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常見癥狀
癥狀是指患者主觀痛苦和不適的異常感覺,如發熱、腹痛、心悸等。體征是指醫生或他人的客觀發現,如心臟雜音、心律失常、肝脾腫大等。有些既是癥狀亦是體征,患者可主觀感受、也可被醫生或他人發現,如發熱、顯性黃疸、水腫等。疾病的診斷主要是依據對癥狀、體征、器械及其他檢查的客觀分析而做出的判斷。因此,在臨床診斷中必須全面掌握臨床資料,絕不能單憑一個或幾個癥狀簡單診斷。
一、發熱
成人體溫維持在37℃左右,但各個部位的溫度不盡相同,其中以內臟溫度最高,頭部次之,皮膚和四肢末端最低。體溫有個體差異,在內外因素影響下略有波動,一般下午比早晨略高,劇烈勞動或餐后體溫會稍有升高,但波動范圍一般不超過1℃。老年人體溫較青壯年稍低,小兒體溫較成人稍高,婦女月經期前及妊娠期略高于正常。
各種病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導致溫度超過正常范圍,稱為發熱,是人體對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性的防御反應。根據發熱程度可分為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和超高熱(41℃以上)。
(一)病因
發熱的病因較多,一般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兩類,其中以感染性發熱為多見。多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均可以引起感染性發熱。非病原體引起的發熱,包括無菌性組織壞死、變態反應(如風濕熱、輸血反應等)、內分泌與代謝功能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失水)、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以及散熱減少性疾病等。
(二)臨床表現
發熱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脈搏加快,突發熱常為0.5~1d,持續熱為3~6d。發熱伴有頭痛、咽喉痛、畏寒乏力、鼻塞咳嗽,可能是感冒。白細胞計數高于正常值,可能有細菌感染,白細胞計數低于正常值,可能有病毒感染。兒童伴有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可能是麻疹。持續高熱,24h內波動持續在39~40℃,伴有寒戰、胸痛、咳嗽、鐵銹色痰,可能是肺炎。發熱有間歇期,表現為間歇性發作的寒戰、高熱,繼之大汗,可能是瘧疾。
(三)健康提示
(1)發熱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當體溫升高時,體內的吞噬細胞活性增強,抗體產生增多,有利于炎癥修復。但另一方面,發熱會消耗體力,感覺不適,甚至可發生驚厥,兒童、老年人或體弱者在高熱驟降時可能引起虛脫。故而在應用解熱鎮痛藥時,應嚴格掌握劑量,并注意間隔4~6h,同時在解熱時,多飲水和及時補充電解質。
(2)不宜同時應用兩種以上的解熱鎮痛藥,以免引起肝腎、胃腸道的損傷。
(3)物理降溫是小兒時期發熱常用的降溫方法,適用于高熱而循環良好的患兒。這些方法做法簡單,無不良反應,因此是孩子發熱時首選退熱方法。物理降溫方法包括頭部冷敷、溫水擦浴、酒精擦浴、冷鹽水灌腸等。
二、疼痛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是機體受到損傷刺激后發出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常見部位的疼痛包括頭痛、胸痛、腹痛、肩頸痛、關節痛等。根據疼痛發生的特點、部位、性質、強度等的不同可以初步判定疼痛的病因。
(一)頭痛
頭痛是指額、頂、顳、枕部的疼痛。包括淺表部位的頭皮疼痛和深位置的顱內疼痛。頭痛的常見病因有:
(1)顱內病變 常見的病因有:顱內感染性疾病(腦炎、腦膜炎等)、顱內血管性病變(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顱內占位性病變(腦腫瘤、腦寄生蟲病等)、顱腦外傷(腦震蕩等)、其他疾病(如偏頭痛、頭痛型癲癇等)。
(2)顱外病變 常見于顱骨疾病、頸椎病、頸部其他疾病、神經痛及眼、耳、鼻、牙源性頭痛和外傷等。
(3)全身性疾病 見于某些感染及發熱性疾病、心血管病、中毒及其他疾病。
(4)神經官能癥 見于神經衰弱、癔癥性頭痛等。
