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新編試稿·全二冊(三松堂全集)
- 馮友蘭
- 966字
- 2021-03-03 17:35:39
第四節(jié) 晏嬰的哲學觀點
晏嬰是齊國的一個有名的開明政治家。《晏子春秋》這部書據(jù)說是他所作,但實是晚出的,不能作為講晏嬰思想的根據(jù)。這里所講的關于晏嬰的思想主要是根據(jù)《左傳》的材料。《左傳》記載說,齊國的國君生了病,認為是祝史禱告鬼神沒有效果,想責罰祝史。晏嬰指出,國君“斬刈民力,輸掠其聚”,過分剝削人民。祝史祈禱,只能說謊,當然不會有好效果。他說:“民人苦病,夫婦皆詛。祝有益也,詛亦有損。……雖其善祝,豈能勝億兆人之詛?”(《左傳》昭公二十年)他反對奴隸主貴族對奴隸和勞動人民進行殘暴的統(tǒng)治,主張減輕剝削和壓迫,反對倚賴鬼神,這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的思想。
《左傳》還記載他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在第一章里,我們已講到鄭國史伯講“和”的一段話。晏嬰的這一段話,也發(fā)揮這個思想。他指出“和”與“同”不同;同是簡單的同一,這不會有豐富的內(nèi)容。晏嬰說:“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左傳》昭公二十年)水再加水,還只是水的味道,在味道上說,是簡單的同一。琴聲再加琴聲,還是琴的聲音,就聲音說,也是簡單的同一。“和”是集合許多不同的對立面以得一個新的統(tǒng)一。晏嬰說,“和”譬如廚師做的湯,其中有魚,有肉,有各種的作料,加上火力烹調(diào),這樣就可以“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就是說,其中個別的味道有不及的,在新的統(tǒng)一中得到補充,有太過的,在新的統(tǒng)一中得到調(diào)節(jié)。音樂也是這個樣子,必需有“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cè)帷⑦t速、高下、出入、周疏”等聲音,“相成”、“相濟”,才能成為一個樂章。一個人的見解,不會整個的全都正確,也不見得整個的全都錯誤。正確和錯誤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照晏嬰說,臣對于君,如果“君所謂可”臣亦說可,“君所謂否”臣亦說否,這就是“同”。應該是:“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這也是“相成”、“相濟”(同上)。不同的意見,在一起得到一個新的統(tǒng)一;這就叫做“和”。晏嬰的這種思想,對于對立面的統(tǒng)一的辯證的關系有相當?shù)恼J識。但是,也和第一章所說的史伯一樣,他還是沒有看到對立面的矛盾而只看到對立面的統(tǒng)一。他對于統(tǒng)一的了解也還只是調(diào)和;這就是所謂“和”。晏嬰關于“和”與“同”的理論,反映了一部分開明貴族的改良的觀點,企圖用這種說明,限制國君的專斷,調(diào)和君臣的矛盾和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