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鹽生產及苦鹵利用技術
- 許曉慧 趙久艾
- 5字
- 2020-02-26 13:18:0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豐富的海洋資源
一、海洋的形成和具有的環境生態功能
1.原始海洋的形成及演變過程
海水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與太陽系起源問題一樣,目前還未能給出最終答案,研究海洋的形成實際就是探討地球上水的形成。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云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云團塊在碰撞過程中,受引力作用而急劇收縮,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團塊內的物質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趨向中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地球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形成氣水合一的圈層。而位于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由于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而產生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巖漿與熱氣。在漫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汽與大氣共存于一體,濃云密布。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汽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于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山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海洋中的海水是缺氧的,呈酸性,不具有咸味。后來,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云致雨,又落回地面,雨水不斷沖刷巖石和土壤,把陸地和海底巖石中的鹽分溶解,又不斷匯集于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均勻的咸水。同時,由于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生物不能在陸地生存,必須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38億年前,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隨后產生了有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海藻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并慢慢地積累,同時在化學作用下,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巖石和土壤中的鹽類物質被沖入江河,而江河的水流到大海,使海洋中的鹽分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海中水分不斷蒸發(無機鹽幾乎不會蒸發),這就使鹽的濃度越來越大。這么說來,海洋一定會越來越咸了。其實不然,因為海洋也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釋放”鹽分、把鹽分“歸還”于陸地。
①海洋中含鹽類的可溶性物質的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互相結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沉入海洋的底部。
②海洋中的生物體內吸收了一定的鹽類物質,當海洋生物死去后,它的尸體沉到海底。
③臺風暴發時,狂風巨浪把海水卷到陸地上,海水中的鹽類物質也被帶到陸地;從漫長的陸地變遷歷史看,在海洋的海灣地帶,由于地殼的升高而與海洋隔斷。這些被隔離的地帶,在太陽光的“肆虐”下,變成陸地,留下大量鹽分。
所以,海水是不會變得越來越咸的。那么,海水會不會越變越淡呢?這也不大可能,雨水和江河湖水每天連續不斷地流入海內,海水的咸度會保持相對的平衡狀態。當然,這不排除某一個海域在某一段時間,海水會變咸或變淡。
2.海洋具有的環境生態功能
海洋生態環境類型多樣,包括沿岸淺海生態系統、潮間帶生態系統、紅樹林生態系統、河口生態系統、大型海草場和海藻場生態系統、珊瑚礁生態系統、上升流生態系統、深海生態系統等。這些生態系統環境各異,結構不同,功能多樣,具有多種生態系統資源,分別執行不同的環境生態功能。
(1)海洋具有凈化功能 海洋在物理、化學、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洋具有重要的分解作用,因此,海洋具有巨大的自凈能力。進入海洋的各種物質,通過海洋的分解作用而降解,實現海洋凈化。
(2)海洋具有氣候調節功能 海水的比熱容為3.89×103J/(kg·℃)。由于海水熱容量很大,當海-氣界面有溫差存在時,就會發生熱量交換和轉移。通常,夏季時海洋得到大量熱量儲存于海水中。冬季儲存于海水中的熱量便慢慢散發給大氣,使大氣溫度升高。故而,海洋對全球氣候變化起著非常重要的調控作用。同時,海洋對地球氣候系統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3)海洋具有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 海洋擁有巨大的水體和空間,為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提供了豐富的環境條件,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環境,各種類別、各種特性的海洋生物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空間,并繁衍生息。
