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4 極富哲理和寓意的聚落布局

中華建筑文化理想環境景觀理念在創造優美的環境景觀和建筑造型藝術中,不僅十分注意與居住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生態環境質量問題,同樣重視與視覺藝術感受有著極為密切關系的景觀質量問題。在這種環境景觀的創作中,景觀的功能與審美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在中華建筑文化的理想環境景觀與建筑空間組織中,鮮明地體現了受儒家、道教等哲學理想以及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因此,中華建筑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聚落選址、規劃和建設中的具體指導和展現。至今能保護完好的一些傳統聚落便是最好的例證。

中華建筑文化的理念,不僅要求聚落通過相地構形為尋找外部環境的獨特景觀,而且在聚落內部布局中更是企求努力營造耐人尋味的景象。英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驚嘆地稱贊:“再也沒有別的地方表現得像中國人那樣熱心體現他們偉大設想‘人不能離開自然’的原則,皇宮、廟宇等重大建筑當然不在話下,城鄉中無論集中的,或是散布在田園中的宅舍,也都經常顯現出一種‘宇宙圖案’的感覺,以及作為方向、節令、風向和星宿的象征主義。”那么,能被當做科學技術歷史現象的“宇宙圖案”,顯然不是一條筆直的大街或是十字正交的道路,這些橫平豎直的圖形在自然界中是難以找到的。宇宙中最容易見到的是日月星辰山峰水流,這就是中華建筑文化所強調的“法天象地”,也就是李約瑟先生所稱的“宇宙圖案”。

2.4.1 八卦太極的圖式布局

(1)浙江蘭溪諸葛村

諸葛亮后裔營造的聚落,人稱八卦村的浙江蘭溪諸葛村是一個用九宮八卦陣圖式布局的村莊(圖2-14)。從高處看,村落位于八座小山的環抱中,小山似連非連,形成了八卦方位的外八卦;村落房屋呈放射狀分布,向外延伸的八條巷道,將全村分為八塊,從而形成了內八卦;圓形鐘池位于村落中心,一半水體為陰,一半旱地為陽,恰似太極陰陽魚圖形。整個村落的布局曲折變幻,奧妙無窮。

圖2-14 浙江蘭溪諸葛村

(2)新疆特克斯縣八卦城

新疆特克斯縣的八卦城,是座體現易經文化內涵和八卦奇特奧妙思想呈放射狀圖形的城鎮(圖2-15)。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宮般,路路相通、街街相連,馬路上沒有一盞紅綠燈,但交通秩序井然。同時,八卦城具有濃郁的民俗風情、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風光。

圖2-15 新疆特克斯縣的八卦城

(3)浙江武義縣俞源太極星象村

位于浙江武義縣境內西南部的俞源太極星象村,是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排練布局營造的(圖2-16)。村中有“七星塘”“七星井”,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密切融合,是古生態“天人合一”的經典遺存。

圖2-16 浙江俞源太極星象村

(4)福建平和縣秀峰鄉福塘村

福建平和縣秀峰鄉的福塘村,一泓名為仙溪的溪水自東向西,左轉右旋成S形狀流經村中,正好是一條陰陽魚的界限,將村莊南北分割成“太極兩儀”,溪南為“陽魚”、溪北為“陰魚”,魚眼處各建有一座圓形土樓:南陽樓和聚魁樓(圖2-17)。從高處俯瞰,全村宛如一個陰陽的太極圖,為村落籠罩著濃厚的神秘色彩。福塘村是一座大致形成于明代萬歷年間至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由南宋理學家朱熹的18代孫朱宜伯(名方毅,字宜伯,生活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根據當地上大峰的自然條件、山川地形,以“聚山通澤氣,山澤通處是乾坤”的理念,精心策劃,建成的著名“太極村”。朱宜伯諳知天文地理,廣施仁德,秉承朱子學說,窮追理學本源,又在其號稱永定下坑鐘半仙的舅父指點之下,“依太極圖形,取不敗之意”,定點土樓、筑碼頭、建城池、學館、祠堂及大批民宅,為“福塘太極村”奠定基本格局。“福塘太極村”四面環山,南面五鳳山(又稱南山),高俊挺拔、郁郁蔥蔥,其狀為“火”,號稱“南天一柱”,被當地堪輿家譽為“南龍起火頂”;北面謂之秀峰山,連綿起伏,其貌似“水”,纏綿而錦簇;故云靠南為“陽”,居北為“陰”。而太極雙儀定位之點的南太極魚目“南陽樓”位于南山,始建于乾隆年間,由朱宜伯首創,樓高三層,狀如蘑菇,裝修別致,氣勢恢宏。北太極之魚目的“聚奎樓”位于塘背科。據稱,聚奎樓圓樓的所在地,原來只是一口稍大的古井,井水清澈甘甜,源源不斷,被當地堪輿家視為北太極之魚目,“聚魁樓”樓高三層,呈八卦形式,樓內三間一單元,是目前已發現的土樓中最具獨特的平面布局。

