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牛場盈利八招
- 魏剛才 李凌 李世忠
- 8870字
- 2020-03-20 14:10:58
三、加強種用肉牛的管理
(一)育成公牛的飼養管理
犢牛斷奶后至種用之前的公牛,稱為育成公牛。此期間是生長發育最迅速的階段,精心的飼養管理,不僅可以獲得較快的增重速度,而且可使幼牛得到良好的發育。公、母犢牛在飼養管理上幾乎相同,但進入育成期后,二者在飼養管理上則有所不同,必須按不同年齡和發育特點予以區別對待。
1.育成公牛的飼養方式
(1)舍飼拴系培育 在舍飼拴系培育條件下,犢牛頭10~30天于個體欄內管理,而后在公、母分群前(4~5月齡前)在群欄內管理,每欄5~10頭。在哺乳期過后拴系管理,在舍飼管理條件下培育到種用出售。在這種情況下新生犢牛失去了正常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生理活動。舍飼拴系管理是出現各種物質代謝障礙、發生異常性反射等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須保證充足的活動空間和運動。
(2)拴系放牧管理 許多牛場在夏季采用。在距其他牛群較遠的地方,選定不受主導風作用的一塊平坦的放牧場,呈一線排列,用15~20米的鐵鏈固定在可移動的釘進地里的具鉤環的柱上。柱間距40~50米,每頭小公牛都能自由地在周圍運動。每頭小公牛附近都放有飼槽和飲水器,于早、晚放補充料和水。隨著放牧場利用(第2~3天)將小公牛移入下一地點。觀察表明,采用這種管理方式,每頭6月齡、12月齡、18月齡小公牛每日相應消耗15千克、20千克、35千克青飼料。
(3)分群自由運動 在分群自由運動培育情況下,小公牛在牛群內分群管理,每群5~6頭,而在運動場和放牧場培育情況下每群40~50頭。夏天,小公牛終日在設有遮陰棚的運動場內和放牧場內管理。冬天,4~12月齡小公牛在運動場管理4~5小時,在嚴寒期(-20℃以下)不超過2小時。
(4)復合管理 白天在運動場或放牧場管理,晚上在舍內或棚下拴系管理。
2.育成公牛的飼養
育成公牛生長速度比育成母牛快,因而需要的營養物質較多,特別需要以補飼精料的形式提供營養,以促進其生長發育和性欲的發展。對育成公牛的飼養,應在滿足一定量精料供應的基礎上,令其自由采食優質的精、粗飼料。6~12月齡,粗飼料以青草為主時,精、粗飼料占飼料干物質的比例為55∶45;以干草為主時,其比例為60∶40。在飼喂豆科或禾本科優質牧草的情況下,對于1歲以上的育成公牛,混合精料中粗蛋白質的含量以12%左右為宜。
斷奶后,飼料選用優質的干草、青干草,不使用酒糟、秸稈、粉渣類以及棉籽餅、菜籽餅。6月齡后喂量為月齡乘以0.5千克,如8月齡飼喂量為4千克,1歲以上的日喂量為8千克,成年牛為10千克,以避免出現“草腹”。飼料中應注意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E等。冬季沒有青草時,每頭牛可喂胡蘿卜0.5~1.0千克來補充維生素,同時要有充足的礦物質。供應充足飲水,并保證水質良好和衛生。
3.育成公牛的管理
(1)分群 牛斷奶后應根據性別和年齡情況進行分群。首先是公、母牛分開飼養,因為育成公牛與育成母牛的發育不同,對飼養條件的要求不同,而且公、母牛混養,會干擾其成長。分群時,同性別牛年齡和體格大小應該相近,月齡差異一般不應超過2個月,體重差異低于30千克。
(2)拴系 準備留種的育成公牛6月齡開始戴上籠頭,拴系飼養。為便于管理,達8~10月齡時就應進行穿鼻帶環(穿鼻用的工具是穿鼻鉗,穿鼻的部位在鼻中隔軟骨最薄處),用皮帶拴系好,沿公牛額部固定在角基部,鼻環以不銹鋼的為最好。牽引時,應堅持左右側雙繩牽導。對性烈的育成公牛,需用鉤棒牽引,由一人牽住韁繩的同時,另一人兩手握住鉤棒,鉤搭在鼻環上以控制其行動。
(3)刷拭 為了保持牛體清潔,促進皮膚代謝和養成溫馴的氣質,育成公牛上槽后應進行刷拭,每天至少1次,每次5~10分鐘。
