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品種選擇與繁殖技術

第一節(jié) 品種的選擇與引進

1.什么是好品種?

從養(yǎng)豬來說,好的品種指要有好的商品回報,即好的利潤。我們從商品豬飼養(yǎng)過程中知道,利潤主要和豬的增重或生長速度、抗病能力、飼料回報,以及肉質風味等有著重要的關系。生長周期短、瘦肉率高、飼料攝入相對較少、增重速度相對快的都可以定義成好品種的標準。但很多養(yǎng)殖業(yè)者將這一要求當作好品種的唯一標準,這顯然是盲目的、片面的,也是不科學的。

好品種要從三個方面來衡量。

(1)適應能力 一頭豬,一個豬群如果想在一個地方生存首先要適應當?shù)氐臍夂蚪M成、營養(yǎng)結構、疾病構成以及其他自然與人工環(huán)境,所謂適者生存,生存不是以誰長得快為前提的,而是以誰能適應為前提的,如果豬群適應性低,那么就會導致引種后的應激反應,降低其自身效益,甚至導致群體的報廢。

(2)繁殖能力 適應能力強的豬群如果加之穩(wěn)定的繁殖能力,這個豬群就可以在本地長期存在。

(3)生長潛力 潛力不是能力,因為潛力是要挖掘的,能力是自身帶有的。很多豬場根本沒法發(fā)揮豬群自身的生長能力,就更不要說發(fā)掘生長潛力了,有多少豬真正達到3.0的料肉比了呢?可以這么說:自繁自養(yǎng)的豬場都沒有根本解決前述的兩個問題,外購仔豬的豬場通常更忽視了豬群的適應力以及其因繁殖能力而遺傳下來的生長潛力。

所以說,作為養(yǎng)豬業(yè)者要想在這個行業(yè)存活發(fā)展,首先要考慮自繁自養(yǎng),并且一定要考慮豬群的適應能力、繁殖能力以及生長潛力。

2.為什么要選擇好品種?

好品種具有好的適應能力、好的繁殖能力、好的生長潛力,這些是創(chuàng)造養(yǎng)豬最大效益的必要前提。

3.種豬場銷售給我的是好品種嗎?

種豬場是以繁育種豬為目的的豬場,同時也要從其繁育的種豬上面獲取利益,那么這個利益的獲取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品種血緣的利潤,常規(guī)的商品豬種豬品種無外乎蘭德瑞斯(長白)、大約克(大白)、杜洛克等,這些品種各具特色,而品種下面又分成各種品系,如丹系、美系、英系、法系等。由于國別、民族習性、育種方向的差別致使每個品種的不同品系都具有經濟價值上的區(qū)別。一些品系主要作為繁殖用母本,那么這個品系的繁殖性能就較為突出些,一些品系主要作為商品豬母本,那么這個品系的生長潛力較為突出些,但無論父本作為繁殖還是商品用途,其不可或缺的就是生長潛力。由此可見公豬對商品豬場豬群生長的影響。

但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qū)的消費者對紅肉需求較大,促使了種豬繁育與引進朝著瘦肉型,甚至絕對瘦肉型發(fā)展,那么從品種上說常規(guī)品種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個別豬場選擇那種瘦肉超多的種豬作為父本和母本,繁育出的種豬體型健美,肌肉發(fā)達,但這種豬由于瘦肉率過高,體內的脂肪以及一些原本存在脂肪的器官、系統(tǒng)發(fā)育受到了影響,特別是生殖系統(tǒng)。另外由于胎兒的生長發(fā)育在子宮完成,要求子宮具有良好的伸縮性,同時也要求腹腔具有足夠的空間延展性,而瘦肉率過高的母豬腹部緊繃,腹腔空間延展受到限制,胎兒生長受到限制,產道活動性降低,極易導致難產。同時由于體內脂肪數(shù)量少,激素系統(tǒng)也受到影響,繁殖機能嚴重下降。很多母豬都是3胎左右就淘汰了。

