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之六:采用犢牛舍(島)技術單獨養犢牛最科學
犢牛島(圖1-26)技術即戶外犢牛單獨圍欄飼養技術。為滿足犢牛的生長發育的需要,給犢牛創造適合其生長發育特點的環境,提高犢牛的成活率,規模化的牛場均應建設單獨的犢牛舍(島)。犢牛采用單欄飼養,便于工人對犢牛和其生活環境的清潔與消毒,特別是避免犢牛間互相吸吮,改善犢牛的生活環境,降低下痢和胃腸炎的發病概率。充足的光照能夠促進犢牛體內維生素D3的合成,從而有利于鈣的合成,可促進骨骼發育。

圖1-26 犢牛島
一般在氣候適宜的情況下,犢牛出生后在室內設置的犢牛籠中飼養7~10天后即可轉入室外犢牛舍(圖1-27)或犢牛島中飼養。該法可以保證牛群快速增長,適用于0~3個月齡的犢牛,可將犢牛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圖1-27 犢牛舍
犢牛出生后即在靠近產房的單籠中飼養,每犢一籠,隔離管理,一般一月齡后才過渡到通欄。犢牛籠(圖1-28)長130厘米、寬80~110厘米、高110~120厘米。籠側面和背面用木條或鋼絲網制成,籠側面以向前方探出24厘米為宜,這樣可防止犢牛互相吮舐,籠底用木制漏縫地板,利于排尿。籠正面為向外開的籠門,并采用鍍鋅管制作,設有頸枷,并在下方安有兩個活動的鐵圈和草架,鐵圈可供放桶或盆,以便犢牛喝奶后能自由飲水、采食精料和草。

圖1-28 犢牛籠
犢牛島由箱式牛舍(犢牛舍)和圍欄(犢牛小運動場)組成,圍欄正面設有活動的門,門上配有可放飲水桶和料桶的環,兩個桶之間相距10~15厘米。犢牛欄前面要有兩個開口并保持一定的距離,主要是為了防止犢牛飲水后立即吃料或吃料后立即飲水,而造成犢牛料被水浸或飲水被料弄臟。有固定式和可整體自由移動式。
箱式牛舍的規格為長2.2米、寬1.2米、高1.4米,頂部及后部可設可開啟的通風孔,以保證通風透氣效果。材料為整體鑄塑或其他保溫材料,衛生清理方便,隔熱性能好。
犢牛舍的規格為長1.8~2米、寬1.2米、前檐高1.3~1.5米、后檐高1.1~1.3米,前后檐高度可根據當地氣候溫度確定,北方以保溫為主,檐高可以低一些,南方以遮陰通風為主,檐高可高些。注意前檐不可比后檐過于高,過高會影響遮陰和保溫效果。屋面前后檐要延長和探出10厘米,屋面為單坡,南高北低,采用雙層屋面板或復合彩鋼板,防止曬透導致籠內溫度升高。
籠內設有木制踏板,上面鋪墊草,供犢牛休息,踏板要高于地面10厘米,踏板選用的木板寬度不超過10厘米,板與板之間要留有1厘米的縫隙,也可選用竹片做板條,釘做踏板。
犢牛籠可以用磚砌,磚砌成本相對較低,長久耐用,但由于傳導性強、夏天熱、冬天涼。但犢牛運動場部分不可用磚砌墻體代替鋼網,否則會影響通風效果。犢頭籠也可以用木制,成本略高于磚砌,有維護費用,木制傳導性差,所以隔溫效果好。犢頭籠有可移動功能,將其移開可進行徹底消毒和日曬,而且夏天可將其底部墊高,增加通風效果。
運動場長2米、寬1.2米(箱式牛舍或犢牛籠相當),兩個運動場之間用鋼網焊接隔離,鋼網孔應小于2厘米,鋼網高度不低于100厘米。
犢牛島根據犢牛飼養數量設計為數排,每排之間距離2~3米。犢牛島位置應靠近產牛舍,放置在舍外朝陽、通風效果好、陽光充足、干燥的曠場上。通常應為坐北朝南擺放,北半部放置犢牛籠,南半部為犢牛小運動場(運動場地面部分可砌磚或填充沙土)。整體地勢要高于周邊,要有配套的排水系統。
室外犢牛舍(島)坐北向南,也可隨季節或地區不同而調換方向。室外犢牛欄應設在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地方,要求清潔干燥、通風良好、光線充足及防風防潮等。在寒冷地區由于溫度過低,需要對犢牛舍(島)采取保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