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之三:適度規模效益高
據馮艷秋、陳惠萍、彭華、聶迎利等《2011年我國奶業主產區奶牛不同養殖模式生產管理狀況調查與分析》一文介紹,經過對我國奶業主產區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散戶三種養殖模式的生產管理狀況進行調研得出:我國奶牛飼養不斷向優勢產區集中,養殖場和小區的數量有所增加,規模有所擴大,規?;B殖比例逐漸提高,散養戶逐漸退出。
散戶的逐漸退出,這里邊有政策性因素,政府鼓勵和支持規?;?、集約化養殖。而更多的是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決定的,老百姓最講究實際,賠錢的買賣誰也不愿意做,政府再賣力吆喝也沒用。
適度規?;?、標準化奶牛養殖模式應是我國奶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適度規模的集約化飼養是現代奶業的標志,也是動物健康、食品安全的保障。適度規模的奶牛養殖既不是十多年前所提倡的“養的越多越好”,也不是現在盛行的“養的越集中越好,規模越大越好”,我國區域廣闊,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奶牛養殖的規模標準有所差異,可以是幾十頭、幾百頭,也可以是上千頭、幾千頭。那么,究竟多大規模是適度規模?
根據實踐經驗,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養殖的合適規模。
1.合適的規模應該與養殖場地相適應
這里的養殖場地包括圈舍和飼料種植、放牧用地,奶牛養殖業屬于土地密集型的產業,需要牧場周邊提供足夠的土地來生產優質的青、粗飼料原料來滿足奶牛日常生產需要,據測算,1頭牛至少需要1畝優質牧草種植地和至少需要2畝青貯飼料原料地。奶牛養殖與養殖場地關聯非常密切。在傳統觀念里,圈養的奶牛并沒有占用太多的土地。然而,奶牛生產過程中需要的精飼料、粗飼料等都在實實在在地消耗土地。所以奶牛養殖對土地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牛舍和擠奶廳。要想發展奶牛養殖業,或者說想將養殖場擴大并實現盈利,首先要擁有自己的土地。當前,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留給農業的土地越來越少,土地資源變得很稀缺。作為發展基礎,牛場擁有自己的土地可以減少成本投入,提高粗飼料品質,這對牛場來說是受益無窮的。擁有土地,意味著你的奶牛有足夠優質的飼料、足夠的運動場地,這些可潛在地提高奶牛體質,增加收益;可實現粗飼料的自給自足,同時保證了牧草和青貯飼料的品質。還可以采用“牧-草-肥”循環的模式,即將牛場產生的糞便發酵6個月后施入田地,在減少肥料投入的同時,合理處理了糞污,保護環境,減少成本,增加收入,構建了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生態奶業。
2.合適的規模應該與飼料供應相適應
作為飼養成本,我國大多數牧場飼料成本占了60%~70%,養殖小區或者散養戶可能會超過70%。只有通過青粗飼料的生產來控制飼料成本,才能使奶牛養殖業穩定發展。
奶牛養殖的粗飼料標準是1年1頭牛1噸牧草、5噸青貯,牧草最好自己種植,也可以外購,但青貯必須就地解決,后備母牛的飼料需要量折合成成年母牛頭數計算,折合比例為:犢牛(0~6月齡)4頭折1頭,育成牛(6~18月齡)2頭折1頭,青年牛(18月齡至初產)1頭折1頭。按正常的牛群結構,犢牛占9%、育成牛占18%、青年牛占13%、成母牛占60%,可按全群頭數的84%折合成母牛頭數。
確定規模的時候對飼料種類和來源情況必須充分論證,有多大的飼料供應能力,就確定多大的養殖規模。
3.合適的規模應該與飼養管理水平相適應
業界公認的是,相同規模和養殖條件的規模奶牛場,誰的飼養管理水平高,誰的效益就好,而飼養管理水平包括奶牛品種選擇、飼料營養、疫病防治、環境調控、繁育、擠奶等奶牛養殖的所有方面,而且各個方面承上啟下、環環相扣,貫穿奶牛養殖的整個過程。