另外,近年來我國不斷引進新外系品種豬,種豬價格國內銷售甚至在每頭5000元以上。對此我個人認為并沒有太大的必要。因為國外種畜供應商首先考慮的是種畜銷售利潤,這就要求有合適的引種周期,那么作為專業(yè)銷售種豬的供應商來說,銷售出的種豬如果可以達到自己的繁殖效力,那么未來利潤就會很低。所以很多新美系的種豬到達國內繁殖幾代后,其本身與后代都存在著生產能力退化的跡象。而我國近些年已經不止一次地從國外引進相同的品系,其結果是要么品種退化,要么無法繁殖。

我們可大力發(fā)展本地品種為主的母豬群,穩(wěn)定引進常規(guī)品種品系母豬。

首先,本地品種或者稱本地繁育品種,這樣的母豬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當?shù)氐臍夂颉暳辖M成等能很好地適應。同時因其在本地長期存在,所以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

其次,常規(guī)品種與本地品種具有比較穩(wěn)定的疾病抵抗能力,對本地實際疾病構成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加之合理的管理,能創(chuàng)造較好的效益。

再次,引種成本較低,風險也較低。養(yǎng)豬是長期穩(wěn)定的投資與回報,炒作品種永遠不能成為其保值的手段。

4.我國地方豬種與國外豬種有什么區(qū)別?

(1)繁殖力 我國地方豬種性成熟早,排卵數(shù)多。據(jù)對東北民豬、金華豬、嘉興黑豬、內江豬等9個品種的統(tǒng)計,性成熟時間平均130日齡,排卵數(shù)初產豬平均17.21個,經產豬21.58個。外國豬種性成熟一般在180日齡以上,排卵數(shù)也較少。地方豬種產仔數(shù)多,上述幾個品種初產平均10.54頭,經產平均13.64頭。國外繁殖力高的品種長白豬、大白豬初產平均9.25頭,經產平均11頭。相比較而言,地方豬種還具有乳頭數(shù)多、發(fā)情明顯、受胎率高、護仔能力強、仔豬育成率高等優(yōu)良繁殖特性。

(2)肉質 地方豬種雖然脂肪多、瘦肉少,但肉質明顯優(yōu)于外國豬種。國外一些改良選育的瘦肉型品種,PSE肉(即肉色蒼白、質地松軟、切面滲出的劣質肉)發(fā)生率高,我國地方豬種肉質優(yōu)良,肌肉嫩而多汁,肌纖維較細,密度較大,肌肉大理石紋分布適中,肌纖維間充滿脂肪顆粒,烹調時能產生特殊的香味。

(3)適應性 在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過程中,地方豬種具有良好的抗寒、耐熱、抗病、耐低營養(yǎng)和適應粗纖維飼料的能力。

(4)生長速度 在生長速度上,外國豬種明顯高于我國本地豬種。在生長肥育期內,我國地方豬種如東北民豬、金華豬、太湖豬平均日增重453克,外國豬種長白豬、杜洛克豬、大約克夏豬平均日增重667克。外國豬種180日齡可達90千克以上,而我國地方豬種達90千克則遠遠超過180日齡。

(5)飼料利用率 我國地方豬種東北民豬、金華豬、太湖豬平均料肉比為3.5∶1,外國豬種長白豬、杜洛克豬、大約克夏豬的平均料肉比為3∶1。外國豬種的飼料利用率高,可節(jié)省飼料,降低飼養(yǎng)成本。

(6)瘦肉率 外國豬種的胴體瘦肉率高于我國地方豬種,外國豬種體重90千克時胴體瘦肉率達55%以上,我國地方脂肪型豬90千克時胴體瘦肉率在45%以下。

5.養(yǎng)豬場品種選擇應遵循哪些原則?

