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設計之美
設計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出現,自從人類打造了第一件生產工具起,人類的設計歷史就開始了。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各種各樣的需要,只有盡可能地滿足人的需要、符合美的規律的設計才能體現設計之美。
在手工業時代,設計以手工方式進行。在手工業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中,如青銅器、金銀器、瓷器、織錦、明式家具,我們都可以看到明顯的手工時代的特征,那是威武的、華麗的、清淡的、淳樸的美感,即工藝之美,它是手工技藝美的呈現。
18世紀工業革命之后,大工業、機器化、標準化的生產改變了人類傳統的造物方式,增加了產品的數量,也改變了設計的形態和質量。新的設計手段產生了諸如攝影、攝像、電子技術等具有現代和科技特征的產品,創造了新的表現形式,例如電視、手機、高速鐵路等。這些都最終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并由此產生出現代條件下的機器工業和科學技術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感受的新的美學,即設計之美。
“造物,實則是人造之物,也就是以各種物質材料,改變其形,偏重其利,制成的器物”。可見,小到手工藝品,大到機械產品,從原始的石器到現代的航天飛船,都可以囊括在“造物”的范疇里。人在造物活動中不但要考慮到形式因素,還要考慮到精神方面的因素,從而滿足實用功能之外的精神層面的需求——提升生活質量和文化品位。下面具體闡述設計的功能之美、材料之美和技術之美。
一、功能之美
產品的功能是設計所具備的基本特征。產品的功能美是指設計產品的功能具有合乎規律性與目的性相統一的美。合規律性是指人類運用客觀規律對客觀物質材料進行加工、改造的過程和結果,體現出人對真的認識價值和實踐價值。合目的性是指藝術設計產品符合人的“內在尺度”要求,即產品的結構、材料技術和功利性要符合大多數人的使用要求,體現出善的價值。功能即使用價值,是產品之所以作為有用物品而存在的最根本的屬性,沒有功能的設計產品是廢品,有用性即功能性是第一位的。使用價值滿足人生存的需要,合乎人的目的性,因而使人感覺到滿足和喜悅,進而體現到一種功能之美。在產品設計與生產中,功能與美是聯系在一起的,是產品設計的一種本質性存在。
德國工業設計師將產品的功能分為三個方面:技術功能,產品物理、化學方面的技術要求;經濟功能,產品的成本和效能;與人相關的功能,產品使用的舒適性、視覺上的愉悅性和美感。
產品設計的功能美是設計活動極為重要的基礎價值,是設計最基本的審美要素,可以分化為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功能美的適用性。適用性要求合理性。合理是指合乎客觀規律所取得的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指合乎審美情趣而得到的主體性的和諧。這是設計師尊重和符合客觀規律的結果,是成功的藝術設計必然遵循的自然法則。要使設計合理,必須做到合理選材、因材施技、機構合理。如手機作為新時代的通信工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對于手機的功能有了更多的要求,比如針對老年人設計的手機、專門為女性設計的手機以及專門為孩子設計的手機,這些都體現了產品的適用性原則(圖1-7)。二是功能美的經濟性,產品設計一般要求用最簡潔的設計語言或操作技術達到最佳的設計成果。在產品設計的同時要考慮產品設計的經濟價值以及所需的經濟費用,包括材料費、生產成本、產品價格以及運輸、儲藏、展示等費用。三是功能美的人文性,這一點可以理解為設計產品要體現人文信息和文化內涵。設計師賈斯珀(Jasper Hou)設計的時鐘,結合了中國古典的隔窗元素打造出了一款簡潔現代風格的鐘。時鐘采用鏤空的窗格,窗格的分割符合黃金比例,時鐘有三個經典顏色黑、白和米色,結合紅色的指針,產生一種特殊的美感,時尚而簡約、經久卻不衰。第四點是功能美的精神愉悅性。這是指產品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引起消費者愉快的精神體驗的價值。其中兩種美可以使人精神愉悅,即物質的自然美和人類創造的美。

圖1-7 日本TU-KAS通信集團設計的老年人專用手機
設計產品與藝術作品的功能具有差別:設計產品和藝術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產品適應于人們的實際生活需要,因而其價值符合于人的目的,具有符合目的的功能性。藝術作品是按照人在精神上的美的需要創造的,因其本身價值而受到尊重。設計產品由于其功能性而被使用,從而具有了“有用性”這種符合目的性的價值。因此,功能美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一種符合人的需求目的的價值。
由此可見,設計進入人的生活其功能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不僅僅有實用功能,還有設計對人的其他功能、對環境的功能、對社會的功能,是實用的、審美的、教育的等綜合的功能。