(4)海洋具有初級生產力 海洋水體巨大,溶解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的各種營養鹽類,太陽輻射可以直達海平面下約200m,各種海流系統可以保證營養鹽的流通和環境的穩定。這些條件為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大型藻類和其他高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提供了環境條件和物質基礎。據估計,海洋浮游植物初級生產力約為37×109t/年,海洋植物為地球提供了巨大的初級生產力。
(5)海洋具有水循環功能 海洋是巨大的水儲存庫,海洋蒸發量約占地球總蒸發量的84%,海洋中的降水量約占總降水量的77%。海水在太陽能的作用下蒸發,為大氣提供了一半以上的水汽量。海洋對于地球生態系統的水循環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海洋資源的基本概念與種類
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活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遠古時代,人們已經從岸邊淺海獲取魚類、貝類和海藻等海洋資源作為食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海洋捕撈業、海水制鹽業和海洋運輸業等產業逐漸興起。發展到現代社會,人們在海洋中從事開發活動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擴展,各種海洋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可以說,海洋資源(marine resources)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用“聚寶盆”和“天然寶物”來形容海洋和海洋資源是最恰當的。海洋資源包括交通運輸、生物、礦產、化學、動力、旅游等多種多樣的資源,它們與人類生產、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洋中豐富的資源,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海洋資源是指那些與海水水體及海底、海面本身有著直接關系的物質和能量,是自然資源之一,是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關資源。從狹義上來看,海洋資源包括海水中生存的傳統海洋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學元素,海水中所蘊藏的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產生的能量、儲存的熱量,濱海、大陸架及深海海底所蘊藏的礦產資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壓力差、濃度差等。廣義的海洋資源還包括海洋提供給人們生產、生活和娛樂的一切空間和設施,如把港灣、海洋交通運輸航線、水產資源的加工、海洋上空的風、海底地熱、海洋旅游景觀、海洋里的空間以及海洋的納污能力都視為海洋資源。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海洋資源一般被界定為在海洋內外應力作用下,形成并分布在海洋地理區域內,在現在和可預見的將來,可供人類開發利用,并產生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物質、能量、景觀和空間等。其范圍涵蓋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及化學資源、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能資源、港口與航運資源、海岸帶與海島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濱海旅游資源、海洋生態與環境資源等。
研究者根據研究角度的不同,對海洋資源的分類方式也各有不同。但迄今為止,海洋資源尚無系統、全面的歸納、分類。目前,人類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主要有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和海洋動力資源四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的海洋化學資源,將廣泛地造福于人類,海洋化學資源開發達到工業規模的有食鹽、鎂、溴、淡水等;海洋中有20多萬種生物,其中動物18萬種,包括16000多種魚類,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開始捕撈和采集海產品。漁具、漁船、探魚技術的改進,大大提高了人類的海洋捕撈能力,現在人類的海洋捕撈活動已從近海擴展到遠海;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以及硫和磷等礦產資源。在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集著砂、貝殼等建筑材料和金屬礦產。在多數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海水運動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們屬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沒有污染。但是,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開發利用它們,必須采用特殊的能量轉換裝置。現在,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但是工程投資較大,效益也不高。
(1)海洋生物資源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廣袤海洋中蘊藏著眾多的海洋生物資源,能供人類食用的魚、蝦、貝、藻的重量可達6×104t,海洋生物還能為畜牧養殖業、工業和醫藥產業提供大量寶貴的原材料。其中,許多海洋生物本身就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目前已發現可直接作為藥物和制藥原材料的海洋生物達千余種,從微生物到鯨類,海洋生物資源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海洋生物資源包括以下種類。