圖2-17 福建平和縣秀峰鄉福塘村

福塘村被稱為“太極村”,不僅是從高處俯瞰該村頗像陰陽太極圖,其在很多民居建筑中也留存著很多對太極文化崇拜的遺跡。留秀樓里客廳的天花板至今尚留存著建于明清時期的太極八卦圖形。客廳上的天花板依照太極八卦圖形修建,其巨型八卦圖案更讓人耳目一新;同是建于明清時期的茂桂園樓陰陽井,中間以一墻把井一分為二,兩戶人家共用這樣一口井,土墻把兩戶人家隔開,水井又把兩家人的心連在一起,這樣的立意,除了可以節省建筑成本,還顯示了古人和諧共處的良苦用心。而從福塘村數十棟古民居建筑上發現的鑲嵌著太極八卦圖形的屋脊和多個太極圖形裝飾,又可以清晰地發現,村民們對太極文化的崇拜,已由原先的敬佩變成自覺的認同。

2.4.2 隱涵“牛形”的村落布局

安徽黟縣的宏村是個“牛形”結構的村落[圖2-18(a)]。全村以高昂挺拔的雷崗山為牛頭,蒼郁青翠的村口古樹為牛角,以村內鱗次櫛比、整齊有序的屋舍為牛身,以泉眼擴建成形如半月的月塘為牛胃,以碧波蕩漾的南湖為牛肚,以穿堂繞戶、九曲十彎、終年清澈見底的人工水圳為牛腸,加上村邊四座木橋組成牛腿,遠遠望去,一頭惟妙惟肖的臥牛在青山環繞、碧水漣漣的山谷之間躍然而生,整個村落在群山映襯下展示出勃勃生機,真不愧是牛形圖騰的“世界第一村”,理所當然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宏村祖輩們“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尊重自然環境的文化修養,以牛的精神、以牛形結構來規劃聚落布局,展現聚落的精神追求。專家們贊譽道:“人們賦予環境以意義和象征性,又從它的意義和象征中得到精神的支持與滿足。”宏村人將聚落周邊突出的山、樹、橋、塘、湖等景物以牛形組織起來,一方面讓村民意識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系,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牛的吃苦耐勞品格對人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以牛頭、牛角、牛腿、牛胃、牛肚標定山、樹、橋、塘、湖,容易形成簡明空間標識,換句話說,在牛形關聯位置的控制下,村民出行交往、農耕活動更能方便地判別村落各個角落的方位距離,人地配合之默契必然鞏固人際的和諧關系,因此,臥牛圖騰成為宏村人的集體記憶而代代傳承。

圖2-18 安徽黟縣宏村

2.4.3 巧奪天工的聚落布局

浙江秀麗的楠溪江風景區,江流清澈、山林優美、田園寧靜。這里聚落處處阡陌相連,特別是保存尚好的古老傳統民居聚落,更具誘惑力。

“芙蓉”、“蒼坡”兩個聚落位居雁蕩山脈與括蒼山脈之間永嘉縣巖頭鎮南、北兩側。這里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風景秀麗,交通便捷,是歷代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兩個聚落歷史悠久,始建于唐末,經宋、元、明、清歷代經營得以發展。始祖均為在京城做官之后,在此擇地隱居而建。在宋代提倡“耕讀”,入仕為官、不仕則民的歷史背景和以農為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兩個聚落由耕讀世家逐漸形成封閉的家族結構,世代繁衍生息。經世代創造、建設,使得聚落的整體環境、建筑模式、空間組合及風情民俗等,都體現了先民對順應自然的追求。兩個聚落富有哲理和寓意的聚落布局、精致多彩的禮制建筑、質樸多姿的民居、古樸的傳統文明、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清新,優美的鄉土環境,獨具風采,令人嘆為觀止。

