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三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2522字
- 2021-03-04 18:14:03
胡若愚
胡若愚,又名學禮,字子嘉,云南羅平人,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出生于地主家庭。幼年時先入私塾就讀,后轉入羅平州兩等小學堂畢業。
1910年7月,胡若愚考入云南陸軍小學堂第四期。次年,云南同盟會組織新軍等在昆明發動重九起義,他參加了此次起義。1912年初,胡若愚離滇前往江西,任江西都督府警衛連連長。“二次革命”前,因奔父喪回滇。1914年1月,胡若愚入云南陸軍講武學校將校班(后稱該校第六期)。結業后曾任補充隊中隊長、營長。護國運動中,廣東督軍龍濟光在袁世凱的指揮下,派兵經桂犯滇,一度占領個舊。胡若愚參加迎戰,克復個舊,被擢升為步兵第十一團團長。
護國運動后,滯留四川境內的滇、黔軍與川軍矛盾重重。1917年,唐繼堯借護法之名增兵四川,胡若愚團奉令入川增援,終于打敗了川軍劉存厚。1918年,胡若愚升任旅長。
1920年,滇、黔客軍被川軍熊克武等部戰敗,滇軍在顧品珍指揮下離川回滇。1921年2月,顧品珍等起兵倒唐。駐扎云南大關縣的胡若愚率兵援唐,軍至昭通,為守備司令蔣光亮等部所阻。胡若愚乃乘機響應孫中山北伐定桂的號召經黔入桂,廣東政府派他為先遣軍司令,令所部往擊在桂林的沈鴻英。胡部獲勝,占領桂林。在桂林,胡若愚與出走至香港的唐繼堯取得了聯系。
1922年春,唐繼堯率在桂滇軍回滇逐顧,胡若愚任第二路司令兼前敵副總指揮。不久升前敵總指揮,率張汝驥、龍云兩個梯團。經唐事先收買了土匪,里應外合,遂將顧品珍擊斃在陸良境內。唐繼堯再次督滇,胡若愚調任滇中鎮守使兼戒嚴司令,駐昆明,后改鎮滇南,移防蒙自。1923年,川軍發生內戰,唐繼堯支持熊克武一方,派胡若愚率部經黔東入川,配合川軍占領重慶。同年12月,另一方的楊森等由涪陵反攻,川、滇軍失敗,同退貴州,胡若愚部西移畢節。
1925年初,唐繼堯與廣東的陳炯明并與駐廣州的楊希閔、劉震寰等相勾結,派出南北兩路滇軍向桂、粵出動,企圖搞垮廣州政府。南路滇軍龍云于2月底占領南寧,旋為桂軍黃紹竑和駐粵滇軍范石生部所圍困。胡若愚奉命解圍,兼程由畢節趕至南寧。楊希閔等人的叛亂很快被平定,桂軍向南聚集。7月,胡若愚等不得不放棄南寧回云南。
由于唐繼堯排斥胡若愚等非嫡系勢力,廣西戰敗后又以裁軍為名削弱他們的實力。1926年秋,在國民革命軍勝利北伐的形勢下,時任蒙自鎮守使的胡若愚,與昭通鎮守使張汝驥、昆明鎮守使龍云、大理鎮守使李選廷達成了反唐協議。1927年2月6日,胡若愚等四鎮守使在蒙自發出討唐通電,并齊集宜良,準備進兵昆明,唐繼堯被迫下臺。3月8日,胡若愚就任云南省政府省務委員會主席。
“二六”政變后,胡若愚接受廣州國民政府的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九軍軍長,但拒絕廣州國民政府派人到云南任職。唐繼堯倒臺后,四鎮守使因權力之爭矛盾十分尖銳。胡、張等聯合,于同年6月14日夜突向駐昆龍云部發起攻擊,龍部不敵,輾轉退至下關。龍云在住所受困,被繳械囚禁。7月23日,龍部盧漢等師反攻獲勝,胡若愚只得棄城挾龍云退出昆明。行至昆明以東二十公里的大板橋,胡若愚為了擺脫龍部的追擊,與龍云簽訂了《板橋協定》,將龍云釋放回昆明。
