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考察日記:1940-1941
- 何正璜著 王薔 任之恭 崔文川 整理
- 2887字
- 2020-12-10 18:07:24
前言
1940年,日本帝國主義已侵占了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大片國土,對那里的我國民族文化遺跡恣意進行破壞,諸如山西大同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河北涿縣白帶山石窟、遼寧義縣萬佛堂石窟等均被摧殘得慘不忍睹。之后,又迅速將戰(zhàn)火燃燒至我國西南、西北地區(qū),慘無人道地對這些地區(qū)進行狂轟濫炸,祖國腹地面臨嚴重威脅,那里至為寶貴的民族古代文化遺跡,處于隨時可能遭到破壞的危險境地。
1940年5月,留法歸來不久的著名美術家王子云面對此種形勢,心情至為焦慮。經(jīng)過認真考慮后,他向國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書面建議:“……應立即組織一支強有力的藝術文物考察團,迅速開赴尚未陷入敵手的我國西北地區(qū),對那里的藝術文物進行考察,運用攝影、臨摹、拓印、復制、測繪、記錄等完備的資料收集方式,搶救收集這一地區(qū)的古代藝術文物資料,以應對隨時可能發(fā)生的日寇侵占與破壞。西北地區(qū)是我們中華民族先民的故土,是我們民族固有文明發(fā)祥地,歷代史跡文物隨處可見,倍極豐富,倘若淪入敵手,損失無可彌補……”這一建議正契合了國民政府暨教育部“發(fā)揚中國文化,以奠國基”的方針政策,順應了“抗戰(zhàn)期間國共兩黨通力合作,共同維持中國固有文化,以免侵略戰(zhàn)爭損失破壞”的時代潮流,得到國民政府強力人物于右任、戴季陶以及西京籌委會委員長張繼等人的支持,故而很快即得到教育部部長陳立夫的批準,并訓令王子云為團長,成立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王子云隨即從淪陷區(qū)撤退到重慶的美術教員、重慶國立藝專畢業(yè)暫時無法分配工作的學生當中挑選部分成員,并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向社會招聘一些相關專業(yè)人才。不久,考察團即在陪都重慶成立。何正璜在戰(zhàn)火紛飛的武漢,看到考察團登在《大公報》上的招聘廣告,赴重慶,經(jīng)面試,加入了這個考察團。
何正璜(1914—1994),女,湖北漢川人,因其父何立夫早年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留學,其母張楚(時任武昌辛亥革命遺孤教養(yǎng)所教育長)在日陪讀,何正璜遂誕生于日本。幼年回國,生活成長于世代為官的書香之家。1934年畢業(yè)于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后留學日本東京多摩川高等美術學校。1937年,日軍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尚未畢業(yè)的何正璜憤然辭學回國,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舉辦的中央軍事干部訓練團,準備投身抗日戰(zhàn)爭。不久因武漢淪陷,隨湖北省政府撤至恩施。在恩施看到考察團登在《大公報》上的招聘廣告,毅然赴重慶參加了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任團員兼文書。在戰(zhàn)火硝煙中,與考察團同仁共赴大西北,歷時五年,行程十萬余里,足跡遍及川、陜、豫、甘、青五省,考察、保護、收集、整理了那里的古代藝術文物資料。同期與團長王子云結為夫妻。其間,何正璜撰寫記述了大量的考察日記、報告、游記,不僅為我們保存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而且,由于她的文筆清新,簡潔生動,以她淵博的歷史考古知識、獨到的藝術感受,對名勝古跡的記述描寫,使其文章具有卓然超群的境界和氣度,因而給我們提供的還是“品位極高、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