“芙蓉”聚落是以“七星八斗”立意構思(圖2-19),結合自然地形規劃布局而建。星即是在道路交匯點處,構筑高出地面約10cm、面積約2.2m2的方形平臺。斗即是散布于聚落中心及聚落中的大小水池。它象征吉祥,寓意聚落中可容納天上星宿,魁星立斗、人才輩出、光宗耀祖。聚落布局以七顆“星”控制和聯系東、西、南、北道路,構成完整的道路系統。其中以寨門入口處的一顆大“星”(4m×4m的平臺)作為控制東西走向主干道的起點,同時此“星”也作為出仕人回聚落時在此接見族人的寶地。聚落中的宅院組團結合道路結構自然布置。整個聚落又以“八斗”為中心分別布置公共活動中心和宅院,并將八個水池進行有機地組織,使其形成聚落內外緊密聯系的流動水系,這不僅保證了生產、生活、防衛、防火、調節氣候等的用水,而且還創造了優美奇妙的水景,豐富了聚落的景觀。經過精心規劃建造的“芙蓉”聚落,不僅布局嚴謹、功能分區明確、空間層次分明有序,而且“七星八斗”的象征和寓意更激發鄉人的心理追求,創造了一個親切而富有美好聯想的聚落自然環境。

圖2-19 浙江永嘉芙蓉古村落

“蒼坡”聚落的布局以“文房四寶”立意構思進行建設(圖2-20)。在村落的前面開池蓄水以象征“硯”;池邊擺設長石象征“墨”;設平行水池的主街象征“筆”(稱筆街);借形似筆架的遠山(稱筆架山)。象征“筆架”有意欠紙,意在萬物不宜過于周全,這一構思寓意村內“文房四寶”皆有,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據此立意精心進行布置的“蒼坡”村形成了筆街商業交往空間,并與村落的民居組群相連;以硯池為公共活動中心,巧借自然遠山景色融于人工造景之中,構成了極富自然的村落景觀。這種富含寓意的村落布局,給鄉人居住、生活的環境賦予了文化的內涵,創造了蘊含想象力和激發力的鄉土氣息。陶冶著人們的心靈。

圖2-20 浙江永嘉蒼坡古村落

古村落位居山野,與大自然青山綠水融為一體的鄉土環境和古村落風貌具有獨特的魅力。造村者利用大自然賦予的奇峰、群山的優美形態,豐富村落的空間輪廓線,襯托出古村落完美的形象。借自然山水之美,巧造村景。“芙蓉”村的美名正是由造村者因借村外狀似三朵待放的芙蓉奇峰之美,映入村內中心水池,每當晚霞印池有如芙蓉盛開的美景而得名;引山泉入村、沿村落寨墻、道路和宅邊的水渠潺潺而流,溝通村內水池形成流動水系,使古村落充滿無窮的活力。古村落的美景,令人陶醉。

2.4.4 融于環境的山村布局

爨底下古村是位于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京西古驛道深山峽谷的一座小村(圖2-21),相傳該村始祖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隨山西向北京移民之舉,由山西洪洞縣遷移至此,為韓氏聚族而居的山村,因村址住居險隘谷下而取名爨底下村。

圖2-21 深山峽谷中的北京爨底下古村落

爨底下古村是在中國內陸環境和小農經濟、宗法社會、“倫禮”“禮樂”文化等社會條件支撐下發展的。它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以土地為基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環境,以家族血緣為主體的人與人的社會群體聚落特征和以“倫禮”“禮樂”為信心的精神文化風尚。

人與自然和諧相生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也是中國人崇尚自然的最高境界。爨底下古村環境的創造正是尊奉“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傳統觀念,按天、地、生、人保持“循環”與“和諧”的自然規律,以村民的智慧把自然創建了人、自然、建筑相融合的山村環境。

(1)運用中華建筑文化理論擇吉地建村

爨底下古村運用中華建筑文化地理五訣“尋龍”“觀砂”“察水”“點穴”和“面屏”勘察山、水、氣和朝向等生態條件,科學地選址于京西古驛道上這一處山勢起伏蜿蜒、群山環抱、環境優美獨特的向陽坡上。山村地理環境格局封閉回合,氣勢壯觀,“中華建筑文化”選址要素俱全(圖2-22)。村后有圓潤的龍頭山“玄武”為依托,前有形如玉帶的泉源和青翠挺拔的錦屏山“朱雀”相照,左有形如龜虎、蝙蝠的群山“青龍”相護,右有低垂的青山“白虎”環抱。形成“負陰抱陽、背山面水”“藏風聚氣、紫氣東來”的背山擋風、向陽納氣的封閉回合格局,使爨底下古村不僅獲得能避北部寒風,善納南向陽光的良好氣候,更有青山綠水、林木蔥郁、四時光色、景象變幻的自然風光,構成了動人的山水田園畫卷,實為營造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山村環境之典范。