①海洋微生物資源,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種細菌、真菌、放線菌、酵母菌、光合細菌等,廣泛分布于海水、底質、生物體表或體內。可用作水產動物的餌料,開發海洋抗生素以及各種活性物質。同時,海洋微生物資源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②海洋植物資源,是指生活在海水中的各種浮游單胞藻類,生活于潮間帶和海底的各種綠藻、褐藻、紅藻以及各種海洋高等植物,包括浮游植物和大型定生海洋植物,它們廣泛分布于淺海一定深度的水層內、海底、生物體表或體內。可用于食物、醫藥、化工、飼料、肥料等,尤其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③海洋動物資源,包括從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到高等哺乳動物,它們廣泛分布于各深度的水層內、海底以及各種海洋生物體表或體內。
(2)海洋礦產資源 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氣,濱海礦砂,海底煤礦,大洋多金屬結核,海底熱液礦床等。沉積蘊藏于海底的各種礦物資源是當前開發利用中最為重要的海洋資源。其中的海洋油氣資源產值已占世界海洋開發產值的70%以上。濱海砂礦廣泛分布于世界各濱海地帶,已開發利用的濱海砂礦主要有金剛石,金、鉛、錫等金屬,非金屬,稀有和稀土礦物等數幾種。大洋多金屬結核是海洋礦產資源的潛在寶庫,據統計,世界大洋多金屬結核的總儲量高達3×1012t,其中一些如錳、鎳、銅和鈷等主要有用金屬的含量,是地殼中平均含量的300多倍。深海沉積物中,大陸邊緣以海洋冰川沉積和其他陸源沉積為主,大洋底分布深海稀土沉積相、鈣質軟泥沉積相和硅質軟泥沉積相。深海海底蘊藏著錳結核和含金屬泥沉積物,還有紅黏土、鈣質軟泥、硅質軟泥、海底熱液礦床等。中國漫長海岸線、領海及專屬經濟區海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砂資源,目前已探明有十幾種有工業價值的砂礦,其中鈦鐵礦和獨居石等礦物質就達2.1×107t以上。深海區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多金屬結核、熱液礦床和鈷結殼。據初步調查,15%的深海區域存有錳結核資源,產量約3×1012t。
(3)海洋化學資源 海水中溶存著80多種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利用,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但在目前,由于技術、成本等原因,這種綜合開發尚處在起步階段。據計算,每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有3.75×107t固體物質,其中除氯化鈉約3×107t外,鎂約4.5×106t,鉀、溴、碘、鉬、鈾等元素也不少。若把這1km3海水中的物質提煉出來,其價值約等于10億美元。綜合利用鹽場鹵水,可獲取多種副產品。溴素廠可以進行深加工,生產阻燃劑、滅火劑、溴乙烷等系列產品。近年來,許多鹽場調整了產品結構,由過去只生產單一品種的粗鹽轉變為多品種日曬優質細鹽,增加生產調味鹽、湯料鹽、低鈉鹽、加碘鹽、加鋅加鐵鹽和保健鹽等,不斷充實和擴大海水化學資源開發利用的內涵和外延。目前,海水提溴和提鎂在國外已形成產業。海水提鉀、碘、鈾、重水等尚處于研究階段。我國對海水化學元素的提取都有一些研究,可以列為未來的開發產業。
①海水提鎂。鎂在海水中的含量僅次于氯和鈉,居第三位。陸地上高純度的鎂礦較為稀少,缺乏陸地鎂礦的一些國家,直接從海水中生產金屬鎂和各種鎂鹽。世界鎂的年產量約60%是從海水中來的,海水中的鎂主要以化合物氯化鎂和硫酸鎂形式存在,從海水中直接提取鎂和鎂的化合物尚需有新的技術突破。許多國家利用制鹽的苦鹵生產各種鎂化物,國外利用海水提鎂已有60多年的歷史。目前煉鋼工業對鎂的純度要求越來越高,甚至達到99%,這樣純的鎂只能靠從海水中提取。在我國,鎂和鎂的化合物主要從陸地鎂礦中生產,只有少量氯化鎂從苦鹵中提取。
②海水提鉀。海水中鉀的總量在500萬億噸以上。海水中所含鉀的儲量遠遠超過陸地上鉀鹽礦物儲量。鉀在工農業和醫藥衛生方面用途廣泛。我國是鉀資源不足的國家,至今尚未發現大儲量的可溶性鉀礦。目前主要是從制鹽的苦鹵中提取鉀,每年能生產10×104t左右的氯化鉀,如能突破從海水中直接提鉀,則是有價值的。近年來,對天然氟石法提鉀工藝進行改進,開發了上萬噸級的中試裝置生產硫酸鉀,獲得成功,為大型海水提鉀工業化生產開辟了新路。
③海水提溴。海水中溴的濃度較高,有“海洋元素”之稱,平均為67×10-3mL/L,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儲存在海水里。溴主要以溴化鎂、溴化鈉等形式存在于海水中,可利用制鹽的鹵水提溴,也可從海水中直接提溴。目前世界年產溴不足40×104t,海水提溴占1/3左右。溴是一種赤褐色液體,在醫療和藥品生產上應用廣泛。工業上溴大量用作燃料的抗爆劑,既可降低汽油的消耗,又可防止汽油的爆炸。同時在橡膠工業、感光材料生產和精煉石油等方面也得到了應用。在農業方面,溴主要用來制作熏蒸劑和殺蟲劑等。
④海水提碘。碘在海水中的濃度只有0.06×10-6,屬于微量元素。某些海藻可以從其周圍海水中富集碘,如海帶含有高達0.5%左右的碘,故以海藻為原料間接從海水中提碘較普遍。由于海藻資源的限制,許多國家在研究從石油油井鹵水和地下鹵水中提碘,且已有成熟的技術。目前,我國研究人員利用吸附劑直接從海水中提碘,濃集因數達1.7×105,在國際上是獨創的,為我國直接從海水中提碘開辟了遠景。
⑤海水提鈾及重水。鈾裂變時能釋放巨大的能量,1000g鈾所含的能量約相當于2500t優質煤燃燒所釋放的能量。陸地上鈾的儲量有限,目前有開采價值的總共不過100×104t左右。海水中鈾的濃度雖不高,每升海水只含3.3μg,但鈾在海水中的總量非常可觀,達45×108t,相當于陸地儲量的4500倍。因此特別是缺乏陸地鈾礦的國家,都在進行海水提鈾的研究。目前研究的提取方法有離子交換法、吸附法和生物富集法等。我國海水提鈾研究在不少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對吸鈾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居世界前列。
重水也是一種巨大的能源。1t海水中所含重水的核聚變反應,可釋放出相當于256t石油燃燒所產生的能量。海水中含有豐富的重水(氘、氚等),現在較大規模地生產重水的方法有蒸餾法、電解法、化學交換法和吸附法。海水中約有200億噸重水,它將成為21世紀的重要能源。
