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三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4085字
- 2021-03-04 18:14:01
胡風
胡風,原名張名楨,又名張光瑩、張光人,筆名胡風、古因、谷音、谷非、張果、谷風、顧風、胡豐、孟林、秋明、陳喬、馬荒、高荒、顧紛等,別名古斐、張因,化名中川。1902年11月1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月初二)生于湖北蘄春赤東鄉中窯村。父張翊泰,母胡氏,家境貧寒,父母長年做豆腐以維持生計。胡風從五六歲起就幫助家里牧牛、砍柴、拾草、撿糞、看護莊稼。苦難的童年,雖然未能得到及時啟蒙,學習文化知識,卻目睹了舊中國農村黑暗悲慘的生活,飽嘗了貧困兒童遭遇到的種種苦難,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反抗和斗爭的火種,養成了剛毅和倔犟的性格。胡風的母親是一位勤勞儉樸、善良賢惠的農家婦女,給胡風以深遠的影響,后來為了繼承和發揚母親崇高而圣潔的風范,他起筆名胡風。
胡風十一歲時才上學,他的學習成績十分出色,受到老師和同族長輩的稱贊,父兄很希望胡風成為一個讀書人,以振興家族的聲譽,決定讓胡風繼續升學。1919年,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胡風在村塾讀了六年古文之后,考入了縣城公立小學。1921年高小未畢業,跳級考入省城武昌啟黃中學。這時五四運動的浪潮已席卷到武漢,《新青年》和《晨報副刊》給胡風影響很大。中學時代的胡風就開始新詩和小說的創作。1922年暑期,胡風和南京東南大學附中的胡緘三通過互相通信聯系,發起成立“新蘄春學會”,編輯出版年刊《新蘄春》,揭露黑暗,抨擊時弊,出至第三期(1925年)被以“宣傳赤化”的罪名查禁。
1923年,胡風轉學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學,因此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新文學作品。魯迅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對胡風文藝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胡適的新詩集《嘗試集》、湖畔詩社的《湖畔詩集》和《春之歌集》中潘漠華、馮雪峰和應修人的詩作,也給他許多啟迪和教益。
在新思潮的推動下,胡風投入了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1924年在校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五卅運動中,胡風奔走于街頭和工廠之間,積極參加學生和工人運動。1925年夏,胡風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翌年春轉入英語系,秋季又轉入清華大學英語系,數月即退學,應同學方翰之邀請回到處于北伐勝利浪潮中的故鄉——蘄春,出任國共合作的國民黨蘄春縣黨部常委兼宣傳部長,參加家鄉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不久,國共分裂,白色恐怖籠罩蘄春,胡風無以立足,由武漢中學校長劉樹仁介紹,去武昌省立第二女子中學任教,未果。后經友人介紹到武昌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宣傳干事,參加《武漢評論》編輯工作,由于刊物傾向進步,僅出兩期即被禁停刊。是年秋天,胡風去南昌,入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一軍金漢鼎部,任政治部宣傳科長,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上任二十八天即遭撤職。隨后,胡風到國民黨江西省黨部的《民國日報》編輯副刊《野火》和《長天》。因在刊物上經常發表反帝、反封建的文章,被懷疑為共產黨而兩次拘捕審查,幸得第三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周璧光保釋,免遭厄難。這一期間,胡風創作了不少抒情詩,后收入他的第一本詩集《野花與箭》里。在一切理想瀕于破滅之際,胡風決定東渡日本留學,開辟新的途徑。
1929年9月,胡風到達日本東京,先入東亞日語學校學習日語三個月,翌年1月改入奧平定世私立補習學校的“日語補習班”繼續進修。為維持生活,同時在該校的“支那語補習班”任漢語教師。其間邊學日語,邊從日語轉譯蘇聯小說。1931年春,他考入東京慶應大學英文系,所學雖然是英文學科,但主要精力卻放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參加實際的革命活動,加入了普羅文化聯盟領導下的普羅科學研究所新藝術學研究會,結識了日本著名普羅作家江口渙、小林多喜二等。是年秋,加入日本反戰同盟和日本共產黨《赤旗報》讀者小組。后《赤旗報》讀者小組被日本共產黨組織批準為日共黨員小組,胡風集體加入日本共產黨。不久,又和謝冰瑩等一起加入中國“左聯”東京支盟。1932年3月,在日共《赤旗報》讀者小組和國內“左聯”的雙重領導下,胡風與中國留日學生方翰、聶紺弩、王承志、邢桐華等發起組織新興文化研究會,下設社會科學研究會和文學研究會。胡風主持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出版《新興文化》。1933年3月,因在聶紺弩住處被警察搜查出日本《赤旗報》追悼小林多喜二專號,胡風連累被捕,經過嚴刑拷打,不屈不供,因警察當局得不到確鑿的罪證,關押三個月后被宣布驅逐出境,勒令退學回國。