考察團工作結束后,何正璜與王子云同到西北大學工作,任歷史系文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其間協(xié)助王子云根據(jù)考察團所得資料,撰寫了十余部美術考古著作。1949年赴四川成都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50年后直至去世,一直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工作,先后任陳列部主任,陜西歷史博物館顧問,陜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陜西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陜西省博物館學會副會長,第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由于受家庭濃厚文化氛圍的影響,何正璜一生都記有不間斷的日記,在考察團這五年中更是如此。可惜,這五年的日記大部分都在“文革”中被盜或流失了,唯此一本得以保存,猶顯得更加珍貴。這本日記,從1940年2月9日,她由武漢到重慶、加入考察團開始寫起,一直到考察團從重慶出發(fā)、成都訓練、抵達西安以及在西安考察時每天的所見所聞,止于1942年4月20日。
何正璜及考察團大部分成員過去都未曾到過西安,對這座古代文化遺存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城市,本來就心存向往,到達后又受到陜西省政府及當?shù)匚幕块T的熱情接待,更使她覺得肩上的責任重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不避艱辛,更加認真細致。西安本來就古意氤氳,遍地是寶,她又慧眼獨具且文字功底扎實,因此由她筆錄的所見所聞,其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軍閥劉振華統(tǒng)治陜西時期,在公館內(nèi)建房,挖出一古碑,工頭獻給劉,劉不以為意,碑石復埋于土中。施工中再有碑刻之類發(fā)現(xiàn),工頭干脆不許挖出,出力不討好又耽誤時間,何苦呢!劉振華離開西安后,有知情者將這一情況報告給新當局,經(jīng)發(fā)掘,那不被劉看中的碑刻竟是唐大明宮內(nèi)苑詳圖。另外,一位西京建委會工作人員在一戶人家的臺階上發(fā)現(xiàn)唐太乙宮詳圖。這些發(fā)現(xiàn),轟動了國內(nèi)考古界,于是就有北京人士前來西安尋碑,居然在一家古董店里覓得方石十八塊,石上刻繪的是唐朝各宮全圖,由此人們才得以有實物證實,唐長安城確實是后來西安城的八倍。
1941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何正璜一行在西安街頭散步,過臥龍寺,見有五、六家石匠鋪,多把舊碑當作刻新碑時的用料。何正璜見一舊碑上刻的是“有一人臨危,全家痛泣”的浮雕,“表情如生,人身比例亦正,為不可多得之物,而今已砍為數(shù)塊。數(shù)日后經(jīng)石匠砍磨,更連此斷片遺存亦不可見矣。又一家一長碑上全以線條刻成一宮中人物,山石、宮殿、臺階等線條流利,布局大雅,神情如聞其聲,我愛之至不忍行。此物如在任何他國,必為博物館中之上等存列品,而在我國則棄于此地,撫之再三,淚為之盈眶。我等購之既無此費,請政府保留又不可能,又不忍任其湮滅,古國藝術佳作竟遭如此命運,我個人為之心痛。又一家一堆小石中,刻有二鹿相逐,其肌肉骨骼腿蹄有勁之象,一一表現(xiàn)卓然,我亦只有撫摸嘆惜而已”。
何正璜這本日記,詳細記述了考察團對西安城內(nèi)及郊外的寺廟建筑、漢長安城遺址、漢代陵墓及霍去病墓前石刻群、渭北及西府諸縣名勝古跡遺存等的考察情況;記錄了走訪西安大儒巨賈、收藏家、古董商,看到的眾多精美文物等情景;于殘垣荒草中,尋查到散遺的珍貴藝術文物。對看到的市井民俗文化等也作了有聲有色的記述。
在何正璜的日記里,我們可以看到當年考察團在西安的考察工作、生活,是豐富、緊張而又滋味復雜的。其中也不時表現(xiàn)、流露出我國老一代文化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讓我們從中看到他們對國家民族的熱情,對祖國文化事業(yè)的執(zhí)著。這些文字,歷經(jīng)幾十年風雨,古色斑斕,但依然散發(fā)著理想的光輝。
何正璜日記可讀性很強,偶有潦草不易辨認之處,或者錯訛之處,整理者做了一些工作,敬希讀者教正。
日記中有的只出現(xiàn)“日期”,或者“×月×日”,整理稿中都出現(xiàn)年月日,即“×年×月×日”;正文中民國紀年、西元紀年還有年號紀年都有,為了保留日記原貌,整理者都沒有改正,對于有誤的紀年,一般以注釋方式處理。
原稿中有些文句存在脫、衍等錯誤,對此,如果有影響閱讀的,整理者適當加以處理,加或者刪改的文字,統(tǒng)一用[ ]標示。
原稿中的計量單位有些是已經(jīng)禁止和淘汰的,但為了保持原貌,還是保留了舊制,但在第一次出現(xiàn)時對新舊計量單位換算辦法為注,以便讀者。
原稿中有不少關于器物等物體形狀的作者手繪,因為掃描出來后普遍不太清晰,這次出版特意都做了處理,更加方便作者閱讀。
書中括號內(nèi)的文字,加“注”為整理者注,不加“注”為作者原注。