(1)根據(jù)技術水平選擇品種 技術水平高、規(guī)模大的豬場,最好選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因為這些品種的生長速度快,瘦肉率較高。而地方品種適應性強,耐粗飼,母性好,發(fā)情明顯。

(2)根據(jù)飼料資源選擇品種 使用全價飼料養(yǎng)豬的,最好選擇引進的外血品種,而采用大量廉價青粗飼料的,可以選擇地方或雜交品種。據(jù)經驗,地方品種對粗纖維等粗飼料的消化率明顯高于引進品種,而如果使用全價飼料,引進品種的飼料報酬優(yōu)于地方品種。

(3)根據(jù)銷售目標地選擇品種 養(yǎng)大肥豬的:如果是以本地或農村銷售為主的,可以考慮選地方品種或雜交品種,因為這些品種肉質較好,適合農村的消費習慣。而運銷大城市的就要選瘦肉率相對較高的引進品種才能賣得好價錢。

(4)根據(jù)出欄規(guī)格選擇品種 銷售乳豬做烤豬的,宜用產仔多管理相對容易而且比較早熟的地方品種,如太湖豬、梅山豬等。或者用這些品種的一代雜種(既能保持產仔多的特性,又改變了毛皮的色澤)。供肉聯(lián)廠加工中豬的(45千克左右),可選擇雜交種。因為雜交種體型和瘦肉率均能達到做中豬的要求,而且管理技術相對容易些。但養(yǎng)大肥豬出售的宜選用成熟晚一點的,體型大一點的品種,這些品種一般因為生殖發(fā)育遲,后期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要優(yōu)于早熟小型品種。

6.不同養(yǎng)殖模式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品種?

不同的養(yǎng)殖模式,需要選擇適合的品種進行飼養(yǎng)。在選擇時,要把握以下幾點。

(1)了解不同品種豬的繁殖性能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母豬品種 相比而言,地方品種和培育品種母豬的繁殖性能優(yōu)勢較引進品種明顯。不少地方豬種性成熟早、泌乳力強,發(fā)情癥狀明顯,好配種,繁殖力高。相反,引進品種母豬發(fā)情癥狀不明顯,配種時間不易掌握,因不發(fā)情、屢配不孕、產仔少或頭胎豬斷奶后不發(fā)情等原因引起的淘汰率高,泌乳力、護仔性等方面也不如國內地方豬種,但其生長、育肥等生產性能高。廣大養(yǎng)殖戶可根據(jù)自身情況靈活確定飼養(yǎng)的母豬品種。

(2)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選擇 市場化養(yǎng)豬的目的,已不僅僅是為滿足消費需求,而是以營利為目的。因此,要根據(jù)不同市場的豬肉消費需求特點,選擇適銷對路的品種尤其關鍵。如果運往大中城市消費,或者與大型屠宰加工企業(yè)合作,一般要求育肥豬屠宰率高、胴體瘦肉率高,就要選瘦肉率相對較高的引進品種及其雜交組合飼養(yǎng)。如果以本地貨農村銷售為主,可以考慮選養(yǎng)地方品種或土洋結合的雜交組合(以引進品種為父本,以地方豬為母本雜交),或者是飼養(yǎng)培育品種,因為這些品種肉質較好,適應性強,適合農村的消費習慣。當然,現(xiàn)在大中城市出現(xiàn)一批高檔肉消費群,他們對肉的質量要求更高。在調查研究基礎上,也可以飼養(yǎng)特色地方品種豬,或者是以地方品種豬為基礎的雜交組合,提高豬肉銷售價格,也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3)以自身技術水平和飼養(yǎng)管理條件為參考選擇品種 對已經具備一定生豬養(yǎng)殖經驗,有一定知識積累的專業(yè)化養(yǎng)豬戶,可以選擇外來品種雜交組合進行飼養(yǎng)育肥,如選擇“杜長大”(杜洛克豬、長白豬、大白豬三元雜交),也可以選擇一些配套系豬飼養(yǎng)。對飼養(yǎng)量在3000頭以上的中等規(guī)模豬場,技術力量相對雄厚,可選擇生長快、飼養(yǎng)報酬高、飼養(yǎng)技術要求比較嚴格的外三元品種或高效配套系。如果是和公司合作,以“公司+農戶+基地”或“公司+養(yǎng)殖小區(qū)”等模式組織生豬生產,飼養(yǎng)的品種或組合一般由公司決定,不需要過多考慮品種選擇的問題。