1933年夏,胡風由日本到上海,在魯迅的領導下,投入“左聯”的工作。8月接任“左聯”宣傳部長,領導成立了理論研究會、詩歌研究會和小說研究會,創辦“左聯”內部油印刊物《文學生活》。10月,任“左聯”行政書記。在這同時,胡風為了維持生活,通過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盟員陳彬龢的關系,到孫科主辦的中山文化教育館任《時事類編》編譯,每月翻譯日文新聞資料兩三篇,得月薪一百元。1934年10月,由于韓侍桁的告密,暴露了“左聯”領導人的身份,胡風被迫同時辭去中山文化教育館編譯和“左聯”行政書記職務,專業從事創作和評論,并應吳奚如邀請,擔任中共中央特科和魯迅之間聯系工作的交通員。其間,他為魯迅轉遞了魯迅捐助軍委的經費,為魯迅轉遞了中共高級將領方志敏在獄中給黨中央的信等密件。1936年,在魯迅的創議和支持下,胡風與蕭軍、聶紺弩、吳奚如等創辦地下刊物《海燕》,僅出兩期被禁停刊。同年5月,他和魯迅、馮雪峰共同分析和討論了文藝運動的形勢,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共同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這一左翼作家的創作口號,以補救“國防文學”口號在政治上的不明了性和理論上的不科學性。同年10月魯迅逝世,胡風為魯迅治喪委員會委員之一,參加值班守靈,負責接待記者采訪等工作,并為扶柩起靈、抬棺入穴的幾名青年作家之一。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胡風全力投入抗日洪流,創辦《七月》旬刊,以詩人的激情寫下了《為祖國而歌》、《血誓》等鼓動抗戰的愛國詩篇。在上海淪陷前,他撤退到武漢,將《七月》旬刊改為半月刊,繼續出版。1938年初,胡風在武漢參加發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為二十一人組成的籌委之一。“文協”成立后,胡風被推選為常務理事,任“文協”下屬研究股副主任、主任職務,多次主持召開小說座談會、戲劇座談會和詩歌座談會,討論和評述抗戰期間的文學作品,推動抗戰文藝創作。在抗戰八年中,胡風輾轉于武漢、重慶、香港、桂林之間,除主編《七月》外,后又創刊《希望》,成立南天出版社,編輯出版《七月文叢》、《七月詩叢》。他在顛沛流離的艱難環境下,以披荊斬棘的精神,為革命隊伍和文學戰線扶植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新人,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發展開拓疆域。后來成為文壇驍將的小說家張天翼、歐陽山、艾蕪、端木蕻良、丘東平、羅俶,詩人艾青、田間,木刻家曹白、黃新波等,都是胡風獨具慧眼加以扶植和獎掖的青年作家。抗戰八年所出版的三十五期《七月》中,胡風先后發表了三十九位詩人的作品,其中十之七八是第一次與讀者見面的作者。《七月》不僅團結了如蕭軍、蕭紅、田間、艾青、端木蕻良、歐陽山、吳組緗等一大批已在30年代中期成名的作家,而且扶植和培養了如賀敬之、鄒荻帆、魯藜、陳垅、綠原、冀汸、路翎、方然、天藍等一群崛起于40年代的七月流派的作家。許多“新人”是來自共產黨所領導的部隊和地區,形成一條與時代洪流同一方向的潮流,沖破了文壇過去的陳腐浮囂習氣,向著開拓“新生的時代”的目標邁進。
1949年1月,胡風得到上海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通知,與周建人、許廣平等一大批在上海的進步文化界人士,陸續北上,經大連、沈陽、天津、石家莊,到達河北平山縣李家莊。北平和平解放后,胡風進入北平。7月,出席在北平召開的第一次文代會,9月,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這時的胡風,充滿無限的歡樂,寫了長詩《時間開始了》五個樂篇。1950年,胡風列席第一次全國戰斗英雄和勞動模范大會,采訪各條戰線的許多英雄模范人物,寫成特寫、報告文學集《和新人物在一起》。
自1936年胡風的第一個評論集《文藝筆談》問世以后,到解放前夕,胡風先后出版了《文學與生活》、《密云期風習小記》、《民族戰爭與文藝性格》(即《劍·文藝·人民》)、《論民族形式問題》、《在混亂里面》、《逆流的日子》、《為了明天》、《現實主義的路》等共九個評論集,為文藝理論建設、推動文藝創作、培養作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4年3月至7月,胡風就我國文藝戰線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看法,寫成《關于解放以來的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即《三十萬言書》),內容包括四個部分:(一)幾年來的經過簡況;(二)關于幾個理論性問題的說明材料;(三)事實舉例和關于黨性;(四)作為參考的建議,就現實主義,作家的思想改造和與工農兵相結合,藝術典型的塑造,創作方法和創作題材,民族形式等理論問題,以及文藝組織領導,文學運動,話劇和電影管理等實際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個報告于7月通過正常組織手續程序,面交國務院文教委員會主任習仲勛轉呈中共中央政治局,被錯誤地定為對黨和政府的反革命的猖狂進攻,在全國開展了錯誤的批判。1955年7月,胡風以“反革命”罪,被撤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和《人民文學》編委等職務,開除中國作協會籍;8月被批捕審理,1965年始由最高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后又于1970年被四川省革命委員會改判為無期徒刑。他的案件影響甚大,牽累了許多人。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胡風一案得以平反,1979年1月15日胡風獲得了自由。在與世隔絕的二十五年中,胡風在極其困難的生活環境下,如同他在《我的小傳》中所云:“精神世界經過了身外的天崩地陷,也經過了身內的火燒冰凍,但總是在被對黨的原則的信心引導下的感情勞動拯救了過來。”他仍堅持寫作,二十五年中寫出了很多詩歌和回憶錄。
1980年,胡風由四川成都遷回北京定居,先后被選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并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1985年6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參考資料
胡風:《我的小傳》,《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1期。
鮑光前:《胡風傳略》,《晉陽學刊》1985年第3期。
石丹:《胡風文藝思想研究資料索引》,《文教資料簡報》(江蘇)1985年第6期。
綠原:《悼念為藝術真理而獻身的胡風同志》,《人民文學》1985年第2期。
路翎:《哀悼胡風同志》,《文匯月刊》198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