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金宋遺民的剃發改巾

衣冠服飾看似是習俗問題,實際上,可以說是社會歷史變革的標簽。因此,國家的興亡,政權的交替,往往伴隨著服飾的變革。元朝統一過程中,在服飾方面也經歷了一場強力推行的服飾變革。

13世紀初,一個長期受到大金王朝統治的民族—蒙古族迅速地崛起,并于1206年在漠北草原上建立了大蒙古國。此后短短二十余年間,實現了滅亡西夏的戰略后,遂揮師南下滅金。1232年正月,蒙古軍隊在鈞州三峰山全殲金軍精銳后,包圍金朝南京開封。次年,金末帝出逃歸德,金朝土崩瓦解。不久,金南京守將西面元帥崔立發動政變,殺完顏奴申、完顏斜捻阿不二位丞相,持二人首級詣蒙古軍前投降。至此,大金王朝的上京、東京、西京、中都、南京等五京盡失,瀕臨滅亡。

image

成吉思汗畫像

image

金朝人的著服飾(金朝墓葬壁畫中的男侍奉茶圖,甘肅清水賈川鄉董灣村出土)

蒙古軍占領金南京后,像對待其他占領區一樣,下令:“在京士庶皆割發為北朝民。”(劉祁《歸潛志》卷十一《錄大梁事》)當時,金朝人發式和服飾與蒙古人的裝束截然不同,為“巾環襈領”(《草木子》卷三下《雜制篇》),束發用巾,裝束與漢人相近,“止左衽異焉”。而蒙古人的裝束是“胡服胡帽”,頭頂部剃發,兩側綰髻。因此,蒙古軍作為勝利者的一方,遂強令被征服的金朝臣民在發式與服裝上改為蒙古人的裝束。

由于改變裝束是歸順新朝的標志,因此原金朝境內的臣民被迫改裝易服。但是,金朝遺民中也有寧死不屈之人,堅不從命者。曾擔任金講義所陳言文字的女真人蒲察琦聽到“改易巾髻”的命令后,對好友文學家元好問說:“今日易巾髻,在京人皆可,獨琦不可。琦一刑部譯使,襲先兄世爵,安忍作此?”他表示要以死抗爭,并向元好問泣涕告別。蒲察琦回到家中,老母親正在睡覺,從夢中驚醒,蒲察琦過去問候。其母說:“適夢三人潛伏梁間,故驚寤。”他母親說,在夢中看見有三個人趴在房梁上,被驚醒。蒲察琦忙跪下說:“梁上是鬼也。兒意在懸梁,阿母夢先見也。”家人聽了蒲察琦要自盡,哭著勸他為老母親著想。而他母親讓家人別勸,認為兒子的做法是對的。于是,蒲察琦自縊而死(《金史·蒲察琦傳》)。

image

元好問塑像

image

戴瓦楞帽、穿辮線襖的元代男子(河南焦作元墓出土陶俑)

元朝滅亡南宋后,在服飾方面,并未像對待金朝遺民那樣采取強硬措施,而是采取較為和緩的做法。主要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以“胡服”替代“漢冠”。不數年,“宋之道俗,消滅盡矣。為士者辮發短衣,效其(蒙古人)語言容飾”(《皇明文衡》卷九十一《時齋先生俞公墓表》)。到了元朝中期,這種服飾的變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元中世,俗論于胡夷,天下辮發椎髻,習其語言文字,馳馬帶劍以為常”(方孝孺《遜志齋集》)。從裝束到心態,已經看不出漢人和蒙古人的區別了。

隨著元朝在全國統治逐漸穩固,“胡服”最終取代“漢冠”而風靡全國。“元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士庶咸發辮椎髻,深檐胡帽,衣服則為袴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明太祖實錄》卷三十)。元人虞集《挽文丞相》詩中有:“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反映了當時南宋漢族士人對于服飾改朝換代無奈的心境。蒙古的服飾,的確像一股強勁的北風吹遍了中華大地。不僅文獻記載元代漢人改穿蒙古式衣服,而且有實物佐證。近年內地出土的元代女式和右衽對襟細腰的白色細麻布衣等,都是重要的實物資料(《1987年故宮全國最新出土文物展》)。可以說,元代的服飾在中國服裝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image

元代香黃色梅雀方補菱紋暗花綢夾袍(山東鄒城元李儼墓出土)

image

元代女性服飾(甘肅漳縣汪世顯家族墓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然而,服裝從來是由勝利者決定的道具。至正二十八年(1368)初,朱元璋在集慶(今南京)建立明朝,改年號洪武。二月,即下令“復衣冠如唐制”(《明太祖實錄》卷三十)。當時明軍尚未北伐,元朝還未被推翻。說明朱元璋也意識到改革服飾對于改朝換代的重要性。同年九月,明軍攻克大都,元朝滅亡。朱元璋后來對高麗使臣說:“我這里當初只要依原朝樣帶帽子來,后頭尋思了,我既趕出他去了,中國卻蹈襲他這些樣子,久后秀才每文書書里不好看,以此改了。”(《高麗史》卷一三六《辛禑傳》)“帽子系腰”的元服,最終被“方巾圓領”的明服所替代(《草木子》卷三《雜制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丰县| 大城县| 达州市| 宜黄县| 米林县| 河南省| 昌邑市| 台州市| 壶关县| 彭山县| 阳城县| 离岛区| 腾冲县| 大同县| 淮阳县| 常山县| 红安县| 西青区| 嫩江县| 利辛县| 靖边县| 彭水| 深州市| 缙云县| 伊春市| 枣庄市| 明星| 蓬莱市| 焉耆| 都兰县| 新余市| 九龙坡区| 宜城市| 蒲城县| 普陀区| 彰化市| 泸州市| 南川市| 元谋县| 清原|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