圖2-22 砂山格局示意

(注:帶“*”者為當地地名)

(2)“因地制宜”巧建自然造化的環境空間

充分發揮地利和自然環境優勢,結合村民生產、生活之所需,引水修塘,隨坡開田,依山就勢,筑宅造院。爨底下古村落“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的村落布局,以龍頭山和錦屏山相連構成南北的“中華建筑文化軸”,將70余座精巧玲瓏的四合院隨山勢高低變化,大小不同地分上下兩層,呈放射狀靈活布置于有限的山坡上。俯瞰村落的整體布局宛如“葫蘆”,又似“元寶”。巧妙地將山村空間布局與環境意趣融于自然,賦予古山村“福祿”“富貴”的吉利寓意。

在山地四合院的群體布置中,巧用院落布置的高低錯落和以院落為單元依坡而建所形成的高差,使得每個四合院和組合院落的每幢建筑都能獲得充足的日照、良好的自然通風和開闊的景觀視野;采用密集型的山地立體式布置,以獲取高密度的空間效益,充分體現古人珍惜和節約有限的土地,保持耕地能持續利用發展的追求和實踐。

充分利用山地高差和村址兩側山谷地勢,建涵洞、排水溝等完備有效的防洪排水設施;利用高山地勢建山頂觀察哨、應急天梯、太平通道及暗道等防衛系統;村內道路街巷順應自然,隨山勢高低彎曲的變化延伸,構成生動多變的山村街巷道路空間,依坡而建的山地建筑構成了豐富多變的山村立體輪廓。采用青、紫、灰色彩斑斕的山石和原木建房鋪路,塑造出樸實無華、宛若天開的山村建筑獨特風貌,充滿著大自然的生機和活力。

(3)質樸的山村環境精神文化

爨底下古村落不僅環境清新優美,充滿自然活力。還以它那由富有人性情感品質的精神環境和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氛所形成的親和性,令人嘆為觀止。

古村落巧借似虎、龜、蝙蝠的形象特征,構建“威虎鎮山”“神龜嘯天”“蝙蝠獻福”、“金蟾坐月”等富有寓意的村景,以自然景象喚起人們美好的遐想。村中道路和院落多與蝙蝠山景相呼應,用蝙蝠圖像裝飾影壁,石墩以寓示“福”到的心靈感受。巧借筆峰、筆架山寓為“天賜文寶、神筆有人”之意象,激勵村民讀書明理、求知向上等喻示手法來營造山村環境的精神文化。

在興造家族同居的四合院、立家譜族譜、祭祖墳等營造村落宗族崇拜、血緣凝聚的家園精神文化的同時,建造公用石碾、水井等道路節點空間、幽深的巷道臺階和槐樹林蔭等富有人文精神的公共交往空間,成為大人小孩談笑交流家事、村事、天下事,情系鄰里的精神文化空間,使古村落和諧的社會群眾關系更加密切。修建“關帝廟”,“私塾學堂”等倫理教化,讀書求知的活動中心,弘揚關帝“仁、義、忠、孝”的精神,以施“倫禮”教化和敦示,規范村民的道德行為,構建和諧環境的精神基礎。

2.4.5 以水融情的水鄉布局

小洲水鄉位于廣州市海珠區東南端萬畝果樹保護區內,保護區由珠江和海潮共同沖積形成,區內水道縱橫交錯,蜿蜒曲折,并隨潮起潮落而枯盈。“嶺南水鄉”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以連片桑基魚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農業區為開敞外部空間的,具有濃郁廣府民系地域建筑風格和嶺南亞熱帶氣候植被自然景觀特征的中國水鄉聚落類型,嶺南水鄉民居風情融于其中,富蘊嶺南水鄉和廣府民俗風情。