對農戶散養(yǎng)、專業(yè)戶養(yǎng)殖等中小規(guī)模養(yǎng)殖戶,從業(yè)人員如果沒有經過專門化的養(yǎng)豬技術培訓,專業(yè)知識略顯欠缺,沒有多少養(yǎng)豬經驗的情況下,宜選擇適應性好、生長育肥性能較高、抗病抗逆性能較強的培育豬種及其配套雜交組合,也可以選擇引進品種作為父本,與本地地方品種雜交,生產雜交一代,育肥出售。待有一定養(yǎng)豬技術和知識積累后,可更換為引進品種飼養(yǎng)。如果是為了生產優(yōu)質豬肉,市場價格看好,地方品種或是特色培育品種,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選擇飼養(yǎng)品種還要考慮飼養(yǎng)條件,尤其是飼料資源條件。一般引進品種對飼料的要求較高,營養(yǎng)、飼養(yǎng)環(huán)境條件跟不上,生長潛力就很難發(fā)揮,造成生長緩慢、抗病力差,經濟效益就低。地方品種豬對青粗飼料的消化率明顯高于引進品種。所以,如果是用全價飼料養(yǎng)豬,則可以選擇引進品種。如果是想充分利用當?shù)仫暳腺Y源,特別是農副產品和青飼料資源,則宜選擇地方品種及其雜交種或培育品種。

7.如何選擇后備母豬個體?

后備母豬適宜選擇4~5月齡,體重50~75千克的個體。此階段的豬生長發(fā)育、體型外貌、生殖器官及乳頭狀況等基本定型,易于外觀選擇。選擇后備母豬的主要外貌特征要求是:品種特征明顯(毛色、頭型、耳型等),體形良好、面目清秀、頭頸較輕、體格健壯、背線平直;乳頭排列均勻整齊,有一定間距,沒有瞎乳頭、副乳頭,有效乳頭6對以上;生殖器官發(fā)育良好,外陰較大且下垂;肢蹄結實,無明顯跛行和蹄裂。

8.豬良種有什么要求?

所謂良種,一般指生長快、品質好、抗逆性強、性狀穩(wěn)定和適應一定地區(qū)自然條件,并適用于規(guī)模化養(yǎng)殖的品種。但具體到養(yǎng)殖戶,則應根據(jù)本身飼養(yǎng)的目的來確定。如果其生產目的是以生產肉質優(yōu)良的產品為主,則我國許多地方豬種,如藍塘豬、太湖豬、寧鄉(xiāng)豬等就是良種;如其生產是以盈利為目的,則杜洛克豬、長白豬、大白豬,以及瘦肉型豬配套系就是良種。

9.我國地方豬種主要有哪些?種質特性如何?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氣候、飼料資源、膳食習慣等千差萬別,人們選種的要求不一樣,經過長期的自然與人工選擇,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地方豬種。根據(jù)其起源、生產性能、外貌特點和生活環(huán)境等,將其分為六大類型,分別是華北型、華南型、華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1)華北型 分布于淮河、秦嶺以北。此類型體質健壯,骨骼發(fā)達,四肢粗壯,背腰狹長,腹不太下垂,肌肉發(fā)達。頭較平直,嘴筒長,耳大下垂,毛粗密,多為黑色。母豬性成熟早,繁殖性能強,窩產10~12頭,乳頭8對左右。耐寒、耐粗飼,但增重較慢,板油多,屠宰率較低,一般為60%~70%。代表品種有東北民豬、西北的八眉豬、黃淮海黑豬、漢江黑豬和沂蒙黑豬等。

(2)華南型 分布于南嶺和珠江以南地區(qū)。表現(xiàn)為“矮、短、寬、圓、肥”的外部特征,腹大下垂。頭相對較短寬,嘴短、耳小,毛多為黑白花。母豬性成熟早,但繁殖性能稍差,窩產8~9頭。耐熱,早熟易肥,皮薄肉嫩,屬脂肪型豬種,屠宰率75%。代表品種有藍塘豬、陸川豬、香豬、五指山豬、粵東黑豬、槐豬和滇南小耳豬等。