(4)試采精 從12~14月齡后即應試采精,開始從每個月1次或2次采精逐漸增加到18月齡的每周1次或2次,檢查采精量、精子密度、活率及有無畸形,并試配一些母牛,看后代有無遺傳缺陷并決定是否作種用。
(5)加強運動 育成公牛的運動關系到它的體質,因為育成公牛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加強運動,可以提高體質,增進健康。對于種用育成公牛,要求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次1.5~2小時,行走距離4.0千米。運動方式有旋轉架、套爬犁或拉車。實踐證明,種用公牛如果運動不足或長期拴系,會使牛性情變壞,精液質量下降,患肢蹄病、消化道疾病等。但也要注意不能運動過度,否則同樣對公牛的健康和精液質量有不良影響。
(6)調教 對青年公牛還要進行必要的調教,包括與人的接近、牽引訓練,配種前還要進行采精前的爬跨訓練。飼養公牛必須注意安全,因其性情一般較母牛暴躁。
(7)防疫衛生 定期對育成公牛進行防疫注射,防止傳染病的發生;保持牛舍環境衛生及防寒防暑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育成牛應定期稱重,以檢查飼養情況,及時調整日糧。做好各項生產記錄工作。
(二)成年公牛的飼養管理
種公牛飼養管理良好的衡量標準是強的性欲、良好的精液質量、正常的膘情和種用體況。
1.種公牛的質量要求
作種用的肉用型公牛,其體質外貌和生產性能均應符合本品種的種用牛特級和一級標準,經后裔測定后方能作為主力種公牛。肉用性能和繁殖性狀是肉用型種公牛極其重要的兩項經濟指標。其次,種公牛須經檢疫確認無傳染病,體質健壯,對環境的適應性及抗病力強。
2.種公牛的飼養
種公牛不可過肥,但也不可過瘦。過肥的種公牛常常沒有性欲,但過瘦時精液質量不佳。成年種公牛營養中重要的是蛋白質、鈣、磷和維生素,因為它們與種公牛的精液品質有關。5歲以上成年種公牛已不再生長,為保持種公牛的種用膘度(即中上等膘情)而使其不過肥,能量的攝入以達到維持需要量即可。當采精次數頻繁時,則應增加蛋白質的供給。
在種公牛飼料的安排上,應選用適口性強、容易消化的飼料,精、粗飼料應搭配適當,保證營養全面充足。種公牛精、粗飼料的供給量可依據不同公牛的體況、性活動能力、精液質量及承擔的配種任務酌情處理。一般精飼料的用量按每天每頭100千克體重1.0千克供給;粗飼料應以優質豆科干草為主,搭配禾本科牧草,而不用酒糟、秸稈、果渣及粉渣等粗料;青貯料應和干草搭配飼喂,并以干草為主,冬季補充胡蘿卜。注意多汁飼料和粗飼料飼喂不可過量,以免公牛長成“草腹”,影響采精和配種。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飼料也宜少喂,否則易造成種公牛過肥而降低配種能力;菜籽餅、棉籽餅有降低精液品質的作用,不宜用作種公牛飼料:豆餅雖富含蛋白質,但它是生理酸性飼料,飼喂過多易在體內產生大量有機酸,反而對精子形成不利,因此應控制喂量。一般在日糧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動物性飼料來補充種公牛對蛋白質的需要,主要有魚粉、蛋粉、蠶蛹粉,尤其在采精頻繁季節補加營養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公牛日糧中的鈣不宜過多,特別是對老年公牛,一般當粗飼料為豆科牧草時,精料中就不應再補充鈣質,因為過量的鈣往往容易引起脊椎和其他骨骼融為一體。
保證種公牛有充足清潔的飲水,但配種或采精前后、運動前后的30分鐘以內不應飲水,以防影響公牛健康。種公牛的定額日糧,可分為上、下午定時定量喂給,夜晚飼喂少量干草;日糧組成要相對穩定,不要經常變動。每2~3個月稱體重1次,檢查體重變化,以調整日糧定額。飼喂要先精后粗,防止過飽。每天飲水3次,夏季增加4~5次,采精或配種前禁水。