飼養管理水平體現在設施設備和養殖人員對奶牛養殖技術的掌握運用程度上。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目前大部分奶牛場、奶牛小區在生產中多采用舍飼拴系、定時上槽、管道式擠奶的個別飼養法。這種方式不利于許多先進的飼養管理技術的采用,不利于奶牛生產性能的發揮,不利于提高勞動效率和奶牛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而采用群飼法、散放飼養、全混合日糧(TMR)自由采食等新的奶牛飼養工藝、技術與設備。使后備牛有最大的瘤胃發育、最大的生長速度、最大的體高生長,使成母牛有最高的產量、最佳的繁殖率和最大的利潤。先進的擠奶設備會根據流量自動提杯,對奶牛乳房炎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因此,要根據飼養管理水平決定養殖規模的大小。飼養管理水平高、設施設備先進科學的養殖規??梢源笠恍?,反之規模不宜過大。
4.合適的規模應該與牛奶銷售相適應
養奶牛的效益主要是通過牛奶銷售來實現,牛奶市場是決定奶牛生產規模的最主要因素。城市牛奶需求潛力大,但城郊奶牛發展基礎較好;農村市場潛力大,但目前農民消費量尚低。因此,無論在何處建奶牛場,都需要開拓市場。這就要求投資者認真研究牛奶市場的供求關系及發展潛力,且忌盲目跟風、盲目上馬,也不應急于求成、一味求大。
5.合適的規模應該與環境消納能力相適應
隨著養牛業的快速發展,糞便污染已成為一大難題。據有關資料顯示,在一些地方,牛糞對環境的污染已超過了工業污染的總量,有的甚至高達2倍以上。奶牛養殖業的糞污處理一直是困擾規?;B殖的問題。一頭奶牛每天約產50千克糞便,1000頭奶牛的規模牛場每天將會產生500噸左右的糞便。
要想實現可持續的奶牛養殖業發展則應根據本地區糞肥消納能力來確定奶牛養殖的規模。糞污處理的方法有很多種,應采用因地制宜的處理辦法。如建沼氣池,既解決了燃料來源,又使牛糞得到了充分腐熟,沼氣的渣、液是非常好的有機肥,能提高瓜果、蔬菜的內在品質,減少投資。用牛糞做原料生產有機肥,成本小,質量比較穩定,市場銷售空間很大;用牛糞生產雙孢菇,如陜西省寶雞市利用牛糞生產雙孢菇已取得了成功;用牛糞養蚯蚓,蚯蚓粉是飼料的上好添加劑,比魚粉的蛋白質含量高。現在魚粉的每噸售價在20000元以上,蚯蚓粉如果大規模開發,效益一定十分可觀。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檢驗分析表明,用蚯蚓粉制成蛋白酶制劑、微生物制劑和飼料添加劑,是動物的天然保健劑,用它們喂養畜禽,能顯著促進動物生長,使動物很少感染疾病。以蚯蚓糞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各種專用肥,不僅肥效高,而且能抑制作物病蟲害的傳播,同時還能提高地溫、保水保肥??梢越Y合養殖規模以及產生糞污量,采取一種或幾種處理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證糞污處理效果,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奶牛養殖場要在規劃階段對污染處理就有整體規劃,污染處理設施與建廠同步進行,只有把養殖奶牛產生的污染問題先解決好了,奶牛養殖才能順利進行。
還可以借鑒歐盟標準:每公頃土地的氮排放量(施肥量)不超過170千克。
總之,發展奶牛養殖應根據本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加工能力、糞污處理能力確定養殖的適度規模,并根據本地區資源特點發展適合當地資源特點的奶牛養殖盈利模式,并以此為依據才能探索出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續的奶牛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