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資源型城市的一般轉型研究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需要有周密的籌劃,需要為城市的產業轉型與資源重新配置做明確的戰略規劃。資源型城市轉型是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由傳統的資源依賴型、單一的經濟結構發展模式向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多元化的、以信息科技資源為主的發展模式轉變,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并且由傳統社會結構向現代社會結構轉變(朱鐵臻,2003)。

2.2.1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模式選擇

對于資源型城市而言,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如下:①當地的工業提供原料;②優雅的環境為雇主和員工改善生活質量,從而更好地吸引商業、工業和勞動力駐入(Haynes,1996)。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革更多地被人口增長、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的演變而驅動。選址、居民、社區發展和社會資本也都對可持續發展起關鍵的作用(Jackson,2008)。Halseth(2002)為資源型城市的服務業轉型提供以下建議:短期內提供基本的生活供給、住房以及勞動培訓;中期內包括城市的可持續性、人口的轉型、地方服務供給的穩定性;長期應著眼于地區經濟的多元化。

董鎖成等(2007)認為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應注重戰略創新,通過發展環境經濟、加速替代產業發展、推行科技創新戰略、建設生態城市等。也有學者認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戰略的關鍵在于調整結構和體制創新:結構調整包括優化產業結構、完善所有制結構,體制創新則重在社會轉型和政府轉型(朱鐵臻,2003)。王志鋒等(2008)對動力衰減型資源型城市 動力衰減型資源型城市,是指資源尚未枯竭、主導產業對城市拉動作用已呈衰退之勢的資源型城市。進行了研究,并建議邯鄲市及早制定經濟轉型戰略,通過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等手段以避免資源枯竭時被迫轉型的高昂成本。多數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是受到“礦竭城衰”的威脅而不得已進行的被迫的激進轉型,相關長效機制研究也剛起步。路卓銘(2007)探討了“資源開發歷史補償機制”,認為中央政府應為資源衰竭城市的激進轉型買單。李詠梅(2005)則從規避轉型 所謂規避轉型,是指在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早期階段就對以后轉型中可能遇到的諸多問題和矛盾進行考慮,將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分別地解決在資源開采過程之中,實現資源型城市的主動轉型,以避免留下目前很多資源型城市所面臨的轉型問題。的角度探討資源型城市被動轉型的難題。區域發展戰略也可以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戰略的出發點(周文濤等,2007)。程嘉怡(2009)對資源型城市轉型戰略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其研究發現,政府政策作用有限:從城市總體經濟發展水平看,城市經濟轉型政策變量、政府總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這三個變量對資源型城市向其他產業轉型的作用不明顯;從居民生活水平看,政府教育投入、科學事業投入、城市固定資產投資正面影響甚微。

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模式選擇決定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可持續性,但國內相關研究過多關注轉型的時效性,而忽視了轉型后續發展的推動力和體制保障。

2.2.2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產業演進

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的選擇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既包括轉型戰略層面的選擇,如規避轉型、漸近轉型、激進轉型等,也包括產業層面的選擇,包括產業調整和產業升級等。戰略層面的模式選擇多與產業層面的模式選擇相關,而產業模式的選擇也是戰略轉型模式的體現。從現實選擇來看,主導資源產業發展的階段不同,資源型城市進行轉型的戰略空間和轉型成本風險也不同。通常情況下轉型模式有三種選擇(路卓銘等,2007):規避轉型模式、漸近轉型模式和激進轉型模式。區域城市聯盟 城市聯盟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城市為了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一種合作性超邊界組織安排。其建立有利于區域中的城市聯合,以便整合資源,走地區經濟共同發展道路。也可以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選擇(王若菊等,2009)。仇保興(2009)從環境學角度論證了城市轉型的低碳模式,在低碳生態城創建過程,需要“從下而上”的創新參與同“從上而下”的激勵引導相結合。

