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物業服務信息化實操
- 蘇寶煒 李薇薇
- 3580字
- 2019-11-15 19:02:07
第二節 現代服務行業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只有實物形態的產品才是產品,才是構成社會物質財富的內容。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產品在社會總產品中的比例不斷增大,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承認服務產品的物質性的人越來越多。現代服務業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豐富,人類的認識活動也逐步深化。服務業概念是在三次產業劃分的基礎上提出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最近又提出現代服務業的概念,其基礎就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轉型。
一、服務業概念的起源及內涵
服務業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第三產業”的概念,西方不少經濟學家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第三產業進行過分析,在不同程度上揭示過第三產業的經濟范疇及發展規律。
1935年,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埃倫·費希爾在其所著的《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最先提出了“第三產業”概念,并用于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劃分,從而形成三次產業的分類法。按照費希爾的觀點,“第三產業”泛指旅游、娛樂、文化、藝術、教育、科學和政府活動等以提供非物質性產品為主的部門。
1957年,克拉克豐富了費希爾第三產業概念的內涵,把國民經濟結構明確地分為三大部門,即第一大部門以農業為主,包括畜牧業等;第二大部門包括制造業、采礦業等;第三大部門是服務業,包括建筑業、運輸業、通信業、商業、金融業、專業性服務和個人生活服務、政府行政、律師事務和服務軍隊等。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大趨勢,服務業在就業和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不斷加大,2013年全球服務業增長值占GDP比例66%,主要發達國家占到75%,多數國家服務業就業人數已經超過第一、二產業的總和。
二、現代服務行業的概念
現代服務業是指那些依靠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經營方式及組織形式發展起來的、主要為生產者提供中間投入的知識、技術、信息密集型服務部門,其核心是現代生產者服務,特別是高級生產者服務,如金融服務、商務服務、政務服務、信息技術與網絡通信服務、教育培訓服務、物流服務,以及一部分被新技術改造過的傳統服務等。
三、現代服務行業的三種形態
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的三種形態如下。
(一)結合型融合
結合型融合是指在制造業產品生產過程中,中間投入品中服務投入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如在產品中市場調研、產品研發、員工培訓、管理咨詢和銷售服務的投入日益增加;同時,在服務業最終產品的提供過程中,中間投入品中制造業產品投入所占比例也是越來越大,如在移動通信、互聯網、金融等服務提供過程中無不依賴于大量的制造業“硬件”投入。這些作為中間投入的制造業或制造業產品,往往不出現在最終的服務或產品中,而是在服務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與其結合為一體。發展迅猛的生產性服務業,正是服務業與制造業“結合型”融合的產物,服務作為一種軟性生產資料正越來越多進入生產領域,導致制造業生產過程的“軟化”,并對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
(二)綁定型融合
綁定型融合是指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實體產品,必須與相應的服務產品綁定在一起使用,才能使消費者獲得完整的功能體驗。消費者對制造業的需求已不僅僅是有形產品,而是從產品購買、使用、維修到報廢、回收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保證,產品的內涵已經從單一的實體,擴展為使用實體產品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很多制造業的產品就是為了提供某種服務而生產的,如通信產品與家電等;部分制造業企業還將技術服務等與產品一同出售,如電腦與操作系統軟件等。在綁定型融合過程中,服務正在引導制造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和產品創新,服務的需求與供給指引著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開發方向,如對拍照、發電郵、聽音樂等服務的需求,推動了由功能單一的普通手機向功能更強的多媒體智能終端的升級。
(三)延伸型融合
延伸型融合是指以體育文化產業、娛樂產業為代表的服務業引致周邊衍生產品的生產需求,從而帶動相關制造產業的共同發展。電影、動漫、體育賽事等能夠帶來大量的衍生品消費,包括服裝、食品、玩具、裝飾品、音像制品、工藝紀念品等實體產品,這些產品在文化、體育和娛樂產業周圍構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在為服務業供應上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給相關制造產業帶來了巨大商機,從而把服務業同制造業緊密結合在一起,推動著整個連帶產業共同向前發展。有資料顯示,美國等電影產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票房一般只占到電影收入的1/3,其余則來自相關的電影衍生產品。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整個動漫游戲的龐大產業鏈中,有70%~80%的利潤是靠周邊產品來實現的。
