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 住宅小區規劃
- 駱中釗 方朝暉 楊錦河
- 1016字
- 2020-01-22 10:01:26
2.6 特色風貌精氣神鄉魂建筑翰墨耘
世情國情的變化,促使我們中國人重新認真地審視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發現原來傳統優秀文化中的好東西如此豐饒、如此淵源;原來近代以來創業史里前輩們的精神世界如此豐富、如此強大;原來我們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如此謙虛、如此包容,而這些都已構成了今天我們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是文化自覺。對已經接觸、對話、學習了上百年的西方文化,不再仰視、而是平視;視角變得平等,心態變得平和;不僅心平氣和地“拿進來”,而且精神抖擻地“走出去”,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自信,是實現繁榮的展現。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自信關乎精氣神,文化自覺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的重要前提,文化自信是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源泉。
建筑風貌作為一種環境景觀文化的創作,飽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人們自然會利用它的美學特征對人的啟迪,凈化人們的心靈。正如先民們將大地也當做美育題材,創造自然審美形象,教化人們端正品行,去惡從善,提高社會文明。
雖然“喝形”所創造的形象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但過于抽象的簡化形象卻也會帶來觀賞上的困難和誤解,面對自然山水,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做出不同的解讀和辨認。對待建筑造型藝術和城鄉風貌的創作意境,也會有著不同的認知,難以達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而且很有可能在一遍遍的傳播中失真,使原始創作意境和形象模糊走樣,失去了真正的吸引力。城鄉建筑風貌應該是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當地居民生活的縮影,只有在城鄉建筑風貌的創作中注入文化內涵,傳承當地的歷史文化,展現時代精神,才能提高人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更好地引導人們的審美能力,從而激發人們的自豪感和進取心。
建筑文化作家趙鑫珊先生極力贊美這樣的建筑:“一座典雅、高貴和氣派的建筑,應像晨鐘暮鼓一樣,他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在提示該城市的廣大居民,教他們明白做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價值;教他們挺起胸來走路、堂堂正正地做人等,這才是建筑的精神功能。”“它們屹立在那里,說著自己無音的語言,比十本教科書和市民手冊還管用。”“是的,一批卓越的建筑能潛移默化地改變這座城市,使這座城市有自信心。”
北京天安門就是一座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建筑,它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象征,它每時每刻都在發揮著喚起中華民族增強自信的美化教育作用,成為真真正正的“中華魂”。
因此,能否正確地理解和認識建筑的歷史性、文化性和現實性,關系到能否正確引導建筑風貌的創作、把握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