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現代栽培關鍵技術
- 高文勝 王志剛 郝玉金
- 16字
- 2020-02-26 14:11:10
第三章 品種(砧木)選擇和苗木繁育
第一節 品種(砧木)引進和選育
一、品種的概念與果樹品種的特點
品種是在一定時期內主要經濟性狀上符合生產和消費市場需要;生物學特性適應于一定地區生態環境和農業技術要求;可用適當的繁殖方式保持群體內不妨礙利用的整齊度和前后代遺傳的穩定性,以及具有某些可區別于其他品種的標志性狀的家養動植物群體。
果樹品種分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個類型,無性繁殖的果樹品種,是從一個個體的枝芽等營養器官經多次無性繁殖而成,因此又叫作無性系,也稱營養系品種,各個體具有相同的基因型;有性繁殖的果樹品種,雖然有若干個經濟性狀相對相似,但屬于不同的基因型,總的變異較大,屬于混雜的群體品種。
在一定條件下,同一品種具有比較一致的性狀,而品種間的性狀則是千差萬別的。
在生產實踐當中要切實把握好密切相關的兩個重要環節,即良種與栽培技術。良種是內因,是基礎;栽培技術是外因,是條件。只有品種具備了優良性狀的遺傳基礎,才能在良好的栽培條件下獲得優質的產品;也只有在良好的栽培條件下,才能使品種所具有的優良性狀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果樹引種
(一)引種的概念和意義
果樹樹種和品種在自然界都有它一定的分布范圍。把果樹樹種或品種從原分布地區引入新的地區栽種稱為引種。果樹引入新地區后的反應有兩種情況:一是不適應新的環境條件,失去經濟栽培價值乃至死亡;二是適應新的環境條件,能正常生長發育并保持經濟利用價值。
對于直接用于經濟栽培的引種,成功的標準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與原產地比較,不需特殊保護而能露地越冬;二是保持原有的產量和品質等經濟性狀;三是能用適當的繁殖方式進行正常繁殖。對于無性繁殖的果樹而言,簡單引種是引入接穗或其他無性繁殖的材料,馴化引種則是引進種子。對于實生繁殖的果樹,則難以區分歸化和馴化的效果,因為經過基因重組,實生后代個體間有著較大差異,引種地區的自然選擇因素和選擇強度可能和原分布區有著程度上的差異,這些都可能造成引種果樹的群體遺傳結構向著適應性加強方面產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引種分為簡單(歸化)引種和馴化引種。
果樹種類、品種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和果樹生產、消費上要求種類、品種的多樣化,促使人類在果樹生產上廣泛引用外地區原產的果樹種類、品種。果樹引種需時較短,投入人力、物力較少而見效較快,是實現果樹良種化的一個重要手段。廣義的引種還包括種質資源的引入,為育成更多、更好的新品種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二)引種的方法
1.引種程序
引種應堅持“既積極又慎重”的原則。在認真分析和選擇引入材料的基礎上,一般應通過引種試驗,采取從少量試引、中間繁殖到大面積推廣的步驟,可避免盲目引種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具體程序如下。選擇引入材料,引入材料選擇的原則:一是引入材料的經濟性狀必須符合已定的引種目標的要求;二是引入材料對當地風土條件適應的可能性。引種材料的收集和編號登記。可通過實地調查或通信郵寄等方式收集引種材料。收集到的材料要詳細登記并編號,登記項目應包括種類、品種名稱、繁殖材料種類、材料來源及數量、收到日期以及收到后采取的處理措施。收集到的每份材料都要分別編號,并將每份材料的有關資料記載說明,分別裝入相同編號的檔案袋內備查。對引種材料進行檢疫,對有檢疫對象的繁殖材料及時進行消毒處理,必要時在特設的檢疫圃內進行隔離種植,及時采取根除措施。進行引種試驗,用當地有代表性的優良品種為對照,對引入材料進行系統的比較鑒定,以確定其優劣和適應性,試驗地的土壤條件和管理措施應力求一致。引種試驗一般包括試引觀察(即少量試引)和品種比較試驗及區域試驗等步驟。進行栽培性試驗和推廣,經過以上程序以后,對表現適應性好而經濟狀況優異的引入品種,可進入較大面積的試栽性試驗,在進一步了解其種性的基礎上做出綜合評價,劃定其最適宜、適宜和不適宜的發展區域,并制訂相應的栽培技術措施,組織推廣。
