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高檔食用菌技術咨詢精選
- 曹德賓 王廣來 涂改臨
- 8130字
- 2020-01-19 11:50:57
第四節 雞腿菇
1.雞腿菇的典型特征
雞腿菇集七大特性于一體,是區別于其它菇類的基本特征。
(1)覆土才能出菇的特性 不覆土不出菇,這是雞腿菇的首要特性;并且,覆土厚度決定子實體單生或叢生(群生、聚生)的出菇特性。
(2)基質必須腐熟的特性 雞腿菇屬草腐菌,人工栽培的基料必須經過發酵腐熟,即使制作二、三級種,其基質也應先發酵處理,然后再予滅菌處理,否則,即使溫度等條件非常合適,其發菌速度之慢,往往會打亂生產計劃的實施。
(3)菌絲特耐老化的特性 雞腿菇菌絲的抗老化性特強,這是一般食用菌品種所不具備的。完成發菌的菌種或菌袋,置于常溫下,稍行遮光,只要預防病蟲的危害,即使儲存一年,仍具結菇能力,而且與菌齡適宜的相比,效果沒有明顯的差別。該特性與其子實體的老化速度快形成極為鮮明的強烈對比。
(4)鮮菇極不耐儲的特性 菌蓋初期圓柱形,中后期呈鐘形,完全成熟后展開成傘狀,很快其邊緣部位開始發生自溶。
(5)菌柄絲狀光澤的特性 圓柱形,基部稍膨大呈蒜杵狀,色白并帶些許絲狀光澤,因菌株及栽培基質和生長的溫度環境不同而呈中實或中空形態;20℃以上條件下的野生菇,菌柄多為中空結構。
(6)菌蓋著生鱗片的特性 野生狀態或溫度高、濕度低、吹風過大等管理不當條件下,菌蓋上多著生呈上翹狀的初為白色、后漸變為褐色的鱗片組織。
(7)子實體不得著水的特性 子實體著水則菌蓋頂部組織將成為水漬狀發黃,影響商品質量,降低商品價值,并且,易致過早腐爛。
2. Cc258菌株的主要特性
大中型菌株,適應10~30℃出菇溫度,菌絲抗性強,淺灰白色,濃密,棉絮狀,生長旺盛,邊緣整齊、長勢有力,基內菌絲分泌色素,使斜面培養基顏色加深,部分呈黑褐色。菌絲生長速度較快,適溫25℃條件下10天左右菌絲即可長滿試管斜面。子實體叢生或單生,菇體原白色,出菇溫度8~30℃,最適15~20℃,菇潮集中,個頭大,適宜鮮銷及烘干加工,生物學效率一般在100%左右,為目前性狀優良的商品化生產主栽種。
3.長腿雞腿菇菌株的主要特性
2010年選育推廣的長腿型菌株,個頭偏大,菌柄較長,色澤原白色至潔白色,鮮銷商品性高;適應多種工農業廢料栽培,一般秸稈或酒糟等基質材料,生物學效率可達100%左右,尤其適應人防工事、地下室等設施內反季節栽培,效果很是理想。
4. Cc833菌株的主要特性
中小型菌株,潔白色、可適應10~30℃出菇條件,最適15~20℃,菌絲抗性強,現蕾整齊,潮次明顯,便于管理;覆土厚度5厘米以上時,可轉變為大中型菇體;生物學效率一般在100%左右,適應棉籽殼及作物秸稈基質,使用工業廢渣如中藥渣、木糖渣、酒糟、沼渣等原料時,效果亦很好。該菌株的最大特點是菇體潔白度高,相同栽培條件下,商品價值可提高15%左右。適合出口、超市鮮銷或制罐加工。
5.雞腿菇的基本配方
配方一:棉籽殼250千克,畜禽糞便10千克,復合肥2千克,石灰粉5千克,石膏粉2千克,賽百09藥物100克,三維精素120克。
畜禽糞便以干品計重,使用牛糞時,曬干破碎成粉,按料水比1∶1.2加水發酵,每天翻堆一次,15天后即可進入基料一同發酵。使用雞糞時,應加入干糞重10%的石灰粉進行發酵,20天左右即可充分腐熟,鮮雞糞不得直接加入到基料中。賽百09藥物可在完成發酵后對水噴入,氣溫下降到15℃以下時,可減掉石膏粉和賽百09藥物(下同)。完成發酵后,再加入三維精素并拌勻,也可直接加入進入發酵。
