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辜鴻銘英譯經典:《大學》《中庸》(中英雙語評述本)
- 辜鴻銘英譯 王京濤譯注
- 992字
- 2020-06-23 14:04:24
出版說明
《大學》《中庸》的英文翻譯,在歷來“四書五經”的翻譯中一直是比較少的。早期,有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和馬士曼(Joshua Marshman)的《大學》英譯本(分別出版于1812年和1814年),英國傳教士柯大衛(David Collie)的“四書”全譯本(1828年),以及后來集大成的英國傳教士、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中國經典》(Chinese Classic)(其第一卷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出版于1861年)。一直以來,這些儒家經典的英譯工作都是西方傳教士壟斷的,直至辜鴻銘英譯本的出現。
辜鴻銘(1857—1928)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學貫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文等9種語言文字,他是第一個獨立完成《大學》《中庸》《論語》三部儒家經典英譯的中國人。不同于理雅各等傳教士,辜鴻銘翻譯儒家經典的目的是要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盡管精通西方文化,但辜鴻銘并不認為西方文化優于中國文化。他希望他的譯介工作,能夠改變西方對中國文化的不公正態度,重新認識中國。正如其《中庸》英譯本(1906年)序言中所說:“如果這本來自中國舊學的書能夠偶然地幫助那些歐美人,特別是那些現在在中國的人,更好地理解‘道德法則’,擁有更清楚、更深刻的道德義務感,以便他們在對待中國及中國人時,能用道德法則替代歐洲的‘炮艦’與‘暴力’文明的精神和態度;在與每個中國人及整個中華民族的各種關系中,去尊重并服從道德義務感——那么,我就會感到這么多年來我用于研究和翻譯這本書的精力,沒有白費。”他的譯本不僅面向學者,也面向廣大不懂中文、對中國文化感到陌生的一般西方讀者,行文努力按照一個受過教育的普通英國人的思維方式來表達。比如,他將《大學》書名譯為“高等教育”;模仿基督教的宣教傳統,將《中庸》稱為一本“教義手冊”;采用視“中庸”的內涵為“中的原則”的解釋,“中的原則”也是亞里士多德哲學中常見的提法,為西方大眾所熟知。
此次出版的辜鴻銘的《大學》《中庸》英譯本,以中英雙語形式呈現,包括英譯文、《大學》《中庸》原文、中文今譯三部分。《大學》英譯文采自《神學季刊》1930—1931年連載的版本(與辜氏英譯《大學》1915年初版基本一致), 《中庸》英譯文采自其1906年初版;《大學》《中庸》原文采自《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即本書宋體字部分;中文今譯則譯自辜鴻銘的英譯文,即本書楷體字部分。另外,全書每一節后附有譯者的評述,讓讀者更好地了解辜鴻銘對《大學》《中庸》獨到的理解與譯法。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