頭痛的形式多種多樣,常見脹痛、悶痛、電擊樣痛、針刺樣痛等,部分伴有血管搏動感、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臨床上,急起頭痛并伴有發熱者常為感染性疾病所致;急起頭痛伴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提示顱內血管性病變;慢性進行性頭痛伴有顱內高壓者提示顱內占位性病變;間斷性頭痛可見于偏頭痛、三叉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病等;慢性頭痛見于高血壓、神經官能癥等。以額部疼痛為主常見于鼻竇炎、顱壓增高等;頸椎病、枕大神經痛以枕部疼痛為主;一側疼痛多見于偏頭痛及叢集性頭痛;彌漫性頭痛見于全身性感染及顱內感染等;外傷后頭痛可能是腦震蕩,傷后頭痛逐漸加重可能是顱內出血或腦挫裂傷。
(二)胸痛
胸痛一般由胸壁、胸膜及胸內臟器(肺、心血管、食管、縱隔等)病變引起,少數由其他部位引起。常見的病因有胸壁疾病(皮下蜂窩組織炎、帶狀皰疹、肋間神經炎等)、呼吸系統疾病(胸膜炎、氣胸、肺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癌等)、心血管疾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縱隔疾病、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等)、橫膈及膈下疾病等。
胸痛因其病因不同,其表現和特點亦不相同。
①胸壁疾病的疼痛特點是部位較固定、局限,且有明顯壓痛。如胸壁的炎癥可有紅、腫、熱、痛表現;肋間神經痛與肋間神經分布一致,為陣發性灼痛與刺痛;帶狀皰疹表現為群集性伴紅暈的水泡,疼痛劇烈并沿肋神經分布。②胸膜疾病如胸膜炎、自發性氣胸引起患側胸痛,咳嗽、深呼吸時加重。③肺內疾病如肺炎、肺癌、肺膿腫等,當病變波及胸膜壁層時可出現胸痛。④心絞痛胸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區,可向左肩及背部放射,表現為壓榨性伴窒息感,疼痛持續數分鐘,休息或服用擴張冠狀動脈藥物后緩解;心肌梗死持續時間長,疼痛更劇烈并伴瀕死感。⑤縱隔、膈下、食管等疾病亦可引起胸痛,必須認真鑒別,以免誤診。
(三)腹痛
腹痛多由腹內臟器的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紊亂所致,也可因腹外臟器病變引起,表現為腹部的疼痛。腹痛的常見病因有腹腔內臟器急性炎癥(急性胃炎、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等)、臟器阻塞、扭轉或粘連、內臟破裂或出血(肝破裂、脾破裂、異位妊娠破裂)、腹腔內血管病變、腹膜炎癥與腹壁疾病、腹內臟器慢性炎癥及消化性潰瘍、腹內腫瘤、中毒與代謝疾病、寄生蟲病等。
腹痛病因不同,表現亦不相同,其疼痛的程度與病情的輕重并不完全一致。
(1)疼痛的部位 腹痛的部位常為病變的所在。胃痛位于中上腹部;肝膽疾患疼痛位于右上腹;急性闌尾炎疼痛常位于麥氏點;小腸絞痛位于臍周;結腸絞痛常位于下腹部;膀胱痛常位于恥骨上部;急性下腹部痛也見于急性盆腔炎癥。
(2)疼痛的性質與程度不同 消化性潰瘍穿孔常突然發生,呈劇烈的刀割樣、燒灼樣持續性中上腹痛。膽絞痛、腎絞痛、腸絞痛也相當劇烈,病人常呻吟不止,輾轉不安。劍突下鉆頂樣痛是膽道蛔蟲梗阻的特征。持續性、廣泛性劇烈腹痛見于急性彌漫性腹膜炎。隱痛或鈍痛多為內臟性疼痛。
(3)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膽囊炎或膽石癥發作前常有進食油膩食物史。而急性胰腺炎發作前則常有酗酒、暴飲暴食史。部分機械性腸梗阻與腹部手術史有關。腹部受暴力作用引起的劇痛并有休克者,可能是肝、脾破裂所致。
(四)健康提示
(1)無論何種疾病引起的疼痛,均需先找到病因再進行相應的治療。為減輕疼痛所帶來的不適,在不影響對病因治療的基礎上,可選用抗炎鎮痛藥緩解病人疼痛。
(2)初感疼痛的患者絕不要輕易用藥,以免掩蓋病情,耽誤治療。
三、咳嗽與咳痰
咳嗽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動作。將呼吸道分泌物或外界進入呼吸道內的微粒異物排出體外的防御動作稱為咳嗽。咳嗽動作中排出肺及呼吸道內的分泌物稱為咳痰。一般情況下,對輕度而且不頻繁的咳嗽,只要將痰或異物排出,咳嗽自然可以緩解。但長期頻繁的咳嗽消耗體力、影響工作和休息,甚至出現胸痛時,咳嗽就成為病理征象了。
(一)病因