(3)華中型 分布于長江和珠江之間的廣大地區(qū)。體型與華南型相似,但體型較大,生產性能介于華南型與華北型之間。母豬產仔數(shù)10~12頭,乳頭6~7對。生長較快,經濟成熟較早,肉質細嫩,屠宰率在70%左右。本類型豬較多,代表品種有浙江金華豬、大花白豬、寧鄉(xiāng)豬、皖浙花豬、武夷黑豬、莆田豬和大圍子豬等。

(4)江海型 主要分布于長江下游和沿海地區(qū),地處華北型和華中型分布區(qū)中間狹長的過渡地帶。主要由華北型與華中型雜交選育而成,外形和生產性能因類別不同而差異較大。共同特點為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頭中等大,耳大下垂。性成熟早,繁殖率高。母豬平均窩產13頭以上,乳頭8對以上,經濟成熟早,增重快,屠宰率在70%左右。代表品種有太湖流域的太湖豬、姜曲豬,安徽的圩豬、虹橋豬等。

(5)西南型 主要分布于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頭大,腿粗短,毛以全黑或“六白”為主,也有黑白花和紅毛豬。繁殖率中等,窩產仔數(shù)8~10頭,乳頭5~6對。肥育能力強,屠宰率在65%~79%,多屬肉脂兼用型。代表品種有榮昌豬、內江豬、成華豬、烏金豬和雅南豬等。

(6)高原型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區(qū)。體型小,似野豬,頭狹長呈錐形,腹小而緊收,臀傾斜。毛為全黑或黑白花。繁殖率低,乳頭5對居多,窩產仔5~6頭,哺育率不高。成年體重小,屬晚熟品種。肉味醇香,但屠宰率較低,僅65%左右。代表品種有青藏高原的藏豬和合作豬。

10.我國飼養(yǎng)的瘦肉型豬種有哪些?典型特征和生產性能如何?

我國飼養(yǎng)的瘦肉型豬種主要有長白豬、大白豬和杜洛克豬等。

(1)長白豬 原產于丹麥,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著名瘦肉型品種,1964年引入我國。毛白色,頭狹長,顏面直,耳大前傾,背腰長,腹線平直而不松弛,前軀窄、后軀寬,呈流線型,肋骨16~17對,大腿豐滿,蹄質稍纖細。性成熟較晚,母豬初產10頭左右,經產10~12頭,乳頭6~8對。在良好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后備豬6月齡達90~100千克,屠宰率在72%左右,胴體瘦肉率為66%。

(2)大白豬 原產于英國北部的約克郡及其臨近地區(qū),屬大型瘦肉型品種。毛白色,體格大,體型勻稱,耳直立,背腰多微弓,四肢較高,后軀豐滿。性成熟較晚,繁殖率強,初產10頭,經產12頭,乳頭7~8對。后備豬6月齡達100千克,屠宰率達74%左右,胴體瘦肉率為63.5%。

(3)杜洛克豬 原產于美國東北部的新澤西州。體質健壯,抗逆性強,飼養(yǎng)條件要求比其他瘦肉型品種低。毛棕紅色,深淺不一;頭小清秀,嘴筒短;耳中等大,略向前傾,耳尖下垂;背腰平直或稍弓,體軀寬厚,全身肌肉豐滿,后軀發(fā)達;四肢粗壯、結實,蹄呈黑色,多直立。繁殖性能稍低,初產8~9頭,經產10頭左右。乳頭5~6對。前期生長慢,后期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肉質好,胴體瘦肉率達68%。

11.如何制訂種豬的淘汰及引種計劃?

