不僅要對醫師負責,更要對患者負責。因此需認真細致地審閱處方。審方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患者姓名、年齡、性別、婚否、住址或單位,處方日期,醫師簽名是否齊全。
②藥名、劑量、規格、用法用量是否正確,劑量對兒童及年老體弱者尤需注意;毒、麻藥品處方是否符合規定,處方中藥物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需特殊處理的藥物是否有腳注,藥味是否有短缺;處方中自費藥是否開自費處方等。
③如發現處方中藥味或劑量字跡不清時,不可主觀猜測,以免錯配;如有配伍禁忌,超劑量、超時間用藥,服用方法有誤,毒麻藥使用違反規定等方面的疑問及藥味短缺等,都應及時與處方醫師聯系,請醫師更改或釋疑后重新簽字,否則可拒絕調配。
2.毒性藥與配伍禁忌
(1)毒性藥 系指毒性劇烈,治療量與中毒量相近,使用不當可致人中毒死亡的中藥。
利用毒性中藥治病,若配伍得當,可獲得預期療效;若用之不當,則易發生中毒危險。在調配處方時應特別引起注意。
為了加強毒性中藥的管理,確保用藥安全有效,《中國藥典》現行版規定了毒性中藥的品種、用量與用法。調劑人員在調配處方時,應嚴格遵循毒性中藥的劑量與用法規定。
(2)配伍禁忌 古人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中藥配伍使用后有“七情”變化,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反和相惡。除單行外,其他6個方面為藥物配伍后產生的協同、抑制或對抗作用,其中“相須”、“相使”是指藥物配伍后的協同作用,“相畏”、“相殺”是指藥物配伍后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相反”、“相惡”是指藥物配伍后的拮抗作用,一般為藥物配伍禁忌。
歷代醫藥書籍對配伍禁忌的論述不盡一致,影響較大的是金元時期所概括的“十八反”、“十九畏”,并編成歌訣,便于習誦。為保證患者用藥的安全有效,對歌訣所記述的藥對,組方時應持謹慎態度,避免盲目配合使用,以免造成醫療事故。
(3)妊娠禁忌 凡能影響胎兒生長發育、有致畸作用,甚至造成墮胎的中藥為妊娠禁忌藥。但凡毒性藥、峻下逐水藥、破血逐瘀藥及具芳香走竄功能的中藥均屬妊娠禁忌藥范圍。妊娠禁忌藥有毒性大小、性能峻緩之別,對胎兒及母體影響程度也有差別。
據此,《中國藥典》將妊娠禁忌藥分為妊娠禁用藥和妊娠慎用藥兩種。妊娠禁用藥多為劇毒或藥性峻猛的中藥,凡禁用的中藥絕對不能使用。妊娠慎用藥一般包括活血祛瘀、破氣行滯、攻下通便、辛熱及滑利類的中藥,慎用的中藥雖可根據孕婦患病的情況酌情使用,但必須有相應的措施,在沒有特殊需要時應盡量避免使用,以免發生事故。
(二)計價
藥價的計算要按當地藥政部門統一的方法和計價收費標準執行,不得估價或隨意改價,需做到準確無誤。自費藥品的藥價應單列。
(三)調配處方
調劑人員接方后應首先查驗是否已計價、繳款,再按審方要求再一次審方。配方時按處方藥物順序逐味稱量,多劑處方應先稱取總量,然后按等量遞減法使分劑量均勻準確。若調配中成藥處方,則按處方規定的品名、規格、藥量進行調配。調劑完畢,自查無誤后簽名蓋章,交執業中藥師核對。調配處方的注意事項如下。
①調配處方時應認真參看處方,精神集中,不要憑記憶操作,以防拿錯或稱錯藥物。
②分劑量時應按“等量遞減”、“逐劑復戥”的原則,不可主觀估量或隨意抓藥調配。
③處方藥味按所列順序稱取,間隔平放。質地輕泡的飲片應先稱,以免覆蓋他藥,如燈心草、夏枯草等;黏軟帶色中藥應后稱,置于其他飲片之上,以免沾染包裝用紙,如熟地、青黛等。
④用時需搗碎的飲片,應在稱取后用專用銅沖搗碎后分劑量。銅沖應干燥潔凈,無殘留物,搗碎有特殊氣味或有毒飲片后,應及時將銅沖洗凈;遇需臨時加工炮制的飲片,應依法炮制。
⑤處方中如有先煎、后下等需特殊處理的飲片,應單包并注明用法。有鮮藥時應另包并注明用法,不與群藥同放,以便于低溫保存。
⑥急診處方應優先調配,細料藥、毒性藥需二人核對調配;一張處方調配完畢后,才能調配另一張處方。
(四)復核
為了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防止調配錯誤和遺漏,應把好復核關。已調配好的藥劑在調劑人員自查的基礎上,再由有經驗的執業中藥師進行一次全面細致的核對。復核具體要求如下。
①按審方要求逐項審核處方內容。注意調配的藥味和稱取的重量與處方是否相符,有無多配、漏配、錯配或混雜異物現象。
②檢查飲片有無生蟲、發霉及變質現象,有無以生代制、生制不分、應搗未搗等情況。
