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配伍變化的預防與處理
一、配伍變化的預防
判斷藥物配伍變化是否發生,首先應將藥物的理化性質、藥理性質,藥物制劑處方、工藝,用藥對象、劑量、濃度、醫師用藥意圖,以及引起配伍變化的各種因素、規律等作為分析判斷的基礎,然后通過實驗研究加以驗證。
1.可見性配伍變化的實驗方法
此法主要是用肉眼觀察有無渾濁、沉淀、結晶、變色、產氣等現象。
2.測定變化點的pH值
許多注射劑的配伍變化是由于pH值改變引起的,故預測配伍變化可用注射劑變化點的pH值作為參考。
3.穩定性試驗
若在規定的時間如6h內,藥物效價或含量的降低不超過10%,則一般認為是可允許的。進行穩定性試驗研究所用的方法應不受混合液中其他成分的干擾,并具有較高靈敏度。
4.紫外光譜、薄層層析、氣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等的應用
利用這些方法可以鑒定配伍變化產生的沉淀物是何種成分,是否有新物質生成等。
5.藥動學、藥理學及藥效學實驗
可分析藥物配伍后是否產生藥理學和藥效上的變化,是否存在藥理學或藥效學的相互作用或配伍變化等。
二、配伍變化的處理
1.配伍變化的處理原則
在審查處方發現疑問時,首先應與相關醫師聯系,了解用藥目的,明確用藥對象及給藥途徑作為配發的基本條件,對患有合并癥的病人審方時應注意禁忌癥;再結合藥物的理化性質和藥理學性質,分析可能產生的不利因素和作用,對處方成分、劑量、發出量、用法等應加以全面審查,確定解決方法,使藥物能較好地發揮療效并提高病人的依從性,保證用藥安全。
2.處理方法
療效的配伍禁忌須在了解醫師用藥意圖后,共同加以矯正和解決。對于物理或化學配伍禁忌的處理,一般在上述處理原則下按下列方法進行。
(1)改變貯存條件:有些藥物在病人使用過程中,由于溫度、濕度、空氣、CO2、光線等貯存條件加速沉淀、變色或分解,故這些藥物應在密閉及避光條件下貯存,且發出的劑量不宜過多。
(2)改變調配次序:改變調配次序可克服一些不應產生的配伍禁忌。
(3)改變溶劑:當藥物溶液因達到飽和而析出沉淀或分層時,可通過改變溶劑用量或使用混合溶劑,來防止或延緩藥物溶液析出沉淀或分層。
(4)調整溶液pH值:pH值的變化能使很多微溶性藥物的溶解性和穩定性發生改變,故此類藥物,尤其是注射用藥物,精確控制pH值是十分重要的。
(5)改變藥物或改變劑型:在征得醫師的同意下可改換藥物,但要求替換的藥物療效應力求與原藥物類似,用法也盡量與原方一致。
案例3-3
陳女士因咳嗽、咳痰10天,伴頭痛、咽痛、發熱,在內科門診治療時,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注射用頭孢曲松鈉2g、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5mg、氨茶堿注射液0.125g、0.2%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200mL,靜滴后患者出現乏力,四肢抽搐呈強直后陣攣,伴胸悶、呼吸困難、嘔吐、唇周發紺等癥狀。患者立即到搶救中心治療,給予吸氧并靜滴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維生素C注射液3g;靜推地西泮注射液10mg;肌注鹽酸苯海拉明注射液20mg。急救后,患者胸悶緩解,但四肢仍強直,遂轉入內科住院部接受進一步治療。經治療后,患者痊愈。
案例3-4
某兒童,因腹瀉就診,醫生診斷為胃腸炎,給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靜滴約2min,患兒即出現噴嚏、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等癥狀。立即停用該藥,采用肌注氟美松5mg,給予吸氧,肌注撲爾敏4mg,霧化吸入腎上腺素等急救措施,并轉入急癥科繼續觀察治療,30min癥狀逐漸緩解。
請思考并討論:
1.試分析兩個案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是什么?
2.醫務工作者如何防止以后再出現類似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