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任務四 檢查土壤耕作質量

一、任務描述

土壤耕作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合理的耕作能夠疏松土壤,培育團粒結構,掩埋殘茬、肥料和雜草,為作物生長發育創造良好條件。為此,對土壤耕作深度、整齊度、殘茬、肥料和雜草掩埋情況等耕作質量指標進行檢查十分重要。

二、任務目標

能夠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耕作技術;能夠運用正確方法檢查土壤耕作質量,并進行科學評價。

三、任務實施

(一)實施條件

直尺、鋼板尺、柵狀平度尺、坐標紙、鉛筆等。

(二)實施過程

① 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土壤類型、作物類型和生產要求確定合理的土壤耕作技術。

② 結合農事季節,參照當地標準,檢查實訓基地土壤耕作質量,記載并整理檢查結果,填寫《土壤耕作質量檢查記錄表》,完成對該地塊土壤耕作質量的評價。

土壤耕作質量檢查記錄樣表

四、任務考核

五、相關理論知識

(一)土壤耕作目的

土壤耕作指使用農機具以改善土壤耕層構造和地面狀況等多種技術措施,它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既關系到作物的播種保苗,又影響著作物生長的全過程,并對施肥和灌溉的作用以及經濟效益有重要影響。土壤耕作應調整耕層固、液、氣三相比例,改善耕層構造,以協調水分、養分、空氣和溫度狀況;土壤耕作應創造和保持良好的土壤耕作層和表面狀態,以符合農業生產的要求;土壤耕作還應達到翻埋殘茬、肥料,清除雜草,控制病蟲害等目的。

(二)土壤耕作技術

土壤耕作技術一般分為基本耕作技術和表土耕作技術兩類。

1. 基本耕作技術

基本耕作或稱初級耕作,指入土深、作用強、能顯著改變耕層物理性狀、后效較長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種植作物播種之前進行。

(1)翻耕 指使用農機具將土壟鏟起、松碎并翻轉的一種土壤耕作方法,是世界上應用最廣的耕作措施。

翻耕的主要工具有壁犁和圓盤犁。由于犁壁形狀和對耕層影響的不同,翻耕可分為全翻壟、半翻壟和分層翻耕等方式。全翻壟滅草作用好,消耗動力大,只適合開荒;半翻壟受到的牽引阻力小,翻土、碎土效果均有,適用于一般耕地;分層翻耕采用復式犁將耕層上下分層翻轉,地面覆蓋嚴密,耕作質量較高。除鏵犁外,還有使用圓盤犁或鐵锨翻地的,但翻土能力較弱。

翻耕的深度應綜合考慮作物種類、土壤條件、氣候和季節等因素。一般旱地翻耕深度20~25cm,水田15~20cm較為適宜。在此范圍內,上下層土壤差異較大的地塊宜稍淺,差異較小的地塊可適當加深,但加深耕層應在原有基礎上逐步進行,如果一次翻耕過深,將僵硬的底土翻出,不利于當年作物生長。

翻耕的時期,一般因當地氣候、熟制和作物生育期而異,我國一般分為秋耕、冬耕、春耕和伏耕,同時要選擇能調節土壤水分、熟化土壤的適宜時間進行。一年一熟或兩熟地區,常在夏季作物收獲后以伏耕為主,秋季作物收獲后和秋播作物播種前以秋耕為主。水田、低洼地、秋收騰地晚或因水分多未能及時秋耕的,可以進行春耕,但春耕宜早,以利保蓄土壤水分,又因為離春播近,熟化時間短,淺翻為宜。適于土壤翻耕的時期,一般以土壤田間持水量40%~60%時為宜。

(2)深松耕 指用松土農具疏松土壤而不翻轉土層的一種深耕方法。深松耕的主要工具有深松鏟、無壁犁和鑿形犁。一般深度在20cm以上,最深可達50cm。適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經長期耕翻后形成犁底層、耕層有黏土硬盤或白漿層或土層厚而耕層薄不宜深翻的土地,目的在于改善耕層構造,蓄水保墑。

(3)旋耕 使用的機械是旋耕機,旋耕機有較強的碎土功能,同時使土肥摻和均勻,地面平整,達到旱地播種或水田栽插的要求。但對殘茬、雜草覆蓋能力較差,耕深較淺,一般旱地為12~16cm;水田14~18cm。為增強耕作效果,可以在旋耕機上加裝各種附加裝置,如在旋耕機后面加裝松土鏟以加深耕層等。

2. 表土耕作技術

表土耕作或稱次級耕作,是配合基本耕作使用的入土較淺、作用強度較小,旨在破碎土塊、平整土地、消滅雜草的一類土壤耕作措施。

(1)耙地 指翻耕后利用各種耙平整土地的表土耕作措施,可以破碎土塊,疏松表土、保蓄水分、增高地溫,同時具有平整地面、掩埋肥料和根茬以及消滅雜草等作用。通常采用圓盤耙、釘齒耙等機具在翻耕后、播種前或出苗前、幼苗期進行耙地,耙深一般為4~10cm。

(2)耱地 又稱耢地,是耙地之后或與耙地結合進行的一項耕作措施。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為3cm,有減少土壤表面蒸發、平整土地、碎土和輕度鎮壓的作用。多于干旱半干旱地區旱地使用。