配方二:玉米芯225千克,麥麩25千克,畜禽糞便50千克,豆餅粉15千克,復合肥4千克,石灰粉12千克,石膏粉3千克,賽百09藥物100克,三維精素120克。
豆餅粉應提前2天浸泡處理,使用時直接拌入基料即可。
配方三:菌糠廢料150千克,棉籽殼70千克,麥麩15千克,畜禽糞便30千克,豆餅粉10千克,復合肥2千克,石灰粉8千克,石膏粉2千克,賽百09藥物100克,三維精素120克。
配方四:木屑150千克,玉米芯70千克,麥麩30千克,畜禽糞便80千克,豆餅粉10千克,復合肥5千克,石灰粉12千克,石膏粉3千克,賽百09藥物100克,三維精素120克。木屑原料應加入石灰粉先行發酵15天以上,使之充分腐熟后,再與其它原輔材料拌勻共同發酵。
上述配方,除三維精素外,所有原輔材料均應拌料后進行發酵處理,完成發酵后再加入三維精素;即使做熟料栽培,也應先行發酵,然后才能裝袋滅菌;直接生料滅菌,接種后的發菌速度較慢。
6.雞腿菇主要的覆土材料
規?;唐坊a,一般應使用草炭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生產效果;但散戶栽培時,很多人選擇就地取土的方式,實際效果很差;一般小型企業或個人應盡量選擇和制備營養土、礱糠土或腐殖土,以期達到理想的栽培效果。
7.營養土配制方法
(1)土壤選擇 選20厘米耕作層土壤,最好是壤土性質的土質。
(2)土粒處理 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積的菇棚,取約3噸左右土后,邊曬干邊粉碎并過篩,使土粒直徑0.5~1厘米和0.4厘米以下的分別占總量的50%。
(3)糞便處理 畜禽糞便(干品)1噸左右,破碎并過篩,加入相同重量的水進行發酵處理,一般15天左右即可。
(4)有機材料處理 秸稈或稻殼、麥糠500千克加入石灰粉30千克、尿素10千克進行發酵,約50天即可完全熟化。
(5)藥物處理 發酵后的秸稈及糞便與土粒拌勻,然后使用百病傻配合800倍辛硫磷邊拌邊噴,直至確認每個土粒上均有藥液沾附時,建堆覆膜,一周后即可取用。
(6)藥物用量 百病傻用量為每噸土50克、對水15千克,即300倍液,噴勻即可。
使用時攤開土堆,晾除內部廢氣后,即可進行覆土操作。
注意要點:較大沙性或黏性的土質,將在菇床上出現“板結”現象,對生產不利,因此,應以壤土為好,黏性較大的可摻入部分細砂,反之則應混入部分黏質土粒,以保證覆土的通透性或消除板結現象。
8.礱糠土配制方法
該種覆土材料對于雞腿菇的“邊際效應”具有特別的助推作用。
(1)配合材料 麥糠或稻殼、河泥淤土,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積準備3~4噸河泥土、500千克稻殼及輔料。
(2)土粒處理 河泥土邊曬干邊破碎。
(3)有機材料處理 稻殼在4%石灰水中浸泡20小時左右,加入輔料堆酵60天左右使之腐熟。
(4)材料混合 腐熟的稻殼與河泥土充分混合,并加水調含水率至20%左右。
(5)藥物消殺 每噸土50克百病傻對水15千克,噴藥并拌勻,然后建堆覆膜。
(6)堆悶處理 每2~4天翻堆一次,約翻3~4次即可;攤開散發氣味后即可使用。
注意要點:河泥土的選擇,不得有醫院、化工等污染水流,一般養殖場的污水水流,只要沒有爆發性或高傳染性疫情的即可使用;村頭的灣、溝、塘中的污泥不錯。使用前應予曬干、破碎、過1厘米篩,不得有玻璃、石塊、金屬類摻雜其中。