二、材料之美
材料出自于拉丁語“物質”,指設計師在創造過程中用來體現設計作品的物質載體。設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得材料對于設計目的的合理應用,即使恰當材料在產品上發揮出最適當的效果。
各種材料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品格和特性,是直接關系設計想法能否很好體現的物質載體,在設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考工記》中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記載,這充分體現了材料在設計中的重要性。設計中應用的材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體,誠如世界是由物質所構成的一樣,一切人工制品設計都是由一定的材料所組成的。材料是人類造物活動的基礎,作為宇宙大千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材料的物質性使其能適用于結構、器件、用具、機器、建筑等產品設計。
材料通過設計賦予其真正的附加價值,設計也只有通過材料才能得以實現。設計不斷對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各種新材料的出現和應用,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設計風格和特點,每一次材料的革新都給人類文明和設計文化帶來質的飛躍。
與此同時,產品、建筑物、視覺傳達等的美感與構成它的材質、結構密切相關。許多時候,設計的變化往往與新材料的發展和應用是同步的,不同的材料會賦予產品等設計以不同的質感和不同的美感。許多新材料的出現總是鼓勵設計師進行新形式的探索。美學家鮑桑葵認為:“有些藝術的差別就是由于適用的陶土、玻璃、木頭、金屬和石頭等材料自然而然產生的,并且還對想象和設計產生了影響。”如木材的樸實、花崗巖的堅硬、鋼鐵的溫度、塑料的柔韌等,充分說明了材料與設計之間的密切關聯。因此,因材施藝是設計活動的必行之路。材料有著自身的品格和特性,它是直接關系設計能否體現的物質載體。材料的不同性質和特征,往往決定了不同的造物品類和與之相適應的技術屬性。例如利用石材能制造石器、建筑房屋、制造橋梁、進行雕刻;而利用泥土則可制作泥塑、泥玩,經過必要的加工、埏燒而成為陶瓷器。
日本美學家柳宗悅認為:“材料是其天籟,其中凝縮了許多人工智慧難以預料的神秘。”在手工藝時代,工匠用手接觸材料,用技藝去制造,用心靈去感悟,探究材料的質感、性能、特征,按照其材質性能制作出相應的工藝作品。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工藝手段,各種材料在表現上各有特點,直接關系到人造物的功能與審美。不同的器物,在材料選擇、表現手法、加工技術,以及制作工藝上都各有其特點,通過因材施技,達到視覺美感的傳遞。材料之美所體現出來的是視覺的、觸覺的、嗅覺的等,給人以愉悅的感受,形成了人與物之間密切的關系(圖1-8)。

圖1-8 柳宗理設計的坐具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材料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更加重要。新的技術、新的產品要得以實現,材料是關鍵因素。各種材料的物質特點使之能夠適用于不同的設計產品。材料的不同性質和特征決定了不同的造物品類和相應的技術屬性。比如日常生活中保護發動機的底板用塑料螺絲,就是用以確保碰撞時發動機不會脫落。
材料與人的關系除了它所具有的實用功能屬性,即強度、硬度、韌性等材質屬性之外,還在感知屬性上,即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等方面與人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從而形成生理的和審美的重要因素。因此,材料自身的組合與搭配、材料質地的表現、不同物質材料與人文環境的聯系等,是現代設計更為關注的內容。
材料的肌理所呈現出來的質感,是材料帶給人的美的感覺和印象,是材料經過視覺處理之后使人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材質由光和色呈現出其表面特征,這些特征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帶給使用者審美體驗和感受,從而成為設計的形式因素。比如北歐風格的家具設計,利用木材這種易于加工的、具有優美肌理和溫暖感覺的材質,帶給人清新雅致的感覺和親和力,所以說“把材料特性發揮到最大限度是任何完美設計的第一原理。只有運用適當的技巧處理適當的材料,才能解決人類的需要,獲得純真和美的效果”。
三、技術之美
何為技術?簡而言之,技術是改造環境以實現某種特定目標的特定方法。技術美學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主要用于工業生產中,又被稱為“工業美學”“生產美學”或“勞動美學”,后來擴大到建筑、商業、農業、外貿、服務和運輸業等領域。20世紀50年代,捷克設計師佩特爾·圖奇內提出“技術美學”這一名稱,隨后被學界廣泛使用。技術美是技術美學的最高范疇,它是技術活動和產品所表現的審美價值,是一種綜合性的美。