3.種公牛的管理
公牛的記憶力強,防御反射強,性反射強。因此,對種公牛的飼養管理一般要指定專人,不要隨便更換,避免給牛惡性刺激。飼養人員在管理公牛時,特別要注意安全,并有耐心,不粗暴對待,不得隨意逗弄、鞭打或虐待公牛。地面平坦、堅硬、不漏,且遠離母牛舍。牛舍溫度應在10~30℃之內,夏季注意防暑,冬季注意防寒。
(1)拴系 種公牛必須拴系飼養,防止傷人。一般公牛在10~12月齡時穿鼻戴環,經常牽引訓導,鼻環須用皮帶吊起,系于纏角帶上。繞角上拴兩條系鏈,通過鼻環,左右分開,拴在兩側立柱上,鼻環要常檢查,有損壞要更換。
(2)牽引 種公牛的牽引要用雙繩牽,兩人分左右兩側,人和牛保持一定距離。對烈性公牛,用鉤棒牽引,由一人牽住韁繩,另一人用鉤棒鉤住鼻環來控制。
(3)護蹄 種公牛經常出現趾蹄過度生長的現象。結果影響牛的放牧、覓食和配種。因此飼養人員要經常檢查趾蹄有無異常,保持蹄壁和蹄叉清潔。為了防止蹄壁破裂,可經常涂抹凡士林或無刺激性的油脂。發現蹄病及時治療。做到每年春、秋季各削蹄1次。蹄形不正要進行矯正。
(4)睪丸及陰囊的定期檢查和護理 種公牛睪丸的最快生長期是6~14月齡,因此在此時應加強營養和護理。研究表明,睪丸大的公牛比同齡睪丸小的公牛能配種較多的母牛。公牛的年齡和體重對于睪丸的發育和性成熟有直接影響。為了促進睪丸發育,除注意選種和加強營養以外,還要經常進行按摩和護理,每次5~10分鐘,保護陰囊的清潔衛生,定期進行冷敷,改善精液質量。
(5)放牧、配種與采精 當種公牛長到16~18月齡、體重達到560千克以上,就可以開始調教配種或采精,每周或10天一次;成年公牛按72小時的時間間隔采精(每周2次),每次射精2次,間隔5~7分鐘。當一個牛群中使用數頭公牛配種時,青年公牛要與成年公牛分開。
(6)運動 每天上、下午各進行一次運動,每次1.5~2小時,路程4千米。
(7)刷拭和洗浴 每天要定時給種公牛刷拭身體,天涼時進行干刷,高溫炎熱時給其進行淋浴,以保持皮膚清潔,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其身體健康。
4.種公牛的利用
種公牛的使用最好合理適度,一般1.5歲牛采精每周1次或2次,2歲后每周2次或3次,3歲以上可每周3次或4次。交配和采精時間應在飼喂后2~3小時。
(三)育成母牛的飼養管理
1.不同階段的飼養要點
(1)6~12月齡 為母牛性成熟期。在此時期,母牛的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發育很快,體軀向高度和長度兩個方向快速生長,同時,其前胃已相當發達,容積擴大1倍左右。因此,在飼養上要求日糧既要能提供足夠的營養,又必須達到一定的量,以刺激前胃的生長。所以對這一時期的育成牛,除給予優質的干草和青飼料外,還必須補充一些混合精料,精料比例約占飼料干物質總量的30%~40%。
(2)12~18月齡 育成母牛的消化器官更加發達,為進一步促進其消化器官的生長,其日糧應以青、粗飼料為主,比例約占日糧干物質總量的75%,其余25%為混合精料,以補充能量和蛋白質。
(3)18~24月齡 這時母牛已配種受胎,生長速度逐漸減緩,體軀顯著向寬深方向發展。若飼養過豐,在體內容易蓄積過多脂肪,導致牛體過肥,造成不孕;但若飼養過于貧乏,又會導致牛體生長發育受阻,使其成為體軀狹淺、四肢細高、產奶量不高的母牛。因此,在此期間應以優質干草、青草或青貯飼料為基本飼料,精料可少喂甚至不喂。但到妊娠后期,由于體內胎兒生長迅速,則須補充混合精料,日定額為2~3千克。
如有放牧條件,育成母牛應以放牧為主。在優良的草地上放牧,精料可減少30%~50%;放牧回到牛舍,若牛未吃飽,則應補喂一些干草和適量精料。
2.育成母牛的管理
(1)分群 育成牛最好在6月齡時分群飼養。公、母分群,每群30~50頭,同時應以育成母牛年齡進行分階段飼養管理。
(2)定槽 圈養拴系式管理的牛群,采用定槽是必不可少的,每頭牛有自己的牛床和食槽。