9.腐殖土配制方法
腐殖土的使用效果,可與草炭土相媲美,如果處理得好,不但其有機營養較高,而且速效類營養物質含量較全,作為覆土材料,其物理通透性、松緊度均極有利于菌絲爬土和子實體生長,從而為生產奠定了基礎。
(1)配合材料 牛糞粉600千克,鈣鎂磷肥80千克,尿素40千克,石灰粉60千克(供100平方米栽培面積用)。
(2)土壤處理 選近水源的耕地,在約25平方米面積上,四周圍土堰10厘米以上,將配合材料粉碎并拌勻后,均勻撒于地面,翻深20厘米,稍整平地面后灌水與圍堰持平,應不斷補水以保持水面。
(3)發酵操作 約10天后帶水作業重翻一次,而后繼續保持水面高度。夏季氣溫較高,約10天左右水面會有臭水泡冒出,這是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說明輔料在水面下進入發酵階段。氣溫30℃以上連翻3~4次后,水面將有大量臭水泡冒出,此后可做排水處理,使其自然晾曬,至土面有大量寬深裂紋時,將20厘米土層取出,置于硬化路面,邊曬邊制碎,然后噴入300倍百病傻藥液,覆膜約7天后即可使用。
注意要點:該種腐殖土的制備最好在夏季進行,以使厭氧發酵速度快、沼氣產氣多。春秋季節也可制備,但需時較長。
10.雞腿菇直播發菌的操作
直播發菌,指修建菌畦后,在畦內直接鋪料、播種及發菌,具體操作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步,菌畦建造及處理。根據菇棚走向,間隔0.5米作業道,挖深0.1~0.2米、寬0.7~1.5米、長度不限的菌畦,灌大水并滲透后,每平方米畦內撒施150克石灰粉。
第二步,鋪料播種。鋪料前先在畦底播一層菌種,上鋪一層厚約13厘米的基料,稍壓實后約10厘米左右;料上再播一層菌種,用量約為總用種量的30%左右,然后再鋪一層培養料,稍壓實后,料面總厚度20~25厘米,將其余菌種采用穴播法播于料下使其與料面持平或略低,散碎菌種均勻撒于料面即可。播種量占干料重的15%~25%,后整平料面并稍壓實,播種完成。
第三步,覆蓋發菌。有兩種常用處理辦法,一是將報紙或塑料編織袋類直接覆蓋料面,溫度低于15℃時,加覆一層塑料膜。二是在料面上先覆一層1~2厘米厚的覆土材料并噴透水,然后再蓋報紙及塑料膜,該法尤其在溫度低于10℃的季節里應用效果較好。
第四步,藥物預防。播種后及料面覆蓋后,各噴灑一次百病傻300倍液,對棚內地面、墻壁以及空間進行均勻噴灑,以防雜菌侵害,此后每3天左右噴灑一次300倍左右的賽百09溶液。
第五步,監控料溫。透過塑料膜插一溫度計于料內約12厘米處,用以觀察料溫變化,接種第四天始,每天掀動一次覆膜使其通風換氣,注意10~12厘米料溫不得超過37℃,最好能保持在30℃以下;料溫偏高時,可加強棚內夜間的通風及覆膜下的通風,揭開報紙適量噴灑清水也是可行的降溫措施;另外,強化菇棚的遮陰、降溫效果,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此外,如果在菌畦兩側與作業道的接壤處預留一灌水溝,往溝內澆灌清涼的地下水迫其降溫,當為有效的應急措施。如料溫繼續升高,則應揭去菌畦上所有覆蓋物,用直徑3厘米左右的木棒從料面打孔至畦底并灌入井水,迫其通風降溫,將會達到預期目的。
第六步,覆土發菌。約20天左右,雞腿菇菌絲可布滿料層,預覆土的可在土層表面有雞腿菇菌絲冒出,此時應及時覆土約3厘米左右,預覆土的可再覆約1~2厘米即可,噴清水濕透土層,覆蓋報紙或其它遮陰物,令其繼續發菌及菌絲“爬土”。正常條件下,約20天后,即告完成發菌。