2.引種中應注意的事項
一是堅持“既積極又謹慎”的原則;二是注意栽培技術在引種中的作用;三是注意避免因引種不當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四是要注意果樹的引種特點。大多數果樹樹種個體大,壽命長,周年露地栽培是其主要生產方式,引種時應注意:由于開花結果需一定年限,引種不當造成的損失遠大于其他一二年生植物。大面積生產中較難實行設施栽培,要更強調生態環境。在分析生態因子時要考慮到多年出現一次的周期性災害因素。采用正規的引種程序試驗周期長,為加速引種進程可采用“慎重選擇引入材料—積極試引觀察—有控制的中間繁殖生產—大面積推廣”。這樣既可避免盲目引種的不良后果,又可適當縮短從試驗到推廣的時間。
三、果樹選種
果樹選種即果樹選擇育種,就是利用現有種類、品種的自然變異群體,通過選擇的手段而育成新品種的途徑,簡稱選種。果樹的選擇育種通常包括芽變選種、實生選種和營養系微突變選種。
(一)芽變選種
芽變選種是指對芽變發生的變異進行選擇,從而育成新品種的選擇育種法。
在果樹的營養系品種內,除由遺傳物質變異而發生芽變外,還普遍存在著由種種環境因素造成的不能遺傳的彷徨變異,又稱飾變。芽變選種的目的是選擇變異性狀穩定的植株,因此,要正確區分芽變與飾變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變異。
芽變產生的變異,既可直接從中選出新的優良品種,又可不斷豐富原有的種質庫,給雜交育種提供新的資源。芽變選種的突出優點是可對優良品種的個別缺點進行修繕,同時基本上保持其原有綜合優良性狀,一經選出即可進行無性繁殖提供生產利用,投入少而見效快。
芽變選種工作在整個果樹生育期中都可進行,但應突出抓好果實采收期和災害期。果實采收期最易發現果實經濟性狀的變異,應著重觀察其果實著色期、著色狀況、成熟期、果形、質量、結果習性和豐產性能等。在特殊災害之后,應注意選擇抗性特別強的變異植株,受傷害部分所產生的不定芽或萌蘗長成的枝條,往往容易發生變異。
芽變選種分兩級進行。第一級是從生產園(栽培圃)內選出變異優系,即初選階段;第二級是對初選優系的無性繁殖后代進行比較篩選,包括復選和決選。
(二)實生選種
果樹利用種子進行繁殖稱為實生繁殖。對實生繁殖群體進行選擇,從中選出優良個體并建成營養系品種,或改進繼續實生繁殖時對下一代的群體遺傳組成,均稱為實生選擇育種,簡稱實生選種。
與營養系相比,實生群體常具有變異普遍、變異性狀多而且變異幅度大的特點,在選育新品種方面有很大潛力。由于其變異類型是在當地條件下形成的,一般來說它們對當地環境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選出的新類型易于在當地推廣,投資少而收效快。
由于無性繁殖果樹基因型的雜合性,即使自交后代也會出現復雜分離。利用這一遺傳特點,凡能結籽的無性繁殖果樹,可對其有性后代通過單株選擇法而獲得優株,再采用無性繁殖而建成營養系品種。方法是將獲得的選供材料的種子,播種種植于選種圃,經單株鑒定選擇其中若干優良植株分別編號,然后采用無性繁殖法將每一入選單株繁殖成一個營養系小區,進行比較鑒定,其中優異者入選為營養系品種。
(三)營養系微突變選種
營養系微突變選種,簡稱營養系育種,與芽變一樣,變異來源于自然發生的體細胞突變,主要不同點在于突變控制數量性狀的基因表現型效應較小,不易與環境效應鑒別,但確實可以遺傳。實際上營養系微突變是一種不易被發現的芽變,與主基因突變相比,另外兩個重要特點是突變頻率較高、一般有害的遺傳效應較小。微突變雖然就單個基因效應來說難以察覺,但由于基因位點多,加上突變頻率較大,長期逐代積累,也會造成品種內株、系間在一系列性狀上發生顯著變異。營養系選種不僅能提高原品種的產量和品質,而且還能有效地控制病毒蔓延。
營養系選種可概分為混合選種和單株選種兩種方法,前者選擇率較高,常達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十幾不等,一般結合在生產和繁殖過程中進行,用之于保持品種純度和提高種性,實質上是一種良種繁育措施;后者選擇率較低,往往只有千分之幾到萬分之幾,常用于選育新的優良品系,一般要經過預選、初選、復選和決選幾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