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散文選(全二冊)
- 董洪利 張量 方麟 李峻岫 選注
- 4436字
- 2020-12-10 18:04:09
無逸[106]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107]。先知稼穡之艱難[108],乃逸[109],則知小人之依[110]。相小人[111],厥父母勤勞稼穡[112],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113],乃逸乃諺[114]。既誕[115],否則侮厥父母曰[116]:‘昔之人無聞知[117]。’”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118],嚴恭寅畏[119],天命自度[120],治民祗懼[121],不敢荒寧[122]。肆中宗之享國[123],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124],時舊勞于外[125],爰暨小人[126]。作其即位[127],乃或亮陰[128],三年不言[129]。其惟不言[130],言乃雍[131]。不敢荒寧,嘉靖殷邦[132]。至于小大[133],無時或怨[134]。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
“其在祖甲[135],不義惟王[136],舊為小人[137]。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138],不敢侮鰥寡[139]。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后[140],立王生則逸[141],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142]。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143]。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144]。”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145],克自抑畏[146]。文王卑服[147],即康功田功[148]。徽柔懿恭[149],懷保小民[150],惠鮮鰥寡[151]。自朝至于日中昃[152],不遑暇食[153],用咸和萬民[154]。文王不敢盤于游田[155],以庶邦惟正之供[156]。文王受命惟中身[157],厥享國五十年。”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158],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159],以萬民惟正之供。無皇曰[160]:‘今日耽樂[161]。’乃非民攸訓[162],非天攸若[163],時人丕則有愆[164]。無若殷王受之迷亂[165],酗于酒德哉[166]!”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167],胥保惠[168],胥教誨,民無或胥诪張為幻[169],此厥不聽[170],人乃訓之[171],乃變亂先王之正刑[172],至于小大[173]。民否則厥心違怨[174],否則厥口詛祝[175]。”
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176]。厥或告之曰[177]:‘小人怨汝詈汝[178]。’則皇自敬德[179]。厥愆[180],曰:‘朕之愆。’允若時[181],不啻不敢含怒[182]。此厥不聽,人乃或诪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183],不永念厥辟[184],不寬綽厥心[185],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186],是叢于厥身[187]。”
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于茲[188]。”
[注釋]
[106]本篇是《尚書·周書》中的一篇。相傳是周公所作。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輔佐武王滅商。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七年還政于成王后,害怕成王貪圖安逸,故作此篇,加以告誡。篇題“無逸”,即不要貪圖安逸享樂之意。
[107]君子所其無逸:意思是,君子居于官位不可貪圖逸樂。所,處所,引申為居官之義。一說“所”是語助詞,無義。亦可參考。