(1)種豬淘汰原則 后備母豬超過8月齡以上不發(fā)情的;斷奶母豬兩個情期(42天)以上或2個月不發(fā)情的;母豬連續(xù)二次、累計三次妊娠期習慣性流產的;母豬配種后復發(fā)情連續(xù)兩次以上的;青年母豬第一胎、第二胎活產仔豬窩均7頭以下的;經產母豬累計三產次活產仔豬窩均7頭以下的;經產母豬連續(xù)二產次、累計三產次哺乳仔豬成活率低于60%,以及泌乳能力差、咬仔、經常難產的母豬;經產母豬7胎次以上且累計胎均活產仔數(shù)低于9頭的;后備公豬超過10月齡以上不能使用的;公豬連續(xù)兩個月精液檢查(有問題的每周精檢1次)不合格的;后備豬有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發(fā)生普通病連續(xù)治療兩個療程而不能康復的種豬;發(fā)生嚴重傳染病的種豬;由于其他原因而失去使用價值的種豬。

種豬淘汰應嚴格遵守淘汰標準,現(xiàn)場控制與檢定,分周、月有計劃地均衡淘汰,最好是每批斷奶豬檢定一次,保持合理的母豬年齡及胎齡結構。

(2)種豬淘汰計劃 母豬年淘汰率25%~33%,公豬年淘汰率40%~50%;后備豬使用前淘汰率:母豬淘汰率10%,公豬淘汰率20%。

(3)后備豬引入計劃 老場,后備豬年引入數(shù)=基礎成年豬數(shù)×年淘汰率÷后備豬合格率;新場,后備豬引入數(shù)=基礎成年豬數(shù)÷后備豬合格率,或后備母豬引入數(shù)=滿負荷生產每周計劃配種母豬數(shù)×20周。

12.從外地引進種豬應注意什么?

品種的形成,都是在一定地區(qū)、一定條件下,經過長期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結果。因此,它們對當?shù)氐沫h(huán)境條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

(1)要按雜交或培育新品種的目標來選擇豬種 用于雜交時,應選擇與本地雜交組合試驗效果較好的豬種,或參考與當?shù)貤l件相似地區(qū)的經驗,再決定引進哪幾個豬種。若用于改良培育新品種時,引進豬種的經濟類型、生產性能等方面應符合育種工作的需要,并且要遺傳力強的。要注意個體的選擇,搞清血統(tǒng),購入的種豬間相互沒有血緣關系。考察它的親代有無遺傳缺陷,并應帶豬種血統(tǒng)卡,保存?zhèn)洳椤?/p>

(2)了解品種、氣候、飼養(yǎng)管理等特點 引種時應了解所在地的氣候條件、飼料資源和飼養(yǎng)管理方法,更應對品種的特點了解,以便確定引種后的馴化措施,創(chuàng)造必要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例如,南方豬引入北方,要在春末引入,讓其入夏以后在氣溫逐漸降低的情況下度過秋冬季節(jié),并且在入冬后要做好防寒工作,逐步增強其抗寒能力。飼糧搭配及飼喂方法應盡量符合其原來的習慣,經過緩慢的改變,使其逐漸適應當?shù)氐淖匀粭l件。

(3)要引入幼豬 豬在幼齡階段,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較容易接受改變了的外界生活條件。所以引進豬種時最好引入五月齡左右或稍大的幼豬。

(4)按照規(guī)劃有計劃地引入,品種不宜過多 開始引進的豬種,不宜分散喂養(yǎng),應集中在一個或幾個豬場,以便于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引種觀察,并便于選育工作,然后逐步推廣。為防止疫病傳播,引進豬種必須經過檢疫。由外地引入時要集中隔離飼養(yǎng)1~2個月,加強防疫措施,注意預防和消滅地方性寄生蟲和傳染病以保證安全。

13.養(yǎng)豬場引進種豬應注意什么細節(jié)?