最常見的是呼吸道疾病(刺激性氣體、異物、炎癥、出血、過敏、腫瘤等)、胸膜疾病(各種胸膜炎、胸膜間皮瘤、氣胸等)、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性因素等均可引起咳嗽或咳痰。
(二)臨床表現
咳嗽無痰或量甚少稱為干性咳嗽,見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氣管炎初期等。咳嗽伴有痰液稱為濕性咳嗽,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炎、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癥及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等。
咳嗽按時間分為三類:急性咳嗽(<3周)、亞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急性咳嗽多見于上呼吸道炎癥或異物吸入;亞急性咳嗽最常見感冒后咳嗽、哮喘;長期慢性咳嗽常見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咽炎等。還有發作性咳嗽可見于百日咳、呼吸道異物、腫瘤或腫大淋巴結壓迫氣管或支氣管等;晨起或夜間躺下睡覺時咳嗽加劇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膿腫等,這與體位改變痰液流動而刺激支氣管有關;夜間咳嗽加劇多見于肺結核及左心功能不全等,這與夜間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及肺淤血加重有關。
咳嗽時聲響的強度、音質的變化對疾病診斷具有一定意義。如嘶啞性咳嗽見于聲帶炎、喉炎、喉結核、喉癌及喉返神經麻痹等;金屬高調聲咳嗽見于縱隔腫瘤、原發性支氣管肺癌、主動脈瘤等壓迫氣管時;犬吠性咳嗽見于會厭、喉部疾患或氣管受壓;無聲性咳嗽(聲音低微或無聲)見于極度衰竭、聲帶麻痹者。
痰液的性質可分為黏液性、漿液性、膿性、黏液膿性、血性等。黃色膿痰多提示呼吸道化膿性感染,常見于支氣管擴張、肺膿腫、支氣管胸膜瘺,特點為量多,靜置后呈分層現象,上層為泡沫,中層為黏液或漿液膿性,下層為壞死組織;草綠色痰提示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粉紅色泡沫痰見于急性肺水腫;鐵銹色痰見于肺炎球菌肺炎;棕褐色痰常見于阿米巴肺膿腫;惡臭味痰常見于肺膿腫、支氣管擴張合并厭氧菌感染。
四、咯血
咯血是指喉部及喉部以下的呼吸系統器官的出血經咳嗽由口腔排出。少者痰中帶血,多者大口涌血。咯血量<100ml/24h為小量;100~500ml/24h為中量;>500ml/24h或一次量在300~500ml為大量。咯血首先應與口腔、鼻腔及咽部出血鑒別,還需與嘔血相鑒別。
(一)病因
引起咯血的原因很多,以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系統疾病常見。肺結核為最常見的呼吸系統出血性疾病,其次為支氣管擴張癥、支氣管肺癌、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等。心血管疾病以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所致的咯血最常見。某些血液系統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急性傳染性疾病、結締組織疾病也可引起咯血。
(二)臨床表現
咯血患者臨床表現各異,觀察時須注意以下情況。
(1)年齡與生活習慣 青壯年咯血多見于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癥、風濕性心臟病;40歲以上有大量吸煙史,出現咯血、金屬樣咳嗽聲應疑似支氣管肺癌;有生吃螃蟹、喇蛄史出現咯血者應考慮為肺吸蟲病所致。
(2)血液的顏色與形狀 鐵銹色痰見于肺炎球菌性肺炎;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癥等常咯鮮血;肺炎桿菌性肺炎咳紅色膠凍樣血痰;暗紅色血痰見于二尖瓣狹窄所致的肺淤血。
(3)全身情況 體重減輕及全身狀況差,咯血時間長見于肺結核、肺癌等;反復咯血而一般狀況較好,見于支氣管擴張癥、肺囊腫等。
五、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是指患者主觀上感覺空氣不足,呼吸費力;客觀表現為用力呼吸,重者出現張口聳肩、鼻翼扇動、端坐呼吸、發紺、輔助呼吸肌也參與呼吸運動,并伴有呼吸頻率、深度及節律的改變。