③需特殊處理的藥物是否按要求單包并注明用法,貴重細料藥、毒性藥是否處理得當。
④發現有調劑不當的情況時,應及時請調劑人員更改。復核無誤后在處方上簽字,交給發藥人員。
(五)發藥
發藥是調劑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發藥人員將飲片包裝,核對無誤后發給患者。包裝時應注意:①外用藥要有專用標志;②先煎、后下等特殊處理的中藥要放在每一包的上面;③將處方固定在捆扎好的藥包上。發藥時應注意:①認真核對患者姓名、取藥憑證和湯藥劑數;②向患者交代用法、用量、用藥或飲食禁忌,以及特殊處理藥物的用法等;③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有關用藥問題。
二、中藥斗譜
中醫院調劑室分為門診調劑室和住院部調劑室,各調劑室又分為飲片調劑區和成藥調劑區。成藥調劑的主要設備是成藥架,飲片調劑的主要設備有用于存放中藥飲片的斗架和調配處方的調劑臺。飲片斗架的規格視調劑室面積大小和業務量而定。一般斗架高約2m,寬約1.3m,裝藥斗59~67個,可排列成橫七豎八或橫八豎八,飲片藥斗一般為木制多格抽屜式組合柜,分為上下2組。下面組高度約80cm,多分為3層,多為大屜斗,用于存放質地輕泡、用量大的飲片,以方便取用;上面組一般為4~5層的小屜斗。
中藥飲片品種繁多,來源廣泛,質地軟硬堅松不一,藥性各有不同。有些飲片形狀色澤接近,有些飲片名稱容易混淆。在中藥配方管理中,必須將這些中藥飲片合理有序地存放,避免出現調劑差錯、飲片串料串味等問題。
中藥斗譜系指藥斗的編排規律。斗譜安排合理,不僅可以提高調劑速度,減輕勞動強度,而且可以避免差錯事故,提高調劑質量,確保用藥的安全有效。
(一)斗譜排列原則
(1)按處方需要排列 根據臨床用藥情況將飲片分為常用藥、次常用藥和不常用藥。常用藥裝入藥斗架的中層,不常用者裝在最遠處或上層,次常用者裝在兩者之間。此外,質地沉重(如礦石類、化石類和貝殼類)和易造成污染的藥物(如炭藥類)應放在斗架的低層,質輕且用量少的飲片宜放在藥斗架的高層,質輕而體積大的飲片宜裝入下層大藥斗內。
(2)按方劑組成排列 常用方劑配伍藥物宜裝在同一藥斗或臨近藥斗中,以方便調配。如五苓散的茯苓、豬苓、白術;四物湯的當歸、川芎、熟地;四君子湯的黨參、白術、茯苓等。
(3)按入藥部位排列 將飲片按其入藥部位分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全草、動物、礦物等若干類。如根莖類:當歸、大黃、黃連、黨參、黃芪;全草類:麻黃、細辛、金錢草、荊芥、薄荷等。每類飲片按一定順序排列在藥斗內。這種斗譜排列的特點是分類清楚,便于熟悉記憶,適用于飲片品種少、配方量小的醫院。
(4)按藥物性味功能排列 性味功能基本相仿的飲片宜放在同一或鄰近藥斗中,以免與其他飲片互相串味,影響療效。并且因該類飲片常在同一張處方中出現,還便于配方人員調劑。如活血祛瘀藥:川芎、郁金、姜黃、乳香、沒藥;止咳平喘藥: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補氣藥:黨參、黃芪、山藥、甘草;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射干、馬勃;祛風濕藥:羌活、獨活、威靈仙等。
(5)按同一品種的不同炮制品排列 如生大黃、酒大黃、熟大黃;生地黃、熟地黃等。
(6)按需特殊保管的藥物特殊排列 此類藥物一般不裝藥斗,用特殊容器貯存。毒性藥、麻醉藥應設專柜、專鎖、專賬、專人管理,如馬錢子、斑蝥、罌粟殼等;易燃藥材宜裝在缸、鐵容器內,并要遠離火源、電源,如火硝、硫黃等;貴重細料藥應專柜存放,專人保管,如西洋參、鹿茸、羚羊角片、冬蟲夏草、麝香、牛黃等。
(二)斗譜排列中需注意的問題
①外觀性狀相似的飲片不宜編排在一起,尤其是功效不同的飲片,如蒲黃與海金沙、紫蘇子與菟絲子、山藥與天花粉等。
②同一植物來源但以不同部位入藥,且功效不同的飲片不宜編排在一起,如麻黃與麻黃根。
③藥名相近,但性味功效不同的飲片不宜編排在一起,如附子與白附子等。
④屬于處方配伍禁忌的飲片不能編排在一起,如“十八反”中的川烏、草烏與半夏、瓜蔞,甘草與京大戟、甘遂、芫花;“十九畏”中的丁香與郁金,人參與五靈脂等。
中藥斗譜的編排除依據上述原則外,還必須結合本地區用藥習慣、醫院性質及用藥特點,各醫院中藥房應根據實際情況,在設計中藥斗譜時盡可能平衡兼顧,綜合考慮編排方式,使其科學化、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