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三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3092字
- 2021-03-04 18:14:03
胡璉
胡璉,原名從祿,又名俊儒,字伯玉,1907年11月16日(清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十一日)生于陜西華縣會同坊北會村農家。幼年入塾讀書,十二歲入華縣城讀高等小學,1924年畢業。因家境無力升中學,乃與族人胡云龍同去河南投軍,在國民二軍馮子明旅任連文書。其后接到表兄高尚杰從廣州來信,得知黃埔軍校招生,經人介紹前往該校設在開封的秘密招生處報名,改名胡璉,經考試錄取后于1925年秋入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第七連學習。不久,加入國民黨和孫文主義學會。
1926年10月,胡璉黃埔軍校畢業,隨后投入北伐作戰。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師上尉連長。1928年秋,陳誠任國民黨陸軍第十一師副師長兼代三十一旅旅長,調關麟徵任該師第六十一團團長,胡璉隨關前往第六十一團任連長。1930年中原大戰時,陳誠率部在河南商丘阻擊馮玉祥部,遭到馮軍的猛烈攻擊,第十一師官兵傷亡甚眾,紛紛潰逃,唯有胡璉指揮的連隊仍堅守陣地,因而受到陳誠的賞識。是役結束,胡璉升任營長。
1931年至1934年,胡璉追隨陳誠參加國民黨軍對紅軍的第三、四、五次“圍剿”。1932年,胡璉任第十八軍特務營營長,翌年升任該軍特務團團長,同年又調任第十一師第六十六團團長。1935年,該部開赴浙西南,繼續進攻紅軍。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8月保衛上海的淞滬會戰開始,羅卓英率第十八軍參加此役,胡璉奉命率第六十六團在滬北羅店地區阻擊日本侵略軍,一晝夜打退敵軍十幾次進攻,戰況激烈,敵我雙方皆傷亡慘重。由于我軍英勇抗擊,使日軍在羅店地區的進攻受挫。9月初,日軍不得不改從東北方的吳淞、寶山一帶進攻上海市區。這年10月,胡璉升任第六十七師第一一九旅旅長。
1938年初,第六十七師開赴皖北休整。不久該師奉命進入蘇南,擾亂敵人后方。胡璉率部在蘇南開展游擊戰,屢創日軍,該旅第四〇一團曾襲擊宜興、溧陽之敵,使南京、上海間的敵軍鐵路運輸受到嚴重威脅。同年初夏,武漢會戰開始,我軍為了阻遏敵軍利用長江水道進行軍運,第六十七師奉命開赴皖南長江沿岸配合我國海軍特種部隊在長江水面布雷,以封鎖江面,阻撓敵艦艇西進。胡璉率所部開赴皖南南陵、青陽一帶執行此項任務。中國海軍特種部隊在陸軍的配合下,1938年炸沉日軍艦艇和船只六十余艘,打擊了敵人的軍運,為我軍保衛武漢起了牽制和阻滯敵人前進的作用。
1939年,胡璉部開赴湖南參加了第一次湘北會戰等戰役,同年升任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副師長。1940年棗宜會戰,日軍進攻鄂西重鎮宜昌,第十一師奉命由長沙馳援宜昌北面的門戶當陽。是役胡璉主張堅守當陽,并協助師長方靖指揮所部擊退敵人的進攻,使由川東馳援的第十八軍先敵進入宜昌,為保衛宜昌贏得了時間。1941年胡璉調福建,升任第七十軍預備第九師師長。1942年,方靖升任第十八軍副軍長,胡璉奉調回第十一師任師長。
1943年,胡璉率部參加鄂西石牌保衛戰。這年5月,日軍發動鄂西攻勢,分兩路進攻鄂西,矛頭指向石牌。石牌位于長江南岸,處于宜昌南津關與蓮沱之間,是當時中國軍隊扼守長江的第一道關口。胡璉奉命務必不惜一切代價堅守石牌要塞。27日,胡璉率第三十一團尹鐘岳部把來攻的日軍吸引到要塞東南群山環抱的北斗沖谷地,將敵軍包圍并殲其大部,殘敵逃遁,從而打退了敵人首次進攻。其后,胡璉采用攻守結合的戰法頑強地堅守陣地,一再打退敵人的進攻。胡璉能臨危不懼頑強作戰堅守陣地,受到上級的嘉許。隨后第七十九軍、第六十六軍等援軍趕到,在宜都、聶家河、長陽一帶猛烈擊敵,進攻石牌要塞的日軍慮及后路被切斷,乃于31日全線撤退,我軍則跟蹤追擊,石牌要塞解圍。鄂西之役獲勝后,胡璉因功獲“青天白日勛章”并升任第十八軍副軍長。1944年初,胡璉帶職調往重慶“委員長侍從室”任參謀,以示蔣介石對胡璉的親近并對他進行考察了解。這年8月,胡璉升任第十八軍軍長。
1945年四五月間,在保衛湘西雪峰山的作戰中,胡璉奉命率第十八軍馳援湘西,協助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抗擊日軍。該軍截斷敵人進攻湘西的大動脈湘黔公路,會同第四方面軍包圍敵軍,然后穿插攻擊,將敵擊潰。是役結束,胡璉因功授陸軍少將軍銜。
