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用植物·第二十五冊
- 葉華谷 裴男才 廖文波 曾飛燕
- 739字
- 2020-02-26 12:38:54
陀螺紫菀
Aster turbinatus S. Moore
【別 名】 單頭紫菀
【基 原】 來源于菊科紫菀屬陀螺紫菀Aster turbinatus S. Moore 的全草入藥。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 cm,粗壯,常單生,有時具長分枝,被糙毛或有長粗毛,下部有較密的葉。下部葉在花期常枯落,葉片卵圓形或卵圓披針形,長4~10 cm,寬3~7 cm,有疏齒,頂端尖,基部截形或圓形,漸狹成4~8(12) cm具寬翅的柄;中部葉無柄,長圓或橢圓披針形,長3~12(15) cm,寬1~3 cm,有淺齒,基部有抱莖的圓形小耳,頂端尖或漸尖;上部葉漸小,卵圓形或披針形;全部葉厚紙質,兩面被短糙毛,下面沿脈有長糙毛;中脈在下面凸起,有離基三出脈及2~3對側脈。頭狀花序直徑2~4 cm,單生或2~3個簇生上部葉腋,花序梗長1.5~5 cm,有密集而漸轉變為總苞片的苞葉。總苞倒錐形,長10~12 mm,直徑10~18 mm。總苞片約5層,覆瓦狀排列,厚干膜質,背面近無毛,邊緣膜質,常常帶紫紅色,有緣毛;外層卵圓形,長2~3 mm,頂端圓形或急尖;內層長圓狀線形,長達10 mm,寬2 mm,頂端圓形。舌狀花約20余個,管部長2.5 mm;舌片藍紫色,長達14 mm,寬2~5 mm。管狀花長6.5 mm,管部長3 mm,裂片長1.7 mm;花柱附片長達1 mm。冠毛白色,長6.5 mm,有近等長的微糙毛;瘦果倒卵狀長圓形,長3 mm,兩面有肋,被密粗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 境】 生于低山山谷、溪岸或林蔭地。
【分 布】 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全草,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味微苦,性涼。清熱解毒,止痢,止癢。
【主治用法】 治幼兒疳積,消化不良,痢疾,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感冒。用量15~30 g。
【附 方】
1.治感冒發熱:陀螺紫菀25 g,水煎服。
2.治痢疾:陀螺紫菀100 g,水煎服。
3.治急性乳腺炎:陀螺紫菀30~45 g,水、酒各半煎服;亦可加威靈仙15 g同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