(1)果林掩映的外部環境

在廣闊的珠江三角洲,果木的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花卉、果林水鄉區東北起自珠江前航道,西南止于潭州水道、東平水道(圖2-23)。位于海珠區果林水鄉的瀝村,至今已有600年歷史,是典型的嶺南水鄉集鎮。這里河涌密布,四面環水,大艇晝夜穿梭,出門過橋渡河。海珠區水鄉龍潭村的中央是一處開闊的深潭,處于村中“Y”字形水道交匯處,那是舊時漁船停靠之地,也是全村的形勝之地,由于四周河水匯集此潭,有如巨龍盤踞,故稱“龍潭”。除了村口的迎龍橋外,在“龍潭”北面布置有利溥、匯源、康濟三座建于清末的平板石橋;南岸有“樂善好施”古牌坊;東北岸有興仁書院;東岸不遠處有白公祠。古村四周古榕參天,河道駁岸、古橋、書院、古民居、古牌坊、祠堂等古建筑群和參天古榕圍合成多層次、疏密有序的嶺南水鄉空間格局。

圖2-23 登瀛碼頭和登瀛碼頭外的萬畝果林

(2)潮道密布的水網系統

珠江水系進入三角洲地區后,越向下游分汊越多,河道迂回曲折,時離時合,縱橫交錯。密布交錯的河網為這一帶具有廣府文化特色的水鄉聚落孕育形成了天然的水網環境基礎。

小洲就是以“洲”命名的明清下番禺水鄉村落之一。小洲位于海珠區東南部的赤沙滘-石溪涌河網區,村落中心區的水網由西江涌、大涌及其分汊支流大岡、細涌等組成,區內河道迂環曲折,潮漲水滿,潮退水淺。西江涌是流經小洲的最大河涌,從村西邊自南向北繞村而過,到村北約一公里處拐了個大彎,自北而東南,又自東南而東北,這一段至河口稱為“大涌”,在村的東北角匯入牌坊河;村西的西江涌分別在西北角和西南角處各分支成兩條小河汊,西北分汊一支南流經村中心匯合西江涌從南面過來的另一支小涌后迂回東折,最后匯入細涌,這一“Y”字形水系當地通稱“大岡”;西江涌另一分支東流在天后廟,泗海公祠的“水口”位置匯入細涌,西江涌在西南角的另兩支河汊,一支北流在村中心匯入大岡,一支繞過村落南緣匯入村東的細涌。繞村東而過的細涌,是流經小洲的第二大河涌,它接納村中的三支小涌后,呈S形自南向北在村東北角流入大涌,整個小洲水鄉聚落的河網,呈明顯的網狀結構。而在這個水網外圍,還存在著與之相通的果園中細長的小河溝,形成一個龐大的水網系統,這個河網水位隨潮汐而漲落,就像人的血管一樣,成為小洲水鄉村落和居民疏通生活污水,完成新陳代謝的生命網絡。

(3)村落水巷景觀

小洲的水巷景觀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

①外圍單邊水巷。小洲外圍的河涌水巷一般在靠村的一側砌筑紅砂巖或麻石(花崗巖)駁(堤)岸,在巷口對出的地方設置埠頭,岸上鋪上與河道平行的麻石條三至五條,在民居圍合的街巷,臨街處往往會修筑閘門樓,直對并垂直條石街和河涌。西江涌的另一側河岸是連片的果林、水塘和泥筑果基,村西的西江涌和村北的河道水巷多數呈現村落,一側是麻石道,村外是大片水塘、果林、泥基的單邊水巷景觀。

②內部雙邊水巷。穿過村中心的大崗是小洲村民聯系外界的主要通道,也是本村最典型的雙邊水巷,大崗北段是由西、北兩組建筑圍合成的水巷,民居的街巷巷門大都垂直朝向河涌,河涌兩岸的民居,街巷兩兩相對或相錯。道路雙邊均鋪設與河道平行的麻石鋪砌的石板路,在石板路與河道之間,靠水岸的地方一般種植龍眼、榕樹等嶺南樹種,形成寬敞、樹木蔥蘢的水道景觀。

河涌對出的河堤大都砌筑凹進或凸出河面的私家小埠頭,可謂家家臨水,舉步登舟。流經村落的河道兩岸用麻石,紅砂巖砌筑駁岸,駁岸每隔一段設置小埠頭,有的為跌落河涌的階梯狀,有的凸出河岸兩邊或一邊開石階,一般正對一側的巷門方便村民上下船和洗衣物。小洲內河大崗的埠頭區分十分嚴格,各房族及家族、家庭各用不同的埠頭,有的埠頭還特意加以說明。