11.雞腿菇裝袋發菌的操作
第一步,菌袋裝制。實際生產中,可采用規格為扁寬20~25厘米、剪長45厘米的聚乙烯膜筒料。料種層比為2∶3或3∶4,膜袋扎微孔。大批量生產時,筆者建議采用機械裝袋的辦法,每臺裝袋機由五人操作,套袋、填料、投種、扎口、備種各1人,生產工效可提高3倍左右。參考平菇的裝袋,常規操作即可。時下正在研制的“裝袋播種一體機”,即可很好的解決雞腿菇發酵料栽培難以“機器裝袋播種”的難題,具有廣闊的需求前景。
如果是熟料栽培,建議選用規格為扁寬20厘米、剪長35厘米的塑料袋,常規滅菌接種等操作即可。
采取袋內覆土法栽培時,可選用規格為扁寬40厘米左右、長50厘米左右的塑料袋;盡管發菌速度有點慢、覆土操作麻煩一點,但是,運輸相對簡便,而且發生病害后易于處理,目前,不少反季節栽培采用該法,效果不錯。
第二步,發菌管理。菌袋裝好后即進入發菌程序,可利用一般平房、樹陰、閑置塑料大棚等場所進行發菌,目前多是在出菇棚就地發菌;但夏季病蟲基數較高,應注意清理衛生并驅蟲,以期預防。合適溫度條件下,一般20天左右即可發滿菌。
第三步,菌絲后熟。料袋發滿菌后即成為菌袋,合適溫度下再維持7天時間令其進行生理轉化,當發現袋壁及兩頭有大量淡黃色水珠分泌時,說明菌絲已達生理成熟,此時即可轉入栽培。
第四步,入畦發菌。栽培畦可仿照畦式直播栽培,將菌袋塑料膜去掉,將菌柱橫臥于畦內,或者將菌柱斷開后直立于畦內,間隔距離1~5厘米均可,按要求覆土,清水澆透后,覆蓋報紙、塑料膜。此后的管理同畦式直播栽培。
大規格如扁寬40厘米及其以上的菌袋,可將袋口挽下,僅留高3~5厘米,其內覆土,進入覆土發菌期。
12.雞腿菇覆土時機的掌握
當料面上雞腿菇菌絲數量較多、且呈直立狀生長時,揭去塑料膜、報紙等覆蓋物,加大菇棚通風,使菌絲倒伏,約2天后即可覆土。
13.覆土厚度的確定辦法
主要有以下兩點依據:
第一,覆土材料的理化性質。草炭土質地疏松,營養豐富,持水量大,含水率高,可覆厚5厘米左右;營養土和腐殖土等類材料中,土壤的比例較高,比重較大,可覆厚3厘米左右;礱糠土中有機材料偏多,可覆厚4~5厘米。
第二,對鮮菇個頭的要求。如需要大個頭鮮菇時,除選擇大型菌株外,加厚覆土厚度的方法屢試不爽,反之,則可收獲小個頭菇品。
14.一次性覆土方法的操作
根據覆土材料的質地,確定覆土的厚度,基本操作很是簡單:整平料面后,從菌床的一端開始,用鐵簸箕之類工具將覆土材料逐漸倒入。
注意兩點:一是不要將土直接倒入一個點上,以免將料面壓出大的深凹,二是將表面覆平,以便管理。
15.兩次覆土方法的操作
菌畦內完成基本發菌后,料面先覆一層直徑0.5厘米及其以上的土粒,厚約2厘米左右;待土層中有大量雞腿菇菌絲冒出時,再覆一層2厘米左右的細土,并且,該細土尚有部分進入粗土的縫隙。
16.覆土后的處理
第一,刮平畦面。可使用較畦床寬度稍長的木板,兩人站于菌畦兩側,共同將畦面刮平。
第二,噴濕覆土。根據覆土材料的含水狀況,多次噴霧將覆土層噴濕、洇透。
第三,藥物預防。對菇棚內地毯式噴灑一遍400~500倍百病傻溶液,此后,每3~7天噴施一遍。
注意要點:覆土時應因時而異,不可道聽途說進行教條式的“數字化”處理,更不要盲目任意確定。
17.雞腿菇幼蕾期的管理
幼蕾期是雞腿菇出菇期對生活條件要求最嚴格的階段,最適宜的條件是:溫度20℃左右、濕度90%左右、通風適中、必須保持空氣新鮮、光照約500勒克斯以下,但為了保證未來的子實體的潔白度,光線可適當下降至100勒克斯左右。實際生產中,我們經常對菇棚實行全避光管理,只有在進入管理時,才有適當光照,子實體的潔白度很好。山東地區的“菇洞”中反季節栽培雞腿菇,人不進入檢查或管理時,一律不開燈光,全避光生長,子實體色澤很是潔白,商品質量亦較高——說明雞腿菇子實體對光線不是特別需要。