[108]先知稼穡之艱難:先要了解農耕勞作的艱難。稼穡,種植谷物曰稼,收獲曰穡,合稱泛指農業勞作。
[109]乃:才,再。
[110]小人:指一般百姓。依:通“隱”,痛苦,艱難。王引之《經義述聞》:“依,隱也,謂知小人之隱也。《周語》‘勤恤民隱’,韋注曰:‘隱,痛也。’小人之隱,即上文稼穡之艱難,下文所謂小人之勞也。云隱者,猶今人言苦衷也。”
[111]相:看。
[112]厥父母:他們的父母。厥,其,他們的。
[113]乃:副詞,卻,反而。
[114]乃逸乃諺:于是只知貪圖逸樂,粗野不恭。乃,于是。諺,通“喭”,粗暴無禮的樣子。孔穎達《尚書正義》:“《論語》曰:‘由也諺。’諺則叛諺,欺誕不恭之貌。”一說“諺”,當從《漢石經》作“憲”,欣樂之意。亦可參考。
[115]誕:放縱不羈之意。
[116]否則侮厥父母:于是就輕侮他們的父母。“否”與“丕”通;丕則,即“于是就”之意。又王引之《經傳釋詞》說:“《漢石經》否作不,不則,猶于是也。言既已妄誕,于是輕侮其父母也。”亦通。按一說此二句讀作“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則字釋為法則,否則即不循法則。亦可參考。
[117]昔之人:這里指上了年紀的人。無聞知:無知無識,指老年人只知勞苦,而不知道享受逸樂。蔡沈《書集傳》:“古老之人無聞無知,徒自勞苦而不知所以自逸也。”
[118]中宗:即商王太戊(又稱大戊、天戊、中宗),是帝太庚之子,雍己之弟。在位七十五年。又,王國維根據甲骨資料考證,認為中宗當是帝祖乙。詳見《觀堂集林》卷九《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
[119]嚴:莊重。恭:謹慎。寅:恭敬。畏:戒懼。
[120]天命自度(duó):以上天之命自我衡量。度,忖度,衡量。
[121]治民祗(zhī)懼:恭敬謹慎地治理人民。祗懼,敬慎。
[122]荒寧:怠惰自安。
[123]肆:所以。享國:在帝位。
[124]高宗:即帝武丁,是帝小乙之子。在位五十九年。
[125]時:指武丁為太子時。舊:《史記》作久。按《史記集解》引馬融說:“武丁為太子時,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勞苦于外,與小人從事,知小人艱難勞苦也。”
[126]爰暨小人:指經常與下層勞動人民在一起。爰,于是。暨,與,同。又周秉鈞《尚書易解》說:“暨,蓋之借,《說文》:
,惠也,古文作
。爰惠小人,與下文‘惠鮮鰥寡’同義。”釋“暨”為“惠顧”,亦可參考。
[127]作:及,等到。
[128]亮陰:帝王居喪期間,沉默不語,一切政事皆聽從冢宰安排,稱為亮陰。
[129]不言:指不問政事,不輕易發表言論。《論語·憲問》:“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130]其惟不言:正因為他不輕易說話。
[131]言乃雍:所以說出話來就和順當理。雍,和,和順當理。
[132]嘉靖殷邦:使殷國和美安定。嘉,美,善。靖,安定。
[133]小大:泛指上下臣民。一說“小大”指小大政事,孔安國《傳》:“至于小大之政,人無是有怨者,言無非。”
[134]無時或怨:沒有人怨之。時,通“是”,指高宗。或,有。
[135]祖甲:武丁之子,祖庚之弟。在位三十三年。
[136]不義惟王:《史記集解》引馬融說:“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賢,武丁欲立之,祖甲以王廢長立少不義,逃亡民間,故曰‘不義惟王,久為小人’也。武丁死,祖庚立。祖庚死,祖甲立。”惟,為。
[137]舊為小人:指祖甲長久生活在民間之事。舊,久。
[138]保:安定。惠:愛護。
[139]鰥(ɡuān)寡: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這里泛指孤苦無依之人。
[140]自時厥后:從此以后。時,通“是”,此。
[141]立王:在位的君王。生則逸:生下來就耽于逸樂。按此句下重言“生則逸”,曾運乾《尚書正讀》說:“生則逸,一語已足,兩言之者,周公喜重言也。《洛誥》‘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亦此類。”
[142]惟耽樂之從:指一味追求過分的享樂。惟,只。從,追求,追逐。
[143]罔:無。克:能夠。壽:長壽。
[144]或四三年:即“或三四年”。孔安國《傳》:“高者十年,下者三年,言逸樂之損壽。”
[145]周太王:即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原來居住在豳(今陜西旬邑西),至商末,由于受到戎狄的侵擾,他率領族人遷至岐山,規劃土地,設置官吏,使周族逐漸強大。王季:周太王少子,文王之父,名季歷。古公卒傳位于季歷,季歷卒傳位于文王。
[146]克自抑畏:指能夠謙虛謹慎地治理政事。抑,謙虛自抑。畏,謹慎。