(1)種豬選擇 后備種豬的引種體重,以40~60千克為宜,體型符合本品種的外形特征,發(fā)育良好,豬只健康,無疾病。

公豬要求:反應靈敏,四肢結實粗壯,腰背平寬,后軀發(fā)達,睪丸發(fā)育良好,大小均勻,左右對稱,雄性特征明顯,性欲強。

母豬要求:頭頸輕秀,背腰平直,四肢強健,性情溫順,有效乳頭6對以上,排列均勻對稱,無瞎乳頭。

(2)公母豬數(shù)量 一般豬場采用本交時,公、母豬比為1∶(20~25),采用人工授精時,公、母豬比為1∶(100~400),但往往引進公豬時,相對要多于此比例,以防個別公豬不能用,耽誤母豬配種,增加母豬的無效飼養(yǎng)日。

(3)種豬的運輸及隔離 對運豬車輛,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在車廂內鋪墊料,防止種豬肢蹄在運輸途中造成機械性損傷。

種豬到場后要隔離飼養(yǎng),3天內少量投喂飼料,提供充足的飲水,進行適應性觀察。可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等抗應激藥物,適當加喂青飼料。引進一周內在飼料中添加阿莫西林和氟苯尼考,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引進種豬40天后,在豬群正常的情況下,可與本場豬混入飼養(yǎng),使后備豬逐步接觸馴化。

14.豬的雜交方式有哪些?選擇雜交親本的原則是什么?

(1)豬的雜交方式 ①二元經濟雜交:是指兩個純種豬間的雜交。雜交模式見圖2-1所示。二元雜交的優(yōu)點:簡單易行,應用廣泛;缺點:母系雜種優(yōu)勢得不到利用。②二元級進雜交:兩個品種雜交,其雜種后代連續(xù)幾代與其中一個品種進行回交,最后所得的豬群基本上與此品種相近,同時亦吸收了另一品種的個別優(yōu)點。級進雜交通常有兩種方式:若某一品種生產低劣,可將該品種母豬與另一高產品種的公豬雜交,其雜種后代連續(xù)3~4代與高產品種回交,后代保留低劣品種個別優(yōu)點,生產性能接近或超過高產的優(yōu)良品種。這種級進雜交方式常稱為改造雜交或改良雜交;若某一品種基本上能滿足需要,但個別性狀不佳,難以通過純繁得到改進,則選擇此性狀特別優(yōu)良的另一品種進行雜交改良。雜種后代連續(xù)3~4代與原有品種回交,可糾正原有品種的個別缺點,以提高豬群的生產性能。此方式常稱為引入雜交或導入雜交。優(yōu)點:可提高瘦肉率,在母豬瘦肉率太低時采用,還可以提高窩產仔數(shù);缺點:雜種的生活力、健康水平有所下降,日增重和飼料利用率也較二元經濟雜交的雜種商品豬為差。③三品種雜交:3個品種的經濟雜交模式。優(yōu)點:一般優(yōu)于二元雜交,尤其是繁殖性能;缺點:繁育體系復雜。④雙雜交:是兩個品種雜交的雜種公豬與另外兩個品種雜交的雜種母豬進行雜交生產雜種商品豬。優(yōu)點:雜種優(yōu)勢明顯,商品豬體重差異小,便于全進全出的工廠化生產方式;缺點:繁育體系復雜,投資較大。

圖2-1 雜交模式

(2)雜交親本的選擇原則 ①對父本豬種的要求,要突出其種性的純度,要求其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的性能要高,胴體性狀要突出膘薄、瘦肉率高、產肉量大,眼肌面積及大腿比例都比較高。②對母本豬種的要求,特別要突出繁殖力高的性狀特點,包括產仔數(shù)、產活仔數(shù)、仔豬初生重、仔豬成活率、仔豬斷奶窩重、泌乳力和護仔性等性狀都比較良好。由于雜交母本豬種需要量大,故還需強調其對當?shù)丨h(huán)境的適應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乌苏市| 石首市| 连江县| 若尔盖县| 长春市| 凯里市| 灵寿县| 左权县| 溧阳市| 谷城县| 新化县| 兴山县| 全南县| 鸡东县| 克东县| 白沙| 沙雅县| 阜康市| 龙里县| 万山特区| 黄冈市| 安庆市| 揭东县| 辽宁省| 洪洞县| 宜都市| 兴隆县| 晋宁县| 齐河县| 和平区| 永宁县| 辽中县| 重庆市| 平潭县| 花垣县| 弥渡县| 呼伦贝尔市| 射阳县| 潜江市|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