(3)鎮壓 一般指耕翻、耙地之后利用鎮壓器適當壓實土壤表層的措施。對于黏質土壤和種子小的作物應播種前鎮壓;輕質土壤和種子大而出土能力強的作物應在播種后鎮壓,可起到平整土地、鎮壓保墑的作用。

(4)起壟 在田間用犁開溝培土筑成高于地面的狹窄土壟的措施,有加厚耕層、提高地溫、改善通氣和光照狀況、便于排灌等作用,可結合播種或中耕進行。壟的高度一般為12~17cm,壟距60~70cm。

(5)中耕 作物生育期間在株行間進行的表土耕作。通常采用手鋤、齒耙和各種耕耘器等工具。由于作物種類、苗情、雜草和土壤狀況不同,中耕的時間和次數也不同。生育期長、雜草多、結構性差的土壤應增加中耕次數,反之則應減少。中耕深度應與作物根系生長情況適應,作物苗期為免傷根中耕應淺;生育中期為促進根系發育中耕應加深;生育后期作物封行前為破板結中耕則應淺。

(三)土壤耕作質量指標及檢查方法

1. 耕地深度

耕地深度與作物出苗、根系發育等有密切關系,是衡量耕作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

在犁耕進行中檢查耕深,每班次檢查耕深2~3次,每次要在相同地段上不同地點測量5~6個點;在耕地完成后檢查耕深,應視田塊大小沿對角線取10~20點逐點檢查后求其平均數,平均耕深與規定耕深的偏差不應超過1cm,并應注意避免在機車轉彎等特殊部位取點。如在耕作后土壤未下沉時檢查,應將深度減去20%左右;如土壤已下沉則減去10%~15%,可得耕深的近似值。

具體方法是將直尺平放在耕過的土壤表面,作為測量基準,用鋼板尺插入土中直至犁底層,測量其深度,即為耕深。

2. 耕地整齊度

田塊內如有高包、洼坑脊溝存在,會引起農田內物質的再分配,導致同一田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長狀況出現顯著差異,對于灌溉農田和鹽堿地,耕地整齊度是更為重要的質量指標。耕地整齊度受土壤凝聚性、土壤濕度、耕地速度和機具類型等因素影響。

測定耕地整齊度用柵狀平度尺,視田塊大小沿對角線取10~20個有代表性地段,方法是將柵狀平度尺放在與耕地方向垂直地面上,讓每一個活動小測尺自由與起伏土壤表面垂直接觸,記錄每個小測尺到夾板的刻度,然后在坐標紙上劃一條水平線,按比例將每個小測尺的刻度作成點,將各點連接得出耕地表面的起伏曲線圖。耕地起伏曲線的全長除以平度尺的全長,即得耕地起伏系數。系數越大,地面就越不平整。

此外也可沿耕地垂直方向在已耕地10m寬的地面上,超出地表與地面平行拉直檢測線作為測量基準線,每隔1m寬測量基準線至地面的垂直距離,計算測量數據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如差值不超過耕地深度時視為平整,否則為不平。

3. 重耕和漏耕

重耕會造成地面不平,降低工效,增加能耗;漏耕則會使作物出苗不齊、生長不勻,增加田間管理的難度。生產中如果出現大面積漏耕,則需再耕。

可以通過比較作業機械的工作幅寬與實際作業幅寬來檢查重耕和漏耕。如工作幅寬大于實際作業幅寬就發生了重耕,反之則發生漏耕。

此外也可橫著耕地方向走,注意察看每個相鄰行程的接合情況,如接合處凸起,表明有重耕;如有低洼,表明有漏耕,若只有個別的地方有凸起或低洼,說明是由于操作不當造成的。

4. 殘茬、肥料和雜草掩埋情況

理想的土壤耕作應翻埋殘茬、肥料、雜草,并要求覆蓋有一定深度,最好被覆在12cm以下或翻至溝底。耕地后檢查殘茬、肥料和雜草掩埋情況,可以沿著田塊對角線檢查未被翻埋的殘茬、肥料和雜草數量,用目測法評定為合格、基本合格或不合格。

5. 地頭地邊的耕作情況

農機具只有按起落線作業,并有精確的行走路線,才能改善和提高地頭地邊的耕作質量。觀察農機具在地頭起落線是否一致,有無剩邊剩角,記為地頭整齊、基本整齊或不整齊。

六、課后訓練

1. 分析調查當地土壤耕作技術現狀與存在問題。

2. 檢查實訓基地種子生產田土壤耕作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丰县| 额敏县| 象州县| 永福县| 莒南县| 莱阳市| 崇左市| 镇远县| 西吉县| 台中县| 宽城| 扶绥县| 修水县| 克山县| 边坝县| 平塘县| 宁乡县| 横山县| 儋州市| 潍坊市| 山丹县| 左权县| 庆云县| 望都县| 松溪县| 海原县| 庆阳市| 师宗县| 高州市| 五莲县| 澄城县| 旬阳县| 桃源县| 西乡县| 五指山市| 普安县| 永兴县| 泰宁县| 湄潭县| 宝山区|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