[147]卑服:微賤的衣服。孔安國《傳》:“文王節儉,卑其衣服,以就其安人之功。”蔡沈《書集傳》:“卑服,猶禹所謂惡衣服也。……言文王于衣服之奉,所性不存,而專意于安養斯民也。卑服,蓋舉一端而言,宮室飲食自奉之薄,皆可類推。”都以此義立說。一說“卑服”指從事卑賤的勞動,亦可參考。
[148]即康功田功:從事安民養民的事業。即,就,從事。康功、田功,蔡沈《書集傳》:“康功,安民之功。田功,養民之功。”按“康功”的解釋頗多歧義,孔《傳》、孔《疏》、蔡《傳》都釋為安民之功,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認為指營造房屋之事,又有釋為平整道路之事或開墾荒地之事者。這里從蔡《傳》之說。
[149]徽柔懿恭:指周文王對待百姓善良溫厚、極為恭謹。徽,美、善。柔,溫厚,和藹。懿,美。
[150]懷保小民:愛護安定百姓。
[151]惠鮮鰥寡:恩惠施及孤苦無依之人。惠,恩惠。鮮,善。
[152]自朝至于日中昃(zè):即從早到晚之義。日中,日正中,即中午。昃,日西斜,傍晚。
[153]不遑暇食:沒有空閑時間吃飯。遑,閑暇。
[154]用:以。咸和:諧和。
[155]文王不敢盤于游田:孔《傳》:“文王不敢樂于游逸田獵。”盤,樂。游,游樂。田,田獵。
[156]以庶邦惟正之供:指只讓各國進獻正常的賦稅,不橫征暴斂。以,使。庶,眾。正,賦稅。供,進獻。
[157]受命:接受天命,即君主之位。中身:中年。孔《傳》:“文王九十七而終,中身,即位時年四十七。”
[158]繼自今嗣王:從今以后即位的君王。
[159]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不要過分地沉溺于觀賞、安逸、游樂、田獵之中。
[160]無皇:不要自我寬縱。皇,通“遑”,寬假,寬縱。
[161]今日耽樂:意思是,只在今日暫且享樂一下。蔡《傳》:“毋自寬假曰:今日姑為是耽樂也。”
[162]乃非民攸訓:意思是,這不是用以教導百姓的做法。攸,所。
[163]非天攸若:意思是,這不是順應天命的行為。若,順。
[164]時人丕則有愆:這樣的人就會有過錯。丕則,于是。愆,過錯。
[165]無若:不要像。受:商紂王名。
[166]酗于酒德:酗酒為樂,干出種種惡行。德,這里指兇德。蔡《傳》:“酗酒謂之德者,德有兇有吉,韓子所謂道與德為虛位是也。”
[167]胥:相互。訓告:勸告,訓誡。一說,訓,誠也;訓告,即以誠相告。亦通。
[168]保惠:愛護照顧。
[169]胥诪(zhōu)張為幻:相互欺誑詐惑。孔《傳》:“诪張,誑也。君臣以道相正,故下民無有相欺誑幻惑也。”幻,相互詐惑。《說文》:“幻,相詐惑也。”段玉裁《注》:“詭誕惑人也。”
[170]此:這些,指引述的勸誡之言。
[171]人乃訓之:人們就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訓,順。
[172]正:通“政”,政治。刑:法,法度。
[173]小大:指大小各種法令。
[174]否則:同“丕則”,于是。厥心違怨:其內心充滿怨恨。違,恨。
[175]詛祝:詛咒。蔡《傳》:“厥心違怨者,怨之蓄于中也。厥口詛祝者,怨之形于外也。為人上而使民心口交惡,其國不危者,未之有也。”
[176]迪哲:通達明智。迪,導,這里引申為通達。哲,智。一說“迪哲”指蹈行圣明之道,孔《傳》:“言此四人皆蹈智明德以臨下。”亦通。
[177]厥:句首助詞。或:有人。
[178]詈(lì):罵。
[179]皇:用同“況”,更加。王引之《經傳釋詞》:“況,滋也;益也。……《晉語》曰:‘眾況厚之。’又曰:‘今子曰中立,況固其謀也。’韋《注》并曰:‘況,益也。’益,亦滋也。古通作兄,又作皇。”敬德:敬慎德行。
[180]厥愆:意思是,對于人們誣妄指出的過錯。蔡《傳》:“其所誣毀之愆,安而受之,曰:是我之愆。”又孔《傳》說:“其人有禍,則曰我過;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孔《疏》:“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其言有虛有實。其言若虛,則民之愆也。民有愆過,則曰我過。不則彼為虛言而引過歸己者,湯所云,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二說亦可參考。
[181]允若時:確實像這樣。允,誠,確實。時,通“是”,這樣。
[182]不啻不敢含怒:意思是,不但不敢心懷怨怒,[而且還希望經常聽到,以了解自己政事的得失]。按此句下似有省略。孔《疏》引鄭玄云:“不但不敢含怒,乃欲屢聞之,以知己政得失之源也。”省略部分據鄭玄說補足。
[183]則若時:如果像這樣。
[184]不永念厥辟(bì):意思是,就不能念念不忘為君之道。辟,天子,君主。這里指為君之道。一說辟指“法度”,亦可參考。
[185]不寬綽厥心:不能使自己胸懷寬大。
[186]怨有同:天下之人會共同怨恨。
[187]是叢于厥身:意思是,把怨恨集中到你的身上。叢,聚集。
[188]嗣王:指成王。嗣,繼承。監于茲:以此為鑒戒。監,同“鑒”,鑒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