(3)加強運動 在舍飼條件下,育成母牛每天至少要有2小時以上的驅趕運動,促進其肌肉組織和內臟器官(尤其是心、肺等循環和呼吸系統)的發育,使其具備高產母牛的特征。
(4)轉群 育成母牛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生長速度不同,應根據年齡、發育情況分群,并按時轉群,一般在12月齡、18月齡、定胎后或至少分娩前2個月共有3次轉群。同時稱重并結合體尺測量,對生長發育不良的進行淘汰,剩下的轉群。最后一次轉群是育成母牛長成為成年母牛的標志。
(5)乳房按摩 為了刺激乳腺的發育和促進產后泌乳量的提高,對12~18月齡育成母牛每天按摩1次乳房;18月齡懷孕母牛,一般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按摩時用熱毛巾敷擦乳房。產前1~2個月停止按摩。
(6)刷拭 為了保持牛體清潔,促進皮膚代謝和養成溫馴的氣質,每天刷拭1次或2次,每次5分鐘。
(7)初配 在18月齡左右根據生長發育情況決定是否配種。
(四)空懷母牛的飼養管理
空懷母牛的飼養管理主要是圍繞提高受配率、受胎率,充分利用粗飼料,降低飼養成本而進行的。
1.空懷母牛的飼養
母牛在配種前應具有中上等膘情。在日常飼養管理工作中,倘若喂給過多的精料而又運動不足,易使牛過肥,造成不發情。在肉用母牛的飼養管理中,這是經常出現的,必須加以注意。但在飼料缺乏、營養不全、母牛瘦弱的情況下,也會造成母牛不發情而影響繁殖。實踐證明,如果母牛前一個泌乳期內給以足夠的平衡日糧,同時勞役較輕,管理周到,能提高母牛的受胎率。瘦弱母牛配種前1~2個月,加強飼養,適當補飼精料,也能提高受胎率。
2.空懷母牛的管理
(1)保持適宜的環境條件 保持牛舍適宜的溫度,特別注意夏季的防熱和冬季的防寒;舍內干燥,通風良好,空氣新鮮。保持舍內干燥,過度潮濕等惡劣環境極易危害牛體健康,對環境敏感的個體,很快會停止發情。
(2)適當運動 在運動場上適當活動,并經常適量接受陽光照射,能夠增強牛的體質,提高受胎率。
(3)及時配種 母牛發情,應及時予以配種,防止漏配和失配。對初配母牛,應加強管理,防止野交早配。經產母牛產犢后3周要注意其發情情況,對發情不正常或不發情者,要及時采取措施。一般母牛產后1~3個情期,發情排卵比較正常,隨著時間的推移,犢牛體重增大,消耗增多,如果不能及時補飼,往往導致母牛膘情下降,發情排卵受到影響。因此,產后多次錯過發情期,則情期受胎率會越來越低。如果出現此種情況,應及時進行直腸檢查,摸清情況,慎重處理。
(4)注意觀察母牛的受孕情況 造成母牛空懷不孕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兩個方面。先天性不孕一般是由于母牛生殖器官發育異常,如子宮頸位置不正、陰道狹窄、幼稚病、兩性畸形等,發現后立即淘汰;后天性不孕主要是由于營養缺乏、飼養管理及使役不當、生殖器官疾病所致,在恢復正常營養水平或經過治療后大多能夠自愈。但在犢牛時期由于營養不良致生長發育受阻,影響生殖器官正常發育而造成的不孕,則很難以改善飼養方法來補救。若育成母牛長期營養不足,則往往導致其初情期推遲,初產時出現難產或死胎,并且影響其以后的繁殖力。
(五)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
母牛妊娠后,不僅本身生長發育需要營養,而且還要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和為產后泌乳進行營養蓄積。因此,要加強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使其能夠正常地產犢和哺乳。
1.妊娠母牛的飼養