產業轉型包括產業調整和產業升級。產業轉型實質就是產業結構由傳統的產業結構向高級結構不斷優化和演進的過程。從工業化角度來看,產業轉型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周文濤等,2007):產業結構的重化工業化向高加工度化階段;高加工度化階段向資本密集型產業階段;資本密集型產業向知識技術高度密集化產業的發展階段。從各地的轉型實踐來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有產業延伸模式、產業更新模式、復合模式。此外,還有旅游興市模式(焦作)以及棄工從農模式(阜新)(張米爾等,2003;仲冰,2007)。也有文獻分析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與就業變化之間的互動關系。董麗晶等(2008)探討了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過程對城市就業結構、就業制度以及就業文化的影響。與以往提倡促進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觀點不同,李健(2008)認為對資源枯竭城市強制實施產業轉型是不理智的。“礦竭城衰”與“礦竭城不衰”都是合理的路徑。產業轉型中接替產業的選擇應主要取決于市場,政府作用有限。

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模式的選擇還與轉型時機密切相關,轉型時機會影響轉型的成本,進而影響資源城鎮轉型成功。國內的研究一般將資源產業生命周期分為開發、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齊建珍,2004),路卓銘等(2007)則按資源儲量的消耗程度將其分為五個階段:開發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死亡期。資源產業成熟階段與衰退階段的分界點是資源產業能否支撐城市正常發展的分界點,也是最佳轉型期的轉型最遲點。此階段轉型還可以避免城市勞動力就業過于集中于資源型產業,形成合理的就業結構、人才結構和技術結構(于志明等,2006)。于光(2007)將轉型成本與資源產業周期相結合,提出了基于成本支付的最佳轉移時點是在礦山壽命的1/5時進行醞釀、2/5~3/5時推進轉型、4/5時過渡。此時資源企業既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各項轉型成本也比較小(左燕,2007)。王志宏等(2005)通過對激進式轉型和漸進式轉型的成本比較,提出了煤炭城市轉型時機的最優時點,即在利潤下降的區間增加一部分長期平均成本以實現城市的轉型。

轉型模式包括戰略層面和產業層面的轉型。近些年國內的相關研究較為全面,從風險規避、轉型階段、轉型成本等多維度對產業轉型進行了論證研究,但上述轉型皆以政府推動的被動轉型為研究對象,相比而言,國外產業轉型的研究多從產業發展規律角度探究資源型城市主動轉型的產業選擇,這主要源自于國情的差異。

2.2.3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外部因素支持

2007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各級政府也陸續提出了“以經濟轉型為重點,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轉型戰略。然而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產出基本都以稅費形式無償上繳國家,留給礦城的只有枯竭的資源、惡化的環境。如果沒有政府的政策扶持而僅僅寄希望于資源型企業自身的力量,經濟轉型是很難實現的。政府不僅要在資源型城市轉型中扮演規劃者、實施者和監管者的角色,還要適時轉變自身職能,以期在轉型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2.3.1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政府職能轉變

中國的資源型城市大多數是在新中國成立早期建立的,依托不可再生資源發展。傳統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資源枯竭、產業結構單一、下崗失業、城市功能弱化,以及城市和企業在管理體制和利益機制上矛盾的問題(王福君等,2007),在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政府作為公共利益代表者,發揮不可替代作用,政府在扮演主導者作用的同時,應該主動謀求自身轉型,向綜合型管理政府、民生型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顧杰,2009;蘇文,2009)。

國外資源型城市(地區)轉型都不同程度地依托政府扶持,通過制定傾斜性的產業政策、高額財政補貼、改善基礎設施等措施以實現衰退地區的復興(張晶等,2007)。孫雅靜(2007)也強調了資源型城市轉型中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性。轉型過程中還應加強轉移支付制度和城市文化的建設(金建國等,2005)。至于如何實現資源型城市地方政府向綜合性政府和服務性政府轉變,有學者提出以下對策加以改進(潘瑩,2007):建立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的公共服務、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務、創造良好的法律規則環境和經濟環境、加快完善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和改革投資型財政體制。

政府應在資源型城市轉型中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同時還應該在轉型后做好服務者的工作,加強制度供給的建設。

