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二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3417字
- 2021-03-04 18:06:04
鄧錫侯
林松柏
鄧錫侯,字晉康,生于1889年5月24日(清光緒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四川營山縣人。其父經營土陶為業。鄧十歲前后雙親俱喪,賴舅母撫養成人。少年時拜本縣廩生李鐵樵為蒙師,頗受器重。稍長受維新思想影響,棄學從軍。
1906年鄧錫侯赴成都考入陸軍小學堂第一期,1909年升入南京第四陸軍中學堂。1910年四川保路運動事起,鄧輟學返川,先在營山縣城關負責訓練團丁,旋即投入川軍第四師師長劉存厚部下,初任副官,后升任連長、營長、團長。1916年護國之役中,鄧參加反袁戰爭,作戰勇猛,屢建戰功,深受蔡鍔賞識。
護國之役后,羅佩金、戴戡各率滇黔軍入川,分任督軍、省長。不久,滇黔客軍與以川軍第一軍軍長劉存厚為代表的地方勢力發生矛盾。1917年4月和7月,先后在成都發生“劉羅”、“劉戴”之戰,鄧錫侯在戰爭中屢立戰功,被新任四川督軍劉存厚晉升為旅長。不久,川軍師長熊克武在唐繼堯支持下,會同滇黔軍向劉存厚進攻。1918年2月,劉存厚敗退陜南。鄧錫侯等因不滿劉依附北京政府,轉而擁戴熊克武為川軍總司令,被任為第二師旅長。
1920年春,唐繼堯因見熊克武不能成為他控制四川的工具,乃聯合川軍第五師師長呂超倒熊。第二師師長向傳義持騎墻態度,以鄧錫侯旅擁熊,另一部擁呂。熊克武以驅逐客軍相號召,聯合川軍擊敗滇黔軍,推劉湘主持四川軍民兩政。鄧錫侯升任第一軍第三師師長。
劉湘主持川政后,實力不斷擴大,1922年7月終于爆發了熊克武、但懋辛的第一軍和劉湘、楊森的第二軍之戰。鄧錫侯站在熊克武一方,任四川省軍副總指揮,率部進攻第二軍。不久第二軍全線敗退,劉湘下野,劉成勛取而代之。8月,鄧錫侯的第三師隨同其他川軍開入重慶。11月,劉成勛宣布改編部隊,取消軍級編制。鄧錫侯因不能晉升軍長,與陳國棟、田頌堯、劉斌等起而反對熊克武、但懋辛、劉成勛。劉下令解除鄧的第三師師長職務。1923年2月中旬,鄧率部西進,在江津、永川、隆昌、內江一帶,與第一、三軍展開拉鋸戰,19日開始圍攻成都。21日賴心輝部攻占簡陽,解了成都之圍,鄧部退守新都、廣漢一帶。
這時,吳佩孚乘川軍內訌之機,援助楊森與鄧錫侯等聯合進攻第一、三軍。4月5日鄧部占領成都,6日楊森率部占領重慶。鄧等隨即在成都召開軍事會議,組織省聯軍,鄧被推為聯軍總司令,發出討伐熊克武、但懋辛的通電,并分兵左右兩翼,以田頌堯為左翼總指揮,陳國棟為右翼總指揮,在成都附近與第一軍展開激戰。5月中旬,熊、但攻入成都。10月,熊軍攻占重慶。12月,楊森與劉湘聯合分五路反攻熊軍,鄧錫侯任第一路總指揮。鄧軍與楊軍于13日會師江北,合攻重慶告捷。1924年5月,北京政府“論功行賞”,任命楊森督理四川軍務善后事宜,鄧錫侯為四川省長,并加驃威將軍頭銜。鄧因楊森的督軍署設在成都,怕引起矛盾,將省長行署設在重慶。楊森野心勃勃,夢想統一四川,大搞擴軍備戰。鄧錫侯力圖自保,對省政無所建樹。
1924年11月段祺瑞擔任臨時執政后,因賴心輝曾通電擁護北京政府,于1925年2月任賴為四川省長,鄧錫侯專任陸軍第三十師師長,駐重慶。鄧創辦軍事教育團,自兼團長。教育團按軍官、士兵分設三個班,每期訓練四個月,作為發展部隊的基本力量。4月,楊森發動“統一之戰”。劉湘一面聯絡黔軍袁祖銘部,一面拉攏鄧錫侯、劉文輝,組成川黔聯軍,與楊森對抗。7月,鄧部和袁部集結銅梁、大足、璧山地區,在大足城郊擊潰楊軍,楊森向嘉定撤退,鄧錫侯率部尾追,于9月初占領嘉定。楊森兵敗離川,劉湘任四川督辦,鄧錫侯任四川清鄉督辦。
鄧錫侯在這次戰爭中奪得大量防地,躊躇滿志,揚言要趕走四川省長賴心輝,對劉湘大量收編楊森殘部也頗為不滿。此時吳佩孚已打出“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的旗幟,委楊森為討賊聯軍川軍第一路總司令,鄧錫侯為第三路總司令。鄧乃與楊森、袁祖銘互通聲氣,無形中結成反劉湘的三角同盟。在此情形下,劉湘也謀求與楊森合作。楊森身價陡增,于1926年3月回師萬縣,以“兵多地狹”為由,電請鄧錫侯讓出廣安、鄰水,鄧不允。5月劉湘與楊森聯合驅袁(祖銘),鄧乃依附劉、楊,出兵驅袁。
同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取得節節勝利,四川軍閥紛紛表示愿意參加北伐。鄧錫侯派代表到南昌活動后,被蔣介石委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軍長。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政變,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鄧通電攻擊中國共產黨,以取得蔣介石的信任。