(一)病因
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氣道阻塞性疾病、肺部疾病、胸廓與胸膜疾病等;循環系統疾病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左、右心功能不全以及心肌炎等;中毒性疾病如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性CO中毒等;血液病如重度貧血、高鐵血紅蛋白血癥等;神經精神疾病如腦血管疾病、腦腫瘤、癔癥等。
(二)臨床表現
(1)肺源性呼吸困難 肺源性呼吸困難由呼吸系統疾病引起,按其性質分為三種類型。
① 吸氣性呼吸困難 由喉、氣管及大支氣管的狹窄及不完全性阻塞所引起,常見于喉炎、喉痙攣、喉頭水腫等疾病。其特點是吸氣時間延長、吸氣明顯困難,吸氣時呼吸肌極度緊張,胸膜腔負壓增大,吸氣時胸骨上窩、鎖骨上窩和肋間隙明顯下陷,稱為“三凹征”。
② 呼氣性呼吸困難 其特點是呼氣費力,呼氣時間延長,常伴有干性啰音。多由于肺組織彈性減弱,小氣道痙攣、狹窄所致,常見于支氣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等。
③ 混合性呼吸困難 其特點是吸氣與呼氣均費力,呼吸頻率加快,深度變淺。發生機制是由于肺部廣泛病變或肺組織受壓、呼吸面積減少,影響肺換氣所致。常見于重癥肺炎、肺不張、肺梗死、肺廣泛纖維化等。
(2)心源性呼吸困難 主要由左、右心功能不全所致,亦可由心包大量積液及縮窄性心包炎所引起。其特點是活動時呼吸困難出現或加重,休息時可減輕或緩解,仰臥位時加重,坐位減輕。常表現為陣發性呼吸困難,多在夜間發生,稱為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或心源性哮喘。
(3)中毒性呼吸困難 代謝性酸中毒表現為深而規則的呼吸,常伴有鼾聲,稱為酸中毒大呼吸。急性感染時,使呼吸加快。某些藥物及化學物質中毒時,表現為呼吸緩慢,甚至出現潮式呼吸或畢奧呼吸。
(4)血源性呼吸困難 重度貧血、高鐵血紅蛋白血癥及一氧化碳中毒時出現呼吸加快并伴有心率增快。
(5)神經精神性呼吸困難 各種嚴重顱腦疾患、顱壓增高、呼吸中樞供血減少時出現呼吸深而慢,常伴有呼吸節律的改變;癔癥患者常表現為淺而快呼吸,每分鐘可達60~100次,常因換氣過度發生呼吸性堿中毒,出現口周、肢體麻木和手足抽搐;神經官能癥患者常自述呼吸困難并表現為嘆息樣呼吸。
六、心悸
心悸是一種自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覺或心慌感。
(一)病因
心悸常見病因有:①心臟搏動增強,生理性的心悸見于健康人劇烈運動、精神高度緊張或高度興奮以及應用阿托品、氨茶堿等藥物,病理性見于心室肥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貧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熱等。②心律失常,常見于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及心律不規則等。③心臟神經官能癥,常見于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等。
(二)臨床表現
患者自覺心跳或心慌,亦有部分患者有心臟停搏的感覺,多在緊張、焦慮及注意力集中時發生,嚴重時可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心臟神經官能癥多見于年輕女子,患者心臟本身并無器質性病變,精神因素常為發病的誘因。除了心悸外尚有心率加快、心前區隱痛,以及疲乏、失眠、頭痛、耳鳴、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的表現。
七、水腫
水腫是指人體組織間隙過多液體積聚。過多液體積聚于體腔如胸膜腔、腹腔、心包腔等稱為積水。水腫分為全身性水腫與局部性水腫兩類。