該階段的溫度可適當降低,有條件的話,一般掌握在15℃左右時,鮮菇的商品質量最佳;尤其通風須掌握適度,千萬不可有強風驟然吹進,更不可使棚內溫差過大,以免發生“花菇”甚至幼蕾萎縮死亡等問題。
18.雞腿菇幼菇期的管理
較之幼蕾期,該階段可適當放寬條件:溫度8~20℃,濕度85%~95%、光照300勒克斯左右,通風可適當加強,但同樣不能有強風吹進棚內。
8~15℃條件時,幼菇生長速度偏低,但可呈更周正、更圓整、更肥壯的生長態勢。
19.雞腿菇成菇期的管理
成菇期可保持棚溫在15~30℃,仍以15℃左右為好,空氣濕度85%~95%之間,光照強度盡量低,通風條件應隨著菇體的發育而不斷加強,但仍忌大風吹過,以免菌蓋表層產生龜裂成“花菇”,影響商品質量。
20.雞腿菇的采收
當子實體生長至七分熟時,手捏其上部不軟、無間隙、無鱗片翻卷現象,菌蓋呈光滑、潔白或少量帶有褐色斑點時,即應及時采收。
從現蕾到長至七成熟,適宜條件下一般需7~10天時間,溫度在10℃左右時,時間可延長至15天左右即可采收。
采收時手持菌柄下部,輕輕旋轉拔起;采收后的鮮菇應順頭放入塑質或木質容器內,經清理菇腳泥土、雜物后,即為初級產品,然后再根據商品去向,根據要求分級、整理后或鮮銷或加工等。
21.雞腿菇采后的管理
(1)采收后的畦床,應及時進行整理和管理,收拾并清理死菇以及帶出的菌索等雜物,凹洼處補土整平畦面,整個畦床亦須補水,補水量以噴透覆土層為度。
(2)檢查病蟲害發生情況,然后根據情況進行處理,并分析潛在危險,進行適當的防治,不可忽視。
(3)重新覆蓋遮陰物等,適當通風、保溫、降濕,讓菌絲休養生機,以利下潮菇的正常發生發育。
22.防治雞腿菇石膏霉類病害
生產中具體有白色石膏霉和黃色石膏霉,俗稱“白粉病”、“黃粉病”,一般生產中很難注意到石膏霉菌絲初期的發展,只有當其形成“圓圈病”(白色石膏霉)時才慌忙用藥,以圖“藥到病除”,但往往因“藥不對癥”而收效甚微,病斑繼續擴展,尤其是黃絲葚霉(黃色石膏霉)發展速度更快、危害亦更大。石膏霉類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基料堆酵不勻、腐熟度不足、水分偏大、pH值偏高、覆土材料未經處理或處理效果不佳等。防治措施有以下幾點:
(1)石膏霉類病害侵染區,擴大5~10厘米范圍,將病區覆土連同基料5厘米縱深挖除,并隨即清理出棚外,清理過程中不使帶病土、帶病料再度落于棚內。
(2)將病區噴灑5~8倍食醋或1%的鹽酸溶液后,將凹陷處用發酵料和處理土填平,清理菇棚衛生。
(3)棚內地毯式噴灑百病傻400倍液。
(4)兩天后清水噴透新補覆土。
23.防治雞腿菇盤菌類病害
盤菌俗稱“地碗菌”、“假木耳”,屬子囊菌,典型表現是覆土層上及菇畦周邊或墻體上長滿一層質地如木耳類、形似碗狀、棕褐色的肥嫩子實體,使雞腿菇發生數量少甚至不發生菇蕾,極大地影響產菇量。發病的主要原因是菇棚內本身就有病原菌,或覆土材料帶入病原孢子,基料帶菌播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另處,菇棚消殺處理不徹底也是重要的致病原因。防治措施可采取以下幾點:
(1)將盤菌的子實體摘除并及時清理出棚,將發病區參考石膏霉的處理方法挖除后,并撒施石灰粉覆蓋。
