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基質的種類及特性
一、基質的種類
從基質的來源劃分為天然基質(如沙子、石礫、蛭石等)和合成基質(如巖棉、陶粒、泡沫塑料等);從基質的化學組成劃分為無機基質(如沙子、蛭石、石礫、巖棉、珍珠巖等)和有機基質(如泥炭、木屑、樹皮等);從基質的組合劃分為單一基質和復合基質;從基質的性質劃分為活性基質(如泥炭、蛭石)和惰性基質(如沙、石礫、巖棉、泡沫塑料)。
二、常用基質的特性
(一)巖棉
巖棉是人工合成的無機基質。荷蘭于1970年首次將其應用于無土栽培中,目前在全世界使用廣泛的巖棉商品名為格羅丹(Grogen)。成型的大塊巖棉可切割成小的育苗塊或定植塊,還可以將巖棉制成顆粒狀(俗稱粒棉)。目前國內已有一批中小型巖棉廠用此工藝生產。沈陽熱電廠生產的優質農用巖棉,售價較低。由于巖棉使用簡單、方便、造價低廉且性能優良,巖棉培被世界各國廣泛運用,在無土栽培中,巖棉培的面積居第一位。但巖棉培要求配備滴灌設施以及良好的栽培技術。
巖棉的理化性質如下。
(1)有穩定的化學性質 巖棉是由氧化硅和一些金屬氧化物組成,是一種惰性基質。新巖棉的pH值較高,一般為7~8,使用前需用清水漂洗,或加少量酸,經調整后的農用巖棉pH值比較穩定。
(2)有優良的物理性狀 巖棉質地較輕,不腐爛分解,容重一般為70~100千克/立方米;孔隙度大,高達95%,透氣性好;吸水力強,可吸收相當于自身重量13~15倍的水分。巖棉吸水后,會因其厚度的不同,含水量從下至上而遞減,空氣含量則自下而上遞增。處于飽和態的巖棉,水分和空氣所占比例為13:6。
(3)巖棉纖維不吸附營養液中的元素離子,營養液可充分提供給作物根系吸收。
(4)巖棉經高溫完全消毒,不會攜帶任何病原菌,可直接使用 巖棉已被認為是無土栽培的最好的一種基質,因為它為植物提供了一個保肥、保水、無菌、空氣供應充足的良好根際環境。無土栽培中巖棉主要應用在三個方面:一是用巖棉育苗;二是循環營養液栽培(如NFT)中植株的固定;三是用于巖棉基質的袋培滴灌技術中。
(二)沙
沙來源廣泛,價格便宜,主要用作沙培的基質。不同地方、不同來源的沙,其組成成分差異很大。一般含二氧化硅50%以上。沙的pH值為6.5~7.8,容重為1.5~1.8克/立方厘米,總孔隙度為30.5%,氣水比為1:0.03,碳氮比和持水量均低,沒有陽離子代換量,電導率為0.46毫西門子/厘米。使用時以選用粒徑為0.5~3毫米的沙為宜。太粗則通氣過盛、保水能力弱,植株易缺水,營養液的管理不便;而太細則易積水,造成植株根際的澇害。較為理想的沙粒粒徑大小的組成應為:>4.7毫米的占1%,2.4~4.7毫米的占10%,1.2~2.4毫米的占26%,0.6~1.2毫米的占20%,0.3~0.6毫米的占25%,0.1~0.3毫米的占15%,0.07~0.12毫米的占2%,0.01毫米的占1%。
無土栽培前,要確保沙中不含有毒物質。海邊的沙通常含較多的氧化鈉,要用清水沖洗后才能使用。石灰性地區所產的沙,只有碳酸鈣的含量低于20%才可使用,超過20%,要用過磷酸鈣處理。方法是將2千克過磷酸鈣溶于1000升水中,用其浸泡沙30分鐘后,將液體排掉,使用前再用清水沖洗。
另外,在栽培上應用時必須注意沙在使用前應進行過篩、沖洗,除去粉粒及泥土;以采用間歇供液法為好,因連續供液法會使沙內通氣受限。
(三)石礫
石礫是礫培基質,來源于河邊的石子或采石場。因來源不同,化學組成差異較大。石礫容重大(1.5~1.8克/立方厘米),不具陽離子代換量,保濁保肥能力差,通氣排水性好。一般應選用非石灰性石礫,否則會影響營養液的pH值,使用前必須用過磷酸鈣處理,方法同砂處理相同。石礫的粒徑應為1.6~20.0厘米,堅硬,棱角鈍。由于石礫質重、來源受限,供液管理上比較嚴格,使用范圍不大,
(四)珍珠巖
珍珠巖由硅質火山巖在1200℃下燃燒膨脹而成,白色、質輕,呈顆粒狀,粒徑為1.5~4毫米左右,容重為0.13~0.16克/立方厘米,總孔隙度為60.3%,氣水比為1:1.04,可容納自身重量3~4倍的水,易于排水和通氣,化學性質比較穩定,含有硅、鋁、鐵、鈣、錳、鉀等氧化物,電導率為0.31毫西門子/厘米,呈中性,陽離子代換量小,無緩沖能力,不易分解,但遭受碰撞時易破碎。珍珠巖可以單獨使用,但質輕粉塵污染較大,使用前最好戴口罩,先用水噴濕,以免粉塵紛飛;澆水過猛,淋水較多時易漂浮,不利于固定根系,因而多與其他基質混合使用。
