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三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2073字
- 2021-03-04 18:14:05
華之鴻
華之鴻,字延儀,又作延宜,號延厘,1871年7月31日(清同治十年六月十四日)出生于貴陽一個鹽商家庭。其先祖系江西臨川江右望族,清康熙末年以行醫來到貴州,卜居遵義南鄉團溪,咸豐、同治年間為躲避黔北號軍起義,遷至貴陽。父華聯輝,舉人出身,以經營鹽業致富,為貴陽巨商,曾任四川運鹽局總辦。
華之鴻幼年在家讀書,十四歲喪父,受叔父華健庵訓誨,刻苦好學,名列附貢生。華健庵為貴陽著名鹽商,任四川運鹽局總辦時,華之鴻輟學管家,經營貴陽鹽業。時雖年少,但“心思細密,事理通達,已有老成氣度”。1896年,華之鴻棄商離家,出任仁懷廳(駐赤水)儒學訓導,在職六年,很受學生愛戴。
1902年,華之鴻因叔父年老,回到貴陽,接管永隆裕鹽號。由于他家早先取得仁懷口岸鹽業專賣權,鹽號發展非???,家產達百萬,為貴州首富。每年端午、中秋、臘月底三個關期繳納鹽稅時,銀兩少則幾十挑,多則幾百挑,沿途挑夫綿延數里,“華百萬”的贊名傳遍川、黔兩省。他在商界頗有聲望,1907年被推舉為本省商務總會會長。
華之鴻曾說:“錢財乃天地間公物,用之當則為福,用之不當則為禍。眾人皆貧而我獨富,夫何快哉?!?img alt="華樹仁:《貴陽文通書局概述》(未刊稿)。"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9FBF3/14261503604673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10881-ALf3L0iu9jHnseh7zW2gJAfwudm5ZHGj-0-39c7b15b17768b158b4e01e153b7bad3">早在1905年,華之鴻繼承其父“亦商亦讀”遺志,與唐爾鏞、任可澄等創辦了貴州最早的中學——貴陽通省公立中學堂,他兼任學校副監督。1907年他資助創辦了貴州最早的報紙——《黔報》。同年還捐資創辦遵義地區最早的中學——遵義中學堂、遵義最早的公立小學——團溪兩等小學堂以及息烽底寨文昌閣小學、貴陽優級師范、法政學堂,并兼任師范副監督。1909年興辦《貴州公報》,并創辦貴陽文通書局印刷廠。清政府賞他為“分部郎中”。
隨著立憲運動興起,華之鴻也參與了當時的政界活動。1906年12月,貴州諮議局籌備處成立,華之鴻兼任議紳。1909年,他與唐爾鏞、任可澄、徐天敘等成立貴州憲政預備會。他資助的《黔報》隸屬該會,鼓吹立憲。在憲政預備會與傾向革命的自治學社的斗爭中,華經常出錢支持憲政會活動,被會眾尊稱為“四先生”。憲政預備會會長任可澄曾夸“四先生之力偉矣”。
辛亥武昌首義后,云南起義對貴州震動很大,革命黨人謀議行動。憲政預備會的上層分子建議貴州巡撫沈瑜慶急電西路巡防二營管帶劉顯世,率防軍入貴陽鎮壓革命。華之鴻見防軍未到,革命黨人準備發動,乃于1911年11月3日,即貴州獨立的前一天,出面與任可澄等商議,組織保安營,名為“保衛地方治安”、“維護社會秩序”,實則準備對抗貴州革命。保安營缺款,華之鴻又捐數千金,作士兵購置服裝和軍餉費用。當晚,保安營參與了阻止貴州革命黨人的起義活動。11月4日貴州獨立,成立軍政府,華之鴻被舉為軍政府財政部副部長兼官錢局總辦。當時庫空如洗,市面金融恐慌,擠兌成風。為穩定金融市場,他出資五萬銀兩,挑至官錢局,讓民眾兌換。華之鴻任副部長職四個月間,協助財政部長蔡岳整頓貴州財政,使軍政府收入八十三萬元,支撐了貴州革命政權的軍政費用。1912年3月初唐繼堯入黔后,華之鴻與任可澄等出面,擁戴唐繼堯為貴州都督。唐委任華之鴻為貴州都督府政務廳財政司司長、預算決算處處長兼貴州銀行總理。后唐經費困難,華之鴻又為唐發行銀元票三百萬元。
清末民初,華之鴻將先輩創辦的成義茅臺酒廠擴大興辦,提高質量。1915年將酒送交美國政府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覽,被評為世界第二名酒,榮獲金質獎章一枚、獎狀一張。從此茅臺酒逐漸譽滿神州,名揚全球。
茅臺酒為貴州特產之一。早在1704年于仁懷縣茅臺村建廠,因而得名。前清時茅臺村是川鹽入黔集散地,鹽商多為陜西、山西一帶人。他們由山西雇來釀酒技工,仿汾酒釀造方法,設成義酒坊釀酒,用以自奉,并不外銷。咸豐年間,秦晉商人歇業還鄉,將所設鹽號及酒坊售與華之鴻的祖父華檉塢。華家沿用成義酒坊名稱,所釀之酒稱華茅。光緒年間,茅臺、貴陽、遵義和平越縣相繼建造茅臺酒廠,所釀之酒稱賴茅、榮茅、金茅、越茅、丁家醇茅等。各家釀造技術保密,互不傳授;加之茅臺泉水為他處所無,故茅臺酒的質量不一。“以華茅居首,賴茅及榮和燒坊茅酒次之,金茅與越茅及丁家醇茅又次之?!?img alt="何輯五編著:《十年來貴州經濟建設》,南京印書局1947年版,第9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9FBF3/14261503604673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510881-ALf3L0iu9jHnseh7zW2gJAfwudm5ZHGj-0-39c7b15b17768b158b4e01e153b7bad3">
在此期間,華之鴻為發展文化印刷事業,在貴陽創設永豐造紙廠,投資銀六十萬兩。又籌銀五萬兩,請省長劉顯世派兵護送至上海,匯兌日本購買造紙機。結果被劉以借用為名,將銀截走。華之鴻只好第二次再籌巨款,派人東渡日本,學習造紙技術,購買大型造紙機器,并聘請日本技師。永豐造紙廠于1919年建成投產,是為貴州第一家造紙廠。
1916年以后,華之鴻離開政界,研求佛典,誦讀儒書,“自朝至暮,屹坐案前”。所營企業,逐漸交其子華永源經營。他在貴陽東門修造大覺精舍,擬陳列佛經。又購得城西獅子山一帶山地,招徠佃客數家,雇用幾十名工人,興辦農場,名曰“自力”。場內種植果樹、藥材、苗圃,植樹約20萬株。
華之鴻對于地方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頗為熱心。四川賑災,他捐銀六萬兩;皖北賑災,捐款六千兩;華洋義賑、全黔義賑,他也予捐助。平時修橋補路,少則數十兩,多則數千兩。間或也施衣舍米,退還債券,組織義渡、義倉等。
1934年3月7日華之鴻病逝于貴陽。
主要參考資料
《故紳華之鴻事實清冊》,貴州檔案館藏。
《華向渠檔案材料》,貴陽檔案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