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如果說中華傳統文化是清清的流水,那么詩詞就是曲水流觴中那觴醇醇的美酒;如果說中華傳統文化是巍巍的山峰,那么詩詞就是喜馬拉雅山上那朵潔白的雪蓮;如果說中華傳統文化是無盡的寶藏,那么詩詞就是寶藏中那顆最璀璨的明珠。
我愛詩詞,一如世人愛酒、愛花、愛明珠。
由于出身于貧窮的農民家庭,上學時又恰逢成天只背紅寶書的令人難忘的特殊年代,大好的少年時光,我只會背幾首口口相傳的童謠,渾然不知唐詩宋詞為何物。中學時,30余首毛澤東詩詞成了我之于詩詞的愛不釋手的啟蒙讀物。以至于時至今日,我背得最順溜的詩詞還是毛澤東詩詞。
恢復高考那年,我有幸跨入大學殿堂。學業之余,常跑圖書館。當時,借得最多的不是專業書,而是文學作品。一次,偶然翻見一本關于詩詞格律的小書,看著看著,就被其中的平平仄仄吸引住了。于是乎,登記,借閱,摘錄,模仿……
不過,真正學詩,還是大學畢業之后的事。那年回鄉探親,與那時的女友、現在的妻一起,去拜訪我們在公社電影隊時的共同的師父——張曉邦老師。交談中得知,1980年8月,張老師與四位同好結社龍山,成立了浙江全省最早的詩社之一——寧海躍龍詩社,張老師任社長。聽說我喜好詩詞,便邀我加入詩社。我當然求之不得。于是附庸風雅,學著寫詩填詞。《長相思》《中秋寄懷》等,就是那時的習作。只是隨著雙胞胎兒子的降生,隨著我調回寧海縣政府辦公室工作,一天到晚忙得團團轉,再也沒有了“閑情逸致”。盡管后來張老師推我為躍龍詩社副社長兼秘書長,但我卻鮮有精力參與詩社事務的打理,亦鮮有好的作品交出。慚愧!直至2010年參加躍龍詩社成立30周年慶典之后,才又重新激活了那份詩心。集子中的大部分作品,也都是最近五六年創作的東西。
國運昌,文運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詩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央視兩季《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無疑成了詩詞復興的催化劑。去年,我的家鄉獲評“中華詩詞之鄉”。如今的寧海大地,處處充滿詩意。在這里,詩詞進機關、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景區,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毫無疑問,詩詞也已然成為我的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將會伴我終生。
我悄悄地對詩詞說:詩詞,我愛你!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戴霖軍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