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設施桃樹優質標準化栽培技術
- 馮孝嚴
- 1689字
- 2019-11-15 19:12:50
二、主要問題
1.設施簡陋
目前,我省簡陋溫室和塑料大棚仍然較多。大多數為生產者自己設計,或者相互模仿采用低質建材建造,存在著采光、保溫性能不佳和易倒塌、抗災能力差等安全隱患。主要表現:①套用蔬菜大棚和溫室的結構,設施類型、性能不能與桃樹生長發育特點相適應。②設施簡陋,屋面角小,柱多脊低,采光差;墻體薄,保溫性4能不佳;棚室低矮,通風不良。受外界因素影響大。③機械化程度低,卷簾機質量差、故障多,特別上卷式卷簾機經常發生反卷扭曲等,調整過程中費時、費力,不但造成受光時間縮短,并且易發生人員傷亡事故。④缺乏換氣扇、灌水設備、CO2補充裝置、補光等附屬配套設施。⑤缺乏溫度、濕度、光照、氣體等監測和自動控制設備,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不適于規模化生產。⑥缺乏透光、保溫、抗老化的果樹設施專用棚膜,保溫材料多為傳統草苫,保溫性能差、沉重,易造成棚膜破損。
2.設施適栽品種少
缺少耐高溫、多濕、弱光、低CO2的設施適栽專用優良品種,特別是優良短低溫品種。在品種結構上,油桃多,普通桃和蟠桃少,果實發育期75~95天的品種占栽培面積的90%以上,70天以下的優良品種較少,原來已有的品種因為個頭小、不耐貯運、品質差等原因,栽培面積逐漸減少,有的已被淘汰。成熟期集中在4~5月,缺低需冷量極早熟配合高檔次設施條件能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成熟的優良品種。品種單一老化,花色少,提早和延遲果實成熟時間有限,缺乏早中晚熟熟期配套的系列化設施專用品種,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苗木市場混亂,新品種滿天飛,假冒偽劣苗木泛濫,坑農害農事件時有發生,每年都有新品種出現,果農無所適從,栽培失敗多,設施桃品種更新速度過快,投入大收效低。
3.栽培技術體系不配套
盡管我國設施桃發展很快,但理論研究滯后于生產,設施條件下的桃樹生物學基礎、栽培技術和環境調控措施、技術體系的建立等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生產上多套用露地的栽培技術,缺乏量化指標,管理粗放,技術水平較低,地區間和果農間均不平衡,導致優質果率低,生產潛力遠未充分發揮出來。只有深入研究,建立桃生長發育及其環境因子的關系模式,提出適合不同品種、不同地域的較為規范的設施栽培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模型,是實現桃樹設施栽培標準化生產的前提。另外,基層科技隊伍不穩定,人數少,技術素質差,沒有充足的經費來源,嚴重影響設施桃生產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4.果品質量差
桃設施栽培,品質降低,除與設施弱光、高溫、多濕環境條件和種性有關外,還與栽培技術有很大關系。大多數生產者對果品質量重視不夠,有機肥投入不足,CO2施肥未引起重視。為追求高產,盲目投入大量化肥,多氮多磷少鉀現象較普遍,養分供應不合理,經常發生缺素癥等生理病害,同時導致樹體生長過旺、產量不穩定和品質降低。
為增大果個,濫用赤霉素、細胞分裂素、吡效隆、益果靈等膨果藥;為控制新梢徒長,大劑量使用多效唑、PBO、矮壯素等生長抑制劑。因為高濃度、多次數地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導致裂果、裂核、“花臉”、果面凸凹不平或長突起物等畸形果增多,果實風味淡、低糖多酸和易軟愛爛等;經常發生異常落果、缺素、枝葉變形等生理病害。病蟲害防治,過分依賴化學農藥,導致了果品農藥殘留量偏高、環境污染嚴重、防治費用增加,甚至產生藥害等。另外,栽植密度過大,留果過多,普遍提前采收,品種固有的個頭、色澤及風味不能充分體現。
5.產業化程度低
設施桃產業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技術和高風險的特點,決定了其必須走產業化之路。然而,當前我國設施桃生產分散在千家萬戶,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程度低,標準化生產還處于初級階段,許多標準欠缺,已制定的標準有待于組裝集成和實施。采后商品化處理只按個頭、色澤等簡單分級,用紙箱或苯板箱粗略包裝,不進行預冷和冷鏈運輸,產后增值困難。沒有形成穩定的產銷聯合體,果品大多通過小商販銷售,中間環節較多。雖有少數地區成立了專業協會或合作社,也有經紀人,但以謀利為主,服務意識不強;大部分地區果農自發生產、銷售,良莠混雜,難以形成品牌,缺乏市6場競爭力。專業信息服務網絡還不完善,信息滯后和不對稱;生產形式單一,果品是唯一的獲利方式,市場資源開發利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