大崗東折的一段由北、南兩組建筑圍合,北部組團的巷門正對垂直河涌,西南部組團的民居則背倚河岸而建,在后面開門窗或開小院落,一正一反的建筑圍合成水巷空間。

小洲村中以麻石平板橋居多,著名的有細橋(白石)、翰墨橋(又稱“大橋”)、娘媽橋(白石)、東園公橋(白石)、東池公橋(白石)、無名石橋等;竹木橋有牌坊橋、青云橋等。大崗這一段河涌鋪砌了六七座簡易的平板石橋,或一板或二三板,平直、別致而穩當,連通南北。細橋和翰墨橋是這段河涌中最為著名的平板古石橋(圖2-24)。

圖2-24 水鄉風貌

③街市。小洲的水鄉街市主要集中在村東的東慶大街—東道大街—登瀛大街,一直延伸到本村最大的對外交通碼頭——登瀛古碼頭一帶,是村中古商鋪最為集中、商業最為繁華的地方。從商鋪分布的格局來看,這里初具小鎮規模。

④街巷景觀。走進小洲水鄉內巷,古村的空間結構,以里巷為單位布局規整,整齊通暢的巷道起到交通、通風和防火作用;在村落的朝向上,把民居、祠堂等鄉土建筑面向河涌,建筑構成的里巷與河涌垂直,直對小埠頭。與麻石或紅砂巖石板巷道平行的排水道在接納各家各戶的生活污水后順地勢而下匯入河涌。

小洲內巷中偶爾還會見到一種珠江三角洲獨特的蠔殼屋(圖2-25),蠔殼屋的每堵墻都挑選大蠔殼兩兩并排,堆積成列建成,后再用泥沙封住,使墻的厚度達80cm。用這種方式構建的大屋,冬暖夏涼,而且不積雨水,不怕蟲蛀,很適合嶺南的氣候。

圖2-25 蠔殼砌筑的鑊耳大屋民居

2.4.6 傳統聚落空間布局的啟迪

將聚落形態加以形象化的布局,頗富哲理和寓意,看似有點神話般的故事,但這種把直觀自然現象的“宇宙圖案”作為聚落布局的結構模式,對于突出聚落的空間特色和規劃管理是有很多好處的,這對現代的聚落規劃仍然頗有啟迪的意義。

(1)識別性強

有圖像形態的聚落,空間特色明顯,容易讓人建立簡潔的心理意象,記憶牢固,回憶輕松。

(2)秩序良好

有結構模式的聚落,各個部位都要符合整體的布局,各就各位,不許跑調也不能走樣,在宏觀控制下形成良好的秩序。

(3)不易改變

有“宇宙圖案”的聚落,居民會認為這個圖案是神靈所賜,是與外部永恒的山川形勝相對應的,聚落的興旺安危全都系在這個圖案的完整上,他們不輕易改變聚落的形態,保持聚落布局的連續性,使聚落的布局管理始終處于自組織的狀態中,從而有效地延續空間特色。

(4)人地融洽

有圖式構形的聚落,人們容易體會到聚落是在大自然中生根,從大自然中萌芽,與大自然共同生長的,每時每刻都散發著泥土芳香和美感韻味,因而人們能以愛撫的心情來珍惜生活里的一草一木,善待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來愛護聚落中的每一項公共設施。

總之,聚落的形象化布局不僅是先哲們創立的中華建筑文化“天人合一”傳統文化的引申,對聚落布局的形成、環境景觀的營造和持續發展都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為此,在現代城鄉規劃設計中應加以弘揚,以確保城鄉規劃設計更富科學性、文化性和合理性,傳承中華建筑文化為營造各具特色的城鎮風貌,發揮中華建筑文化的積極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登市| 日土县| 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右旗| 柳州市| 崇礼县| 桓仁| 台北市| 鄂托克旗| 永定县| 巢湖市| 杭州市| 新干县| 阿鲁科尔沁旗| 敦化市| 长子县| 新营市| 永川市| 布尔津县| 南川市| 天津市| 儋州市| 清水河县| 禄丰县| 论坛| 咸宁市| 南靖县| 山丹县| 本溪市| 遵义市| 民丰县| 长治县| 平阳县| 临洮县| 台湾省| 高雄县| 连山| 灵石县| 南陵县| 陆河县| 凤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