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藥用植物·二十四
- 葉華谷 裴男才 廖文波 曾飛燕
- 1480字
- 2020-02-26 12:41:03
一把傘南星
Arisaema erubescens (Wall.) Schott
【別 名】天南星、膽南星、虎掌南星
【基 原】來源于天南星科天南星屬一把傘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 (Wall.) Schott [A. consanguineum Schott] 的塊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塊莖扁球形,直徑可達6 cm,表皮黃色,有時淡紅紫色。葉1片,極稀2片,葉柄長40~80 cm,中部以下具鞘,鞘部粉綠色,上部綠色,有時具褐色斑塊;葉片放射狀分裂,裂片無定數;幼株少則3~4枚,多年生植株有多至20枚的,常1枚上舉,余放射狀平展,披針形、長圓形至橢圓形,無柄,長8~24 cm,寬6~35 mm,長漸尖,具線形長尾?;ㄐ虮热~柄短,直立,果時下彎或否;佛焰苞綠色,背面有清晰的白色條紋,或淡紫色至深紫色而無條紋,管部圓筒形,長4~8 mm,粗9~20 mm;喉部邊緣截形或稍外卷;檐部通常顏色較深,三角狀卵形至長圓狀卵形,有時為倒卵形,長4~7 cm,寬2.2~6 cm,頂端漸狹,略下彎,有長5~15 cm的線形尾尖或否;肉穗花序單性,雄花序長2~2.5 cm,花密;雌花序長約2 cm,粗6~7 mm;各附屬器棒狀、圓柱形,中部稍膨大或否,直立,長2~4.5 cm,中部粗2.5~5 mm,頂端鈍,光滑,基部漸狹;雄花序的附屬器下部光滑或有少數中性花;雌花序上的具多數中性花;雄花具短柄,淡綠色、紫色至暗褐色,雄蕊2~4枚,藥室近球形,頂孔開裂成圓形;雌花:子房卵圓形,柱頭無柄。果序柄下彎或直立,漿果紅色,種子1~2,球形,淡褐色。花期5~7月;果9月成熟。
【生 境】生于山溝或陰濕的林下。
【分 布】除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新疆外,我國其他各省區(qū)均有分布。自印度北部和東北部、尼泊爾至緬甸、泰國北部也有分布。
【采集加工】秋冬采收塊莖切片曬干。
【性味功能】味苦、辛,性溫,有毒。祛風化痰,散結燥濕。
【主治用法】治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小兒驚風,破傷風,癲癇。外用治疔瘡腫毒,毒蛇咬傷,滅蠅蛆。膽南星(一把傘南星):小兒痰熱,驚風抽搐。生用抗癌瘤,用時須謹慎。用量:制南星(一把傘南星)2.4~4.5 g;膽南星(一把傘南星)3~6 g。天南星(一把傘南星)外用適量,研粉醋調敷患處。
【附 方】
1. 治小兒發(fā)熱驚風,痰誕壅盛:膽南星(一把傘南星)30 g,茯苓15 g,全蝎4.5 g,僵蠶9 g,天竺黃4.5 g。共研細粉兌入牛黃1.2 g,琥珀、雄黃各7.5 g,朱砂4.5 g,麝香0.6 g。上藥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1.5 g,朱砂為衣,蠟皮封固。每服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小兒3歲以下者酌情遞減。
2. 治面神經麻痹:鮮天南星(一把傘南星)、醋各適量,磨醋取汁,于睡前搽患側頰部,覆蓋紗布,次晨除去,每晚1次。慢性面神經麻痹并用黃花稀薟草30 g,射干9 g,水煎服。
3. 治破傷風:天南星(一把傘南星)、羌活、大黃、川芎、草烏、防風、蜈蚣、全蝎、天麻、僵蠶、蟬蛻、甘草各9 g,制白附子12 g。水煎成600 ml,3次分服,每日1劑。另以琥珀6 g,朱砂3 g,研粉,分3包,每次沖服1包。共服3~6劑。并肌注破傷風抗毒素3~6萬單位。必要時使用少量鎮(zhèn)靜劑。
4. 治子宮頸癌:采用陰道局部用藥與口服湯藥[鮮南星(一把傘南星)由15 g逐漸增加到45 g,煎湯代茶或加服白英,鳳尾草、夏枯草、土茯苓、仙茅、淫羊藿等加減]相結合的治法。對于Ⅲ期及少數Ⅱ期的病人加用宮旁四野的體外放射。局部用藥可用:(1)藥包。即將鮮南星(一把傘南星)根部洗凈泥沙(不能浸泡在水中),每9 g藥物加0.5 ml75%乙醇,搗成漿狀,每9 g用一層紗布包扎成橢圓狀,對準癌灶塞在陰道內。(2)南星(一把傘南星)陰道栓劑及天南星(一把傘南星)棒劑。栓劑每根含生藥30 g,覆蓋宮頸及陰道的癌灶上;棒劑每根含生藥10 g,塞在頸管內。
5. 治神經性皮炎:天南星(一把傘南星)適量,研粉加入煤油調成糊狀。涂搽患處,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