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子言思:墨子 荀子 韓非子 管子
- 余世存 李克
- 2245字
- 2019-11-15 20:07:46
修身第二
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來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譖(zèn)慝(tè)之言,無入之耳;批捍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強,愿欲日逾,設壯日盛。
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無以竭愛,動于身者無以竭恭,出于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隳(huī)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徧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無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辯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于天下者,未嘗有也。
▲ 語譯-作戰雖然靠陣列,但勇敢才是根本;喪葬雖然講禮儀,但哀慟才是根本;士就算有學問,也要以德行為根本。因此根基都不穩固者,就不要希圖有所收獲;身邊的人都不來親近,就不要期望吸引遠方的人;血親和姻親都不歸附,就不要忙于與他國交往;做一件事都有始無終,就不要分心做另外的事;連一件事物都弄不清楚,就不要妄想見聞廣博了。所以古代的君王治理天下,必定是以明察左右來使四方臣服。君子能夠明察左右,其左右的品行也得到了提高。看到那些不知修身的人受到非議,就反過來檢省自己,這樣怨言就會減少而自己的品行也會提高了。污蔑誹謗的話,不要去聽信;攻擊詆毀的話,不要說出口;傷害殘殺的念頭,不要存留在內心。即使有詆毀攻擊他人的人,也不可能得償所愿了。因此君子做事越努力,茍且偷安之心越少,自身修養也越高。
君子的處世原則是:窮困時能夠體現出廉潔,富足時能夠體現出仁義,對待生者體現出慈愛,對待亡者體現出哀憫。這四點不能虛假,要經常反躬自問。深藏內心的平等之愛不停息,體現在行動上的謙恭不消失,從口中說出的典雅之言不斷絕。這樣的德行通過身體力行體現出來,直到黑發變白脫落露出頭頂都不會舍棄的,那只有圣人能做到了吧!
意志不堅強的人不會多聰明,言語不真實的人不會有成就。占有財富卻不能和人分享的,不值得與之為友;遵守原則不堅定、看待事物不長遠、判斷是非不明確的人,不值得與其交往。根基不牢固的,其發展必定頹危;僅憑勇氣而不知修身的,不久必定衰敗;源頭污濁的,水流不會清澈;言行不一的,名聲必定會敗壞。名聲不會無故產生,而信譽也不會憑空增長,取得成功自然就會成名,名聲和信譽不能作假,這是需要反躬自省的。說話太多而做事緩慢,說得再好也一定不會被聽信;做事努力卻總是自我夸耀,雖然勞苦也一定不會達到目的。聰明的人心里清楚卻不多嘴,出力多也不自夸,因為這樣名譽才會被廣為傳揚。話不必說得太多但一定要睿智,不必說得華麗但一定要準確。所以一個人既不聰明又不能明察,自身還容易懈怠,想成功就好像背道而馳一樣。不是發自內心的善就不會長久,不能明辨的品行就無法樹立。名聲不能輕易取得,信譽不能取巧謀求。君子應該做到言行一致。對一己私利貪得無厭,一點廉恥都不顧,卻還能成為天下賢士的,還從來沒有過。
◎ 和解
1. 《論語》:“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2. 索倫·克爾凱郭爾《致死的疾病》:“一個人的注意力僅只不斷地向外、向著外在的確定的對象展開是一回事。而思想轉向縱深,從而時時刻刻意識到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則是另外一回事。但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思想,它是透明的……當人的思想專一時,對它而言沒有外部對象。他只在自我深化中向縱深挺進。人由此發現了他的內在處境。”
3. 《伊利亞特》:“到那時,我將感到羞辱,在特洛伊人和長裙飄擺的特洛伊婦女面前無地自容,假如像個懦夫似的躲避戰斗,我的心靈亦不會同意,我知道壯士的行為,永遠和前排的特洛伊勇士共同拼搏,替自己,也為我的父親爭得巨大的光榮。”
4.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定義“自戀型人格障礙”為以下項目:夸大(幻想或行為)、需要他人贊揚,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時,前后過程多種多樣,表現為下列5項以上:①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②沉湎于無限成功、權力、光輝、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幻想;③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和獨一無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們(或單位)所了解或共事;④要求過分的贊揚;⑤有某種榮譽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優厚待遇或自動順從他的期望;⑥在人際關系上是剝削(占便宜),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⑦缺乏同感:不愿設身處地地認識或認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⑧往往妒忌他人或認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⑨顯示驕傲、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5.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并且能從生活經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我們就必須勤于反省,經常回顧做過的事情和曾經有過的感覺和體驗;此外,還要把我們以前對事情的判斷和現在的看法,以前訂下的計劃及追求和最終得到的結果及滿足互相比較。這是為獲得人生經驗所做的單獨的反復溫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