(五)蛭石
蛭石是由云母類礦物加熱至800~1100℃時形成的海綿狀物質。質地較輕,每立方米重80~160千克,容重較小(0.07~0.25克/立方厘米),總孔隙度95%,氣水比為1:4.34,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保水性,電導率為0.36毫西門子/厘米,碳氮比低,陽離子代換量較高,具有較強的保肥力和緩沖能力。蛭石中含較多的鈣、鎂、鉀、鐵,可被作物吸收利用。因產地、組成不同,可呈中性或微堿性。當與酸性基質(如泥炭)混合使用時不會發生問題,單獨使用時如pH值太高,需加入少量酸調整。蛭石可單獨用于水培育苗,或與其他基質混合用于栽培。無土栽培用蛭石粒徑在3毫米以上,用作育苗的蛭石可稍細些(0.75~1.0厘米)。使用新蛭石時,不必消毒。蛭石的缺點是易碎,長期使用時,結構會破碎,孔隙變小,影響通氣和排水。因此,在運輸、種植過程中不能受重壓,不宜用作長期盆栽植物的基質。一般使用1~2次后,可以作為肥料施用到大田中。
(六)爐渣
爐渣容重適中,為0.78克/立方厘米,有利于固定作物根系。總孔隙度為55%,持水量為17%,電導率為1.83毫西門子/厘米,碳氮比低。含有較多的速效磷、堿解氮和有效磷,并且含有植物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如鐵、錳、鋅、鋁、銅等。與其他基質濫用時,可不加微量元素。未經水洗的爐渣pH值較高。爐渣必須過篩方可使用。粒徑較大的爐渣顆粒可作為排水層材料,鋪在栽培床的下層,用編織袋與上部的基質隔開。爐渣不宜單獨用作基質,在基質中的用量也不宜超過60%(體積分數)。
(七)草炭
草炭又稱泥炭,來自泥炭蘚、灰蘚、苔蘚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分解殘留體,是迄今為止世界公認最好的無土栽培基質之一。尤其是現代大規模工廠化育苗,大多是以草炭為主要基質,其中加入一定量蛭石、珍珠巖以調節物理性質。容重為0.2~0.6克/立方厘米(高位泥炭、低位泥炭分別低于或高于此范圍),總孔隙度為77%~84%,持水量為50%~55%,電導率為1.1毫西門子/厘米,陽離子代換量屬中或高,碳氮比低或中,含水量為30%~40%,草炭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分布,但分布很不均勻,北方多,南方少。我國北方出產的草炭質量較好。
根據草炭形成的地理條件、植物種類和分解程度的不同,可將草炭分為低位草炭、高位草炭和中位草炭三大類。低位草炭分布于低洼的沼澤地帶,宜直接作為肥料來施用,而不宜作為無土栽培的基質;高位草炭分布于低位草炭形成的地形的高處,以苔蘚植物為主,不宜作為肥料直接使用,宜作肥料的吸持物,在無土栽培中可作為復合基質的原料;中位草炭是介于高位草炭和中位草炭之間的過渡類型,可在無土栽培中使用。不同來源泥炭的物理性質見表3-4。
表3-4 不同來源泥炭的物理性質

草炭偏酸性或酸性,富含有機質,有機質含量通常在7%~70%。它的持水、保水力強,但由于質地細膩,容重小,透氣性差,所以一般不單獨使用,常與木屑、蛭石等其他基質混合使用,可提高其利用效果。用草炭作基質進行無土育苗,管理方便,成功率高。草炭唯一的缺點是成本高。
(八)木屑
鋸木屑是森林、木材加工業的副產品,來源廣、價格低、重量輕、使用方便。世界各地用它作為基質廣為栽培。作基質的鋸木屑不應太細,小于3毫米的鋸木屑所占比例不應超過10%,一般應有80%在3.0~7.0毫米。鋸末容重小,持水力強,通透性好,不會傳播鐮刀菌和干枝菌,與其他基質混合使用更能提高栽培效果。但在栽培過程中鋸木屑易腐爛,換茬時應更換新鋸木屑,或隔季使用。各種樹木的鋸木屑成分差異較大,樹脂、單寧、松節油等有害物質含量較高,且碳氮比很高,使用前要堆漚。堆漚時可加入較多的氮素,堆漚時間較長(至少在3個月以上)。
其他無土栽培的常用基質還有刨花、炭化稻殼、棉籽殼、玉米秸稈、玉米芯、泡沫塑料、向日葵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