2.2.3.2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金融支持

同經濟發展要求相比,資源型城市的金融成長 金融成長是對金融增長和金融發展概念的一個綜合,成長本身包含增長與發展兩層含義,金融成長不僅包含金融市場的完善與金融結構的變化,也包括金融結構的空間差異、部門差異、金融制度的變革、金融觀念的轉變和金融文化的形成等。仍處于滯后狀態,金融資源的嚴重不足和直接融資渠道的缺乏使得金融的經濟運行紐帶作用無法完全發揮(王春江,2009)。由于各國經濟運行模式、資源豐富程度、開采成本、地理位置不同,資源枯竭城市轉型過程中資金支持有不同模式,其中法國模式值得借鑒(孔微巍,2009):政府間接資助建立金融公司,為新建企業提供資金,同時還設立特別基金,以上舉措為法國洛林地區的成功轉型提供了資金保障。劉芳(2008)根據中國現有融資方式并借鑒國外經驗,設計了一個組合式金融支持模式,將財政融資、商業性銀行融資、資本市場融資、項目融資和轉型基金全部納入其金融支持模式中。

在政府主導轉型的背景下,金融支持的作用可退居次位。但金融支持仍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關鍵,決定著轉型城市接續產業的構建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2.2.3.3 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人力資源支持

世界經濟的發展經驗表明,如果不能適當利用自然資源,則豐富的自然資源對于一個城市或地區來說不是福而是禍,地理學家Auty(1995)以巴西為例證明了以下結論:越是資源豐富的國家,其經濟增長速度反而更低,貧困發生率更高,并稱這一現象為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

張耀軍等(2006)將資源詛咒的發生歸因如下:資源為基礎的貿易使資源型地區利益流失;資源稟賦使資源型城市產生了路徑依賴;資源地區收入不平等程度嚴重。資源型城市轉型成功關鍵是人力資源的開發,資源枯竭型城市有大量工人需要轉移到其他產業,為資源型城市社會穩定帶來巨大壓力。不僅如此,產業工作勞動技能單一,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資源型城市勞動力的轉移。人力資本是聯系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城市轉型的紐帶,是保護生態環境、高效利用自然資源和推動城市轉型的決定性因素。由于自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關鍵在于對人力資源的認識和開發(傅雷,2007);同時,人力資本的投入也是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李潔,2009)。加強人力資本的積累,需要轉變重物質資本輕人力資本的觀念,同時也需要消除勞動力流動的障礙。資源型城市產業集群的發展同樣需要人才集群的支撐(梁佳等,2007),只有產業集群為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和激勵人才提供良好的環境,才能在產業集群區域形成人才資源的集群。李憲寶等(2008)認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提高了人力資本投資的預期收益率和對外部人力資本的吸引力,對城市人力資本存量增加和結構優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黃溶冰等(2008)設計了資源型城市人力資本投資分享模型 設a、b、c分別為個人、企業和政府的人力資本投資收益比例,若b=1,a=c=0,則為投資導向型;若a=1,b=c=0,則為利益導向型;若c=1,a=b=0,則為外部導向型;若0<a<1,0<b<1,c=0,則為雙高平衡型。,根據收益分享機制進而決定人力資本培訓機制和培訓模式。

傳統資源型城市的衰竭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該群體的再就業問題引發了人們對人力資本投資的關注,所以對人力資本的重視近些年才被提上日程。再就業能力的培訓是對勞動者生存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效緩解資源型城市轉型社會問題的有效手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 车险| 邳州市| 内丘县| 澜沧| 石台县| 五原县| 平南县| 临沭县| 秦安县| 大英县| 遂川县| 乐山市| 赞皇县| 崇阳县| 汽车| 英山县| 嘉鱼县| 玉田县| 新干县| 汝阳县| 社会| 阿拉善盟| 高碑店市| 庄河市| 连州市| 安西县| 长白| 北碚区| 横峰县| 治多县| 喜德县| 墨竹工卡县| 禄劝| 成武县| 密山市| 日喀则市| 射阳县| 岗巴县| 诸城市|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