技術美學是現代美學體系中較新的理論門類,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為技術性,即在美學的范疇中融入理性的、現實性的技術;另一方面為美學性,即在體現技術的同時注重美學的滲透和表達。技術美學概念的提出將傳統的美學范疇擴展到實際運用和操作之中,它不是對“技術”“美學”等概念的表面理解,而是在于將其擴展到所屬的大的范疇,對現實和美學體系進行整體的理解和運用。因此,我們應充分理解這一概念對這兩大領域的影響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在藝術領域特別是設計領域對技術性的要求也在與日俱增。一方面,單純的藝術作品往往僅限于對極少數人群在藝術欣賞領域的滿足,而不能更廣泛地為廣大的使用者服務;另一方面,設計作品不能僅僅單純具備美感,更重要的是要有實用價值和實際功能。由此產生的技術美學不僅在美觀性上應具備純藝術門類的美術法則,而且在具體的使用功能上應強調其實際價值。技術美學涵蓋了技術和功能兩方面的內容,是美學原理在物質生產領域和生活領域的具體化,它表現出高度的綜合性,不僅涉及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而且還涉及文化學、符號學以及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包含了工業美學、勞動美學、商品美學、設計美學、建筑美學等諸多內容。技術美學是純藝術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結果,藝術作品不再單單是為社會上層服務,而是要為眾多的使用者服務。
技術美作為美學的一個分支,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應用性。技術美是與功能相伴而生的一種審美形態。日本美學家竹內敏雄指出,人通過技術創造了產品的形式,功能作為符合目的性的價值存在于產品的形式中。功能通過形式來表現出來(即通過具體的為人所感知的形象、形態表現出來),形式和它所蘊含的功能是造成產品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美(技術美)。在技術創造形式和功能的時候,技術的美感即將產生。創造出優良功能和優美形式的技術,將其二者有機統一就是美的技術。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改變物質的生產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人的審美意識,使人們認識到了包含在技術中的美——獨具價值的美。技術美介于自然美和藝術美之間。從整體性上看,技術包括手工技術和現代工業技術。手工技術帶有生產者個人的情感、精神、體驗等因素,在工藝產品的生產和制造中表現出藝術的性質。大工業的機器生產更多的是工業技術的體現,較少表現人的精神情趣,因而手工藝產品的技術美的體現就更加明確。技術在造物過程中是作為過程和手段而存在的,它只有在產品上才能夠反映,它的美感也只能在產品上表現出來,即通過材料、形式和功能三方面表現出來。技術美表現在對材料的運用和加工技術,選擇合適的材料,加工出符合材料特性的形式,從而達到所需要的功能。因而,人通過技術加工喚醒了在材料中的自然美感和功能價值,把這種美感和價值從潛在的形態轉變為顯性的形態。技術美不但造出了物的形態,還創造出色彩、肌理等各種感官要素,形成了產品的外在形式。技術美的存在形式與一般意義上美的存在形式(形態、結構等)有所不同,技術美是一種過程的美,是一種綜合的美,是在制造產品形式和創造產品結構功能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隱性的、綜合的美感。它作用于產品的其他審美、功能、形式、環境等因素,形成一個整體的結構,綜合地交織在一起,獲得一種創造性的、綜合的、渾然一體的美感價值。
小結
實用性的功能價值是設計和造物需考慮的第一要素。它與人的生命同在,是人生命的保障手段和形式。這也是設計與造物的必然性,是人求生的必然性反映。因此,它從本質上說是理性的。實用功能的建構賦予造物以適宜性、適用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守恒性。與此相對,造物之形式和所謂的美則以超越理性結構的方式實現人對最佳生存方式的追求,展現生命力之希望,并抒張情感,體現出時尚性、情感性和易變性的特點。
繼現代主義功能至上的設計哲學之后,出現的是關注于情感關懷的設計哲學——情感設計。使用者在獲得了產品的實用功能后,也會有更多的要求。誠如馬克·第亞尼所說,我們正在從一個產品講究形式(審美)和功能(實用)的文化(設計)轉向一個非物質的、多元再現的文化。
課堂實訓
從日常生活中了解設計的需要,尊重設計對象,關注他們真正需要的設計是什么,逐漸觸及到設計本質。
本章習題
1.人文尺度在設計中是如何體現的?請舉例說明。
2.設計之美可以分幾種?請通過例證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