(2)清理衛生后,連續噴灑兩遍百病傻200倍液,并曬棚至畦床表面溫度25℃左右,使藥物充分發揮殺菌抑菌作用。
(3)發現初發盤菌,人工摘除、燒毀。
24.防治雞腿菇叉狀炭角菌(雞爪菌)
叉狀炭角菌俗稱“珊瑚菌”、“雞爪菌”,該病害主要危害雞腿菇栽培,表現為栽培畦面上產生狀如珊瑚、上部不斷分杈、黃褐至褐色或黑褐色的子實體,具特殊臭味;該病菌不但占據大量“地盤”,與雞腿菇菌絲爭奪營養及水分,而且分泌大量毒素,抑制甚至吞噬已成熟的雞腿菇菌絲,是目前危害雞腿菇生產最嚴重的病害之一,可使整批生產“顆粒無收”。該菌亦屬子囊菌,長期存活于土壤或腐朽的作物秸稈等有機材料中,活力極強,可隨風流、材料、工具、人體等帶入菇棚,截至目前,尚無有效藥物可予殺死,當菇棚內一旦發生該菌危害,不但有大量子囊孢子存在于棚內,而且尚有不少殘余菌絲體留存于菇畦及墻體上,待春秋季節溫度合適時可萌發或大量繁殖,再度形成危害。防治措施有以下幾點:
(1)將初發生的炭角菌子實體擴大5~10厘米范圍帶料挖除至床基,小心移至菇棚外,連同其它挖出的雜菌或子實體一同處理,連片棚區最好能集中挖除、集中燒毀或深埋40厘米以下,不可亂棄。因為該類子囊菌孢子抗性較強,既無有效藥物殺死,又可抵抗一般自然寒、暑條件而不死亡,一旦隨空氣、人體、原料、工具等進入菇棚,在適宜條件下可重新萌發,再度形成危害。
(2)嚴格處理覆土材料,使用百病傻藥物應提高濃度至200倍左右,噴灑要均勻,隨之覆膜堆悶,溫度越高,效果越好。
(3)已經發生或者曾經發生叉狀炭角菌的老菇棚,應在啟用前10天左右進行大力度處理:一般可采取噴撒百病傻藥物—高溫悶棚—撒石灰粉的步驟進行;尤其是嚴重發病區,除遠距離更換新棚外,采用此法進行處理是經濟有效的。
(4)特別提醒 近年來,不少咨詢者一方面訴說該種病害給他們帶來的巨大損失,另一方面又說“聽說某地有專殺雞爪菌的藥物”,問是否真有其事?據我們的了解,目前尚無能夠單獨殺死叉狀炭角菌菌絲及其病原孢子而對雞腿菇菌絲沒有損害的藥物,似乎在某報刊上曾經發現過該種廣告,在此,我們鄭重地告訴讀者:在尚未進行試驗并確定效果以前,我們既不能隨便推薦,也不會以訛傳訛。
(5)良好愿望 但愿“專殺雞爪菌的藥物”早日研發成功,為廣大栽培者鏟除病害。
25.防治雞腿菇鬼傘類病害
鬼傘為高溫病害,主要發生原因就是基料發酵不足或腐熟過度,發菌期間的品溫過高,或氨氣偏重,并且呈爆發趨勢,一夜之間便可長出大量鬼傘子實體,在直播料面上,林立著烏茫茫一片,僅需數小時,即可開傘自溶;或者菌袋內達到40℃時,很快便可發生大量彎彎曲曲的子實體,從菌蓋至菌柄逐漸自溶。危害的關鍵是鬼傘的菌絲占據空間,爭奪養分和水分。防治措施有以下幾點:
(1)嚴格處理基料,使之發酵恰當。
(2)嚴防品(料)溫過高,最高不得達到或超過35℃。
(3)一旦發現發生鬼傘,立即采取降溫措施。
(4)噴灑300倍百病傻溶液予以預防。
(5)畦床上混合發生子實體后,可予拔除。
(6)鬼傘的特性是喜堿耐堿抗堿,其菌絲階段即喜歡生長在偏堿性基質中,生長過程對高堿性基質和環境具有天生的耐力和抗性,20世紀的80年代,我們在草菇的栽培試驗中曾使用石灰漿對鬼傘病區進行澆灌,但是,結果很意外:濃濃的石灰漿并沒有妨礙鬼傘子實體繼續從料床冒出,最后,不得不采取人工拔除的方法。因此,對付鬼傘,不得使用一般堿性殺菌藥物。我們采取的最有效的物理措施,就是降低溫度至20℃以下甚至5℃左右,鬼傘自然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