妊娠母牛的營養需要和胎兒生長有直接關系。胎兒增重主要在妊娠的最后3個月,此期的增重占犢牛初生重的70%~80%,需要從母體吸收大量營養。若胚胎期胎兒生長發育不良,出生后就難以補償,增重速度減慢,飼養成本增加。同時,母牛體內需蓄積一定養分,以保證產后泌乳量。母牛在妊娠初期,由于胎兒生長發育較慢,其營養需求較少,為此,對妊娠初期的母牛不再另行考慮,一般按空懷母牛進行飼養。母牛妊娠到中后期應加強營養,尤其是妊娠最后的2~3個月,加強營養顯得特別重要,這期間的母牛營養直接影響著胎兒生長和本身營養蓄積。如果此期營養缺乏,容易造成犢牛初生重低,母牛體弱和奶量不足。嚴重缺乏營養,會造成母牛流產。一般在母牛分娩前,至少要增重45~70千克,才足以保證產犢后的正常泌乳與發情。
以放牧為主的肉牛場,青草季節應盡量延長放牧時間,一般可不補飼;枯草季節,根據牧草質量和牛的營養需要確定補飼草料的種類和數量,特別是在母牛妊娠最后的2~3個月,如果正值枯草期,應進行重點補飼。如果長期吃不到青草,維生素A缺乏,可用胡蘿卜或維生素A添加劑來補充,冬天每頭每天喂0.5~1千克胡蘿卜,另外應補足蛋白質、能量飼料及礦物質。精料補量每頭每天0.8~1.1千克(精料配方:玉米50%,糠麩類10%,油餅類30%,高粱7%,石灰石粉2%,食鹽1%,另每噸添加維生素A 1000萬國際單位)。
舍飼妊娠母牛,要依妊娠月份的增加調整日糧配方,增加營養物質供給量。以青、粗飼料為主適當搭配精飼料的原則,參照飼養標準配合日糧。粗飼料以玉米秸(蛋白質含量較低)為主,要搭配1/3~1/2優質豆科牧草,再補飼餅粕類,也可以用尿素代替部分飼料蛋白;粗飼料若以麥秸為主,肉牛很難維持其最低需要,必須搭配豆科牧草,另外補加混合精料1千克左右(精料配方:玉米27%,大麥25%,餅類20%,麩皮25%,石粉1%~2%,食鹽1%;每頭牛每天添加1200~1600國際單位維生素A)。同時,又要注意防止妊娠母牛過肥,尤其是頭胎青年母牛,更應防止過度飼養,以免發生難產。在正常的飼養條件下,使妊娠母牛保持中等膘情即可。
飼喂順序:在精料和多汁飼料較少(占日糧干物質10%以下)的情況下,可采用先粗后精的順序飼喂,即先喂粗料,待牛吃半飽后,在粗料中拌入部分精料或多汁料碎塊,引誘牛多采食,最后把余下的精料全部投飼,吃凈后下槽;若精料量較多,可按先精后粗的順序飼喂。
妊娠母牛禁喂棉籽餅、菜籽餅、酒糟等飼料,不能喂冰凍、發霉飼料。
供給充足潔凈的飲水,飲水溫度要求不低于10℃。
2.妊娠母牛的管理
(1)做好妊娠母牛的保胎工作 在母牛妊娠期間,應注意防止流產、早產,這一點對放牧飼養的牛群顯得更為重要。將妊娠后期的母牛同其他牛群分別組群,單獨放牧在附近的草場;為防止母牛之間互相擠撞,放牧時不要鞭打驅趕以防驚群;雨天不要放牧和進行驅趕運動,防止滑倒;在有露水的草場上放牧,也不要讓牛采食大量易產氣的幼嫩豆科牧草,不采食霉變飼料,不飲帶冰碴水。
(2)加強刷拭和運動 每天要刷拭母牛,特別是頭胎母牛,還要進行乳房按摩,以利產后犢牛哺乳。舍飼妊娠母牛每日運動2小時左右,以免過肥或運動不足。
(3)轉舍 產前15天,最好將母牛移入產房,由專人飼養和看護。
(4)注意觀察 要注意對臨產母牛的觀察,及時做好分娩助產的準備工作。
(六)哺乳母牛的飼養管理
哺乳母牛就是產犢后用其乳汁哺育犢牛的母牛。中國黃牛傳統上多以役用為主,乳、肉性能較差。近年來,隨著黃牛選育改良工作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中國黃牛逐漸朝肉、乳方向發展,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加強哺乳母牛的飼養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哺乳母牛的飼養
母牛在分娩前1~3天,食欲低下,消化機能較弱,此時要精心調配飼料,精料最好調制成粥狀,特別要保證充足的飲水。此時在飼養上要以恢復母牛體質為目的。在飼料的調配上要加強其適口性,刺激牛的食欲。粗飼料則以優質干草為主。精料不可太多,但要全價、優質、適口性好,最好能調制成粥狀,并可適當添加一定的增味飼料,如糖類等。