同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胡璉所部歸王耀武指揮,主持長沙、岳陽地區的日軍投降。9月,第十八軍奉調開往武漢地區駐防。10月,胡璉獲“忠勤勛章”和四等“寶鼎勛章”。
1946年初,第十八軍整編為第十一師,胡璉改任師長。6月26日,國民黨軍進攻中原解放區,挑起全面內戰,胡璉也緊跟蔣介石、陳誠投入反人民的戰爭。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胡璉在戰場上一再敗北。同年9月,胡璉所部整編第十一師、邱清泉第五軍進攻魯西解放區。第五軍被阻于龍堌集不能前進,整編第十一師則在張鳳集被晉冀魯豫野戰軍殲滅一個團。是年冬,胡璉整編第十一師及戴之奇整編第六十九師進攻蘇北解放區。12月17日,第六十九師被中原野戰軍包圍于蘇北宿遷縣以北的仁和圩、嶂山鎮一帶,胡璉見勢不妙,迅速龜縮宿遷地區固守。
1947年春,胡璉率部參加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5月3日,整編第十一師被華東野戰軍包圍于新泰地區。爾后,蔣軍第三兵團趕來增援,華東野戰軍乃撤圍而去,這樣胡璉才逃脫被殲滅的命運。7月,整編第十一師在魯中的臨朐、南麻一帶與華東野戰軍第二、三、七、九縱隊進行了激烈的戰斗,胡璉因此曾獲國民黨一級“寶鼎勛章”。這年夏秋,胡璉奉命率部由華東轉赴華中,駐兵平漢路南段,并進攻鄂豫皖解放區。是年冬,蔣介石任命胡璉為整編第十八軍軍長并委以重任,經常要他指揮幾個整編師聯合作戰,被稱為“胡璉兵團”。蔣介石對胡璉所部寄予厚望,在內戰爆發的兩年間先后寫了約十封親筆信給胡璉,希望他能在戰場上改觀戰局,創造“奇跡”。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軍發動了第一次解放洛陽戰役、宛東戰役和豫東戰役,胡璉所部雖作戰頻繁,也未能挽回蔣軍在這些戰役中的失敗。同年9月,整編第十八軍番號被撤銷,胡璉所率部隊并入國民黨第十二兵團,黃維任該兵團司令,胡璉任兵團副司令。南京國防部授予胡璉陸軍中將銜。10月底,胡璉因患牙病以及其父病危離隊去武漢。11月25日,第十二兵團被中原野戰軍包圍于皖北雙堆集,胡璉曾兩次由南京飛入重圍,傳達蔣介石的“指示”,為部隊打氣。12月15日第十二兵團突圍時被解放軍全殲,胡璉因乘戰車僥幸突出重圍,逃回南京。
1949年2月,胡璉被南京國防部任命為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招集國民黨在長江北岸的潰散官兵及在江南補充新兵。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開始后,蔣軍第二編練司令部改為第十二兵團,胡璉任兵團司令,他率兵團南竄,9月初撤至廣東潮汕地區,爾后又由海上撤往金門。10月末,胡璉第十二兵團及李良榮第二十二兵團在金門島西北古寧頭村阻撓人民解放軍登陸金門。12月,他又兼任“福建省主席”。1950年初,臺灣當局將第十二兵團改為“金門防衛軍”,胡璉任“金門防衛軍司令”。1951年,他又兼“福建反共救國軍總指揮”。
1954年夏,胡璉調往臺北改任蔣軍“第一軍團司令”。1957年,他去金門再次出任“金門防衛軍司令”。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次日金門蔣軍向福建大磴島轟擊,此次金門炮戰持續46天。在人民解放軍猛烈炮火轟擊下,胡璉所部傷亡慘重。同年冬,胡璉被調往臺北,任蔣軍“陸軍副總司令”。1964年至1972年臺灣當局派胡璉為“駐越南大使”。1972年12月,胡璉返回臺北,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74年秋,他進入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專攻宋史和中國現代史。爾后,因患病曾赴日本、美國療養和旅游。晚年愛好文史,喜讀古書,著有《古寧頭作戰經過》、《泛述古寧頭之戰》、《金門憶舊》和《越南見聞》等書。1977年6月22日,胡璉因患心臟病在臺北病故。
主要參考資料
王禹廷:《胡璉評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劉毅夫:《我所知道的胡璉》,《傳記文學》第31卷第2期,1977年。
徐友春等:《民國人物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