兩類水腫的主要病因和臨床表現為:①全身性水腫分為心源性水腫、腎性水腫、肝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四種,不同原因水腫其臨床表現各不相同,心源性水腫常見于右心衰,水腫為對稱性、凹陷性,從身體下垂部位開始,常伴有頸靜脈怒張、肝臟腫大;腎性水腫常見于各型腎炎及腎病,水腫特點是疾病早期眼瞼與顏面晨起水腫,以后逐漸發展為全身水腫,常伴有高血壓、尿頻、少尿或無尿;肝性水腫一般從下肢踝部開始,逐漸向上蔓延,形成頑固性腹水,而頭面部及上肢常無水腫,常伴有黃疸、脾臟大、蜘蛛痣;營養不良性水腫常見于低蛋白血癥、胃腸吸收功能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水腫發生前常有消瘦、體重減輕等表現,水腫一般從足底部開始逐漸蔓延至全身。②局部性水腫常見于局部炎癥、肢體靜脈血栓形成、上或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絲蟲病、過敏等。
八、惡心與嘔吐
惡心是一種感到上腹不適,有欲將胃內容物嘔吐出來的主觀感受,并伴有皮膚蒼白、出汗、流涎等癥狀,常為嘔吐的前奏。嘔吐是將胃或部分小腸內容物經食管、口腔排出體外的一種動作。具有嘔吐動作而無胃內容物稱為干嘔。
(一)病因
病因分為以下幾種。
(1)反射性嘔吐 可發生于消化、泌尿、循環等多系統疾病。
(2)中樞性嘔吐 可見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各種腦炎、腦膜炎、腦血管疾病、顱腦外傷等或內分泌代謝障礙、藥物或化學毒物如洋地黃、抗癌藥物等。
(3)其他 如前庭功能障礙性嘔吐及精神性嘔吐等。
(二)臨床表現
惡心、嘔吐的臨床表現: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嘔吐物有大量黏液且混有食物見于胃炎;呈咖啡色見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肝硬化并發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等;有酸餿臭味見于幽門梗阻;呈黃綠色稀薄液體,甚至有糞臭味見于腸梗阻。反射性嘔吐的特點是有惡心的先兆,吐后不感輕松,胃排空后仍干嘔。中樞性嘔吐的特點是呈噴射狀,吐后不輕松,常無惡心之先兆。惡心、嘔吐前常伴有頭暈、流涎、脈緩、血壓降低等迷走神經興奮癥狀,部分患者還伴有腹痛、腹瀉等癥狀。
九、嘔血與便血
嘔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腸、肝臟等消化器官的出血,或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出血,經口腔嘔出。便血是消化系統器官出血經肛門排出體外。肉眼不能察覺經隱血試驗才能測出稱為隱血。
(一)嘔血
1.嘔血的病因
主要有:①食管疾病,見于食管靜脈曲張、食管炎、食管癌等。②胃與十二指腸疾病,見于消化性潰瘍、應激性潰瘍、急慢性胃炎、胃癌等。③肝、膽疾病,見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肝癌、肝動脈瘤、膽道蛔蟲等。④胰腺疾病,見于胰腺癌、出血性胰腺炎等。⑤急性傳染疾病,見于重癥肝炎、急性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等。⑥血液系統疾病,見于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血友病等。⑦其他疾病,可見于尿毒癥、肺性腦病、急性腦血管病、抗凝劑使用過量等。
2.嘔血的臨床表現
上腹不適、惡心常為嘔血的先兆癥狀,胃內積血>250ml可出現嘔血,血液顏色根據在胃內停留時間長短分別為暗紅色、血凝塊或鮮紅色;血液進入腸道后可有黑便。嘔血量多者可發生失血性貧血、失血性休克、發熱及氮質血癥,故須引起重視。
(二)便血
1.便血的常見病因
凡是引起嘔血的疾病均可引起便血。此外,還可見于肛管疾病(如痔、肛裂等)、直腸疾病、結腸疾病及小腸疾病等。
2.便血的臨床表現
下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量多則呈鮮紅色,但腸內停留時間較長,則可為暗紅色;肛門或肛管疾病如痔、肛裂、直腸癌等患者,血液鮮紅不與糞便混合,黏附于糞便表面或于排便后有鮮血滴出或噴射而出。上消化道出血糞便呈黑色,類似柏油,故又稱柏油樣便。
十、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或性質改變,主要表現為糞質稀薄,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一)病因