母牛分娩后,由于大量失水,要立即喂母牛以溫熱麩皮鹽水(麩皮1~2千克,鹽100~150克,碳酸鈣50~100克,溫水10~20千克),可起到暖腹、充饑、增腹壓的作用。同時喂給母牛優質、柔軟的干草1~2千克。為促進子宮恢復和惡露排出,還可補給益母草溫熱紅糖水(益母草250克、水1500克,煎成水劑后,再加紅糖1千克、水3千克),每日1次,連服2~3天。
母牛產犢10天內,尚處于恢復階段,要限制精飼料及根莖類飼料的喂量,此期若飼養過于豐富,特別是精飼料飼喂過多,母牛食欲不好、消化失調,易加重乳房水腫或發炎,有時因鈣、磷代謝失調而發生乳熱癥等,這種情況在高產母牛身上極易出現。因此,對于產犢后體況過肥或過瘦的母牛必須進行適度飼養。對體弱母牛,在產犢3天后喂給優質干草;3~4天后可喂多汁飼料和精飼料;到6~7天時,便可增加到足夠的喂量。
根據乳房及消化系統的恢復狀況,逐漸增加給料量,但每天增加精料量不得超過1千克,當乳房水腫完全消失時,飼料可增至正常。若母牛產后乳房沒有水腫,體質健康,糞便正常,在產犢后的第1天就可飼喂多汁飼料和精飼料,到6~7天即可增至正常喂量。
頭胎母牛產后飼養不當易出現酮病——血糖降低、血和尿中酮體增加。表現食欲不佳、產奶量下降和出現神經癥狀。其原因是飼料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精料量不足,而蛋白質給量過高所致。實踐中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在飼養肉用哺乳母牛時,應正確安排飼喂次數。一般以日喂3次為宜。
要保持充足、清潔、適溫的飲水。一般產后1~5天應飲溫水,水溫37~40℃,以后逐漸降至常溫。
2.哺乳母牛的管理
(1)產前準備和接產 詳見本章“二、肉牛的繁殖管理”部分內容。
(2)產后管理 母牛分娩后陰門松弛,躺臥時黏膜外翻易接觸地面,為避免感染,地面應保持清潔,墊草要勤換。母牛的陰門及尾部應用消毒液清洗,以保持清潔。加強監護,隨時觀察惡露排出情況,觀察陰門、乳房、乳頭等部位是否有損傷。
(3)日常管理 每日測1~2次體溫,若有升高及時查明原因并進行處理;每天定時清洗乳房,保持乳房清潔;每天及時清理牛床上的污染物,定期對牛床和牛舍消毒,保持潔凈衛生;注意觀察哺乳母牛的采食、飲水、排泄、精神狀態等情況。
(4)哺乳母牛的放牧管理 夏季應以放牧管理為主。放牧期間可保證充足運動和日光浴,牧草中富含營養,可促進牛體的新陳代謝,改善繁殖機能,提高泌乳量,增強母牛和犢牛的健康。研究表明:青綠飼料中含有豐富的粗蛋白質,含有各種必需氨基酸、維生素、酶和微量元素。因此,經過放牧,牛體內血液中血紅素的含量增加,機體內胡蘿卜素和維生素D等儲備較多,因而,提高了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放牧飼養前應做好以下幾項準備工作:
① 放牧場設備的準備。在放牧季節到來之前,要檢修房舍、棚圈及籬笆;確定水源和飲水后臨時休息點;整修道路。
② 牛群的準備。包括修蹄、去角;驅除體內、外寄蟲;檢查牛號;母牛的稱重及分群等。
③ 從舍飼到放牧的過渡。母牛從舍飼到放牧管理要逐步進行,一般需7~8天的過渡期。當母牛被趕到草地進行放牧前,要用粗飼料、半干貯及青貯飼料預飼,日糧中要有足量的纖維素以維持正常的瘤胃消化。若冬季日糧中多汁飼料很少,過渡期應10~14天。時間上由開始時的每天放牧2~3小時,逐漸過渡到后期的每天12小時。
在過渡期,為了預防青草抽搐癥,春季牛群由舍飼轉為放牧時,開始一周不宜吃得過多,放牧時間不宜過長,每天至少補充2千克干草;并應注意不宜在牧場施用過多鉀肥和氨肥,而應在易發本病的地方增施硫酸鎂。
由于牧草中含鉀多鈉少,因此要特別注意食鹽的補給,以維持牛體內的鈉鉀平衡。補鹽方法:可配合在母牛的精料中喂給,也可在母牛飲水的地方設置鹽槽,供其自由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