但是,雙方并不打算實行這個協定。胡若愚率部退到昭通,急欲卷土重來,乃通過與四川的劉文輝和貴州的周西成簽訂的《金沙密約》,共同組成滇川黔討龍軍。10月,胡、張兩部與周西成派出的中路黔軍在陸良會合。12月,龍云在打敗并收編了唐繼堯余部后,迎擊并將胡、張部和周西成部黔軍圍困在曲靖城中。1928年1月,胡若愚等突圍,潰不成軍。黔軍左路也失敗于陸良馬街,川軍一旅進至尋甸中途退回。胡、張在云南不能立足,胡若愚前往川南依附劉文輝,張汝驥東至貴州投靠周西成。
1929年春,蔣、桂戰爭發生。為了夾擊桂系,蔣介石通過劉文輝、劉湘,勸說胡若愚、張汝驥與龍云化除前嫌,入黔合擊附桂的周西成,并委胡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十二師師長,張為第十三師師長。但胡、張卻在川南會合了戍守昭通且已叛龍的師長孟坤,以胡為靖滇軍司令進攻昆明。7月,靖滇軍與龍部在昆明西郊的碧雞關發生大戰,雙方傷亡各在數千人以上。胡若愚等失敗,西撤至滇、康結合部一帶。
1930年初,胡若愚率部分文武官員經康定到成都,隨劉文輝積極響應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的討蔣行動。劉文輝給胡若愚一個旅的編制,以其所帶軍官為基礎招兵成軍。9月,反蔣活動失敗,胡若愚被通緝,乃潛往上海租界。他托人向蔣介石疏通,獲準出國。蔣要胡至京晤面。胡恐自投羅網,思慮再三,終不敢前往。
1931年,粵、桂等各方借蔣介石囚禁胡漢民為由,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通電反蔣。胡若愚取道香港至穗,參與反蔣。李宗仁令胡恢復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九軍的番號,駐防百色。1932年,龍云多次借口胡部在百色對云南有威脅,要求將他調走,否則云南大煙將不經廣西出口。李宗仁乃改胡部為獨立師,移防梧州。不久,胡師并入桂軍,胡若愚接受李宗仁所給出國費,于1933年赴德學習軍事。云南人楊杰率領的國民黨政府軍事代表團到歐洲,經楊杰請準,胡若愚以隨員身份去過法、蘇等國。
1936年夏,胡若愚經日本回國,在香港編寫出版過《大軍統帥》、《現代陸軍的編制》等書。1937年在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任中將參謀。
抗日戰爭爆發后,胡若愚被派往李宗仁的第五戰區代理參謀長。1938年1月,調任孫桐萱的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在魯南參加過對日作戰。此后,在程潛的第一戰區任過高參。1939年后,改任參謀部所屬軍訓部部附、軍委會校閱委員會第二組組長。1942年,出任蘭州軍官學校校長。
抗戰勝利后,胡若愚退役。1948年4月,他作為羅平縣的國民大會代表,極力在云南代表中奔走活動,為李宗仁競選副總統爭取選票。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后,國民黨的精銳部隊被消滅殆盡,仍不斷拼湊新兵團。1949年2月,第五十八軍軍長魯道源升為第十一兵團司令,歸華中“剿總”白崇禧指揮,魯薦胡若愚為該兵團副司令。5月,人民解放軍解放武漢,魯兵團南逃衡陽。9月,白崇禧的桂系主力在衡寶戰役中被殲,魯兵團奉令改為左右兩個縱隊向廣西撤退,魯道源為右縱隊司令,領兵三個師,繼任第五十八軍軍長;魯元為左縱隊司令,領兵六個師。后魯元患病住院,胡若愚接任其職。10月中,廣州解放,人民解放軍疾速西進,圍殲國民黨軍殘部,桂系余部紛紛奪路南竄。11月下旬,胡若愚率部逃至桂東南的岑溪、容縣一帶,26日被人民解放軍殲滅,胡若愚中彈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