①感染性腹瀉多由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或食物中毒引起。②炎癥性腸病由直腸或結腸潰瘍、炎癥、腫瘤引起。③消化性腹瀉由消化不良、吸收不良或暴飲暴食所引起。④激惹性或旅行者腹瀉常由外界的各種刺激所致,如受寒、水土不服,過量進食海鮮、油膩或辛辣刺激食物等。⑤菌群失調性腹瀉是由于腸道正常細菌的數量或比例失調所致。⑥功能性腹瀉由精神因素,如緊張、激動、驚嚇或結腸過敏等引起。⑦腸易激綜合征(IBS)類似于腹瀉,為伴有腹痛和結腸功能紊亂的常見病。
(二)臨床表現
急性腹瀉可分為兩大亞型:痢疾樣腹瀉和水瀉。痢疾樣腹瀉可有黏膜破壞,排膿血樣糞便,伴腹痛、里急后重;水瀉不含紅細胞、膿細胞,不伴腹痛和里急后重。
慢性腹瀉起病緩慢,糞便呈稀水樣、量多。膿血便或黏液便見于菌痢;暗紅色果醬樣便見于阿米巴痢疾;血水或洗肉水樣便見于嗜鹽菌性食物中毒和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黃水樣便見于沙門菌屬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米泔水樣便見于霍亂或副霍亂;脂肪瀉和白陶土色便見于腸道阻塞、吸收不良綜合征;黃綠色混有奶瓣樣便見于嬰兒消化不良;激惹性腹瀉多見水便、伴有糞便的顆粒,下瀉急促,同時腹部腸鳴音亢進、腹痛劇烈。
十一、便秘
便秘是指腸道蠕動減慢導致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等。量化指標是每周便次<3次,或比之前減少,一般成人2~3天或兒童4天以上不排便即為便秘。長期經常便秘者稱為習慣性便秘,但決定便秘程度的是大便的稠度而不是大便的次數。
(一)病因
功能性便秘常見的原因有:①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忽視正常的便意,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日久引起便秘。②飲食過于精細少渣,缺乏食物纖維,糞便黏滯度增加,在腸內運動緩慢,水分過量被吸收而導致便秘。③液體量攝入不足。④肥胖、不活動,缺乏運動性刺激以推動糞便的運動,攝食本身不能使糞便向前推進。⑤忍著不便,大腸對發出的便意信號反應越來越遲鈍,便意減弱或消失。
器質性便秘主要見于直腸和肛門的病變,如肛裂、先天性巨結腸等。結腸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婦女妊娠等也可以導致便秘。
(二)臨床表現
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艱難、費力;排便不暢;大便干結、硬便,排便不凈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部分患者還伴有失眠、煩躁、多夢、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
十二、黃疸
黃疸是由于膽紅素代謝障礙,血清中膽紅素濃度增高使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和體液發生黃染,稱為黃疸。膽紅素濃度稍高于正常,而臨床上尚未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稱其為隱性黃疸。
根據病因臨床上將黃疸大致分為4類。
(1)溶血性黃疸 該黃疸由各種溶血性疾病所引起,如蠶豆病、異型輸血、新生兒溶血、蛇毒等引起的溶血。其表現輕度時為皮膚、黏膜稍黃染,嚴重時突起寒戰、高熱、頭痛、嘔吐、腰痛、四肢酸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及血紅蛋白尿。
(2)肝細胞性黃疸 凡是引起肝細胞廣泛損害的疾病均可發生黃疸,如重癥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性黃疸表現各異,除皮膚、黏膜呈淺黃色至深黃色外,還可分別出現乏力、厭油、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肝區脹痛、腹壁靜脈曲張、肝脾腫大、水腫、腹水、昏迷等。
(3)梗阻性黃疸 又稱膽汁淤積性黃疸,分為肝外性和肝內性兩種。其臨床表現一般為皮膚及黏膜呈暗黃色或黃綠色、皮膚瘙癢、心動過緩、尿色深、糞便呈白陶土樣顏色,并可出現脂肪性腹瀉、夜盲癥及出血傾向等。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此類少見,多屬家族遺傳性疾病,主要由于肝內缺乏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