四、現代服務行業的分類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和信息系統局(SISD)的國際服務貿易分類表,國際服務貿易分為11大類142個服務項目,以下所示的分類表基本上包括了服務業的主要范圍,見表1-1。
表1-1 現代服務行業的分類表

五、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決定因素
總體上講,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取決于經濟發展總量和經濟發展階段。具體來說,主要取決于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決定因素之—市場化
現代生產者服務的外部化進程與專業化發展取決于市場需求的強度和實際容量。政府加快放松管制的市場化改革,也能促使現代服務業迅猛發展。
(二)決定因素之—物質化
如果不能物質化,知識就無法變成現實的生產力和財富。知識的物質化必須通過機器設備、數據存儲介質等硬件來實現。現代復雜的機器設備一方面包含了人類積累的豐富知識;另一方面又通過生產更高級的機器來實現人類知識的疊加和放大。由于知識的生產及物質化在專業化分工體系中是由現代生產者服務部門承擔的,所以,向商品生產部門源源不斷地投入各種形式的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就成為這個部門的基本職能。
(三)決定因素之—專業化
專業化生產者服務具有報酬遞增的規模經濟性,同時還有利于實現專業化分工效應。與垂直一體化的內部生產相比,專業化生產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具有競爭優勢。現代生產者服務業發展中的“外包”,就是基于競爭壓力和充分運用比較優勢做出的理性選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大多數發達國家通過不斷完善市場規則、降低交易費用,促進了生產者服務的專業化發展。而我國目前由于市場信用差、交易費用高、缺乏分工協作等現代意識,許多生產者服務都是由企業內部自行提供的。
(四)決定因素之—標準化
只有實現服務技術和產出的標準化,服務企業才會更容易實現復制式擴展,取得規模經濟效應,實現從依賴個人經驗的作坊式生產向社會化大規模生產的轉變。例如,麥當勞做成了標準的大規模連鎖企業,而很多美譽度、知名度極高的中餐卻因未能標準化而只能長期維持單體店規模。這個對比案例是很有說服力的。
(五)決定因素之—迂回化
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產過程的迂回化特征和智力資本在其中的巨大作用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舉例來說,相對于用簡單工具建設道路而言,通過使用高級機械和測量設備來建設高速公路,就是迂回化生產。生產過程越是迂回化,產業鏈就越長,附加值就越高;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越大,作為中間投入的生產者服務也就越重要。而生產者服務正是把智力資本引入商品生產部門的通道和飛輪。
(六)決定因素之—信息化
信息產業發展本身就代表著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及其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正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因為信息化既可以創造對服務業的巨大市場需求,又可以顯著提升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技術水平,改變現代產業競爭的基礎。
六、現代服務業未來發展應對策略
現代服務經濟正在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目前,發達國家基本確立了服務經濟的產業結構,發展中國家也加快發展服務業,開始逐步向服務經濟轉型。而且,現代服務業作為服務經濟時代下的支柱產業,正逐漸取代制造業,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現代服務業這塊市場蛋糕前景其實是非常樂觀的,自金融危機以后,許多制造業和生產企業發展低迷,然而服務業增長態勢確勢如破竹,增長速度非常快。再加上政府高度重視,政策扶持,把現代服務業提高到相當重要的地位,企業在這種大環境下對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熱情也是非常高的。為此,現代服務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好未來發展應對策略。
(一)政府發揮導向作用
加快企業產業升級,我國服務業內部結構轉換和升級還不完善,只能依靠傳統產業來拉動,真正的金融、保險、軟件服務信息等現代服務業主導作用還不明顯。
(二)創新商業模式
創意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創新的“服務”理念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商家來說,要做品牌,要把顧客價值內化為企業價值。要以文化底蘊為支撐,通過平臺來提升商家的共同價值。
(三)調節好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發展關系
兩者相互依存,通過外包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用制造業的發展來拉動服務業的發展,只有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人力資源才能流入到服務業中來,兩者相互依存。
(四)高新技術的注入人才的競爭
高新技術的注入是企業的靈魂,一個企業如果擁有核心的競爭力,這無論是對服務業來說,還是對生產業來說都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