(4)海洋動力資源 海洋的能源是來自海水對太陽輻射能的直接或間接吸收,天體對地球和海水的引力隨時空發生周期性變化而產生的勢能,使得海洋水體產生溫度差和鹽度差、潮汐運動、波浪運動以及海流運動等。因而,海洋動力能源包括潮汐、潮流、海流、波浪、溫差、鹽度差、風能等方面的能量,蘊藏在海水中的這些形式的能量均可通過技術手段轉換為電能。目前除了風能、潮汐能利用較多以外,其余能源開發利用尚差,許多能源應用尚在試驗,甚至一片空白。主要原因是許多工程技術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或者工程浩大、成本昂貴而未能在實際中應用。據估算,世界海洋可供開發利用的海洋能量至少有400×108kW,海洋能量資源是不枯竭的無污染能源,相對于煤、石油、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而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同時具有就地可取、不需運輸、分布廣泛、分散使用、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周而復始、可以再生等優點,因而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和誘人的前景,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在人類面臨著能源危機的今天,海洋資源已成為人類尋找新能源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性開發
海洋資源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海洋資源依賴于環境,海洋資源的開發又會對環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人類對海洋生態系統影響的加劇,海洋面臨著空前的危機,主要表現為海洋污染加劇、海洋生物多樣性急劇喪失、海洋生態系統迅速退化等,人類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空前巨大,大大削弱了海洋生態系統抵抗外來干擾的能力,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害。
海洋漁業的生產會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而海洋生態系統的退化又加劇了漁業的衰退。海洋漁業是建立在海洋生態系統之上的,海洋生態系統是海洋漁業存在的基礎,要實現海洋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和海洋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必須深入理解二者的相互影響。人們曾經認為,海洋漁業活動除了對目標生物有影響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影響非常小。事實證明海洋漁業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被嚴重低估。
由于海洋綜合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起來,海洋開發技術落后,加之一些部門的急功近利,導致海洋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主要表現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開發利用水平低、不充分,造成資源與環境的破壞和嚴重浪費;近海漁業資源捕撈過度使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生態系統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壞;入海污染物總量逐年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環境污染加劇等,影響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環境和資源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必須吸收人類在陸地開發中的經驗和教訓,盡最大可能防患于未然,不要重蹈覆轍。由此出發,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必須堅持的兩個基本點如下。
①首先必須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盡可能使海洋資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物質、精神支持。
②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能犧牲、損害后代人的利益,要保證海洋資源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
為體現海洋資源開發的可持續性,在實現對海洋資源合理有效開發的同時,改善海洋生態系統的質量,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應達到以下目標。
①在保證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強化開發深度和廣度,提高開發的科技含量,爭取海洋經濟增加值的最大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②保持海洋生物資源的理性化捕獲,使之與海洋生物自生產能力沖突最小化,保持生態系統有較強的恢復能力,保持海洋不可再生資源的有計劃開采。
③保護海洋資源最優化發揮其功能,在規劃和發展過程中為旅游和娛樂留下發展空間。開發應從長計議,科學規劃微觀領域的功能,對其各功能進行優劣分析和機會成本分析,確定其最優化功能,同時兼顧其他功能的開發。對暫時或短時間內不能開發的功能,應確保其開發空間,杜絕無意識破壞行為。
④海陸一體化開發。海洋資源與陸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相互促進的,要根據海陸一體化的戰略,統籌沿海陸地區域和海洋區域的國土開發規劃,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方針,逐步形成不同類型的海岸帶國土開發區。