川軍易幟后,四川形成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四巨頭分割的局面。二劉所部各有十余萬人,田部約四萬人,鄧部約六萬人,都有自己的防區。省會成都為鄧錫侯、田頌堯、劉文輝所共管,為了協調關系,同年12月成立三軍聯合辦事處,劉文輝任處長,鄧錫侯、田頌堯為副處長。1928年夏,四巨頭集會,推劉湘為四川軍務善后督辦,劉文輝為四川省主席,鄧、田為省府委員,鄧兼財政廳長,田兼民政廳長,并聯名電請南京國民政府予以任命。南京方面沒有據此發表任命,鄧、田極為不滿。鄧拉攏和策動楊森、賴心輝等,組織反對劉湘的同盟軍,發出討伐劉湘的通電,但被劉湘擊敗。
此后川境戰局紛爭,多在擁有重兵的劉文輝和劉湘叔侄之間展開,鄧錫侯難以躋身匹敵,只能歸附劉湘麾下。1932年10月劉文輝、田頌堯之間爆發成都巷戰,鄧錫侯口頭上宣布中立,實際上暗中助田。11月劉文輝、劉湘在榮縣、威遠之間展開大戰,正當勝負難分之際,鄧錫侯、田頌堯向劉文輝發起進攻,劉文輝被迫與劉湘講和。1933年初劉文輝回駐成都,與鄧錫侯形同水火,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5月初鄧赴新都防地,下令集中兵力,從灌縣起沿毗河構筑防御工事。5月中旬劉文輝部向毗河鄧部出擊,因毗河水流湍急無法強渡,雙方隔岸對峙兩月之久。8月劉湘與劉文輝又展開岷江之戰,劉湘大勝。鄧錫侯雖然也在獲勝者一方,實際上成了劉湘的附庸。
抗日戰爭爆發后,鄧錫侯率師出川,任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駐山西洪洞縣。駐地與八路軍駐地相距十余里,朱德曾到鄧部向軍官講解游擊戰術,八路軍文工團也常來演出,對鄧部官兵產生過影響。1937年底鄧部被調往徐州作戰,受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防守津浦鐵路。國民政府遷重慶后,蔣介石任命張群為四川省主席,遭到地方實力派的反對。鄧錫侯與張關系較深,1938年10月被任命為川康綏靖主任,以便從中斡旋。1946年張群到美國治病,推薦鄧代理四川省長, 1947年正式任職。
1948年初蔣介石為繼續內戰的需要,電令鄧錫侯預征壯丁,并征購軍糧10萬石,置于水陸交通要道。這時,鄧見蔣軍士氣低落,對國民黨政權失去信心,對征兵征糧任務遲遲未辦。3月下旬,蔣電令鄧到南京面談。鄧向蔣陳述四川困難,要求暫緩征丁征糧,并上書呈辭,蔣立即批準,并發表王陵基繼任四川省主席的決定。
不久,鄧錫侯住進上海虹橋療養院,與民盟主席張瀾接觸頻繁。張勸導鄧回四川團結地方上的力量迎接解放。6月鄧返回四川,與劉文輝、潘文華聯系反蔣,準備應變。9月,蔣介石任命鄧為川陜邊區綏靖主任,駐節漢中,協同胡宗南防守西南。鄧借故拖延未去就職。1949年4月張群任西南軍政長官,建議蔣改任鄧為副長官。不久,鄧到重慶就任新職。他與劉文輝、潘文華利用四川省參議會及地方勢力,在成都組成“川康渝國大代表、立委、監委、省市參議員聯誼會”,矛頭對準為蔣介石效命的四川省主席王陵基,要求撤換王。王則聲言聯誼會為“非法組織”,要予以取締。于是,鄧等又成立“川康渝民眾自衛委員會”,要求保境安民,不久又被蔣下令取締。
1949年八九月間,解放戰爭重心開始轉移到西南,蔣介石到重慶坐鎮指揮。這時,共產黨和解放軍派出秘密工作人員到成都向鄧錫侯轉述了中共的方針政策,周恩來曾通過劉文輝設置的雅安電臺,指示他們要團結力量,待時機成熟及時發動。鄧堅定了起義的決心,與劉文輝、潘文華相約,待解放軍進入川西時,采取配合行動。此時,胡宗南部已潰竄川西平原。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倉皇飛到成都,逼令鄧錫侯、劉文輝和胡宗南合作“固守川西”。鄧錫侯應付到12月7日,與劉文輝相約,當日分別潛出成都北門,相偕出走。9日他們到達彭縣, 10日聯名發表起義通電。
四川解放后,鄧錫侯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及水利部部長、四川省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他還被選為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四川省副主任委員。
1964年3月30日,鄧錫侯因病在成都去世。
主要參考資料
鄧錫侯:《我在川西起義的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7輯,中華書局1961年版。
周開慶編:《民國川事紀要》,臺灣四川文獻研究社1974年版。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四川軍閥史料》第四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