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道入門三篇(修訂版)
- 蔡榮章
- 1304字
- 2020-03-06 10:46:47
二、為什么有些茶看來很細嫩,有些茶看來較粗大——芽茶與葉茶
前面說過茶是采茶樹新長出來的芽或葉制成,意思是說要“嫩”,老葉是不能拿來當原料的。但嫩中又有別,有些茶是愈嫩愈好,希望朵朵都帶有芽心,但有些茶卻希望是成熟一點的葉子,也就是等枝葉近成熟后才采。前者是以“嫩芽”為主要原料制成的茶類,稱為“芽茶類”;后者是以“嫩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茶類,稱為“葉茶類”。

茶樹已長出新芽,可采摘作為制茶原料

茶樹的葉子都已老化,要待下季發新芽才能采摘制茶

采收的茶青朵朵帶有芽心,是制成芽茶類的原料

采收已近成熟的茶青,是制成葉茶類的原料
芽茶類泡開后的葉底

龍井

碧螺春

白毫烏龍

紅茶

普洱茶
葉茶類泡開后的葉底

鳳凰單叢

大紅袍

包種茶

凍頂茶

鐵觀音
您有沒有發現喝龍井、碧螺春時,葉子比較細嫩,帶有很多芽心;但是喝鐵觀音、武夷巖茶的時候,葉子就比較粗大,而且少有芽心,為什么呢?
因為以嫩芽為主制成的茶,其茶性比較細致;以嫩葉為主制成的茶,其茶性比較豪放。人們為了制成各種不同風味的茶來飲用,在原料上就開始有了不同的選擇。我們買回來的茶,不論從干茶的外觀或等泡開以后看葉底,都不難看出它是以嫩芽為主的茶還是以嫩葉為主的茶。

龍井,采帶嫩芽的茶青制成

碧螺春,采帶嫩芽的茶青制成
“芽茶類”的茶并不是非要全部都是芽心不可,全部都是芽心當然是屬質優的茶,但有人嫌它味道不夠全面,且太奢侈,所以搭配一二葉剛展開的新葉是被允許的,這也就是所謂的“一心一葉”或“一心二葉”,到了“一心三葉”或“一心四葉”就難免影響品質了,但市場上還是可以看到這類茶,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隨時要喝那么高等級茶的。

鐵觀音,采頂芽已開面的葉子制成

武夷巖茶,采頂芽已開面的葉子制成

全部都是芽心制成的茶

“一心一葉”(前二葉)的茶青

“一心二葉”的茶青

“一心三葉”(前四葉)的茶青

“對口二葉”(前二葉)的茶青

“對口三葉”(前三葉)的茶青
“葉茶類”的茶青是等茶樹這季的新枝長熟,枝頭的頂芽已開面成葉片,新芽不再繼續抽長(俗稱已成“駐芽”),采下剛剛開面的二葉或三葉。最新開面的芽心會與前面一片新葉成“對口”的樣子,所以茶青這時的狀況被稱為“對口二葉”,如果第三葉還沒有變老,可以多采一葉,就稱為“對口三葉”。開面葉的茶青比較容易制成帶花香的茶,但滋味會嫌薄,所以最好摻雜10%~30%的帶芽茶青,也就是在這片茶園的新枝尚未全部長熟之時就要開采。
“芽茶”就如同成長期間的青少年,“葉茶”就如同已經成熟、不再長高了的成年人,以它們作原料制成的茶當然有不同的風味。
“芽心”也稱為“芽尖”,會因品種與采收季節的關系帶有或多或少的茸毛,這些茸毛在成品茶上會顯現出來,稱為“白毫”。所以只要看到茶名冠有“白毫”或“毛峰”者,如“白毫銀針”“白毫烏龍”“黃山毛峰”“臨海蟠毫”等,就表示這種茶很強調白毫,它一定是選用茸毛較多的品種。這些以芽心為主要原料的茶,有些不強調白毫的凸顯,制造過程中將茸毛壓實,就成了所謂的“毫隱”,如西湖的“龍井茶”;相反,有些芽茶特別強調白毫的可見度,制造過程盡量將茸毛揚開,就成了所謂的“毫顯”,如臺灣的“白毫烏龍茶”。

龍井茶的白毫不明顯,稱為“毫隱”

白毫烏龍強調白毫的可見度,稱為“毫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