⑤開發與保護協調一致。開發與保護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節制開發欲望,采取“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才能保證資源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持續開發利用。為此,必須控制海洋污染。其目標包括研究開發和推廣清潔技術,大力提倡綠色產品生產,限制某些特定的污水污物,限制排污總量、實施排污許可制度等,以使海洋環境持久地發揮其各項功能。
⑥保護人類平等享有海洋資源的權益。海洋為全人類共同擁有,對于海洋共同財產的開發不能無償使用。要通過資產化管理的方式,對海洋資源的捕獲成果收取適當的資源稅并通過轉移支付實現全社會的平等享有權利。
⑦建立海洋綜合管理體系,制定引導性的統一的海洋開發政策,逐步完善海洋開發和管理的協調工作,建立沿海各級政府的目標責任制,實現對海洋資源的法制化、資產化管理。
四、近代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的特點
海洋技術,是指研究海洋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環境所使用的各種方法、技能和設備的總稱;是人類進行海洋開發,實現海洋實際價值,所采取的手段總稱。它是因海洋開發、吸收和消化各種現代科學技術、通用技術,并使之適應海洋這個特殊的環境而形成的。它為傳統海洋產業的改造和新興海洋產業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包括海洋水產養殖技術,海洋油氣開發技術,海底采礦技術,海水淡化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海洋旅游資源開發技術,海洋生物、化學、藥物資源開發技術。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是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的核心技術,在整個海洋技術系統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當前,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發展迅猛,各種配套技術和裝備呈日新月異變化勢態,極大推動了海洋開發活動在深度和廣度上的不斷拓展。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將更加依賴海洋資源,而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了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對保障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所需的資源和能源供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海洋生物技術促進了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把傳統的“狩獵”式漁業改造為新興的“栽培”式和“放牧”式漁業;深海采油技術不僅加速了海洋油氣業的發展,也加速了海洋服務業的發展,使海洋油氣業的產值達到占海洋開發總產值一半以上的水平。近代海洋資源開發技術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采用多層次復合開發技術
由于海洋資源具有空間復合程度高的顯著特點,不少海域,海底是油氣田,水體是漁場,水面是船舶航行的航道。海洋資源的這種多層次、復合性及多功能性特點,使海洋資源開發往往出現多行業的立體化開發,以及對同一海區某種資源的爭相開發。這種狀況要求任何海區資源的開發利用,都必須建立在對區域基礎功能和價值的客觀了解與分析基礎之上,即對該區全部的可利用資源(包括物質的和空間與環境的)進行科學評價。要充分發揮海洋資源的這種空間性特點,使海洋開發系統配套。
2.加強海洋科技研究,利用科技進步促進海洋可持續開發利用
海洋作為不同于陸地的特殊自然體,由于自身環境的復雜性、災害的多樣性,造成開發的艱難性。海洋資源的最突出特點是具有流動性,流動的海水可把不同區域開發利用活動聯系起來,在某一區域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影響本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而且必然影響到鄰近海域,一旦開發不合理,破壞了某種海洋資源的生存狀況,不僅對其他海洋資源的生存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且可能危及海岸帶資源、環境和經濟的發展。海洋資源之間的這種連帶作用,使海洋資源開發暗含著極大的風險性,稍有不慎,可影響全局和長遠,破壞整體生態環境。因此,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便顯得尤為重要。
海洋內涵的豐富資源,可以為人類發展提供巨大的物質支撐,幫助人類解決陸地資源短缺所帶來的各種困境,目前大量的海洋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海洋開發是一項技術高度密集的行業,關鍵要依靠海洋高新技術。沒有一定的裝備技術條件,海洋資源的開發活動將無法進行。現代海洋作業廣泛地采用了現代科技的重要成就,它對最新技術的使用程度,其多、其廣、其高是其他行業很少能夠與之比擬的。因此,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依賴于科學技術特別是海洋高科技的支撐。
3.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涉及許多行業,協調發展是客觀要求
如石油、交通、水產、旅游、鹽業等各行業要協調發展,各得其所;陸地海上應協調與合作,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在海岸帶實施開發時,絕不可僅從本單位利益出發安排利用項目,必須綜合論證,以決定取舍。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要充分考慮到各種資源、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保證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各種資源的協調發展,各部門的有機配合。為此,需要有高度的統籌協調,統一的規劃,需要國家的綜合管理。海洋資源開發程度越高,這種協調功能越要加強,最終應形成綜合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